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燦爛輝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傳承民族優秀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推動民族地區經濟、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源泉。本文通過田野調查、數據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對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媒體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的現狀進行研究,對云南省迪慶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高泉村進行現狀分析、問題分析,得出新媒體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的路徑。新媒體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的研究能夠有效指導鄉村振興工作,有利于增強人民對民族文化認同感、自豪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媒體;民族文化傳承;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一、研究對象概況
本研究是對我國 “直過民族”—傈僳族所在鄉村利用新媒體促進民族文化傳承路徑進行的研究,“直過民族”特指 “新中國成立后,未經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會跨越幾種社會形態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1]田野調查的地點首選區域為云南省迪慶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根據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維西縣人口為146 363人,傈僳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比重較高,其中維西縣高泉村又是維西縣傈僳族人口占比較大、脫貧人口較多的鄉村,具有很強的可研性。2020年5月17日維西縣正式退出貧困縣行列,走上了鄉村振興的發展道路。
二、田野調查設計
問卷調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高泉村新媒體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二是高泉村村民對新媒體設備、App等的使用情況;三是高泉村對民族文化中傳統村落、建筑、名木古樹、滇繡、舞蹈、歌曲、服飾等保護、傳承情況。在問卷的指標中主要以傳播學的 “使用與滿足”理論[2]作為設置的出發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信息需求情況:村民對民族文化傳承渠道的需求,對使用新媒體的目的及意愿等;第二,新媒體使用情況:村民對民族文化傳承內容的獲取方式、傳承渠道的選擇等;第三,滿足效果情況:使用新媒體傳承民族文化的滿意程度及收益效果等。
三、現狀分析
(一)樣本的基本概況分析
高泉村村民小組主要分布在永春河沿岸的河谷地帶、村落中的半山腰與山上。河谷地帶村民小組有:塘上四個組、大壩興組、河東組及河西組;半山腰及山上村民小組有:香椿箐組、白馬吉組、倉巴席組、洛爪組、港浪布組、曲八開組、術片四上下組、術片五組及南布魯組。河谷地帶人口的民族以白族、漢族為主;村落中半山腰及山上人口的民族大部分為傈僳族,只有極少數外來人口不是傈僳族,其中一個村民小組—南布魯組共計65戶285人,全民信奉基督教。大多數人口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為外出務工、種養殖及轉移性收入。河谷地帶與半山腰、山上的樣本數量相近,傈僳族樣本數量占總樣本數量的70%。
(二)村民使用新媒體現狀
根據調查的樣本情況來看,高泉村17個村民小組互聯網都已經覆蓋,安裝寬帶農戶數量占總戶數的61.25%,其他農戶是互聯網已經覆蓋但沒聯通網絡,安裝寬帶的農戶全部使用新媒體設備,主要有智能手機、數字電視,有部分農戶家里有臺式電腦或筆記本電腦,使用新媒體設備主要是學習、娛樂等。沿二級公路的農戶有少數經營山莊、飯店、修理廠等,有廣告牌、燈箱、數字屏幕等戶外新媒體,主要用于經營宣傳。總之,大多數人使用新媒體主要是用來學習、娛樂、經營,利用新媒體進行民族文化傳承的農戶尚未存在。
(三)民族文化傳承的現狀分析
通過調查的樣本及訪談發現,村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是比較強烈的,對本民族文化很感興趣,但是會使用民族樂器、表演民族歌舞、做民族刺繡、編織的人僅占3.1%,這極少數的人對如何傳承本民族文化及傳承民族文化的方式都思考不夠或沒有思考,對通過開發軟件App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概念嚴重缺失。
(四)預期效果分析
新媒體是與時俱進的時代產物,具有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3]通過調查的樣本和深度訪談,對村民利用新媒體傳承民族文化進行普及,村民知悉了可以利用新媒體傳承民族文化,希望能夠通過相關的培訓掌握新媒體的使用技能,并認為利用新媒體傳承本民族文化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年長人員對新媒體預期效果無法判斷,年輕人認為新媒體傳承民族文化具有廣闊市場。所以,在新時期一方面要對新媒體傳承民族文化充滿信心;另一方面又要利用新媒體保護好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確保優秀民族文化能夠永久留存下來。
四、問題分析
(一)缺乏民族文化傳承人
一是相關政策不能吸引民族文化傳承人對民族文化進行傳承,沒有完善的相關政策激勵民族文化傳承人進行傳承教育,有些對民族文化有興趣的年輕人受生活所迫,不得已放棄民族文化傳承,外出打工掙錢來養家糊口。二是地理區位的影響,高泉村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在云南省梅里雪山的西南方向、湄公河中上游瀾滄江的大峽谷里,交通不便利,高速公路、鐵路、航空都沒有,受地理區位影響該地區仍然存在自給自足的生活習慣,與外界聯系相對較少,隨著民族文化傳承人逐漸老去,民族文化也就逐漸消失。三是民族文化傳承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民族文化傳承的理論知識及方法策略,大多數民族文化傳承人讀書較少,有些民族文化傳承人未上過學,當地也沒有相關機制對民族文化傳承人進行傳承理論、方法的指導,導致民族文化傳承人對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了解不夠。
(二)使用新媒體意識欠缺
高泉村近幾年才通互聯網,村民接觸到互聯網也是最近的事情,大多數村民特別是老年人對互聯網感到陌生,沒有意識去學習、接觸互聯網,民族文化傳承人又是以年長的村民為主,他們沒有使用互聯網的意識,沒有使用新媒體的概念,更不懂得新媒體可以傳承民族文化。高泉村鄉賢人士、民族文化傳承人存在新媒體設備操作能力不足、使用新媒體設備的意識欠缺的情況,導致傳統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不能與時俱進,傳統優秀民族文化傳承出現斷檔、缺失記錄的狀況。
(三)民族文化傳承方式不合理
在社會發展不斷進步的進程中,高泉村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風俗習慣及文化內核,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民族文化一直傳承至今,在傳承的過程中歷盡滄桑,仍然能葆有活力,這也說明了其民族文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較大,但有部分民族文化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流逝,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在消失的民族文化中難免存在一些優秀的民族文化,究其消失原因可以發現:一是在開發保護過程中缺乏科學性及合理性,二是民族文化傳承方式不能與時俱進。一方面,隨著物質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開始追求享受型的生活,生產方式在不斷改變,對一些傳統建筑的拆遷不夠重視,所以傳統優秀民族文化也就隨著生活的演變逐漸消失;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傳統傳承工具較為落后,或不存在傳承工具,僅靠老一輩人的記憶進行口頭傳承,如果老一輩人的年齡逐漸變大,沒有與時俱進的工具記錄民族文化傳承的方法與內容的話,隨著老人的去世優秀民族文化也就消失了。
(四)新媒體傳承民族文化的規劃不足
第一,從認識的層面來看,相關政策規劃不到位。國家及相關地方政府對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實際工作中對民族文化傳承支持力度欠缺,缺少相應民族文化傳承的法律、法規、政策及規劃,相關的政策及規劃沒有實際的可操作性,不好落地實施。第二,從實踐的層面來看,相關投入不到位。國家、地方政府沒有實質性的財政投入,民族地區傳承民族文化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對傳承人的培養力度不足,也沒有長期的基礎設施建設、傳承人培養的規劃。
五、新媒體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的路徑
(一)加強培養民族文化傳承人
一是通過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增強民族文化傳承人傳承民族文化的動力,通過提高民族文化傳承人待遇、地位,設立民族文化傳承人工作室、工作坊,通過對民族文化傳承人進行認定、發放補貼的方式來吸引民族文化傳承人傳承民族文化。[4]二是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大民族文化宣傳力度,有些地方交通不便,但新媒體平臺不受距離、交通的限制。三是提高民族文化傳承人受教育程度,通過政府舉辦專項培訓班等方式加強民族文化傳承人對民族文化傳承理論與方法的學習,提高民族文化傳承人利用新媒體保護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的能力。[5]
(二)強化鄉村新媒體設施建設
一是提高鄉村新媒體的使用率,通過縣鎮數字大屏幕、鄉村廣播等形式傳播民族文化,有相似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對自己家鄉的民族文化有足夠的親切感,通過提高地方新媒體使用率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具有特殊的效果。二是加速鄉村新媒體設施設備的建設,對互聯網、電腦、智能手機的使用進行普及,對每個村民小組至少配備一臺電腦,保證每個村民小組都有互聯網覆蓋,對村民進行電腦、智能手機使用培訓,政府或村委會通過聯系運營商對村民購買電腦、智能手機實行協議價格,對村民安裝寬帶、繳納話費套餐實行政府補助。[6]三是進一步推進縣級融媒體的發展,很多縣都有自己的融媒體平臺,廣大村民對自己縣的信息推送是格外關注的,所以要繼續加大縣級融媒體對民族文化的傳播力度,設置專欄對民族文化內容、民族文化傳承人進行宣傳介紹。四是增強5G趨勢下鄉村的網絡廣播推廣與民族文化短視頻傳播,在各村民小組設置網絡廣播平臺,每天固定時間對民族文化進行宣傳,不定期找專業團隊對民族文化進行拍攝錄制視頻,通過互聯網新媒體把錄制的民族文化短視頻傳播出去,讓大家通過智能手機、電腦、iPad等新媒體媒介了解民族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
(三)創新民族文化傳承方式方法
一是合理利用本民族節日對民族文化進行傳播,每年12月20日是傈僳族的 “闊時節”,機關事業單位都會放假,節日期間會舉行傈僳族民族歌舞瓦器器、阿尺木刮、民族調對唱、射箭、跳高、跳遠等活動;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二十五兩天是傈僳族的火把節,全家團圓,殺豬宰羊喝水酒,唱歌跳舞,利用民族節日傳承民族文化。二是通過舉行民族藝術競賽、藝術節等形式傳承民族文化,通過藝術競賽、藝術節加大村民參與熱情,增加村民傳承民族文化的積極性,政府或者村委會通過設置豐厚的獎品、獎金加強村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傳承,舉辦具有 “峽谷天籟”之稱的傈僳族民歌三大調 “擺時”“優葉”“木刮”競賽,設置鳥獸舞、琵琶舞、跳戛、鍋莊等不同形式的舞蹈比賽,來創新民族文化傳承方式方法。
(四)優化利用新媒體策略
一是民族文化融入現代化,通過現代化的新文化形態,比如在飛機、高鐵、公交車、私家車上設置新媒體平臺傳承民族文化。二是民族文化融入城鎮化,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城市人口越來越多,通過新媒體傳播的方式將民族文化融入城市中去。[7]三是民族文化融入信息化,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通過信息化豐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信息化可以把將要消失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記載,使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永久留存。四是民族文化融入商品化,通過民族文化變成商品,利用物質形態文化的出售,增加民族文化傳承的生命力,如出售少數民族特色工藝品;對于少數民族歌舞表演,通過舉行藝術節售賣門票,或把少數民族歌舞表演編撰成書籍、刻錄成光盤進行銷售。
六、結束語
民族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是少數民族地區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民族地區要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發展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8]通過利用新媒體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做好鄉村振興工作,并在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增強人民的文化認同感、自豪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 邢桂平,吳會朝.大數據與美麗鄉村建設[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8.
[4] 馮嬌艷.中國鄉土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8.
[5] 韓冰.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媒體促進優秀民族文化傳承的研究[J].文化學刊,2022(5):121-124.
[6] 王煜慕.高職院校鄉村振興定點幫扶策略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2(2):104-106.
[7] 龐慧敏,王馨譽.網絡時代鄉村文化傳播的重建與策略[J].傳媒,2018(24):72-74.
[8] 姜鵬.新農村建設中的媒介式鄉土文化及其創新傳播[J].甘肅社會科學,2016(2):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