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解放街小學 郭紅萍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說:“在知識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如果在教師的講課里沒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的教材的程度只能代學生體驗他知道的那一點東西,那么學生的心靈對于知識的感觸就是遲鈍的。”由此可知,教學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應該有情感引導和思想教育。各門課程的教學都應該如此,那么作為中學主要課程且“道味”濃厚的語文課,應理所當然地肩負起思想教育的使命,而且要成為思想教育的“龍頭課”。
語文課的文道統一貫穿于古今中外的教學思想和教學原則,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一些語文教師常常將文與道割裂開來,存在重文輕道、以道代文、顧此失彼等傾向。目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弊端是忽視思想教育,這就悖逆了語文教學的基本屬性。在語文課中,文浮于表,道含于里,文與道二者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其關系可歸納為三點:
語文課即語言文學課,其語言教育使語文課與政治課區別開來,體現了其工具性。而文學教育又升華了語文課的工具性,體現了其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語文課的兩大特征。就其工具性而言,它是一門學科,不能將語文課當作專門的政治課。就其思想性而言,它又具有思想教育目的,語文課應服從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文與道是一個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整體。如果任意忽視或偏離一個方面,都會抹殺語文課的本性,使語文教學走向歧途。
文與道的統一實質上是課文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作者思想感情與表達方式的統一。一篇文章實質上就是作者的一篇思想匯報,只不過是各人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文章的語言與思想是不可分割的,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思想是語言的內核。馬克思曾講:“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我國南朝文學批評家劉勰將文與道的關系比喻為經和緯的關系,他說,“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元代文人郝經說:“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這些論述不僅說明文與道二者統于一體,而且互為存在的條件,是絕對不能分割的。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既學習語言又學習作者思想的過程。
“文以載道”“以文悟道,因道學文”“以道定文”等傳統的說法,都反映了文與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文與道的相互作用有正反兩個方面。正作用表現為恰如其分的語言,可以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思想,也可以凝成深刻的哲理;新穎正確的思想,可以相應地產生文情并茂的語言,也可以錘煉出千古留傳的名言警句。反作用則表現為缺乏修煉的語言,無法完美地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空洞消極的思想,也難以形成真正的語言文學欣賞價值。
文道統一的原則,說明了思想教育是語文教學固有的任務。語文課的性質、語文教學規律和教學目的以及語文教學的經驗教訓等,都反映了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語文課文內容豐富多彩,題材多樣,有描繪自然景物,謳歌祖國山河的;有講述寓言童話故事,闡明道理的;有記敘革命先烈,贊頌革命精神的;也有描寫榜樣人物,激勵奮發向上的,篇篇都是文質兼美、內涵豐富的課文。這些課文都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發展,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情感熏陶,養成良好品質的好文章。可以說,語文課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們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深入挖掘課文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將思政教育和課文內容相結合,在教學的同時向學生的心靈播下健康發展的種子。例如:在五年級上冊有《少年中國說(節選)》和《圓明園的毀滅》,在教學時,不妨先講授《圓明園的毀滅》,學生對文章里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無比向往時,再看到圓明園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他們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憤慨會自然地激發起學生的愛國熱情。接下來將當時中國貧窮落后的局面和梁啟超先生因為看到中華不振而寫下的《少年中國說》,訴說著中國人的強國夢想,用“少年強則國強”等這樣的句子,來激勵學生的愛國之心和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志向。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單元都安排有日積月累,里面包括古詩、俗語名言警句等傳統文化經典內容。教授日積月累時,如果只按照教參的建議讓學生翻譯意思,拓展句子再背誦就結束了。這樣做,只是完成教學任務,沒有真正地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也沒有借此使得學生主動學習語文愛上語文。
例如:四年級下冊的第七單元日積月累里都是比較勵志的古籍上的名言。講授第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時,先讓學生猜一猜清華大學的校訓是什么,然后告訴學生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那么,再學習這句話,就很順利了。
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學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過程中,難免會感到無趣,從而導致教育效果不理想。特別是對于小學語文來說,其中思想教育內涵豐富,如果教師無法采取有效的策略,就難以為學生滲透思想教育。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采用情境創設的方式,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興趣。
比如,教師在教授《精衛填海》時,就可以對教學情境進行積極創設,以此來為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教育滲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可視化的優勢,進行多媒體情景創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精衛填海的動畫,學生通過生動的動畫就會感受到精衛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詢問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到了精衛怎樣的品質。這樣,就能在生動的教學中,為學生有效滲透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拼搏的思想品質。
語文學習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必須在長期堅持中不斷積累,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教育同樣如此,只有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滲透,才能使學生的思想品質得到有效培養。在這個過程中,只依靠課內教學和課內文章的學習,是無法達到理想效果的,還應將課內外閱讀和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以此來對思想教育進行拓展和延伸,使學生在廣泛的學習中,有效培養思想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還應突破課內教學的現狀,結合課內外教學,以此來使學生在豐富的學習內容中,有效滲透思想教育,強化思想品質。
例如:教師在教授《守株待兔》時,就可以將課內外閱讀學習結合起來,為學生積極滲透思想教育。在這個過程中,課內教學內容《守株待兔》是諷刺不勞而獲的人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來獲得成功,取得收獲。那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將課內外閱讀結合起來,在教學中引入更多的諷刺不勞而獲、稱贊勤勞的小故事,如《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等,以此來通過豐富的閱讀內容為學生滲透思想教育,教育學生勤勞學習,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而不是妄想不勞而獲。
通過文章的剖析與說明能夠從一定意義上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情感思想。但為了提高思想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還必須適當增加體驗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對學習知識加以鞏固與強化。以《只有一個地球》課程為例,進行課文介紹后,教師可以舉辦手抄報比賽。在開展手抄報的過程中,學生要利用網絡獲取與世界和生態有關的信息,包括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的信息、環保的措施、節約資源的意義等,組織學生在校內展出。采用這些方法,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收集、討論分享的活動中,提高愛護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的能力,同時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就是自然的保護者,從而引導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自身的行為感染周圍的人,將小學語文思想教育理念貫徹到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內涵,并將其積極滲透給學生,就能夠將其思想教育功能發揮出來,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這樣學生就具備了做人的根本,從而為未來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