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讓學生在習得科學與自然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將個體知識教育延伸到個體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文章以《科技改變生活》單元為例,探索了以社會責任感培養為核心,以大單元教學設計為脈絡,以實現育人價值為目標的小學科學教育新思路。
關鍵詞:社會責任感;大單元教學;小學科學
作者簡介:沈丹(1989—),女,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實驗小學分校。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各行業的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也日益提高,科技涉及人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科學技術發展在給人類生活提供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對人類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科學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新課標體系下,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融合已經成為新時代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科學學科的教學目標開始由對基礎知識的普及轉化為對科研素養的培養,從單一的知識教育向多樣化教育發展,旨在引領學生進一步認識自然科學的本質,并調動其對自然科學現象的研究興趣,讓其在理解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之間相互關聯的基礎上,形成基本的科學能力,逐漸樹立基本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今后學習、生活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新課標體系下實施小學科學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必要性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教育體系對科學教育的定位有了新的改變[1]??茖W素養的有效培養,不僅是對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和科學能力掌握方面的基礎要求,還包括了學生在科學知識方面的自主探究意識與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形成,更準確地說,新課標體系下的科學教學不僅重視知識教育,更關注學生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認知的形成。社會責任感教育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學科學教育旨在引導學生體驗、思考和探索科學知識的原理與實踐應用,使其建構科學的世界觀,從而實現“學科學,用科學,懂科學”的基本目標,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理解人與社會、科技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提升社會責任感。由此,小學科學教育能夠實現科學與人文的有機融合,進而有效彰顯課程育人價值。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社會責任感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一)缺乏對科學素養培養根本目標的準確認知
小學科學學科屬于基礎教育學科,但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一些教師對其的認識仍停留在知識教育層面,忽視了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科學教育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正確的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任務。重視“術”的學習,而輕視“道”的領悟,導致教師在教育方向上出現了偏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缺乏對科學素養培養根本目標的準確認知,在教學的過程中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盲目運用題海戰術,不僅容易加重學生的課業壓力,影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與理解、對科學的探究熱情,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得教學效果事倍功半。
以《科技改變生活》單元中的問題討論為例,題目要求學生在給出的示例圖片中選出自己認為對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產品,并說說理由。有教師在課堂上給出“車輪的發明”范例,具體說明了車輪的偉大作用是使人可以搬動大大超過自身重量的物體,其徹底改變了人類的運輸方式,為機械時代奠定了基礎。該教師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聯系生活實際,對車輪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做了詳盡的闡述,使學生認識到車輪的發明對人類生活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對科學素養培養根本目標的認知存在偏差,教師未能在教學中有效體現人文教育內容,如引導學生了解科技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車輪的制作材料與自然的關系等。社會責任感教育的缺位,導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缺乏對教材內容的有效統整與建構
在當前的小學科學學科教學活動中,一些教師通常采用以教材為導向,以教材內容的結構設計課堂內容的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學內容的規律性以及教材設計的連續性,符合知識教育的一般需求。但這樣的教學方法比較機械,不僅缺乏對不同單元內同一主題內容的有效統整與建構,也未能簡化學科知識,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既影響學生科學思維的養成,同時也導致教學效率低下。
以《科技改變生活》單元中“人造肥料與現代農業”的課程教學為例,有教師依照教材從“人造肥料的發明與現代農業的先進性”的基本概念講起,以“人造肥料的發明—人造肥料的作用—現代農業的產生、發展—現代農業的先進性”為脈絡進行講解。如此雖然實現了對“人造肥料與現代農業”主題內容的詳盡解釋,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人造化肥對于現代農業的重要意義,但缺乏與其他課程的有效聯動,且缺乏深度思考,沒有融入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內容,需要改進與優化。
科學本身是一門源于自然存在的基本客觀規律的自然學科,事物之間的聯系性正是科學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重要橋梁。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內容統整,充實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實現由淺層學習向深層學習轉變,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培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此,科學素養導向下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2]。
(三)缺乏對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重視
在傳統的教學思維中,小學階段的知識教育以培養小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與良好生活習慣為根本目標,并以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為教學的核心。因此,一些教師側重于對科學知識的教學和解釋,忽視了小學階段教育在啟迪智慧、培養核心素養、塑造價值觀方面的重要作用,忽視了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這也是小學科學教學所要解決的痛點。
三、指向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策略
大單元教學設計是指以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科學素養為基礎,對科學學科單元內或單元間相同主題教材內容的統整與建構,強調教材內在的關聯性,實現對教材內容的二次開發與升華,進而與培養社會責任感、實現育人價值的教學目標相呼應的教學方式[3]。
(一)基于新課標教材,明確大單元教學主題,實現知識的統整與建構
在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中,教師應基于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設定合理的教學主題,進行教學設計,同時梳理單元內不同知識內容間的聯系與脈絡,對知識進行統整與建構,確保知識的邏輯一致性。
以《科技改變生活》單元為例,在大單元教學設計理念的指引下,教師應先分析該單元主題:該單元旨在引導學生研究科技發展背景下人們生活方式與生活環境的改變,了解科學知識的應用場景,探究科技的應用原理,表達自己對科學技術應用的態度等。經過對不同內容的統整與建構,結合生活實踐與新課標的內容,可以發現該單元的核心在于探究人與自然、科技與自然、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結合真實情境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及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確定該單元教學的三個重點內容,即科技改變社會,科技改變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小學科學教材是引導小學生從理解教育理念邁向教育實踐的重要載體,也是幫助學生逐步認識自然、認識世界、認識科學的基礎。教材的更新,不僅體現了課程內容、課程教學、課程評價等方面系統設計的先進性,同時也明確了科學課程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思維,使其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基本的科學態度,以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的基本目標。對新教材的有效應用,是做好科學教學工作的關鍵,而對大單元教學設計教學方式的探索與實踐,正是在這一教育背景下產生的。
(二)基于大單元主題,明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計劃
明確大單元主題是大單元教學設計教學法應用的基礎。教師應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設計符合真實情景的教學內容,將知識傳授延伸到能力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整體建構教學過程。
以《科技改變生活》單元為例,教師可以根據單元主題制訂教學計劃:
(1)創設真實情境活動,讓學生思考工廠生產與農村傳統農業間的不同。
(2)采用小組討論、相互提問的方式組織學生探討人造化肥的應用對傳統農業環境的改變,以及其對現代農業生產結構的影響。
(3)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討論人造化肥的應用實踐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4)系統總結與歸納,引導學生對主題下的知識內容進行理解與消化。
基于大單元教學設計明確教學主題,設計教學內容,從而實現教材中不同內容間的邏輯互通,建立完整的教學體系,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三)基于教學內容與架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小學科學教育的本質是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科學學科的教學過程既是知識學習的過程,也是人文教育的實踐過程??茖W教育的育人價值不僅體現在知識學習方面,更在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人文關懷,理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然與社會間的共生關系,進而深刻理解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意義與價值,并由此強化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科素養。以《科技改變生活》單元為例,教師可參考表1設計社會責任感培養活動。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學科教學應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積極優化教學方式,以科學素養培養為目的,以大單元教學設計為手段,建立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高質量教學體系,讓小學科學學科教育回歸本真,助力素質教育進一步落實。
[參考文獻]
劉蕊嬌,錢郁.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模式下的實驗教學研究[J].學園,2022,15(17):29-32.
石俊仙.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下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1(30):89.
郭修長.基于大單元活動設計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以《磁鐵》一課教學為例[J].智力,2020(3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