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對幼兒學習相關素養的培養大多通過游戲等活動來實現。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啟發幼兒思維的一種自主活動形式,在開展這類活動時,教師的觀察與指導對幼兒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從觀察法、指導法、材料的投放以及交流互動這四個方面來探討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與指導
作者簡介:樂萍(1986—),女,江蘇省揚州市汶河幼兒園。
幼兒的思想尚未成熟,對很多事物還處于懵懂認知的狀態,所以區域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教師的觀察和指導,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幼兒的性格特征,并有針對性地對他們的活動過程進行指導。幼兒在活動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這需要教師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認真觀察,從而及時幫助幼兒解決問題,讓他們能夠在活動中不斷成長。
一、觀察有目標,掌握學生成長動向
(一)定點觀察法,優化活動設計
進行有效、準確的觀察是教師發現幼兒問題并找到辦法幫助他們成長的前提。幼兒區域活動多種多樣,幼兒人數也不少,在不同的情況下,教師用對觀察的方法往往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定點觀察法強調教師在某一固定的活動區域進行觀察,這樣做能避免教師由于活動區域過大而忙不過來,還能使教師細致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興趣點和表現情況,了解幼兒的興趣愛好[1]。
例如,教師可以在美工區進行定點觀察,了解幼兒對美工的喜愛程度以及他們是否可以融入活動中。當然,教師不能只看不分析。教師要根據幼兒在美工區域中的行為,對他們的動手操作情況進行分析。比如在進行剪紙活動時,教師可以看看幼兒是傾向于自己動手創作作品,還是傾向于按照書本上或者教師教的方法進行剪裁;同時,教師還要觀察幼兒是否有正確使用工具,如是否正確使用剪刀等,避免出現危險。
教師要通過活動反思來尋找活動的不足之處,從而優化活動的設計方案,使活動更符合幼兒心意。定點觀察法的一大優點就是能夠讓教師將注意力集中到一個特定區域,全面深入地觀察這一區域活動的優缺點以及幼兒的表現情況,然后對這一活動進行優化調整,這有助于后續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追蹤觀察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除了定點觀察法,教師還可以用追蹤觀察法來觀察幼兒的表現。不同于定點觀察需要教師在一個特定的活動區域內進行駐點觀察,追蹤觀察需要教師選擇一至兩名幼兒進行重點觀察,分析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從而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培養。在選擇觀察對象時,教師要選擇那些在某些方面需要幫助的幼兒,如教師可以選擇班級里平時比較安靜的幼兒進行觀察。
例如,筆者在對班上一個平時不喜歡說話的小男孩進行觀察后發現,小男孩對表演區的活動以及其他需要表達的游戲活動都不感興趣,但每次進入積木區時,他不僅會主動加入游戲活動,還能搭建出許多有意思的建筑,甚至還能幫助其他幼兒,表現得十分優異。由此筆者明白這個小男孩喜歡操作實踐方面的活動,并且有建筑方面的天賦,而后便從這一點出發,對該男孩進行重點培養。當然,筆者還需要帶著他多參與其他游戲,鼓勵他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幫助他全面發展。幼兒在進行區域活動時,教師不應對其進行過多干涉,而應在一旁默默地觀察幼兒的言行舉止,并記錄他們的優缺點。這有助于教師在日后的教學中科學規劃幼兒的教育方向,讓其發揮自身優勢,彌補缺點,從而實現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指導有方向,提升幼兒自主探究能力
(一)詢問式指導,促使幼兒獨立思考
在進行幼兒園區域活動時,教師對幼兒進行觀察后,還需要對幼兒進行一定的指導,促使他們有所成長。不同幼兒的性格和看待事物的方式會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指導時也要因人而異,用最能啟發幼兒思維的方式啟迪他們的思維。詢問式指導是一種有效的指導方法,在運用這種指導方法時,教師要根據活動內容和幼兒的表現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思考,發展幼兒的思維,從而有效促進幼兒成長[2]。
例如,在戶外搬運活動中,每個幼兒都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將石頭搬運到另一個地點,有的幼兒會用小推車搬運,有的幼兒會組成小隊接力搬運。對此,教師可以向幼兒提出問題:“為什么選擇用這種方式搬運呢?”幼兒表示:“石頭太重了,我用小推車可以省下好多力氣,還可以一次搬多塊石頭?!薄拔覀兠總€人搬一小段,可以不用那么累,加快搬石頭的速度?!蓖ㄟ^詢問,教師能了解到幼兒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同時提醒其他幼兒學會運用正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這樣的詢問式指導能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讓其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要學會靈活變通。
教師在詢問的時候要掌握好度,可以循序漸進、從易到難一步一步地打開幼兒的思維。遇到幼兒不能立馬回答的問題,教師也要耐心等待,可以給點小提示幫助幼兒思考,培養他們善于思考的精神,有效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建議式引導,提升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在幼兒園活動中,有時會遇到一些自己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此時他們可能會向教師求助。在幼兒來尋求幫助時,如果教師直接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會讓他們形成依賴感,限制他們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為此,教師可以用給予建議的方式進行指導,讓幼兒更好地進行自主探究。
例如,在戶外進行“收集秋天”這一活動時,為了更好地讓幼兒走進自然,感受秋天的魅力和認識秋天的特征,教師可以讓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到戶外收集一些具有秋天特色的東西。為了讓活動進行得更加順利和有意義,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活動建議:為了不破壞自然環境,我們不能隨便傷害花草樹木,應該拾撿落葉、落花等;收集的物品應該具有一定的豐富性,如落葉要挑選不同的形狀和顏色;在收集的過程中要保證收集的物品不被破壞,從而保證活動的質量。教師還可以給家長提一些建議:不要過多地干涉幼兒的選擇,讓他們自主收集;在過程中多鼓勵他們,教育他們遇到困難時不要輕易放棄,培養幼兒勇于挑戰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3]。
建議式指導可以有效地促進活動的順利實施,促使幼兒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從而提升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材料合理投放,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一)根據幼兒年齡,材料投放有選擇
在開展區域活動時,教師要將活動自主權交給幼兒,讓幼兒在擺弄活動材料、操作工具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經驗。為了使區域活動更加符合幼兒的發展規律,滿足他們的成長需求,教師要投放與幼兒特點相匹配的材料和工具,并根據活動的主題和內容對一些材料進行調整,使幼兒能夠大膽操作和探索。教師投放的材料要符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幼兒的興趣。對于小班的幼兒,教師可以選擇投放較為簡單的工具;而對于大班的幼兒,教師則可以選擇投放較為復雜的材料,以鍛煉他們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區域活動“搭橋”中,對于小班的幼兒,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積木或者現成的卡紙、卡片,讓他們直接拼接;對于大班的幼兒,因為其操作能力比較強,所以教師要提供一些能鍛煉他們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材料,如易拉罐、廢紙盒、吸管等,讓他們結合這些材料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創作,搭建屬于自己的橋梁。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挑選材料時要考慮幼兒的綜合能力,提供的材料不應超出幼兒的承受范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興趣愛好和綜合能力會有所不同,教師只有選擇合適的材料才能有效地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讓他們在合理、科學的材料的輔助下良好成長。
(二)根據幼兒興趣與能力,材料投放有層次
游戲材料投放的好壞能直接影響幼兒區域活動的開展。教師在選擇和投放材料時要綜合考慮數量、活動需要、幼兒的喜好程度等方面,并根據不同主題及活動進程及時補充、調整、變換材料,以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展。幼兒喜歡玩游戲,看上一個玩具常常愛不釋手,甚至會因為這個玩具和其他幼兒起爭執。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教師投放材料時要考慮幼兒的實際情況,投放足夠數量的材料讓每個幼兒都能獲取自己喜愛的材料。同時,教師還要根據每個活動的主題投放材料,讓幼兒能夠在活動中獲得成長。
例如,在“動物世界”的區域活動中,在美工區,教師可以提供多種材料,如幼兒喜歡的彩色圖紙、水彩畫筆、橡皮泥、美工刀等,避免他們因搶奪材料而發生矛盾;在閱讀區,教師可以提供各種有關動物的繪本、書籍,并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供幼兒安靜閱讀;在表演區,教師可以提供各種各樣的動物服裝,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服裝進行動物模仿表演。教師可以在不同的區域創設不同的活動情境,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讓其在感興趣的情境中自主探究,讓他們在玩中發現問題,在探索中找尋答案,獲取經驗,這對他們學習興趣、創新意識和耐心毅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提高互動頻率,在交流中促成長
(一)師生互動,培養幼兒的思考能力
師生互動在幼兒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環節,教師通過與幼兒進行有效的互動,不僅可以獲取幼兒的信任,還可以有效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由于幼兒的學習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夠強,因此在區域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細致觀察,找準最佳的互動時機帶領他們一步步地學習和思考。
例如,在“會飛的房子”這一探究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和幼兒探究怎樣才可以讓房子飛起來。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思考平時看到的可以飛的東西,如小鳥等都有什么特征。有些幼兒會想到它們都有翅膀。然后教師再提問有哪些沒有翅膀也可以飛在天空中的事物。有些幼兒在思考后會想到氣球。最后,教師可以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氣球和玩具飛機機翼,以及廢舊紙板等材料,讓幼兒組裝出可以飛行的房子。在幼兒組裝的時候,教師可以觀察他們的完成情況,了解他們的操作流程。待幼兒全部完成組裝后,教師可與他們一起進行試飛活動,試飛過程中若有幼兒的房子飛不起來,教師要與他們一起探索房子飛不起來的原因,如房子太重了、飛機機翼的動力不夠等。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尋找原因的過程也是他們不斷進行思考的過程[4]。
(二)生生互動,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
同伴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是促進幼兒融入環境,提高他們交往與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徑?,F在一些家長非常溺愛自己的孩子,這很容易讓幼兒迷失自我,認為所有人都應該以自己為中心。而通過加強活動中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互動交流可以改變部分幼兒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例如,在進行急救知識普及活動時,教師便可以讓幼兒進行一次場景再現[5]。教師可以讓一個幼兒扮演溺水人員,一個幼兒扮演急救人員,另外兩個幼兒扮演醫生,一起演繹“兒童溺水了怎么辦”這一場景。這個活動有兩種進行方式:一種是幼兒了解基本的流程后自主完成場景再現;另一種是教師在旁邊念旁白,幼兒跟隨旁白一步一步地實施。這兩種方式都需要幼兒之間進行溝通、合作,角色如何分配、溺水者與施救者之間如何配合演繹急救過程、醫生如何將溺水者送到醫院等都是需要幼兒互相交流解決的問題,同時,演繹的過程也需要幼兒默契配合才能完美完成。
在這種與同齡人的互動中,幼兒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別人,逐步形成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從而逐漸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學會采納他人的意見,從更全面的角度思考問題。
結語
在幼兒區域活動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對幼兒進行觀察與指導,以激發幼兒的學習潛能,促進他們智力和情感雙重發展,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品格。教師要能夠精準地發揮自己的觀察者作用,細致地觀察幼兒的一舉一動,并進行科學、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有所成長。
[參考文獻]
馬斯娜.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觀察與指導[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1(5):35.
茍晉.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提升教師觀察水平的策略[J].文淵(小學版),2020(5):1019-1020.
黃珍.關于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指導方式的現狀調查研究[J].中外交流,2016(7):245.
劉淑英.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觀察與指導[J]. 速讀(上旬),2017(12):250.
張曉琿.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觀察與指導案例研究[J].青年時代,2017(3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