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普通高中增強辦學特色,既是提升自身辦學質量的方式,又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途徑。但當前部分農村普通高中在增強辦學特色過程中遇到諸多困難,影響了辦學特色建設效果。對此,文章以禮縣第二中學為例,分析農村普通高中特色辦學建設困境,重點闡述相應對策,論述農村普通高中特色辦學基本策略和實踐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地區;普通高中;特色辦學
作者簡介:左理博(1985—),男,甘肅省禮縣第二中學。
高中階段教育上銜高等教育,下接義務教育,起著承前啟后作用,是基礎教育的出口,高等教育的入口。同時,這一階段是學生發展的關鍵階段。而一些農村普通高中只看重分數,忽視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缺乏辦學特色,影響教育效果。對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諸多切實可行的辦學建議,如應用多樣化培養模式,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求,促使學生獲得應有發展;立足地域、學校實際情況,進行特色辦學建設,辦出特色[1]。由此可見,特色辦學是農村普通高中走出辦學困境的重要途徑。實際上,在《綱要》的指引下,不少農村普通高中正著力于特色辦學建設。以禮縣第二中學(以下簡稱“本校”)為例,近些年,本校在特色化、多元化發展方面做出積極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集中體現在分層教學和藝體教學方面。但是,在探索的過程中,本校也遇到諸多問題,陷入特色辦學困境。走出特色辦學困境,是增強學校特色辦學效果的關鍵,因此,本校正視辦學困境,對癥下藥,以進一步實現辦學效果的提升。
一、農村普通高中特色辦學困境
(一)缺乏辦學優勢,特色辦學建設突破口難尋
在農村普通高中建設過程中,不少管理人員、一線教師認可特色辦學,但實踐之際,卻倍感困難,其癥結何在?實際上,看不到辦學優勢,是最大的癥結[2]。在特色辦學建設過程中,一些農村普通高中拼時間,抓考試,改作業,希望借此提升辦學效果。但是,學校有哪些特色,有哪些優勢,這些問題往往被忽視,辦學仍圍著學科教學、作業設計打轉,辦學特色建設停滯不前。
(二)缺乏科學定位,特色辦學建設收效甚微
科學定位,是高中特色辦學建設的保障[3]。一些農村普通高中特色辦學收效甚微,原因之一是缺乏科學定位。如學校在進行特色辦學建設的過程中,高喊特色辦學口號,但實際上,今天說藝術課程是學校的辦學特色,明天說傳統體育是學校的辦學特色,后天說農村地區的傳統文化是學校的辦學特色。缺乏準確、科學的定位,朝令夕改,特色辦學自然難以推進。此外,一些學校忽視實際情況,直接將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作為辦學特色,一味地堆到建設框架中,導致整體建設混亂不已。
針對這些問題,學校應痛定思痛,著力探尋辦學優勢,如所處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等,做好特色辦學定位工作,應用適宜的對策,進行辦學特色建設,走出困境。
二、農村普通高中特色辦學對策
(一)做好辦學特色頂層設計
辦學特色頂層設計,是農村普通高中特色辦學的有效指引。特色辦學實施方案,是進行辦學特色頂層設計的關鍵[4]。本校以自身的辦學理念為指引,以《綱要》要求為指導,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腳踏實地,從不同方面入手,做好各項工作,確定辦學優勢、特色,繼而以主要目標、具體內容、實施策略等維度為立足點,制訂特色辦學方案。
1.進行前期調研,科學定位辦學特色
在進行前期調研時,本校先按照“宏觀政策調研—中觀環境調研—微觀環境調研”的順序,獲取第一手資料。在進行宏觀政策調研時,利用多樣方式了解教育發展趨勢,尤其是農村普通高中教育發展趨勢,切實把握農村普通高中教育發展方向。在進行中觀環境調研時,了解學校周邊的環境,如人文環境、經濟環境等,分析這些環境對學校特色辦學的影響,由此挖掘適宜的資源,支持特色辦學。在進行微觀環境調研時,以學校和學生家庭為抓手,了解學校的辦學歷程、學生家庭情況以及家長對特色辦學的看法。通過如此調研,本校獲取豐富的外部信息,初步確定學校辦學特色。
接著,本校進行校內調研,將第三方人員、學校管理人員、一線教師、學生作為調研對象,從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學科建設、綜合實踐活動等方面入手,獲取真實的內部信息,了解學校辦學特色。
2.分析信息,最終確定辦學特色
在進行辦學特色定位時,本校主要考慮三個因素: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學校的實際情況、學校辦學優勢。基于此,本校綜合所有調研信息,定位辦學特色——以分層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理論+實踐”教學理念。圍繞此特色,學校上下通力合作,使用多樣方式進行特色辦學。
(二)加強辦學特色建設實踐
實踐是農村普通高中辦學特色建設的重要途徑。依據辦學特色定位,本校開展了以下的辦學實踐,以彰顯辦學特色,增強辦學建設效果。
1.德育為先
“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是首要的教育問題,亦是新時期的根本教育任務[5]。解決此問題,需做到德育為先。
一是將德育融入各學科教學。各學科有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承載著立德樹人的重任。本校倡導各學科教師高舉育人大旗,研讀學科內容,挖掘德育元素,同時,利用多樣方式,探尋德育資源,繼而發揮教學智慧,創設適宜的教學活動,順其自然地融入德育,使學生們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受到德育滋養,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
二是開足、開齊思政課。以思政課為切入點,以各學科為立足點,全面建構完善的思政體系,開發極具學科、時代以及地域特色的課程資源,開展專門的思政教育活動,如“擔復興大任,做時代新人”“我與祖國共成長”等系列活動。同時,將思政教育融入各學科教學,順其自然地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借此,推動了立德樹人教育任務落地,切實地培養學生成為聽黨話、跟黨走的時代新人。
三是將德育融入各項建設中。如環境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將德育融入環境中,便于學生在無形中受到德育熏陶。本校教師身體力行,踐行良好行為,營造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熏陶學生,塑造學生良好品格;組織學生裝扮教室墻壁,張貼名人名言、古詩詞等,使學生受到心靈滋養。
2.智育為重
智育是農村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特色辦學建設的過程中,本校以生為本,加強智育改革,建設功能室,優化教學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智能發展。
一是分層教學。學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學習差異。傳統教學因忽視學生差異性,導致部分學生“吃不下”,部分學生“吃不飽”,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6]。為讓每個學生獲得應有發展,本校組織分層教學,先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將其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級;接著,根據每個層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然后,以課堂為依托,實施分層教學。各學科教師應用不同的方式,引導不同層級的學生參與不同的活動,使其都能學有所得。例如,建立同質小組或異質小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發揮自主性,彰顯個性,提出不同觀點,形成思維碰撞,最終達成共識。在課后,教師則結合學生課堂學習所得及學習差異,分層設計作業,鼓勵學生自選作業,生成作業“自助套餐”,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完成作業。同時,教師認真批閱每份作業,了解學生學情,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如此分層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智能發展。
二是“理論+實踐”。“做中學”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有效方式。本校建成物理、生物、化學、地理實驗室和弘毅美術館等多個功能室,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做中學”環境。各個學科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方式等,將學生帶入功能室,開展教學活動。如在物理功能室,教師以物理實驗內容為主,引導學生與小組成員合作,設計、操作實驗。之后,教師組織展示活動,并依據學生展示的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促使學生在“做”中掌握學習內容,實現“做中學”。
三是以教研促教學,不斷開發校本課程。結合當地特色,本校以地理、政治和歷史等學科為領頭羊,開發相應的校本課程。依據課程內容,教師們發揮教學智慧,組織多樣活動,引導學生們體驗,使學生們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轉變學習方式,同時掌握多元內容,發展多樣能力,提升智能水平。
3.體育為基
健康的體魄是學生有效成長的基礎。體育是學生塑造健康身心的途徑。學校立足農村地區廣闊的地理空間,開辟體育場,為學生提供體育鍛煉場所。同時,依據地域傳統文化特色,開發特色體育項目,將其融入體育課堂、大課間、體育社團,讓學生們體驗多樣的體育活動,塑造健康身心。在此之際,本校嚴格執行“陽光一小時”體育鍛煉要求,保證“兩操”質量,在鞏固籃球、乒乓球的傳統優勢的基礎上開展足球運動。此外,本校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如體育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項體育活動中,使學生們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塑造健康心理。又如,重視學校醫務室和心理咨詢室的功能和作用,建構心理測評系統、智能解壓放松系統、智能多維互動積極心理訓練系統等,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了解學生心理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干預、沙盤輔導、團體輔導及心理健康宣傳等,促使學生形成健康心理。
4.美育為要
高中生處于審美素養發展的關鍵階段。美育是高中生發展審美素養的途徑。本校注重將美育融入校園活動的方方面面,如將美育融入學科教學中,借助各學科的美育元素和美育資源,創設適宜活動,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感知美,創造美。將美育融入實踐活動中,教師帶領學生們走進田間地頭,欣賞美麗的自然環境,鼓勵學生利用多樣方式進行創造,借此使學生們增強審美認知。教師和學生們一起體驗農業生產活動,體味勞動之美,用勞動創造美。此外,學校倡導讓學生成為校園、班級環境建設的“主人”,學生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利用多樣方式創造美。例如,利用秸稈編制相框,將其張貼于教室內墻壁,放置照片,展現學生風采;利用石頭鋪設造型各異的小徑,營造美麗的校園環境,并沿著小徑散步,陶冶情操。
5.勞育為本
農村普通高中有很多的勞動機會,便于學生體驗多樣勞動,樹立勞動觀念,掌握勞動知識與技能,養成勞動習慣與品質。本校以已有勞動與技術課程為基礎,設置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完善生活勞動體驗課程,構建家、校、社一體化的勞動教育格局。如在校園內,堅持讓學生們進行日常值日,親身勞動;開發農務勞作體驗課程,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自愿參加義務植樹等活動課程,將愛綠植與科學實驗、勞動教育緊密結合。在家庭生活方面,為學生布置力所能及的勞動任務,諸如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種糧收糧等,促使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社會生活方面,組織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敬老活動、環衛活動等。多樣的勞動,可以使學生在形成勞動認知的同時,鍛煉勞動能力,塑造勞動品質。
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普通高中要關注現階段困境,對癥下藥,采用適宜的對策,加強特色辦學建設,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培養要求入手,豐富教學方式,創設豐富的活動,促使學生積極體驗,逐步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吳玉明.縣域薄弱高中特色辦學的困境與對策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21.
黃新生.堅持走特色化發展之路:對提升縣中辦學品質的思考[J].福建教育,2021(19):12-14.
趙肖肖.海南省普通高中特色辦學制度研究[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20.
張龍梅,趙廣利.普通高中辦學特色創建的實踐與探索[J].青年與社會,2019(19):90-92.
郭欣.特色發展創優質 構建模式資借鑒:以貴州省貴陽市四所普通高中特色化辦學為例[J].基礎教育參考,2018(18):16-18.
李建華.重視學生社團建設 著力提升學生素質:農村一般普通高中特色辦學探討之五[J].教師,2016(20):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