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翔 耿靜濤 蔣澤宇 胡倩
摘?要:隨著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已有的技術創新模式難以發揮顯著成效,因關鍵核心技術缺失而引發的“卡脖子”問題尤為突出。而顛覆性創新儼然成為企業轉危為安、獲取和維持自身優勢的首要選擇。因此,文章基于數字化轉型背景,選取在位企業為研究對象,重點考慮在位企業顛覆性創新的影響因素及提升路徑。具體而言,基于TOE分析框架,文章認為在位企業顛覆性創新影響因素主要來源于技術、組織和環境三方面,由此提出互補性數字化平臺、組織韌性以及動態能力是提升在位企業顛覆性創新的關鍵路徑。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企業生產經營;信息技術變革
中圖分類號:F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3)21-0093-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3.21.093
1?引言
自Christensen首次提出顛覆性創新理論以來,便在學術界和工業界中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論。目前,得益于學者們的不斷探索,其理論發展已由最初局限的低端創新,延伸至其他創新區域。其中,已有研究表明以“瞪羚”和“獨角獸”企業為代表的后發企業可借助顛覆性創新獲得飛速增長[1],即新進入者可利用顛覆性創新實現對主流市場中原有企業的趕超。然而,現有文獻大多將關注點聚焦于后發企業顛覆條件及實現路徑上,鮮有從在位企業顛覆性創新角度出發進行探討。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數字技術的涌現,不僅從根本上轉變了企業的生產經營與價值創造模式,還進一步加劇了產業與行業內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對組織內外部環境的巨大變化,原已占據主導地位的在位企業,又該如何維持競爭優勢呢?相較于根據顧客需求持續優化產品性能的維持性創新,顛覆性創新對在位企業創新產品技術與服務,以抵抗后發企業侵入及顛覆的威脅,意義重大[2]。基于此,根據TOE(技術-組織-環境)分析框架,文章提出在位企業數字化轉型可依托數字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特征,從構建互補性數字化平臺、提升組織韌性以及動態能力三方面對其顛覆性創新發揮正向影響。首先,互補性模塊數字平臺降低了企業間知識搜尋整合的難度,增強了在位企業發現技術與資源新組合的可能性,有助于企業進行顛覆性創新;其次,組織韌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業應對突發情形并恢復穩定狀態的能力,可幫助企業盡快適應環境變化引致的內外部變革,實現顛覆性創新;最后,動態性環境作為外部因素,可從直接與間接兩方面激發在位企業韌性潛能,進而推動顛覆性創新。綜上所述,文章將立足于在位企業視角,結合數字技術優越性,為陷于困境的在位企業顛覆性創新提供了可行路徑。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
2?理論基礎
2.1?數字化轉型的概念及特征
伴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崛起,越來越多的企業試圖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跨越式發展與變革式創新。在此過程中,數字化轉型理論得以深入發展。例如,Li等認為數字化轉型是由信息技術變革促成的[3]。肖旭和戚聿東從產業層面將數字化轉型定義為提升生產數量以及效率的過程[4]。胡斌和劉作儀指出,數字化轉型并非利用“大智移云”進行簡單的技術迭代,而是基于跨界融合來改造傳統商業模式或業務形態[5]。李曉華認為,數字化轉型是實體企業依靠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一代數字技術與傳統業態的融合創新戰略[6]。縱觀國內外現有研究,學者們一致認為數字化轉型含有三個特征:以企業為主體;以數字化為手段;以企業最終效益為目標。因此,文章認為數字化轉型是企業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技術變革升級組織結構、業務等方面,從而提高企業最終效益的過程。
2.2?數字化轉型的積極影響
一方面,數字化轉型可以降低企業成本并提高組織績效。Wessel等發現信息技術可以降低企業的搜索成本,從而產生更有價值的決策。同時,數字化技術還可幫助企業迅捷捕捉市場變化,促使企業為滿足新的消費需求,對產品進行更新迭代與完善創新,最后實現顧客滿意度及組織績效的提高[7]。
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生產率。首先,數字化轉型可破解行業間技術壁壘,提升組織技術水平,便于企業更好地進入新市場。其次,數字化技術可用于培訓專業化員工,提高員工處理問題的敏捷性與熟練度,提升工作效率[8]。此外,數字化轉型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打破業務部門的空間限制,增強各部門之間的緊密程度,提高企業生產率。
2.3?顛覆性創新的概念與內涵
Christensen教授于1997年首次提出了顛覆性技術的概念,并衍生出顛覆性創新理念。他認為市場中總存在一部分低端消費者,對他們而言,主流產品存在技術過剩的問題,顛覆式技術的產品的某些特性雖不及主流產品,但由于其便宜、簡單、方便等特點,將優先占領低端消費市場。后經過不斷發展,逐漸滲入主流市場,最終實現對主流市場的顛覆。隨后Christensen將其衍生為顛覆式創新,并將其定義為企業在非主流的低端市場或新興市場通過一系列突破式的變革與創新滿足消費者需求,新產品逐步替代原有市場成為主流產品,或新技術、新服務成為主流技術或服務的過程[9]。而陳繼祥和王敏則是將顛覆性創新界定為通過開拓新的技術、研發新的產品與新服務的商業模式,實現了企業突破原有的競爭格局,轉向前沿性的市場需求[10]。
2.4?顛覆性創新的特征
根據顛覆性創新理論,不同學者對其特點有不同的界定。例如:Govindarajan等認為顛覆性創新有以下特點:初始性能較低;主流顧客不接受新輔助性能;更便宜、簡單;起初只吸引對價格敏感的顧客,利潤低且極易被忽視;產品主要性能隨著研發投入增加和科技進步提升,并最終吸引主流市場顧客[11]。Christensen等認為顛覆性創新必須具備以下五個特點:初始功能較差且技術簡單;起源于非主流市場;制度和規則的障礙在其所扎根的市場上較小,行業壁壘低;接觸顛覆性創新的老顧客不用改變工作方式;該創新最終能讓顧客無須付出更多的代價從事之前必須由專家完成的工作[12]。綜上所述,大致可總結得出顛覆性創新所具有的共同特點:技術簡單、價格便宜、利潤較低;初期定位低端、非主流市場,后期在主流市場占有一席之地;能夠滿足新需求或尚未被重視與滿足的需求;隨著投入的增加不斷吸引更多顧客并提高組織績效。
3?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在位企業顛覆性創新的影響因素
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采用?TOE(技術-組織-環境)分析框架來探究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在位企業顛覆性創新的影響因素。
第一,技術層面。從技術平臺設施和技術進步兩方面對企業顛覆性創新產生積極影響。技術平臺的搭建,減少了信息處理的時間成本,提升了效率和生產率[13]。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技術設施平臺為企業提供了數字技術的使用途徑,企業內部成員借助數字技術平臺進行學習與交流,有利于增強資源的高效流動與共享,提高企業內部的管理效率,促進企業顛覆性創新。
第二,組織維度層面。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有利于調整完善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企業創新效率,從而實現顛覆性創新目標。數字化轉型戰略,明確規劃了企業前進發展的方向,能夠更加高效地集中企業的人、財、物等資源,推動實現企業顛覆性創新。
第三,環境層面。政府政策與企業創新聯盟對在位企業顛覆性創新產生一定的影響效應。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為在位企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可借此提升企業創新水平,推動企業顛覆性創新,政府的數字化轉型戰略一定程度上散發出數字化技術的積極信號,助推了企業顛覆性創新[13]。而企業聯盟關系的建立可使企業進行數字化信息的交流與分享,獲得更多有關顛覆性創新的新知識與技術,構建了資源價值共享機制,實現協同效應,推動企業實現顛覆性創新。同時,隨著企業間聯盟關系的穩定增強,企業間數字技術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便于提升企業創新水平,促進顛覆性創新。
4?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在位企業顛覆性創新的提升路徑
基于TOE(技術-組織-環境)分析框架可知,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技術、組織和環境三個維度不同程度上影響在位企業顛覆性創新,進而文章認為互補性數字化平臺、組織韌性以及動態能力將是提升在位企業顛覆性創新的關鍵路徑。
互補性模塊數字平臺提升在位企業顛覆性創新,互補性模塊數字平臺是一個能夠讓資源以及信息共享的組件,它有確切定義的模塊接口規則,具有一定的兼容性,有利于推動正在進行顛覆性創新的企業與異質性合作伙伴走向“背靠背”的合作,進而催生技術方案的裂變,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激發顛覆性創新。此外,互補性數字化平臺的拓展性能增加企業引進新技術的機會,從而促進顛覆性創新。
組織韌性有利于提升在位企業顛覆性創新。組織韌性主要體現了企業的三個能力,即適應能力;改革與抵抗危機能力;劫后生存能力。首先,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夠讓企業在不同的環境中都能做到維持穩定,并且通過提供一個質的基礎積累,使企業能夠面對這種非連續挑戰而積累知識能力,從而促進企業的顛覆性創新。其次,在穩定的基礎上企業需主動尋求變革與創新,不斷地與復雜的生態環境磨合。最后,企業想要在復雜的生態環境中生存發展離不開經歷危機后的復原能力。可見,組織韌性的三個能力能提升企業顛覆性創新。
動態性環境助推在位企業順利實施顛覆性創新。動態能力理論認為,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能夠及時響應、快速創新及有效協調和重新部署內外部能力的企業更有可能構建競爭優勢,也就是說,復雜的動態環境能夠塑造企業動態適應能力,進而間接地提升企業顛覆性創新的能力。另外,復雜的動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下能夠刺激企業引進新的技術,進行變革與創新,同時,企業也會主動去尋找出路,根據環境來制定自身的顛覆性道路,從而實現顛覆性創新。可見,動態環境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都是驅動在位企業實施顛覆性創新的關鍵路徑。
參考文獻:
[1]余維臻,陳立峰,劉鋒.后發情境下創業企業如何成為“獨角獸”——顛覆性創新視角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科學學研究,2021,39(7):1267-1276.
[2]白勝,袁靜,雷粵.在位企業回應顛覆性創新的研究綜述與展望[J].軟科學,2021,35(4):121-124,144.
[3]LI?L,?SU?F,?ZHANG?W,?et?al.?Digital?transformation?by?SME?entrepreneurs:?a?capability?perspective?[J].Information?systems?journal,2018,28(6):1129-1157.
[4]肖旭,戚聿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價值維度與理論邏輯[J].改革,2019(8):61-70.
[5]胡斌,劉作儀.物聯網環境下企業組織管理特征、問題與方法[J].中國管理科學,2018,26(8):127-137.
[6]李曉華.“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的理論基礎[J].經濟縱橫,2016(3):57-63.
[7]WESSEL?L,?BAIYERE?A,?OLOGEANU-TADDEI?R.Unpacking?the?difference?between?digital?transformation?and?IT-enabled?organizational?transformation[J].Journal?of?the?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ystems,?2021,?22(1):102-129.
[8]CARTWRIGHT?P,?ANDAL-ANCION?A,?YIP?S.The?digital?transformation?of?traditional?businesses[J].MIT?Sloan?management?review,2003,?44(4):34-41.
[9]CHRISTENSEN?C.The?innovators?dilemma:when?new?technologies?cause?great?firms?to?fail?[M].Boston:?Harvard?Business?Press,1997.
[10]陳繼祥,王敏.破壞性創新理論最新研究綜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11):155-160.
[11]GOVINDARAJAN?V,?KOPALLE?K.The?usefulness?of?measuring?disruptiveness?of?innovations?ex?post?in?making?ex?ante?predictions?[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6,?23?(1)?:12-18.
[12]CHRISTENSEN?M,?RAYNOR?E.?The?innovators?solution:creating?and?sustaining?successful?growth?[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3.
[13]張新,徐瑤玉,馬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影響因素的組態效應研究[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2,38(1):92-102.
[基金項目]安徽省科技創新戰略與軟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安徽省新能源汽車領域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戰略管理研究”(項目編號:202106f01050052);安徽大學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數字化轉型對在位企業顛覆性創新的影響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110357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