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雨瑄 湯夏檸 賀芷逸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因為實施地方市場經濟非均衡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非平衡協作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策略,市場經濟蓬勃速度空前快速的同時,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差距逐步擴大。文章通過對五大區域經濟區發展現狀進行剖析,認為我國各經濟區域發展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地理資源、人力資源等方面,從而從政策、法律、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出對策,促進各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調發展[1]。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非平衡協作
中圖分類號:?F71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3)21-0023-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21.023
1?引言
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實行地方市場經濟非均衡高速發展和非均衡合作市場蓬勃發展策略。經受過珠江三角洲的發達,浦東開發帶來長江三角洲的興盛,中西方大開拓、東北地區復興,以及中部經濟發展崛起和環渤海六次地域國民經濟改革后,各個地方在經濟社會全球化的同時,差距也因為地理、歷史、人為等不同因素而被迅速拉開。
2?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現狀
2.1?長三角區域
長三角經濟區的全國GDP占據的比例實際上是呈逐年穩定上升走勢的,對有效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越來越巨大的積極作用。目前,長三角已形成以滬寧、滬杭、杭甬交通沿線為城市密集帶、產業集中帶和生產力發展主軸線的格局。滬寧、滬杭甬高速鐵路沿途的工業軸、蘇南臨江的工業主軸和蘇北沿江工業主軸已初始出現并成為國民經濟的擴展主軸,其中以沿鐵路線擴展為主[2]。中央城市地區線道上的中心大都市“之”字形布局狀況與當時國內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我國最主要開發大都市地區的中央大都市字形的布局情形大體較為吻合。此外,長三角城市人口密度已是當年全國大城市平均生活水平的將近6倍,經濟密度則是當今全國大城市的約19.5倍,人均年GDP已經是現今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3]。
2.2?珠三角區域
珠江三角洲經濟于公元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騰飛,從一個較為封閉緩慢的純農業社會逐漸全面轉變成純工業社會,成為今日中國較為有名的東北地區四個大綜合生產訓練基地之一,僅僅用去了20余年。該省地方總人口約占比全省近6%,但農產品產出比例卻占了全省33.3%左右,與黃河三角洲經濟社會并稱世界市場經濟兩座發動機。目前,整個珠江三角洲經濟地區的社會主義國民經濟增長動力方式正在由原外延式轉為原內容式、勞力條件緊密型逐漸向原有資金型和進步技術能力緊密型、粗放生產經營方式開始向大型集約規模經營方式、傳統的工業開始向大型現代化規模工業、城鄉市場分離逐漸向工業化城鄉商業一體化發展轉型,形成了具備相對高起點優勢的現代化知識、技術資源密集型規模工業體系,高標準中大規模聚集的傳統第三產業以及相對競爭力較強的主體產業群。此外,在城市交通、通信、金融、信息及咨詢、高科技、旅游、文化創意和其他對外經貿交流促進等方面,也陸續發展起來。
2.3?京津冀區域
目前,京津冀區域已日益成為當代我國華北地區重要區域的國際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中心,也將是目前我國大陸北方地區建設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中心經濟區,同時這里還是北環經濟圈渤海經濟區建設的最核心區域。區域差異和城市內部與地區經濟社會綜合發展程度比較一般,不太相平衡。京津冀中三角等區域城鄉二元一體化及二元化型經濟結構趨勢已較為成熟清晰,城市化進程率卻還明顯低于環冀長三角,如北京、珠三角地區等。京津冀地區過去在中華民族歷史傳統上一直被認為是封建社會,處于階級專制集權統治社會的最核心地帶,存在的官本位思想嚴重與現代社會等級觀念相互固化,市場意識也不清晰,對外開放發展程度一直偏低。區域空間內出現人口城鎮化發展面臨形勢日趨嚴峻復雜等一系列突出問題。此外,京津冀地區本身資源生態環境趨于弱勢,空氣、水資源受污染十分嚴重。水資源持續供應與緊張也將會最終成為該區域城鄉一體化推進的巨大阻礙。因此,未來或近數十年,京津冀城市經濟圈一體化與未來產業的穩定持續良性發展,仍可能與城市群所在國家區域人口、環境、資源合理分布特點及發展現代都市產業結構息息相關。
2.4?東北三省區域
東北三省被譽為中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有一重、一汽、大連船舶重工、北方重工等一大批裝備制造企業和基礎設施,以及豐富的產業資源、優越的生態環境和人力資源等優勢。東三省現已形成由水陸空立體交通運輸結合而成的綜合運輸系統。中國鐵路營業里程128476千米,占全省的18.3%,是我國鐵路線密集程度最高的省份,每百平方千米鐵路線密集程度為154千米。東北地區的重要都市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被新建成的哈大高鐵和京哈高鐵緊緊連接,形成了小時經濟發展圈,這進一步加深東北東部十三市的經濟聯系,提升經濟發展的依存度。這些條件都為東三省經濟發展迸發出巨大的創造力及優勢[4]。
2.5?西北經濟區域
西北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并沒有縮減,近年來正明顯呈現進一步縮小、擴大、縮小的大趨勢,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東部總體經濟實力方面的地區差距。西北的整體經濟規模與東部整體相比仍較小,且與其地區國民人均生產技術總值間的經濟差距目前已逐漸擴大到438元。二是全國經濟增長速度方面的顯著差距。從整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情況變動看,?現代制造業比例仍很小,輕制造業比例變化仍相對較大,且其經濟產值80%左右的制造業以上經濟產品都是來自直接和以其初級食物農產品原材料等為產品加工用原材料來進行制造業的各種先進農業粗產品機械加工類產品。在當前我國民營企業所有制構成狀況變化分析中非國營類制造業比例相對較低。三是在行業經濟效益方面出現的巨大相對效益差距,近年來,西北地區全省所有獨立經濟法人規模核算及以上股份制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平均值僅占我省的70%以上的水平,低于同期全國全省5個百分點;技術改造企業資金利稅率普遍不足省稅的5%,比我省目前和全市國稅行業普通公司稅費水平還要低將近1倍。四是我省各地區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出現的一些地方差異,1990年我國新疆的職員日均薪資高出全國平均薪資149元,但1994年反而低429元,之后在我國的位次由第5位逐步減至第11位。
3?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不同原因
今天已經能了解到目前我國經濟不同階段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的一體化協調發展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經濟社會迅速發展,而西部地區則相對落后。深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分為自然、歷史和人為方面。
3.1?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
地理環境包括了地勢地貌、氣候條件、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等方面。我國東部地區屬于季風氣候,降雨量充沛,氣候較為溫和。且地形多為平原和丘陵,地勢低平,有利于工農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口聚集。我國西部地區深居內陸,屬于大陸性氣候[5]。降水稀少,不利于農業發展。地形多高原、山地,地勢崎嶇,且青藏高原地區多凍土,氣候惡劣,給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帶來巨大困難。同時,中西部山區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態威脅更加嚴峻,不利于城市的聚集和發展。
從各種歷史因素角度比較來看,中國不平衡的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由來已久。最開始的時候,由于首都在北方,因此經濟中心一直位于北方。然而唐朝末年以后,由于受北方的氣候、戰亂較為頻繁等社會多方面原因,大量人口開始向南遷移,所以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重心隨之開始向南遷移。直到南宋時期,經濟的重心轉移完成。自此開始,南部的城市迅速發展起來。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教育事業也逐步改善。尤其是東南地區,由于土壤肥沃可以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再加上水網密布,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人口。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大門,最開始受影響的就是沿海地區。受到洋務運動的影響,我國近代工業開始發展起來。而洋務企業也以沿海、沿江口岸分布居多。總體特點是東多西少,這也基本奠定了我國的工業布局。直到20世紀30年代,在抗日戰爭等特殊的復雜歷史背景作用下,部分重要工業才內遷至重慶等地躲避戰亂,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內地經濟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區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形成了四個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長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由此不難看出,我國不同地域之間的經濟基礎差異在歷史上已經形成,并對之后的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3.2?人為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3.2.1?人力資源分配差異
一直以來,我國的教育資源和水平就存在地域上的差異。東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高,社會資源豐富,因此吸引了大批人口。而許多高校畢業的高質量人才,選擇留在大城市發展,因此更加助力了城市發展。而西部地區本身教育資源匱乏,再加上缺乏人才,加劇了區域間人力資源分布的差異性。
3.2.2?基礎設施建設的差異
基礎設施建設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而完善的基礎設施又能夠反向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幾乎是和人口聚集程度呈正比的。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有眾多城市群,因此公共設施以及社會性基礎設施都十分完善,從而帶動當地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又使政府將更多財政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而反觀西部地區,土地面積雖然占了全國的60%,但人口稀少,因此無法形成聚集性的城市群,導致基礎設施無法得到完善。截至2015年年底,中國高速公路里程已突破了13萬千米,其中中國西南部區域為45723千米,平均占比在1/3左右,但是考慮到中國中西部區域幅員遼闊,所以平均占比仍然十分之低。
3.2.3?國家政策因素
改革開放政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項重要的政策。而改革開放首先就是針對東南部地區,通過設置經濟特區帶動經濟發展,并在取得良好成效后,設立沿海開放城市等。這為沿海地區提供了許多的優惠政策,由于東部沿海地區占據地理優勢,能夠較方便地吸收國外的經驗和生產方式。所以,長期以來,中國各項改革開放政策的推進,基本都采取了由沿海城市向內地逐漸發展的梯度推進模式,為中國東部沿海提供了獨特的先發優勢。本區域應該努力在我國東部區域實現高速發展后再帶動中西部地區快速發展,而期望的梯度轉移并沒有實現,這反而拉大了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直到建立完整的開放體系后,才逐步開始平衡東西部的發展。
4?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協調發展的建議對策
4.1?從政策層面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從政策層面,政府相關人員設計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并且促成創立制度更加透明的區域性合作與協調組織。目前我國七大經濟區包括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雖然也都設立了一些相關和區域性協調合作相關的合作機制,或相關官方組織機構和民間組織,但其宣傳效果以及發揮的作用沒有產生顯著的影響。為能進一步加速促進我國區域市場一體化良性發展與進程,政府層面需要加快建立運行更為適應常態、制度規范分明清晰的產業一體化管理協調推進組織,其日常工作內容也主要應當是統一規范管理與區域系統內各類產業要素對接及協作、公共產業服務平臺共建信息共享、關通檢直通、市場聯建、營商環境、區際貿易關系等[6]。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內涵上,應著重突出制度創新發展,而不是靠優惠政策來促進經濟一體化。政府決策要多從最有利于引導資本、勞動力、人才、土地、技術要素等一切生產發展要素資源的最自由有序流動等角度,將制度創新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內容,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促進經濟流動,從而實現更高水平的區域經濟一體化。
4.2?將公正協調作為未來區域發展的首要戰略
在當前各個地區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的情況下,必須將公正與協調發展作為未來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首要戰略,不僅要發揮市場力量,還不能忽略政府作用,單純的市場調配機制,其只追逐利益的心理會進一步擴大各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必須進一步強調政府政策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發揮的作用,通過有效的計劃調控,解決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現階段,各地區間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京津冀地區應當進一步發展中國地方區域城鎮集群,促進東部區域總人口迅速向京津冀周圍地域的轉移,實現中西方地區城市化經濟發展戰略;同時,東方和沿海地區則應著力發展世界重要核心都市區,形成若干個具有相當國際市場影響力功能的地區性都市綜合群;中西部地方則要致力發展人口拉動其他經濟社會發展拉動的小市圈,引導和其他大量人口數迅速向這些小都城市地區集中,構筑成“中央都市—中小城市—小市鎮—農村”的地域都市網系統,加快實現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的綜合協調統籌發展。
4.3?完善區域經濟一體化相關法制環境
在法律環境上,要針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各種不同的生產要素流動進行立法,促進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與貿易的自由公平競爭。此外,借助法律的效力,可以有效地避免當地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減少政府對當地經濟發展過度干預的現象。政府相關人員還需要改進原有以生產總值為主要目標的官員考核制度,同時增加社會發展、環境治理等其他社會治理目標作為衡量官員績效的標準。消除戶籍制度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推動人口自由流動,使人口資源可以進行更大范圍的流動。政府還需要促進居民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失業保障與社會救助體系,規范城市租房管理制度,加快農村土地所有權制度改革等。
4.4?加快各區域內產業分工協作
以西部產業接續轉移工程為聯結橋梁,通過加快東部發展地區承接的中西部產業承接轉移及與毗鄰中西部地區形成的區域性產業發展連接,促進東部區域經濟圈內三次產業體系的有效合理協調分工整合與互動協作,實現中西部區域經濟全面協同發展。鼓勵區域大型生產企業積極進行專業化跨經濟地區之間的橫向并購,推動一個區域產業內并購形成企業以全球市場目標為核心導向下的聯合效應,會帶給企業強烈的一體化效應。鼓勵企業縱深一體化發展,形成不同區域相互關聯的價值鏈。沿海經濟領域內先要注重發掘壯大和重點培養形成本地新的發展優勢支柱產業與海洋特色產業,再加以區域統籌及協調。各地區人民政府要通過進一步引導發展特色鄉村產業,依靠現代城市產業大型優勢企業中的地方現有企業技術、產品企業和經營機構企業來引導帶動本地中小企業加快發展,逐步構建形成一條完整高效的鄉村地方產業增值鏈網和鄉村產業群。產業群網絡作為產業市場流通一體化經營的一種空間載體,可以極大幫助鄉村模糊行政區域邊界的界限,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4.5?設計統籌交通運輸和基礎設施建設
各大區域也要注意統籌設計實施好中國各地機場、航道、港口、公路網絡等重大交通設施工程的配套建設,創建形成一個逐漸趨于統一完善有效的現代化交通和信息網絡體系,同時,還要重點加強本區域內與各地的區間交通、通信和設施間的網絡聯通,加快城市供電、供熱、供水管網等建設,建設利用好我國農村基本信息設施,保證中國各省市農村之間貨物快遞、人流、信息傳輸的及時快捷及通暢,降低中國跨地區物流貿易成本,交通運輸網絡須重點以建設跨區域運輸干線,協調好港口的分工協調合作,完善區域性鐵路運輸網和公路道路,促進快速發展現代化交通、信息和通信能力,加強各地區城市之間信息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任建軍,陽國梁.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及其成因[J].經濟地理,2010(5).
[2]?沈陽.長江三角洲物流產業一體化效應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1.
[3]?張繼良,張奇.基于空間經濟學的長三角區域經濟差距研究[J].統計研究,2009,26(12):8.
[4]?高萬里.淺析東北三省區域經濟發展與特色問題[J].?農業經濟,2014(12):3.
[5]?陳斌,戴軍,王大偉.生態宜居視域下西部山地城鎮景觀修復研究——以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馬營鎮為例[N].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21-01-01(2).
[6]蔡武,?吳加廣.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協調發展的戰略選擇[J].濟寧學院學報,2018,39(6):6.
[作者簡介]馮雨瑄(1998—),女,漢族,河北邯鄲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蘭州財經大學,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湯夏檸(2002—),女,漢族,福建寧德人,就讀于贛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專業;賀芷逸(2003—),女,漢族,江蘇蘇州人,就讀于南京師范大學,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