付羽涵 萬倩
[摘要]文章舉例分析目前各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現狀,研究發現,國內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存在復合型師資力量不足、可借鑒經驗與資源不足、專業地位亟須提高等問題。高校培養人工智能時代知識產權人才,應從完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搭建智能技術驅動的知識產權實踐教學平臺、開發知識產權智能化教學專家系統與學習系統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人工智能;知識產權;人才培養
2008年6月5日,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部門協調機制,統籌規劃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建設國家和省級知識產權人才庫和專業人才信息網絡平臺[1]。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識產權強國,并指出要營造更加開放、更加積極、更有活力的知識產權人才發展環境。2021年第3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激發創新活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知識產權信息化、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知識產權審查和保護領域的應用,推動知識產權保護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要鼓勵建立知識產權保護自律機制,推動誠信體系建設。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作為激勵創新的基礎性制度,知識產權制度是一種產權制度管理方式,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創新者的合法利益,以此來激發創作者的創造積極性。高校知識產權學院是為我國知識產權行業培養高素質、高技能、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擁有很好的軟、硬件條件[2]。而人工智能技術能夠為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因此如何構建一個能夠與人工智能技術相融合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高校進行構設。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時代拉開序幕。人工智能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為了響應時代的號召,也為了促進工程法學學科的發展,高校應當將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與人工智能技術相融合,在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師資力量、教學方式等各方面取得新進展。
一、人工智能技術與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融合的主要困境
(一)復合型師資力量不足
人才在行業和產業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1993年北京大學創辦中國第一家知識產權學院開始,到2022年9月,全國已有多所高校建立知識產權學院。在學歷方面,各高校更傾向于對知識產權專業本科生(含雙學位)和碩士研究生進行培養。在專業設置方面,大部分高校的知識產權專業都是法學門類的下屬專業,只有小部分高校將知識產權專業設定在經濟學或管理學門類下,并且很少有高校將其作為一級學科來設置。在實踐教學中,部分高校的知識產權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復合型師資力量不足,且該專業所講授知識與法學、經濟學、管理學專業知識相似,且該專業學生在畢業后仍然從事與法學專業、經濟學專業、管理學專業畢業學生相似的工作,高校沒有滿足社會對知識產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3]。
(二)可借鑒經驗與資源不足
知識產權是多學科的綜合,涉及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情報學等學科[4]。當前,諸多高校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單一,沒有形成與人工智能學科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在我國高校中,對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諸如計算機科學學院、軟件科學學院等工科院系中,不同學科間的融合程度較低。知識產權作為一門新的課程,雖然在我國開設較晚,但其發展速度較快,而且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前,我國諸多高校的知識產權專業教師來自法學專業,接受過系統知識產權教育,具有專業相關企業、服務機構實操經驗,有國外知識產權學習經驗的教師很少,擁有社會迫切需要的知識產權代理、專利檢索等實操能力的教師更少,而且他們也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因此,不論是師資的規模,還是師資的質量,我國諸多高校都遠達不到培養知識產權人才的標準[5]。
(三)專業地位亟須提高
雖然高校知識產權學院不斷增加,但是在我國只有像重慶理工大學這樣少數幾所大學,知識產權專業擁有和法學院一樣的獨立學院。還有一些大學雖然在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等學院下開設知識產權學院,但在知識產權專業學生的畢業證書上,并沒有“知識產權”等字樣。知識產權學院難以在高校中以獨立學院的身份立足,且其在學院建設中在課程安排、生源質量、教師培育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導致其難以順利發展。而知識產權學院如果能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就可以通過將人工智能技術與知識產權專業相結合,擴大知識產權專業影響力,吸引更多的資源,不斷提高專業地位。
二、人工智能技術與知識產權專業教學融合的積極探索
(一)完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當前,我國諸多高校的知識產權專業學生缺乏知識產權意識,傳統的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導致的培養體系與培養方法欠缺的現狀,以及擺脫高校輸送人才的“理論化”“理想化”等問題亟待高校解決。2020年11月,教育部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堅持尊重規律、堅持立足國情、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分類推進;通過強化價值引領、促進專業優化、夯實課程體系、推動模式創新、打造質量文化等構建具有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6]。該宣言為新時代背景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注入了新的力量。在此背景下,中國計量大學做出了較好的示范,其通過將理論教學與新科技融合,打破傳統教法陳舊、機械的壁壘,該校在知識產權專業課程中融入新興科技產業元素,將專業課程與前沿技術知識融合,同時使用“互聯網+”開展教學,開設人工智能課程,推動了新時代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革新,同時推動構建多維學科教育的教學體系,也使得“人工智能+”時代下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更加完整。
(二)搭建智能技術驅動的知識產權實踐教學平臺
知識產權專業學生當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后,積極投身實踐是檢測過去學習扎實與否并為后續的努力指明方向的題中應有之義。從歷史的發展視角來看,要實現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的目標,高校構建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仿真等技術驅動的實驗教學平臺是當下形勢所趨。高校應通過整合硬件設施、軟件設施、重構教學環境,打造全新的智慧實踐環境。例如,中國政法大學建設了法學實驗教學系統實驗室,開發了具備模擬立法、模擬執法、模擬訴訟或非訴業務的系列工作流程和互動工作界面的實驗教學軟件,創造了多種虛擬法律工作場景。又如,武漢大學法學實驗教學中心自2017年起搭建信息化、智能化教學中心已取得初步成果,其中包括可提供師生重復實驗的虛擬仿真實驗室、混合現實實驗室等,開設與刑法各論等核心專業課相結合的虛擬仿真課程,顯著提升了教學質量[7]。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高校通過搭建智能技術驅動的知識產權實踐教學平臺,可以拉近法學理論與法學實踐的距離,讓學生加深對法學理論的理解,可以更好地將人工智能技術與知識產權專業學習相融合。
(三)開發知識產權智能化教學專家系統與學習系統
在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高校開展教學活動的目的是加快學生形成主體意念、提升主體能力,幫助學生實現個體價值。因此,高校開發專門的智能化教學專家系統與學習系統具有時代意義。智能化教學專家系統作為具有專門知識和經驗的智能系統,實現了人工智能由理論走向運用的重大突破,與當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需求不謀而合。因此,智能化教學專家系統是知識產權專業結合人工智能開展教學的一個重要工具。該系統的特點在于既指向過去—分析失敗的課堂教學原因,又能計劃未來—生成適合的教學方法和大綱。在智能化教學專家系統中,知識產權專業教師可讓學生基于案例充分討論,該系統能夠針對學生的解答做出智能化分析,極大提升了教學效率。同時,學生在外出實踐學習的時候,也可利用智能化教學專家系統實現遠程學習,其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可在智能化教學專家系統中得到解答。這一舉措將最大限度地解決知識產權專業傳統教學中師生間互動探討的時間與場合限制問題,并且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指導,使得知識產權專業教學成效愈發顯著。
三、人工智能技術與知識產權專業教學融合的具體路徑
(一)完善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專業鏈接的課程體系
為了培養符合人工智能時代的知識產權人才,高校首先應當對課程安排進行改革,其應當嘗試將人工智能類課程與民法、刑法等專業基礎課程相結合[8]。知識產權人才作為復合型人才,其從業領域除了知識產權法律事務領域,還包括科技、經濟領域。新時代“人工智能+知識產權”戰略培養模式能夠推動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并為我國科技創新成果提供智力保障。以湖南理工學院為例,其知識產權本科專業主要開設知識產權總論、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等專業課程以及民刑等必修課,這些課程的設置與人工智能關聯性并不強。因此,地方高校在知識產權學科課程體系設置過程中進一步打破學科壁壘,有意識地增加計算機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等,建立以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為主干的人才培養模式,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打造新的課程體系,加強課程之間的融合度,同時為了達到更好的課程教學效果,高校還應該增強對教師信息化能力的培訓,強化學生信息化能力和技術水平培養。
(二)探索知識產權專業線上線下有機銜接的長效教學機制
疫情常態化形勢下,高校對線上教學模式的應用越來越頻繁,其探索線上線下有機銜接的長效教學機制有利于實現知識產權專業教學資源共享。高校充分探索知識產權專業線上線下有機銜接的長效教學機制有利于解決上文所述師資隊伍不足的問題,使各校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讓知識產權專業資源在各大高校間充分流動。知識產權專業的知識涵蓋面廣泛,因此高校要結合知識產權實際發展需要,積極進行教育觀念的改革,全面創新教育教學方式。一方面,高校應當科學全面地革新教學理念。教師要想從相對封閉的教學環境中掙脫出來,其應積極、有效地采用高效、科學的教學方法,提升知識產權專業教學質量。知識產權學科作為新興重點學科,在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要建立起網絡教學的科學觀,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和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結合起來。在變革知識產權法學教育過程中,高校應充分發揮科技手段的重要作用,積極創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并對教育資源進行整體優化。另一方面,在對高校知識產權法學教育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教師應將線上理論傳授和線上理論指導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網絡技術對現有的慕課、微課堂等進行完善,從而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將這部分學習成果作為學生課業考評的一項標準,更好地督促學生學習,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在線上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問進行統一解答。這不僅可以提高知識產權法學課堂教學效率,還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充分利用本校師資教學資源保證知識產權法學課堂線下教學質量基礎上,部分教師可以逐步嘗試進行線上教學,高校也可以邀請國內外具有實踐經驗的實務界人士參與授課。誠如李培根院士所指出的實務界人士可以與高校教授們相互配合、知識互補,由教授們傳授知識,由實務界人士傳授做法。
(三)共建知識產權虛擬仿真實訓項目
高校開展知識產權虛擬仿真實訓項目有利于加強現代信息技術與知識產權法學實驗教學的深度融合。近幾年,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革,同時也給知識產權法學實驗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當前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高校更應該將知識產權法學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在傳統知識產權法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重視實驗過程的完整性,導致出現部分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照著課本展示實驗過程的現象。而教師在知識產權法學實驗教學中運用虛擬仿真技術,采用更生動、直觀的體驗式方式開展知識產權法學教學活動,相較于傳統的知識產權法學實驗教學方式不僅提升了實驗教學的質量和水平,還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地方高校的知識產權虛擬仿真實訓項目建設中,由于地方高校自身人力、財力、物力有限,其可以聯合國內開展知識產權法學教育的高校和從事知識產權法律糾紛處理的律所等實務部門,合作開展致力于培養學生知識產權實務能力的知識產權虛擬仿真實訓項目,發揮共建共享優勢,最終建成系統完備的知識產權虛擬仿真實訓平臺。
四、結語
在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知識產權專業應當順應時代發展趨勢,與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融合,正視在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師資力量不足、可供借鑒經驗與資源不足、專業地位亟須提高的困境。高校也應當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教學智能化等方面積極探索,完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搭建智能技術驅動的知識產權實踐教學平臺、開發知識產權智能化教學專家系統與學習系統。
[參考文獻]
[1]蔡斯斯,羅云利.新發展格局下廣西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3(06):104-106.
[2]劉云飛,王麗莉,吳莉瑋.河南省高校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2020(06):25-28.
[3]李榕,蔣姍姍.大數據背景下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新模式:以重慶市高校為例[J].人才資源開發,2023(04):6-8.
[4]李建偉,吳瑞格.強省建設背景下河南高校特色知識產權學院建設路徑研究[J].河南科技,2020(09):14-20.
[5]李雨珂,都平平,李蘇豐,等.知識產權人才需求分析評價研究[J].商展經濟,2023(02):120-122.
[6]陳永強,朱一飛,呂璐.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創新:以中國計量大學為例[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1):50-63.
[7]趙艷紅.人工智能背景下法學高等教育的改革[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5):153-160.
[8]謝惠加.基于產學研結合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華南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專業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52-15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