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藝

摘要: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以奇特化、搞怪化著稱的短視頻特效逐漸成為新媒體平臺的 “爆款”。本文以特效 “超長西瓜”為具體案例,通過對抖音短視頻創作者的深度訪談,了解青年群體在社交媒體自我呈現的故事與感受,從形式上的匿名參與、內容上的個性處理以及情感上的群體共鳴三個角度,針對性分析爆款特效的傳播動因,探索此類特效背后折射出的現象審美的新進路。
關鍵詞:青年群體;社交媒體;虛擬特效;自我呈現;情感表達
隨著社交媒體和移動短視頻的發展,尤其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增大,以奇特化、搞怪化著稱的短視頻特效愈發受到青年群體的青睞,其地位也逐漸從視頻的 “輔助”上升到視頻的實質內容。據抖音首次發布的 《抖音特效數據報告》顯示,僅2021上半年,平臺平均每五個投稿視頻里就有一個使用特效,虛擬搞怪特效已成為深受抖音用戶喜愛的表達方式。
近日,抖音平臺 “超長西瓜”特效走紅網絡。“超長西瓜”源于一個叫 “萬物五官”的特效集合,其特點是只保留人的眼睛和嘴巴,在保證不泄露用戶外貌特征的情況下,幫助其實現賽博換裝實踐。“超長西瓜”同時衍生出許多模仿創意挑戰,如#寶寶瓜能有多可愛#、#疲憊的西瓜頭眼神#等,頻頻沖上抖音挑戰榜前三。截至2023年3月28日,該特效使用人數已超過1 581.8萬人次。
抖音特效道具在近幾年不斷優化與發展,現已成為平臺的特色內容。本文主要研究以 “超長西瓜”為代表的這類只露出眼睛和嘴巴的虛擬特效在傳播過程中的內在優勢和多元價值,并從青年群體在社交媒體平臺自我呈現的情感推動角度出發,對此類并不符合傳統意義上大眾審美認知的搞怪特效走紅網絡的成因提出針對性分析。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
1.補償性媒介理論
1979 年,保羅·萊文森在其論文 Human Replay:A 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Media 中首次提到 “補償性媒介”理論,認為媒介都需要不斷得到補償和補救。在1984 年 Media Evolution and Rationality as Checks on Media Determinism中,萊文森提出媒介進化是媒介與媒介之間補償的觀點。
2.對抗性解碼理論
“符碼”即符號組合的結構與邏輯。“對抗性解碼”是 “編碼—解碼”符碼運作過程中的一種解碼方式,其概念源于霍爾的 《電視話語中的編碼與解碼》,指受眾可能理解話語賦予的字面和內涵意義的曲折變化,但以一種完全相反的方式和意圖去解讀信息,因此使得解碼結果與編碼者意圖完全相反的傳播。[1]
3.使用與滿足理論
“使用與滿足”理論基于受眾即媒介使用者的立場,[2]于1974年首次被卡茨在 《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中提出。該理論認為受眾是有特定需求的 “個體”,[3]分析受眾使用媒介的動機和獲得的需求滿足,并考察大眾傳播對受眾心理和行為上產生的效用。[4]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1.訪談對象的選擇
結合研究目的,選擇了五位抖音粉絲數在 “1萬+”的短視頻創作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訪談對象。青年群體是使用社交媒體軟件的主力軍,且 “超長西瓜”虛擬特效的用戶多為女性群體,故五位訪談對象均為年齡位于20—30歲不等的女性。
2.具體方法
本研究采用觀察法和訪談法。一方面,對抖音平臺使用 “超長西瓜”特效的短視頻進行內容分類和數據整理,并對其中某些創作進行具體的案例分析;另一方面,在觀察的基礎上撰寫訪談提綱,在征得受訪者同意的前提下對訪談進行全程錄音。訪談過程中運用提問、傾聽、回應、追問、互動等訪談技巧,挖掘受訪者在社交媒體自我呈現的經歷與感受。訪談結束后及時整理出錄音的文字稿,為進一步的分析提供實證材料。
3.訪談步驟
正式訪談前,已通過網絡互動等渠道與受訪者建立了信任關系。在對研究問題進行初步觀察的基礎上,選取 “社交媒體”“隱私”“特效”“情感”等為關鍵詞撰寫半結構式訪談提綱。訪談過程以開放性問題為主,訪談結束后在整理錄音稿的基礎上,結合微信平臺的互動對遺漏的關鍵信息進行補充。
二、結果分析
(一)匿名式參與弱化表達顧慮
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內容生產門檻不斷降低,越來越多的用戶在互聯網平臺上分享自己的原創內容。相比于傳統的點贊、評論、轉發等傳播方式,社交媒體平臺的用戶創作可以加速內容裂變,促進信息的傳播和流通。然而,這種傳播方式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如內容質量良莠不齊、個人隱私泄露、引發網絡暴力等,而這些消極影響的發生通常也是 “無意識”的。
Case1:“因為專業原因和新浪體育有過合作,在微博平臺直播,那個時候被網暴過,會有一些觀眾不喜歡你或者單純找碴就會罵一些很難聽的話。”
Case5:“經常有莫名其妙的陌生人加我微信,有的是掃碼,有的是手機號添加,我一般都直接拉黑,有時候會問對方從哪里得知我的聯系方式,他們會說附近的人,但我一直都關掉定位和附近的人這些亂七八糟的。我也找過警察,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這些 “無意識”的負面影響給用戶的社交媒體自我呈現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進而導致表達焦慮的產生,尤其是需要出鏡展示的分享。
Case2:“分享生活基本上都是發一些景點、美食、小動物的照片,很少發自己的自拍。”
Case3:“我分享的都是看不出跟我自己有直接關系的內容,只要是不公開地址、個人照片、個人信息或者是能夠推測出相關信息的內容,對我來說是安全的,就可以發。”
在掩蓋了能夠辨識自我身份的特征之后,創作者面對觀眾的不自然感會大大減弱,并且個體受到網絡攻擊的可能性也會降低。抖音特效 “超長西瓜”通過近乎完全的面部遮擋,實現了對創作者肖像等隱私內容的保護,為使用者創造了相對安全的表達空間,讓更多人敢于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情緒和看法。這種匿名化參與減少了創作者對輿論的擔憂與懼怕,只露出眼睛和嘴巴進一步遮掩了個體的面部特征,更容易達到被網絡遺忘的目的。在 “補償性媒介”理論下,以 “超長西瓜”為代表的遮擋式虛擬特效彌補了社交媒體公共屬性以及原先僅有美化功能特效的不足,普通用戶的表達顧慮被削弱,創作動力得到提升,受到大量青年群體的喜愛。
(二)個性化處理滿足表達需求
在特效的藝術化處理中,創作者通過個性化自我展示渴望獲得觀眾認可的深層意圖也會變得委婉而隱晦。
Case1:“使用特效能不讓自己的外貌暴露在大眾的視野當中,但同時你還可以說出一些有趣的觀點,在這個比較以貌取人的社會當中,能有更多的人關注到你的才華和有趣的靈魂。”
虛擬特效傳播內容的內涵往往不僅局限于文本內容所呈現的表層意義,而是具有多層豐富性的內在含義。比如短視頻 “聽說大學生眼里帶著清澈的愚蠢”,文本看似是 “聽說”后面跟隨潮流的內容創作,但其中蘊含著創作者隱晦進行的希望獲得大眾認可的自我展示與希望獲得群體共鳴的個性化表達。
然而,虛擬特效推出之初,更多的是注重氛圍感的營造,展現以甜美、可愛、酷颯等美好特征為主的形象。但 “超長西瓜”這種與傳統美顏特效風格迥異的變形特效創造了顛覆性的叛逆,它通過奇特的造型和夸張的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用戶對現實壓力的對抗性解讀。
Case2:“我覺得超長西瓜條,它很夸張,很搞笑,因為西瓜它是圓圓滾滾的,但是它在這個特效當中,變得非常狹長,然后還在這個西瓜上面長了一個特別大的眼睛,就很突破我們的認知。生活當中就得要一些這樣有趣的事情,不然都是些常規的內容,太無聊了。”
虛擬特效契合青年群體渴望掙脫現實社會規則束縛的時代需求,為其提供了一個宣泄不滿、無聊等負面情緒的出口。從短視頻 “聽說低頭抬眼看人會充滿恨意,親測眼睛腫時更加……”可以看出,這種突破傳統認知的對抗性解讀并非帶有直接明顯的反駁或批評,而是通過網絡亞文化的方式對其進行二次編碼。用戶可以在變形甚至丑化自身形象的特效里找到情緒宣泄的出口,在心理上反抗受壓迫的現實世界,從而獲得情緒化表達需求的滿足。
(三)群體性共鳴實現自我認同
雖然本研究的訪談對象對于 “孤獨”的理解不盡相同,有的甚至直言 “享受孤獨”“不喜歡跟人在一起”,但仍有部分受訪者明確表示自己會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獨。
Case3:“我常常感到孤獨。有一些社交媒體過于發達,直接影響了現代人的三觀,尤其是感情這方面。很多人會在陌生人社交軟件上找存在感。”
Case4:“肯定有時候會孤獨,但社交媒體可以相對隨性地表達心情和觀點,緩解部分壓力。”
Case5:“孤獨是成年人的常態,不過通過社交媒體會結識很多新朋友。”
在充滿不穩定因素的社會環境中,青年群體傾向通過社交媒體緩解孤獨心理:不論是 “在社交軟件上找存在感”,還是 “緩解部分壓力”“結識新朋友”,這些行為背后的本質都是青年群體在社交中對構建身份認同的渴望。
Case4:“我比較喜歡跟風,之前在抖音刷到‘超長西瓜的時候就打開相機拍了一段。”
虛擬特效風靡全網的背后,是青年群體對新興時尚風潮的追逐。在 “使用與滿足”理論下,對自身形象進行藝術化處理有助于創作者在作品中展現出鮮明的情感態度與內心表達,從而不斷構建自我認同,實現個體的滿足感;同時,在短視頻平臺上使用相似的搞怪特效進行內容創作,可以聚集有著相似偏好的青年群體,在此過程中,使用 “超長西瓜”特效與不使用甚至不了解 “超長西瓜”特效的人群被迅速區別開來,促使前者在充滿儀式感的模仿行為中,體驗到群體認同與共鳴。
三、反思與討論
特效已經成為短視頻平臺的一種特色生態,不斷發展迭代的特效技術還將進一步塑造和刷新用戶的認知。爆火的 “超長西瓜”特效,其特點在于只展示用戶的部分面部特征。在特效的保護之下,用戶得以放下包袱 (Case2:“我用西瓜條吹過口哨,因為吹口哨表情太奇怪了,所以想遮擋一下。”),更加輕松地進行個人生活的展示和個人故事的講述,而這類特效也為視頻增加了戲劇感和趣味性,讓平淡無奇的故事敘述更加符合年輕群體媒介消費習慣,也讓其意義從視覺體驗轉向了現實指向的賽博實踐,是對現實污名化困境無聲卻有力的對抗,因此成為受到大眾追捧的 “爆款”。
然而,比起傳統意義上精致的美化特效,這類搞怪特效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Case1:“這個東西它除了好玩兒,除了搞笑之外沒有什么可聊性,很膚淺,而且這個新鮮事物出現之后,也只是引起大家一定時間的關注,后面它又會被一些東西所替代掉,可能是什么超長柚子條、超長黃瓜條、超長芒果條之類的,沒有什么可探討性。”
從Case1的使用體驗來看,搞怪特效除了存在細節粗糙、視覺夸張、價值膚淺甚至有些嘩眾取寵的嫌疑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內容的同質化。在抖音平臺最新產出的特效中,前100個中有90個都是類似 “超長西瓜”的僅露出眼睛和嘴的特效。除此之外,根據海德格爾對于現代技術的論述,“超長西瓜”作為一種技術手段是明確的且已經被安排好的,體現出嚴絲合縫的預定性,它能留給用戶進行自我展演和再創作的空間是極其有限的,這種模板化的特效有利于UGC生產的同時也在不斷壓制著創造力,平臺內容的同質化和用戶使用的疲勞感增加,導致類似搞怪特效在成為 “爆款”后不久便會被用戶遺忘。
四、結束語
本研究基于抖音短視頻 “超長西瓜”虛擬特效的個案研究,從訪談對象的社交媒體使用感受中探尋青年群體在其中的自我呈現與情感表達,并從形式、內容、情感三方面分析此類特效成為 “爆款”的原因。然而,本研究也有不完善的地方,由于篇幅限制,對于現象背后折射的問題和解決對策只是點到為止,未能進行深度討論,全方面、多層次、獲取更多樣本進行量化分析是本文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 郭松.網絡傳播中的對抗性解碼現象研究[D].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21.
[2] 張思淼.二手交易平臺用戶的使用滿足與自我呈現:“買”和 “賣”的異同:以閑魚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2,8(17):45-48.
[3] 朱怡馨,叢紅艷.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短視頻受眾審丑心理探究[J].科技傳播,2022,14(19):128-131.
[4] 凌菻.“使用與滿足”視閾下移動短視頻傳播功能與途徑探析[J].新媒體研究,2019,5(1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