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璐
【摘要】初中生是處于特殊發展時期的群體,心理發展變化快,具有不穩定性,因此,心理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不能給予他們正確的教育引導,會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對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從多個方面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文章結合實踐就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一論述。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活動;育人環境
【中圖分類號】G63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3—0052—03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青少年心理素質健康對祖國的發展意義重大。初中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伴隨著生理上的迅速發育,其心理上也在發生一系列變化,如個性與心理逐漸成熟、自我意識增強等,由此引起的心理困擾也十分明顯。要想初中生順利度過青春發育期,就必須重視其心理問題,積極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際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構建德育課程,融合活動
1.設置課程體系,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確指出,德育工作的內容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五大板塊。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為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還能通過調節學生的心理狀態,引導學生秉持冷靜、客觀的態度來面對和分析問題,在學習和生活中促使學生積極分析和思考問題,在學習和綜合實踐等過程中保持充沛的體力、精力,積極探究和主動實踐的態度[1]。例如,在學校開展工作時,教師通過分析班級學生特點和研究班級工作手冊內容,設計一套集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于一體的德育工作手冊記錄。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延伸拓展到家國大事,從學生對小事的看法,逐漸延伸到他人、社會、國家等不同分析和看待問題的角度。這樣,處于價值觀建構關鍵期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類似問題時,就能逐漸跳出自己的圈子來對問題進行全面地分析和思考,從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出發認識和理解問題。當學生的眼界逐漸寬廣時,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就不會再簡單地拘泥于眼前的個人小利得失,而會站得更高,看得更遠[2]。
2.開展特色活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進入到中學階段的學生,童心依然未泯。當他們接觸到生動活潑的體驗式情境學習活動時,其興趣體驗同樣會被激發起來,積極投入,主動參與和大膽實踐的意識也會隨著情境體驗的激活而有效地調動起來。在學生多感官參與、多角度體驗的過程中,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積極調適。如,在心理健康活動組織和開展的過程中,結合本階段學生角色建構關鍵期主題任務,教師可聯系家長共同引領和組織學生加入活動周的職業行業體驗活動[3]。一方面,在活動體驗中,學生是在模擬真實的工人,他們會真實地進入到工作環境,精力也會在高負荷的作用下得到釋放,在出力的過程中緩解內心積聚的壓力和負面效應;另一方面,在學生職業體驗過程中,教師可適當地引導學生觀察和了解農民工叔叔或自己父母的工作狀況等,在了解和認識父母親人工作狀態和工作辛苦程度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學習實踐活動,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斗志,培養學生在具體學習實踐活動中磨礪自我、提升自我、挑戰自我的意識[4]。
二、優化育人環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1.打造物理環境,營造“硬”環境氛圍。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們的身心狀態還不穩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學校教育實踐中,教師可結合學校環境特點,打造生動活潑的現實育人環境,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在學生的能動體驗和積極實踐中,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5]。如,打造學校心理健康功能室,通過物理宣泄來緩解學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制作傾訴屋,打造網絡虛擬朋友聊天室,幫助學生將自己的心事傳遞給網絡上的虛擬朋友,聽取朋友的引導、勸解;打造校園物理環境界面,讓校園的每一面墻壁、每一個角落都能發揮其積極的德育引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同時,借用積極的語言、圖片、視頻,為學生的心理調適提供積極的方向和思路等,讓學生在遇到困難和問題時,能積極地行動起來,通過環境情境的熏陶,學會用積極的方法調適自己的心理,緩解緊張壓抑的情緒[6]。
2.打造精神環境,營造“軟”文化氛圍。精神文化環境的塑造,可以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和人際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將集體中良好的品質、品德、精神等自覺地吸收和融入到自己的行動實踐中,讓學生對良好的心理品質、精神品德產生欽佩、羨慕、學習的意識,并主動向他人請教、學習,能夠運用各種手段提升、促進自身的品德素質。在積極、良好的精神環境熏陶下,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主動發展[7]。如,學校傾力打造優良校風組織建設,緊抓教師作風建設,構建甘為人梯、默默奉獻、努力上進、團結合作、積極友好的教師隊伍。在教師間真誠合作、積極互動、互幫互助的氛圍中,形成教師間的親密合作、相互激勵的向上意識;在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主題課程體系,建設民主平等、和睦有愛的班集體氛圍。同時,結合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建立起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相互理解、相互關懷、相互信任的班集體氛圍。在良好的心理環境氛圍中,學生能夠從內心出發,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法和思路;在自己解決不了的前提下,能積極地向身邊的朋友和同學尋求幫助。在軟文化打造的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不再是單一的學習關系,而是加入了交往互動關系、學習合作關系、生活互助關系,在這些關系中,每一種關系的建立,都能夠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圍,讓學生在充滿愛的班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生成強烈的自我存在感和強有力的歸屬感,這樣學生在遇到問題和困境時,就能夠學會轉換角色,變換角度來分析和思考問題,學會用創造性的思維對問題進行解讀和分析等[8]。在良好的班級軟環境文化氛圍的引領下,學生的心理素質、耐壓力和抗挫力等都能得到有效的強化,有利于提高和優化學生的思想水平和行為方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3.主題育人,組織合作實踐,學會交往。初中階段是學生建構角色同一性的關鍵期,這一時期教師需融合德育活動實踐,創設積極的班級合作互助環境,打造良好的班級育人氛圍,讓學生在積極的合作互助氛圍中學會交往、學會合作、學會理解、學會信任,學會共同成長。在積極的合作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如,在學校組織的默契配合互助賽中,學生為了達到預期的游戲目的,在游戲的過程中,會反復地排練和分析游戲過程中同伴間應當如何配合,如何組織,如何借力,如何讓傳遞的效果更快更高等[9]。針對同一個問題,大家積極地討論,反復地商討對策,找到問題所在。在積極的問題討論、能動的問題分析和研究,開放的互動合作、積極的互動環境體驗過程中,學生為完成共同的任務而努力,一起出謀劃策,極大地促進了學生間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等。在積極的活動氛圍中,學生依據形式情境的需求,主動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掩蓋自己的不足;在大家集思廣益的合作互助過程中,實現了團隊合作活動的有效開展,促進了同學間的積極交往互動。經歷了共同的任務體驗過程,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在積極的學習氛圍中團結起來,凝聚一心,攜手努力,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奮斗,建立起積極的合作氛圍。有了強大的內在核心動力,學生會更容易受到班級氛圍的影響,學會合作、學會尋求幫助,學會共同克服困難等。
總之,教師要選擇多樣化的教育形式,組織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學生提供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讓學生在積極的氛圍、友好的交往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李達通.核心素養培育視角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設計[J].中學課程輔導,2022(15).
[2]彭剛.初中心理健康課積極心理學的應用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0(19).
[3]趙霞.高中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結合[J].吉林教育,2020(25).
[4]陳雅麗.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與實施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03):01.
[5]韓天英.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優化策略研究[J].新課程研究,2022(08):11.
[6]李玉樂,趙秀花.家校協同視域下農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08):10.
[7]王川.加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06):25.
[8]柳垂堤.家校合作開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探索[J].新課程導學,2022(02):18.
[9]李遠.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融合發展模式——廈門市金尚中學心理特色體育大課間的探索實踐[J].福建教育,2021(11):08.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