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海陽市新元小學 周海霞 ■山東省海陽市教育體育局 姜 萍
“學評教一體化”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們將“教學目標”更正為“學習目標”,從學生的角度陳述目標,以學生的視角理解目標。“學習目標”是“學評教一體化”的核心,學習目標的制定是“學評教一體化”實施的首要環節。在經過反復課堂實踐的基礎上,我們初步探索出了小學《道德與法治》“學評教一體化”學習目標的制定策略。
學習目標來源于課程標準,新課標為我們的“學評教一體化”學習目標的制定提供了依據。
以五四學制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公民的基本權利》為例,在確定學習目標之前,教師對新課標進行了認真的分析,找到了與本課相關的課程標準描述。“課程目標”描述:道德修養:踐行以遵紀守法等為主要內容的道德要求,做社會的好公民。法治觀念:理解每個公民都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權利。責任意識:具有民主與法治意識,能夠依規依法參與公共事務?!罢n程內容”描述:從課程內容上來看,本課隸屬于法治教育范疇:了解憲法規定的公民所具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掌握社會生活的道德規范和必備的法律常識。經過對課標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本課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公民基本權利的含義及內容,并結合實際案例懂得權利是有界限的,我們在行使權利時不能濫用權利;樹立學生的權利意識;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
在認真分析課標的基礎上,我們初步定位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增強國家認同,樹立權利意識,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懂得遵守權利界限。生活中能維護、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利。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有哪些,知道權利是有邊界的,任何人都不能濫用自己的權利。
再如:五四學制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減少垃圾 變廢為寶》一課,認真分析課標如下:
“課程目標”描述:責任意識:懂得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健全人格: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見解,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
上述描述提示我們:第一,要注意正確領會課標中“初步”“學習”“了解”等詞的含義。要切實把握好課標的“度”,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道德與法治意識即可。第二,課標敘述較為寬泛,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細化,并找準載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
“課程內容”描述:在課程標準的內容框架里,本課首先隸屬于“國情教育”,課標中是這樣敘述的:“初步樹立生態文明意識,領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蓖瑫r本課也隸屬于“道德教育”的范疇,課標中的描述如下:學習環境保護的基本常識,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在整個學科教學中,這部分內容旨在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理解“綠色與環保”,并能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參與環保,共同建設綠色家園。
通過以上對課標的精準分析,我們確定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體會垃圾給人們帶來的危害,提高環保意識,有愛護環境、美化家園的美好意愿。通過小記者采訪、動手實踐、調查研究等活動,了解環境的變化、垃圾的處理途徑等,提高歸納、概括、整理、提煉的實踐能力。了解垃圾對生活的危害,了解幾種變廢為寶的方法。
結合教學實例,我們認為,認真分析課標,便可準確找到本節課教學的核心素養落腳點,只有從核心素養出發,才能保證學習目標的科學性。
教材是教學實施的主要載體。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材采取的是圖文結合的方式編制的。制定學習目標之前,我們必須認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材中的每一個要素,理解編者的設計意圖,理清教材的知識結構,把握其在單元中的位置和價值,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找準學科核心素養的落腳點,同時也要將教材與生活相聯系,尋找二者之間的融合點,真正實現“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中國有了共產黨》是五四學制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分題中的第一框題,在制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時,教師首先對教材進行了深刻的解讀。
單元教材分析:本單元的六課內容按照時間脈絡,再現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清晰地呈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走過的艱難歷史進程,歌頌了仁人志士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學習內容及其價值:本課的教學內容包含了正文、活動園、閱讀角及閱讀鏈接四個要素。正文分別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新青年》雜志、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者李大釗、中共一大的召開、井岡山道路及井岡山精神,旨在讓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史實和歷史人物。活動園一講述了李大釗英勇就義的故事,旨在引導學生緬懷先烈,傳承革命精神;活動園二由兩個問題構成,旨在引導學生理解“弱國無外交”,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活動園三通過油畫展現了南昌起義的歷史畫面,并展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旨在讓學生了解南昌起義與八一建軍節之間的關系;活動園四以油畫和實物的方式展示了朱德的扁擔,意在引導學生理解井岡山精神的內涵。閱讀角一講述了“一大”轉移會址的故事,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理解“紅船精神”;閱讀角二《八角樓上》講述了毛澤東的故事,意在引導學生理解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作風及毛澤東思想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閱讀角三《井岡山會師》意在使學生認識井岡山會師的歷史意義,領略毛澤東的軍事家風范。相關鏈接呈現了中國共產黨黨旗的圖片及相關資料,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認識黨旗黨徽,了解其象征意義,培養其政治認同感。
通過上面對教材的透徹分析,我們便可以準確定位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感悟紅船精神和井岡山精神,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通過查閱資料、講述故事、小組討論等方式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了解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等重要歷史事件及其意義,了解李大釗、毛澤東等偉大歷史人物。
“學評教一體化”課堂活動以學生的學為主體。因此我們在制定學習目標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學生的年齡、認知水平、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尤其要考慮的是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因為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是以生活指導行為為根本目的的,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原有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才能找準學生學習的原點,才能找到學生突破的支點,才能達到學生學習的頂點。
例如:在教育部統編教材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四學制)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分題中的第一框題《這樣真精神》一課的教學設計環節中,教師就進行了如下的學情分析:從學生的年齡特點來看,一年級學生大多6、7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活潑好動,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做事缺乏持久性。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一年級學生并不能深刻地理解“我們有精神”的內涵,在他們的認知中,坐得端正、聲音響亮、穿戴整齊就是有精神的表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看,由于他們的家庭環境不同,家長的要求不同,各個班的教師要求也不盡相同,甚至學生對自己的要求也存在很多差異,因此他們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課堂上的表現都不一樣,有的人說話聲音響亮,有的人習慣唯唯諾諾;有的人一向穿戴整潔,有的人則每天邋邋遢遢;有的人在學校表現較好,回到家里卻是另一番景象。
綜合學生各方面情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年級學生對“有精神”的內外一致性的理解有困難,要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也并不容易,要提高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及責任意識也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實現的。需要我們教師有效利用與開發課程資源,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逐漸理解課題的含義,并在生活中努力做到“時時處處有精神”。
通過分析學情,再結合對課標和教材的分析,教師就能合理制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懂得有精神對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愿意從一言一行做起,做有精神的小學生。能從坐立行走、儀態儀表、日常學習、與人交往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處處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了解“有精神”不僅指外在,而且包括內在。初步掌握坐立行走的相關要領。
綜上所述,課標、教材、學情是教師在設定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習目標過程中的三大核心要素,課標保證了學習目標的科學性,教材使學習目標更準確,學情則讓學習目標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