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良
摘要:隨著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推進,以 “漢語熱”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在全世界受到廣泛關注。從 “一帶一路”倡議到 “文化強國”“人才強國”戰略,從 “打造中華軟實力”到 “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的文化影響力穩步提升。為契合上述戰略的順利開展,“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成為教育領域迅速發展的一個學科,這對彰顯中華文化軟實力、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本文結合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轉型,重點分析本碩博各層次人才培養的特點、轉型與存在問題,以期豐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教研路徑,明晰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本碩博三級培養體系;培養現狀與問題;人才培養
漢語國際教育人才是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并傳播中華文化內涵工作的專業師資。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國際教育的師資大部分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畢業生或外語系畢業生,如清華大學設立的 “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隨著 “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以及 “講好中國故事”“打造中華文化軟實力”等概念的提出,對漢語國際教育師資的能力與素養要求逐步提高,因而需要培養專業人才從事這一文化傳播與推廣工作。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率先設置 “對外漢語教學”本科專業;2007年,24所高校開始試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位;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高校于2014年在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博士點下設置二級學術型漢語國際教育博士點;2018年,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7所高校開始招收漢語國際教育博士專業學位博士生。由此可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轉型涵蓋了本碩博層次,遵循了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發展規律。盡管如此,存在問題也不容忽視,如高層次人才理應避免低層次人才存在的問題。但高層次人才并未從根本上彌補、解決低層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不足與問題,并呈現一系列新問題。
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基本概述
從 “一帶一路”倡議角度而言,漢語國際教育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渠道。漢語國際教育人才是這一事業的主體。一方面,在教與學的關系中,教師始終是引導者與組織者,肩負著 “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責任;另一方面,教師的理論素養與教學水平關乎著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質量,因而是學生學習漢語的 “百科全書”。[1]
從人才培養角度講,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第一,人才培養要契合國家文化強國戰略與社會需求。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隨著 “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逐步發展,并開設了涵蓋本碩博三級的培養體系,旨在提升該專業教育水平,推動中華文化軟實力在國際中的地位。第二,從事漢語國際教育工作的人才,需要具備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能力,并深入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融合性特點。[2]第三,學生要具備扎實的漢語言素養、多元的教學技能、較強的課堂組織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第四,注重生源分析。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生源大都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也包括漢語言文學、外語專業。博士生生源大都為語言學專業,部分來自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與外語專業。第五,培養要具有層次性。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需要循序漸進,如本科生重常識,碩士生重方法,博士生重視野,[3]三個階段呈現層次遞進。換言之,漢語國際教育人才要統籌考慮知識、素質、專業技能、職業生涯發展等問題,這是今后該專業研究的重點。
二、本科階段人才培養的轉型與問題
(一)本科階段人才培養的轉型
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是第一批創辦 “對外漢語教學”本科專業的學校,旨在培養專業師資。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發生了重要的轉型,以北京語言大學生為例。在總體目標上,要培養具備扎實的文學素養、漢語言文字學與普通語言學理論知識,掌握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系統方法與理論,勝任對外漢語教研與跨文化交流等工作,以及適合國家與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型、國際性人才。在具體目標上:第一,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第二,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能力;第三,較強的書面、口頭表達以及熟練運用英語進行漢語教學能力;第四,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盡管上述要求基本符合 《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但審視本科層次人才培養效果,潛在問題也有很多。
(二)本科階段人才培養的問題
1.人才質量與現實需求不匹配
在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隨著 “一帶一路”倡議的縱深推進,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被賦予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備健全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要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凸顯中華文化軟實力。當前,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生在知識儲備與教學實踐方面存在明顯問題。例如,在知識儲備方面,學生要具備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文學素養、中外百科知識、外語水平、跨文化交際水平等。顯然,本科階段無法積累如此豐富的知識量。在教學實踐方面,本科生的崗位實習與海外實習機會較少,尤其是對來華留學生的實踐教學更為缺乏。這種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的脫節會導致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漢語教學能力出現滯后,培養時間與實踐平臺的匱乏是導致知識儲備與教學能力低的主要原因。當然,學生的生活閱歷少、學校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定位不精確也影響人才培養水平。
2.就業壓力持續增大
就業壓力是各高校面臨的共性問題,也是國家開展 “雙創教育”的重要原因。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而言,就業壓力更是持續增大。自 “對外漢語教學”專業設立以來,設立該本科專業的學校數量持續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本科生人數的迅速攀升。在就業選擇上,來華留學生一般在高校求學,本科生基本沒有教學實踐機會。同時,即使有少數人有海外教學機會,但由于海外教學時間的局限性,仍然無法將教學經驗轉化為就業機會。此外,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畢業流向來看,大部分學生的就業與專業不符,能夠參與國內外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學生僅占一成左右。[4]顯然,盡管生源不斷,但本科生的就業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該專業人才的持續流失。
三、碩士人才培養的轉型與問題
(一)碩士人才培養的轉型
為完善對外漢語教學人才培養體系,提高漢語言在世界的推廣度與影響力,我國于2007年開設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點,隸屬教育學。本文將以漢辦的培養方案分析碩士階段的培養轉型。在總體目標方面,結合現實環境培養具備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能力、擔當漢語與中華文化的國際推廣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作為碩士生而言,新的時代背景下,要實現五個教學目標的轉型。第一,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提高專業素養與職業道德兼備;第二,熱愛漢語國際教育事業,具備開拓精神與奉獻意識;第三,基礎知識系統、文化素養與跨文化交際能力高;第四,具備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能力;第五,熟練運用外語、科技手段等進行漢語教學。顯然,上述目標契合了 “一帶一路”倡議與 “漢語走向世界”的現實需要,是提高師資教學水平的關鍵途徑。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也存在諸多現實問題。
(二)碩士人才培養的問題
自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學位點設立以來,國內具備碩士招生資格的高校不斷增加,研究生人數隨之攀升。但是,量與質的矛盾卻不斷凸顯,即數量擴張快、質量參差不齊,進而導致該專業的就業環境持續惡化,社會聲譽逐年下滑。[5]具體而言,漢語國際教育的碩士生培養存在實習難、論文難、就業難等問題。
1.實習與論文
從教學實踐角度講,從起初的在職研究生到全日制研究生,“試講”是大部分高校對該專業實踐安排的主要方式,弱化了教學內容的層次性與教學對象的真實性。[6]例如,對于在職研究生而言,由于工作本身的限制,教學實踐與課堂觀摩機會幾乎沒有;對于全日制研究生而言,盡管試講與課堂觀摩相對增多,但仍然缺少國內外實習的機會。此外,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重點是在 “方法”,即教學方法、經驗總結以及實際跨文化交際能力,相對弱化了學術上的修養。因此,在論文撰寫方面還存在選題難、同質性高等問題。
2.就業壓力與畢業流向
從學位角度講,較之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規模與就業數量同樣較大。作為高校而言,基于學科發展與師資力量評價的需要,必然更傾向于聘用科研能力強、科研成果突出、學歷高的 “科研型”人才,因而對于 “教學型”碩士生人才則較少考慮。顯然,這會極大影響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生的就業。此外,從國際漢語教育市場的特點來看,“海外”是漢語國際教育最廣大的需求市場,但其供給方大部分都在 “國內”,即呈現出 “供需失衡”。同時,盡管國內有部分來華留學生,但由于數量與就讀學校的限制,根本無法滿足國內龐大的師資基數。值得注意的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生的畢業流向也極不樂觀。[7]
四、博士生的培養的轉型與問題
(一)博士生的培養轉型
高層次漢語國際教育人才的轉型培養,尤其是博士專業學位的設立,契合了 “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符合了 “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時代新要求,有助于打造中外人文交流所需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高地。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高校于2014年在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博士點下設置二級學術型漢語國際教育博士點。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7所高校于2018年開始招收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位博士生。以上海外國語大學為例,博士生在培養要求方面,如具備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人文素養高、“五育”并舉、國際視野寬、專業知識扎實、跨文化交際與中華文化傳播意識強、教育實踐問題解決能力高、熟練運用外語等。在培養目標方面,培養能夠傳播中華文化、推廣漢語與國際漢語教育管理等領域的職業型與綜合性人才,如國際漢語教研人才、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管理人才等。從培養要求與目標看,盡管博士研究生的就業問題得到一定緩解,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二)博士生的培養現實與潛在問題
“科研壓力”是漢語國際教育博士研究生存在的突出問題,即在核心期刊至少發表一篇論文。但是,由于該專業的中文類核心期刊數量極少,且大部分期刊對論文內容有較多限制,因而學生在核心期刊發表專業論文的難度很大。此外,由于需要撰寫博士學位論文,占據了學生的大部分時間與精力,因而在教學實踐上的機會極少,更不用說海外實習了。由此可見,漢語國際教育博士學位人才培養除了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外,其專業特色并未凸顯。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在招收漢語高級教育專業博士生的高校中,招生要求相對嚴苛,如五年以上教育全職工作經歷、四年全日制學習、定向錄取、無獎學金、無住宿、無公費醫療、無就業派遣、不轉移戶口與檔案等。顯然,這種要求對很多工作單位而言是不現實的,這對學生今后的就業也會造成潛在風險。
五、結束語
關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問題,還有更多需要討論之處。例如,關于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不同層次的學科歸屬存在不一致現象問題,本科專業歸屬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而碩博士專業學位則歸屬教育學科。對此,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即考慮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中國特色,進而理解三層培養體系歸屬同一學科難度較大問題。再如,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的培養層次也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如部分高校在本科階段與碩士階段開設的課程區別不大,造成了大量內容的重復。此外,基于就業壓力等問題,本碩兩級的人才數量是否繼續保持,以及博士生是否需要五年以上教學實踐經歷等。要結合新的時代背景,繼續推進國際漢語教育人才的轉型體系構建,為我國培養更多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資源。
參考文獻:
[1] 崔希亮.漢語國際教育 “三教”問題的核心與基礎[J].世界漢語教學,2010,24(01):73-81.
[2] 凌德祥.和平崛起視閾下漢語國際傳播歷史嬗變的啟示[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04):4-9.
[3] 葛兆光.研究生·學術入門手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4] 劉頌浩.就業困境和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重點[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6(03):83-89.
[5] 吳應輝.漢語國際教育學科建設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4(01):9-10.
[6] 周艷芳.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現狀調查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5,31(07):106-109.
[7] 劉頌浩.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經驗和反思[C]//中國國家開放大學,中國國家開放大學.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理論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2011:7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