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適應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德育人,在小學班級德育管理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學生本身的性格特征和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教學思維和方式,直面學生普遍存在的德育問題,及時給予學生幫助,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維。
關鍵詞:立德樹人;小學班級;德育管理
作者簡介:嚴玲琳(1992—),女,江蘇省昆山市裕元實驗學校。
良好的品德對人的一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我國教育教學的關鍵。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不足,但其思維活躍、好奇心強,處于高速發展和成長的時期,因此,學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發展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班級環境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這一基本情況下,教師需要在班級內部加強德育管理,重視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然而,部分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知識教授,對于德育理念的認知不夠深入,導致小學班級德育管理效果不佳。對此,教師需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和德育方法,對德育模式進行整體規劃,以學生的基本發展情況為主變量不斷調整教學,創設積極、和諧、友好的班級環境,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一、更新管理理念,創新德育思維
(一)更新德育管理理念,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
教師如果想要在小學班級內部有效開展德育工作,第一步就是要轉變傳統德育工作的理念,明確科學合理的德育工作原則,不斷加深對德育工作開展的具體舉措的認知和理解。小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具有較強可塑性的階段,教師需要把握好這一階段學生的發展特征,通過科學合理的德育工作方法,制訂現代化、民主化、完備健全的班級管理制度,在客觀上為學生提供一個規范化、有指導作用的德育環境,進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及良好的行為舉止,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1]。同時,教師需要從自身做起,提升對班級德育管理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自己在德育工作開展方面的專業能力和自身的道德修養,為學生做好榜樣。此外,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的時候可以融入合適的德育內容,比如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學科教學中,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二)創新德育思維,使用榜樣激勵策略
思維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因此,教師如果想要提升整個班級的綜合素養,就需要從德育工作的創新性入手,以更加具體、有效的策略促進小學生成長提升。例如,教師可以使用榜樣激勵策略。小學階段的學生不論是在生理還是心理層面上都尚不成熟,辨別與抵制不良誘惑的能力還有所欠缺,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與自我控制的能力仍在發展。因此,教師需要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根據小學生愛模仿的特性進行榜樣教學。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好的榜樣能夠讓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學習到有益于其身心發展的理念和行為。教師可以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人充當榜樣,比如勤勞又善良的父親、母親,樂于幫助他人、誠實熱情的同學,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真誠、有信用的商販,等等。教師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學習榜樣,規范自身行為,培養良好品質,由此將班級整體的道德教育工作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2]。
二、借助科技手段,提升工作效率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趣味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任何一個方面的深入學習中,如果沒有興趣的加持,學生難以產生長久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因此,在班級德育管理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學生的興趣傾向,使用學生喜歡的方式開展德育工作,使工作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正在不斷深入教育教學領域,多媒體不僅能夠在各個具體學科中起到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學作用,同樣也可以在德育工作的開展中,幫助教師豐富德育管理手段。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在學習各種知識的時候優先思維是具象化思維,而德育的理論化、抽象化的概念教學與其思維不相適應,學生很難對德育學習內容產生學習興趣,接受程度也較低。對此,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圖像、視頻、音頻和現代化的交互設備等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將德育知識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比如,在日常的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教育性比較強的電影或者紀錄片,如以《小兵張嘎》《我和我的祖國》等影片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利用《大國工匠》《河西走廊》等紀錄片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歷史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相關圖片和影片資料,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在這樣的德育情境當中追求美好的品質,積極參與到樹立良好行為和品德規范的行動中去[3]。
(二)利用互聯網平臺收集反饋,深化師生間的交流
在德育工作的開展中,學生的想法對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改善教學思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為了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對德育工作開展的想法和認識,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平臺不斷深化師生之間的交流,提升德育工作開展的效果。學生和教師需要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打破對于雙方角色的刻板印象,實現良性溝通,共建和諧班集體。但是,在傳統的班級德育管理過程中,一些教師將德育當成了具體的學科教學,過分主導管理工作,在心理距離上與學生相隔甚遠。學生在這樣的交流環境之下對教師缺乏信任,師生之間無法達到心靈上的默契,德育班級管理工作也很難順利開展。還有一些教師多采用一對一面對面的交流方法,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學生在交流時不敢主動發言,也導致了班級德育管理工作的低效。對此,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介入德育工作,以QQ群、微信群等方式與學生進行線上溝通。在這一媒介中,小學生更容易將自己在德育學習中產生的問題與不同的看法與教師進行平等自由的溝通;教師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設計德育學習情況的線上調查問卷,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每個學生都能將自己的想法在一段時間內進行持續性、動態性的表達,教師也能夠利用信息化平臺將這些基本情況和信息進行高效整合,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不斷與學生進行良性溝通,進而對教學策略進行調整和補充,更好地開展德育,增強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開展多元活動,加強師生互動
(一)結合學生特點,組織實踐活動
有教育學者指出,如果想要學生積極融入學校開展的各項工作中并從中獲得快樂,不僅需要大量的書本、理論知識,同樣也需要依靠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多元化思維,提高他們的技能。因此,教師要針對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以及年齡特征,將理論知識有機融入不同主題的德育實踐活動中。班級活動是開展德育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培養學生興趣愛好、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策略。有鑒于此,在日常德育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德育理論知識主題組織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據此開展具有班級特色的德育實踐活動。比如在植樹節期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學校內或者到周邊的公園開展植樹活動。教師可以將保護環境、愛護植物的觀念融入具體的實踐活動當中。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夠促使他們積極學習植樹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同時將“綠水金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銘記心間。又如,教師可以在重陽節時帶領學生去爬山,幫助學生樹立尊老的理念,等等。從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身心發展特點出發開展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也能夠促使整個班級管理工作的有效推進和積極開展。
(二)把握學生心理,開展團體競賽
立德樹人作為德育工作開展的關鍵,一方面強調幫助學生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另一方面強調以生為本。教師在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需要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好勝心都比較強,且比較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這些性格特點都是中性的,如果教師不能正確認識并關注這些特征,就容易使學生陷入消極情緒中。而如果教師對這些中性的心理發展特點加以重視和積極引導,學生就能夠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認知,認識到問題所在并努力改正和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師要根據這些特點開展適合學生發展的德育實踐活動,例如通過不同主題的競賽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在比賽的氣氛當中積極參與德育,學習到相關的知識,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在“雷鋒月”,教師可以在班級范圍內開展好人好事的評選活動,讓學生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好人好事積極上報,使其在評選的過程中形成助人為樂、熱情待人的意識,進而提升整個班集體的正能量。在國慶節前后,教師可以組織開展愛國知識競賽,將國家發展的大事件以及重要人物事跡等設計成具體的問題,使學生在搶答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我國發展歷程的認知,增強愛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教師在把握學生心理特征的基礎上開展班級內部的競賽活動,一方面能夠為德育工作的開展創設一個積極良好的班級環境,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將理論和實踐有機融合[4]。
結語
總而言之,德育工作是小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及時轉變自己的教學思維,結合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以及身心發展情況開展具有針對性、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德育工作的開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要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將現代化、創新性的德育思維積極融入不同的教學活動中,為提升小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綜合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肖依.淺談小學班級管理與德育教育的有機融合[J].科學咨詢,2021(25):53-54.
張海波.探究德育工作在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滲透[J].中外交流,2020,27(19):109.
符旺鑫.班主任的德育教育與班級管理融合路徑探尋[J].中外交流,2019,26(38):113.
張華.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過程中德育教育的滲透方法分析[J].中外交流,2021,28(3):1345-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