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睿瞳 文雯
摘?要:我國的傳統村落資源極其豐富,蘊含其中的肌理風貌和人文風俗都承載著重要的文化內涵與民族記憶,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鹽田梓,位于被譽為“香港后花園”的西貢,是個面積尚不足一平方千米的小島。豐富的傳統文化與悠長故事,讓這里兩度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文化遺產獎項。與此同時,由香港旅游事務署主辦的鹽田梓藝術節更是讓小島聲名大噪。文章通過研究香港鹽田梓村落的重要文化,結合其傳統文化的存留現狀,基于現有的復修保育計劃,提出了創新性與可行性兼備的藝術傳播手段,并闡述在此基礎上振興村落的有效性,旨在為未來村落振興的方式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傳統文化;藝術傳播;村落振興;香港鹽田梓
中圖分類號:?F32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3)21-0041-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21.041
1?香港鹽田梓村落文化與復修計劃
1.1?鹽田梓村落歷史
鹽田梓,亦作鹽田仔,是位于香港新界西貢海的島嶼,島上有鹽田梓村。約于18世紀初,陳孟德夫婦從深圳鹽田來此開荒拓地,建立了鹽田梓村。基于環境特性,島上居民以曬鹽、打魚和種植稻米為生。在鹽田梓村建立初期,全村約有500人;村落人煙最盛的時候有1200多人常住于此。19世紀,鹽田梓曾是香港五個主要鹽田之一,鹽產量足以供給全西貢的人食用。1841年,兩位來自意大利的傳教士到香港傳教,其中就到達了香港鹽田梓村,因而鹽田梓也是天主教在香港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同時,鹽田梓村全村村民皈依天主教,因此鹽田梓也有“教友村”之稱。
盡管小島米果飄香漁歌蕩漾,仍是敵不過城市繁華的燈火。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城市的不斷開發,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離開這座小島。直至1998年,村里最后一戶人家遷出,鹽田梓成為無人居住的空島[1]。
1.2?鹽田梓重要傳統文化
1.2.1?天主教
鹽田梓是天主教早期在香港的主要傳教地區。1864年,意大利的和神父(Fr.S.Volonteri)與柯神父(Fr.G.Origo)來到鹽田梓宣講天主教教義。1866年的圣誕節,陳氏家族共33人領洗。及至1875年,鹽田梓全島村民領洗信教,并捐出村中一大塊土地予天主教會建筑圣堂及學校,奉圣若瑟為鹽田梓主保。福若瑟神父(Fr.Joseph?Freinademetz)曾只身來到鹽田梓(1879年至1881年間),學習客家話和中國文化,期間為兩位村民領洗。
鹽田梓圣若瑟小堂在1890年取代原先的舊圣堂落成祝圣。20世紀90年代末村民盡數遷離,圣若瑟小堂亦逐漸破落,至2004年重修后恢復往日的宗教功能,使得沒落的村莊得以延續生命。此外,島上設有墳場,但與新界一般鄉村不同,墳墓加了十字架,村民稱墳場為“圣地”。除了清明節,村民還會于11月1日“諸圣日”前來掃墓,可見村民對天主教節日的重視。鹽田梓亦以宗教活動維系村民,每年5月第一個星期日,已遷離的村民約定回歸鹽田梓,參加圣若瑟主保瞻禮,之后重游家園,懷緬昔日快樂時光。
1.2.2?客家文化
鹽田梓島上的原村民是陳氏客家人,村落至今仍充滿著濃烈的客家色彩。客家人以稻米、雜糧、蔬菜種植為主,狩獵養殖和捕魚為副。村內的男女分工分明且待遇不同,男性主要外出工作,出海捕魚,女性則要擔起耕田、飼養家禽和打理家務的責任。
雖然隨著社會發展,村民陸續遷離鹽田梓,耕種和捕魚的傳統產業也逐漸消失,但島上所發掘的文物仍能反映出客家人過去的飲食習慣。基于遷徙族群的民族性,及以勞動為生,客家人傾向用腌制菜類的食品入饌,烹煮出多油重咸的菜式以補充日常所需的鹽分。文物中“激死蟻”便是客家人用來腌咸菜的埕,以雙層埕口及凹槽注水的設計保存食材,設計充滿民間智慧。此外,重要日子必備的茶粿也反映了客家人的團結和凝聚力。每逢過時過節,他們都會用圓形的竹篾籠制作巨型圓籠茶粿,寓意團圓及代表對故土的思念。
客家文化亦能從島上的祖屋和建筑上反映出來。村民的祖屋多為傳統中式住宅設計,穿過正門便是天井,兩側為爐灶、洗手間或柴房,大廳和睡房位于祖屋的最內部。這類同宗聚族而居的集中住宅具有獨特的藝術性。
1.3?鹽田梓的復修計劃及其現狀
雖然在復修前的幾十年里鹽田梓已人去樓空,但鹽田梓獨有的自然生態和歷史古跡仍然存留在這片土地上。為了保留村落的文化和風貌,2003年開始籌備復修,2011年“鹽光保育中心”正式成立,統籌鹽田梓復修工作,村民也參與其中。除了鹽田和村屋的復建,復修工作中還包含了推動宗教文化生態和簡樸生活體驗等保育和教育工作。鹽田梓兩度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獎項,第一次是2005年的“鹽田梓圣若瑟小堂修繕項目”,榮獲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異獎”;第二次是在2015年,“鹽田活化項目”獲得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杰出獎”,鹽田梓的文化價值和特色得到國際社會肯定。2015年,鹽田修復完成,次年即收獲了修復后的第一桶鹽。在復修計劃穩定的進行下,鹽場曬出的鹽年收成約10噸,且均滿足國際食品安全委員會的指標要求。
鹽田復修項目,不僅重現了客家人的智慧,還聯系了島嶼和村民,與歷史接軌,讓屬于鹽田梓的回憶重新回歸大眾視野。“鹽光保育中心”這一由村民自發成立的非盈利組織,通過工作坊、專題體驗等活動,使更多人了解小島風情、自然保育、簡樸生活等價值之余,也能得到身心放松與舒展。重現生機的鹽田梓已然成為學生教育中心,亦是重點推廣的文化及生態旅游點。鹽田梓的獨特歷史與傳統文化不斷延續,同時也為下一代留下了一片凈土[2]。
2?針對鹽田梓當地文化的藝術傳播手段
2.1?現有手段
2.1.1?藝術節
由旅游事務署主辦的鹽田梓藝術節于2019年11月30日開幕,歷時三年,每年的藝術節分別以“天”“地”“人”為主題,透過本地藝術家及年輕人與鹽田梓村民共同創作的成果,為旅客帶來集藝術、宗教、文化、古跡及綠色元素于一身的嶄新旅游體驗,深受參加者歡迎,不少藝術作品其后獲保留在島上成為常設展品。其中2021年的藝術節為了讓各地觀眾即使安坐家中仍可參與藝術節,藝術節官方網站設置了360度實景導覽功能,全方位展示島上的景點及藝術作品;同時附設語音導覽功能,讓參加者進一步了解島上景點的故事及藝術作品的創作概念。
2.1.2?生態博物館
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與原生環境密不可分,文化的展現應基于當地特色環境,在這樣特定情境下展出的文物才能真實地、生動地展現給觀眾,這就是運用“生態博物館”理念重新打造鹽田梓的原因。在鹽田梓文物保育過程中,從村民到游客,從學生到專家,前來參觀的民眾在相互交流和共同參與中,形成了一個開放式的交融社群,而群眾的參與也幫助鹽田梓成為“活的、不落鎖的、開放式的”“生態博物館”[1]。
2.2?創新型藝術傳播手段
2.2.1?IP經濟
IP即知識產權,也是具有知識產權的產物。由于IP具有獨特識別性、自帶話題屬性和易傳播衍生的性質,作為文化推廣的措施之一,它在文化產業與旅游業態中越來越舉足輕重。通過對IP形象進行設計、開發衍生品、進行跨領域聯名等方式,能夠加快并有效地實現流量變現。IP多有擬人化的卡通形象,具有親和力,是旅游村落與游客進行情感交流的紐帶。村落通過這樣的新型互動方式,強化了游客對村落文化和文物的感知,并維系著傳統文化的生機。日本熊本縣的IP——熊本熊,則是一個成功的案例。2011年,熊本縣政府打造了熊本熊這一IP形象,以吸引游客在即將開通的新干線的經停站——即熊本縣下車游玩。當地公共設施、相關網頁中隨處可見熊本熊的身影,強化熊本熊在游客心中的印象并逐步打造旅游業態,建立熊本熊主題商店、酒店、餐廳、旅游區等,并不斷開發衍生品。兩年時間,深受民眾喜愛的熊本熊為經濟萎靡的熊本縣帶來了12億美元的收益[3]。
正是因為IP形象具有無限延展空間和巨大商業價值,在IP理念引入旅游業后,我國不少景區也紛紛打造出自己獨特的IP,個性化分明的各個IP百花齊放,帶給同質化嚴重的旅游文創市場新的生機。IP形象介入旅游業,既可以帶給游客特色化體驗,又可以推動各個村落的旅游經濟發展,為形成識別度高的地區性文化特色打下良好的基礎[4]。
2.2.2?新媒體傳播
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新媒體的普及讓文化的藝術傳播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當今人們耳熟能詳的新媒體平臺如抖音、小紅書上,關于旅游景點、特色美食、文化背景、傳統知識的宣傳推廣數不勝數。香港鹽田梓村落也可以通過拍攝短視頻、撰寫筆記等低成本卻快捷高效方式,將用戶量巨大的新媒體平臺作為宣傳的媒介,把香港鹽田梓的風貌特色及傳統文化由發達的網絡傳播至世界各地。
與此同時,設立展示鹽田梓傳統文化的“數字博物館”、讓全國各地的“游客”來“云體驗”鹽田梓特色文化項目,這也可以成為網絡新媒體發展的背景下推廣民俗文化的可行途徑。結合民俗文化自身特征、針對地域特色對它們進行保存和傳承,是推廣并傳播民俗文化的基本要求。即使時光流逝、時空變遷,只有深刻理解其內在意義與價值,才能保證在傳播中,古老的文明仍能延續下去并迸發出新活力。不久前,央視聯合阿里云團隊為四川廣漢市三星堆遺址的考古成果搭建了大型沉浸式數字空間,項目名為《三星堆奇幻之旅》。在這個數字空間中,有過去古蜀王國的舊貌重現,有現在考古大棚的情景還原,還有即將開放的三星堆數字新館的提前體驗。觀眾掃碼即可進入虛擬空間,通過即時云渲染技術為觀者提供沉浸式體驗。數字化媒介賦予了舊事物以新活力,可以“觸碰”的文化、文物更易為大眾所接受,從而產生更廣泛的傳播。網絡媒介不僅為當地文化提供新的發展和傳播渠道,還可以使文化衍生品如數字藏品、文創產品進入更多人的視野,獲得潛在消費者的關注度并引起其購買欲,從而提升經濟效益。
將傳播類型按照受眾分類,那么大眾傳播方式可以說是最具影響力的傳播手段;它的受眾匿名且不精準,但受眾群體數量非常龐大。村落文化藝術要想復興、為更多人所知,即可充分利用大眾傳播;而“數字博物館”與“云體驗”的模式則能夠為村落文化藝術提供廣大的傳播平臺。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給予了民俗文化與藝術更廣闊的傳播空間,在展現文化本身的同時,也提高了觀眾的體驗感。對于內涵獨特豐富關注度卻寥寥的鹽田梓傳統文化,若能夠將互聯網媒介融入其文化傳播之中,便可以更加生動地、多角度地展現出鹽田梓的獨特藝術與文化魅力。新媒體傳播消除了時空界限,讓鹽田梓文化能夠在更多人的關注之下長久保存[5]。
2.2.3?環境業態
城市規劃的目的是讓城成為城,而文旅規劃的目的則是讓每座城成為不一樣的煙火。香港鹽田梓村落不僅擁有上百年歷史文化的積淀,更是擁有得天獨厚的藝術及旅游資源。在此基礎上,規劃、培育多樣性環境業態,發展“旅游+”模式,促進多業態融合發展,不失為一種創新的宣傳方式,傳播鹽田梓的傳統藝術與文化。
位于貴州省畢節市的畢節古城便是培育新業態以復興古村落的典型案例。老龍門、老城墻、石板街、通津門、南關橋、砂鍋街與鐵匠街組成了畢節老城生生不息的記憶,而在畢節古城的復興開發中,不僅將部分古城格局復原為“一帶三門兩街”,重現了百家龍門、商業繁盛的景象,還復現了九大節點,融合城市功能創意業態,極大地促進了畢節古城的多元化發展。在畢節古城的百花坊項目業態設計中,不僅有集古玩根雕、精品餐飲、高端休閑為一體的“鼓樓街”,還有前店后坊,展示傳統手工技藝的“創意工坊一條街:百花巷”、增加街區活力的“風情酒吧一條街:南門口”、滿是畢節當地特色小吃的“特色小吃一條街:古道巷”,以及特色民居、主題民宿的所在地“休閑商業一條街:坎坡上”等。
香港鹽田梓同樣可以培育多種業態,在重構文旅結構的同時,復興蘊含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鹽田梓村落。這種“旅游+”模式促進了多業態融合發展,將文化中心、歷史遺跡、商業中心與產業高地有機結合,極大刺激鹽田梓村落的文旅復興,從而起到傳播文化和藝術的作用。
3?藝術傳播各手段對于鄉村振興的意義
3.1?對村落風貌、民眾的意義
在村容村貌方面,經過藝術改造后的鹽田梓將令人眼前一亮。在鹽田梓原有的基礎上培育多種環境業態,將極大改善村落層次。景點陸續出現,豐富多彩的文創產品琳瑯滿目,藝術節與“生態博物館”裝點了舊時的生活遺痕,整個村莊將被濃郁的藝術文化包裹。
在政治與文化方面,隨著文化生活水平與素質的逐步提高,村民反社會和犯罪行為將在極大程度上降低,村落常住人口也有望提高。通過發布文化藝術作品和定期舉行的各項活動,居民們有了更多接近藝術和享受藝術的機會,極大地豐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提高了村落的凝聚力,真正實現了村落的善治[6]。
與此同時,在藝術傳播各手段的共同作用下,村落自身的發展還將有助于“召回”流出人口。在這樣的模式和路徑中,薊州下營鎮郭家溝開啟了一副全新的畫卷。曾經這個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外村姑娘不愿嫁進來的貧困山村,僅有51戶農家、180個村民。通過十年的不斷發展旅游業、革新管理模式,這個落后的農業村莊,發展成了下營鎮首屈一指的旅游村。郭家溝村在以地方特色餐飲、傳統手工作坊、地方文化特產、鄉村農副產品的基礎上,利用鄉村重點村契機,整體提升鄉村品質,對農家院進行提升,改造民宿,上檔升級;整合水庫,發展水上娛樂項目;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促使更多游客體驗民間技藝,感受民俗文化。此外,郭家溝將依托現有北方民居為基底,突出夜間經濟和旅游度假功能,著力打造“薊北水鄉,山中不夜城”,將郭家溝打造成為城市微度假旅游目的地。村子的年輕人回來了,也開始打造屬于自己的民宿,在這“山中不夜城”構筑自己的美好藍圖。產業是興村之本,也是緩解鄉村人口流失的有效措施。傳統村落的產業蓬勃,就有能力吸引年輕人,發展鄉村,傳承文化,留住中國的根,讓傳統鄉村真正成為人們心之所向[7]。
當人口雙向流動的機制渠道暢通,“城歸”人口將對沖流失人口,緩和因農村人口流失帶來的各種主體缺失問題,將在鄉村振興實踐中成為參與鄉村建設的主體,發揮積極作用[8]。
3.2?對村落經濟和文化的意義
對于香港鹽田梓村落來說,在經濟方面,經過新媒體傳播方式宣傳后的鹽田梓村落知名度將大幅提高,旅游業快速發展,這一文化藝術村落將吸引眾多游客奔著其特有的文化藝術與歷史氣息而來,有助于游客對本地區歷史文化的理解,促進當地歷史文化的傳播。同時還能直接解決部分藝術家和當地村民的就業問題,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其經濟也會逐漸進入良好的自循環中。
通過藝術傳播的各項手段發展文旅既是發展經濟的手段,也是保護特色文化生存空間的方式。鄉村特色文化,不僅是協助鄉村經濟走出局限區域的響亮名片,也是鄉村傳統的精神內核。保護鄉村特色文化,傳承其文化內涵,不僅能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還能進一步高質量推動鄉村振興。閩東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之畬族文化,在畬族文化傳承人的啟發下,近年來大力傳承保護畬族文化,堅持發展文旅結合的道路,以獨具特色的畬族文化,帶領群眾挖掘“真金白銀”。民俗文化是寶貴財富,更是生產力,要保護與開發互促,把文化資源優勢轉變成了發展優勢,跨出了畬族經濟文化飛躍發展的一大步,也將其特色文化的生存空間進一步保護和擴大[9]。
因此,對古村落進行的藝術傳播各手段不僅有助于發展經濟、延續其文化脈絡,隨著文化創意業態的植入、培育與發展,還有助于其歷史文化遺存空間的保護與利用,這對于鹽田梓,乃至與其業態層次相似的傳統村落來說,在發展與振興之路上皆意義非凡。
4?結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搞鄉村振興,不是說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這些別具風格的傳統村落改造好[10]。古村落作為一種特殊的、承載重要文化淵源的鄉村類型,其振興手段與路徑尚值得深入研究。香港鹽田梓村落振興計劃以藝術傳播為突破口,該項目提升了村落知名度,帶動村落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發展,進而獲取經濟效益,增加當地村民收入,在重塑鄉村氛圍等方面發揮著一定作用。傳統村落資源的鄉村振興,可學習鹽田梓成功復興經驗并結合時代背景、充分利用已有技術資源,傳承并傳播村落傳統文化,從而達到文化、經濟、政治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最終實現傳統村落的振興[6]。
參考文獻:
[1]王一娟,?閔捷.鹽田梓:不落鎖的離島博物館[EB/OL].(2020-08-30)[2022-08-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431250241684539&wfr=spider&for=pc.
[2]羊城網.香港有一條充滿天主教特色嘅客家古村落,你聽過未?|?講座[EB/OL].(2016-05-25)[2022-08-02].https://www.sohu.com/a/77263758_391257.
[3]張莉.振興地方經濟的二次元萌物——從熊本熊看日本地方吉祥物[J].文教資料,2019(31):90-92.
[4]施愛芹,?董海奇,?郭劍英.IP創意視閾下鄉村旅游文創的設計價值及互動體驗[J].社會科學家,2022(3):50-55.
[5]張楊格.新媒體環境下民俗藝術傳播與保存研究[J].藝術研究,2022(2):141-143.
[6]王經綾.文化藝術創新與傳統村落的振興——以韓國釜山甘川洞特色文化村為個案的研究[J].世界民族,?2021(2):64.
[7]史英靜.鄉村振興:留住年輕人[J].城鄉建設,2018(19):61.
[8]楊嘯.“城歸”興村:村寨人口流失背景下我國邊境鄉村振興構想[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20,36(2):120.
[9]劉源.保護傳承特色文化,加快推進鄉村振興[N].閩東日報,2022-07-12.
[10]新華網.習近平:把傳統村落改造好[EB/OL].(2019-09-17)[2022-08-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9/17/c_11250033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