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需要進行教與學的改進,其中,以學為中心的課堂特點是學生主體、任務驅動、深度學習、邏輯清晰。文章以小學數學“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教學為例,分析了通過問題引領、個體有思、群體生慧、生我對話、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等課堂活動,構建“雙主-對話-合作”的探究式數學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雙主;對話;合作;小學數學;數學教學
作者簡介:鐘明星(1983—),男,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鎮實驗小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么,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較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呢?筆者通過思考和實踐,認為可以通過提問,促使學生在核心任務的驅動下進行自我思考、合作學習、深度對話。下面,筆者以人教版小學教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過程。
一、教師的主導作用的體現
(一)立足學生實際,設計高水平的核心任務
在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之前,部分學生已經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結論。有的學生自認為“已知”,所以在課堂中缺乏探究興趣,在探究操作中不自覺地用結論調整自己的測量結果,制造出一個偽結果。其實,這些學生并沒有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不明原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面對這樣的學情,讓學生深刻地經歷“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探索和驗證過程是教學的關鍵。為了避免學生只是單純地關注結論,筆者設計了核心任務:“如果我們想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可以用什么方法?”這樣的核心任務低門檻、大空間、多層次、深思考,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是基于學生學習的起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的,緊扣三角形內角和的數學知識點,因此可以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學生深度思考。
高水平的數學任務,具有較高認知難度或者較強的開放性。為了有效幫助學生解決高水平問題,一方面,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多樣的腳手架,幫助數學能力不同的學生在數學探究中取得切實的進展;另一方面,教師不能過多干預學生的探究過程,以免削弱學生探究的主體性[1]。為了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筆者在提出核心任務后,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方式激發學生,讓學生用測量的方法、剪拼的方法等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在操作中不斷積累經驗,學有所獲,開啟數學思維之旅。
(二)在對話中直面學生的疑惑
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視角解讀和分析數學任務,分析學生可能存在的困難與誤區,并在教學中采取策略幫助學生解決困難、走出誤區。有效對話能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發展高層次的數學思維。而教師在有效的課堂師生對話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中,教材呈現了測量求和法和剪拼法兩種探究方法,但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產生誤差,覺得三角形的內角和不一定正好都是180°。這不僅導致學生不能得出正確的實驗結果,還會產生疑惑:如果用這種不嚴謹的存在“誤差”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個結論,那么,是否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別的度數?我們只量和剪了一些三角形,但世界上還有很多我們沒有測量或剪拼的三角形,那些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嗎?
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困惑,筆者認為,教師應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盡可能地培養他們嚴謹的思維,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筆者通過對話的方式將推理驗證引向深入,讓學生意識到,若要得出正確的結論,需要通過演繹推理來論證,讓學生從不完全歸納推理向科學演繹推理拔節,發展理性思維,讓學生“知其所以然”。
教學片段:演繹推理,解除疑惑。
師:林林說將長方形分成2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他是怎么得出結論的呢?
生:沿著對角線剪開,將長方形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而長方形的內角和是360°,所以每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生:任何形狀的、大的、小的長方形都可以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
師:也就是說,任意的長方形的內角和是360°,沿著對角線剪開,都可以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所以任意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師:那么,如何驗證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呢?
生:不管怎樣的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都可以通過畫高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而后根據“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進行推理。
師:將銳角三角形分成2個直角三角形,每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合起來應該是360°,你是怎么認為的呢?
生:這2個直角是畫高時創造出來的,利用高與底創造出2個直角,所以要用360°-90°×2,從而得到“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個結論,對于鈍角三角形,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驗證。
師:你真了不起!所以現在我們可以下定結論“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是 180°”了。
在上述師生對話中,教師運用“他是怎么得出結論的?”“如何驗證?”“你是怎么認為的?”等探究性和批判性的對話,進行追問、點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追尋方法背后的知識本質,成為主動表達想法的課堂主體,從而形成師生話語共同體,實現以“知識傳遞”的教學向“意義建構”的教學轉變。
(三)構建有序的課堂邏輯
教學邏輯是選擇、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依據。在教學中,教師要理清教學知識的內在邏輯和教學推進的邏輯性,按知識的發生、發展、變化關系來找準知識的生長點、延伸點和聯系點,讓教學活動符合學生認知的序、知識生成的序,符合教學過程的序。在“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中,基于學生認知,教師可以四個問題為引領,有序推進知識的生成:1.如果我想知道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可以用什么方法?2.大家覺得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呢?3.通過測量和剪拼,發現所探究的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那么,能不能說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4.世界上還有很多我們還沒有測量或剪拼的三角形,那么,該怎么辦呢?
在展示反饋環節,面對學生不同的方法和問題,教師應怎樣理清邏輯,按怎樣的序組織教學呢?通過教學實踐,筆者通過五個層次的反饋有序推進教學進程。
第一層次:多反饋一些測量結果是180°的情況,讓學生意識到三角形的內角和可能是180°。
第二層次:反饋測量結果是180°左右的情況,引導學生探討誤差。
第三層次:反饋測量結果是錯誤的情況,讓學生明白誤差和錯誤的區別。
第四層次:反饋剪拼法。
第五層次:引起認知沖突,讓學生明確所有的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
二、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一)在生我對話、生本對話中深度學習
獨立思考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必要過程,能為學生后續的合作學習奠定基礎。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既要與文本(教材、學習單)對話,又要進行自主探索、梳理提煉、質疑反思的自我對話。因此,生我對話、生本對話是最能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過程。在“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中,教師應以核心任務為主線,以開放性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材料,促使學生在任務單的引領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自由選擇探究的方法,自己準備所需要的材料。在實際探究中,筆者發現有的學生畫出不同類型的三角形,通過量算后發現自己所探究的三角形的內角和并不都是180°;有的學生剪出三角形研究,但剪出來后不知怎么擺放,而且在拼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縫隙。學生嘗試了不同的探究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困惑,會質疑,不斷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都是學生真實思維活動和深度學習的反映,可為其后續的交流、驗證做好準備。
(二)在合作學習、對話中深度學習
對話若要深度進行,必須根植于合作型、互助型、開放型的課堂文化中。若要進行高質量的課堂學習,學生應在和同伴的學習中進行主動溝通、有效對話,包括主動解釋自己的數學學習策略,主動提出自己的建議,合理地反對或質疑其他學生的數學學習策略或結果,認可和支持其他學生的數學學習策略或結果,采用不同的方式確認自己是否理解其他學生的數學學習策略[2]。為了促使學生進行高質量的課堂學習,教師要制訂組內合作和組間交流的規則,幫助學生養成樂于參與、樂于分享的學習品質,促使其在表達前先認真思考、自我梳理和調整,做到“想清楚了再講”。而傾聽者不僅要做到認真傾聽,而且要進行比較與分析,辯證思考,并回應其他同學的想法。在“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的反饋環節,教師可通過合作學習、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等,讓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讓學生經歷思維從平衡到失衡,再形成新的平衡的過程,完成對新知的理解。
教學片段:深度對話,發展思維。
1.測量法(先反饋180°)
生:我畫的是( )角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分別是 ,內角和是( )度。
師:請測量結果是180°的同學揮揮手。
師:很多同學的測量結果是180°,大家覺得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啊?
生:180°。
生:我不同意,我的測量結果是178°。
生:我也不同意,我的是181°。
師:有些同學測量出的結果不是180°,難道三角形的內角和不是180°?你們怎么認為的呢?
生:可能量得不準,有些偏差。
生:可能是量角器做得不夠好。
生:可能是邊沒對好。
師:的確,量角器不夠精準,可能會導致測量結果出現誤差,如果忽略誤差,你們覺得結果可能是什么?
生:可能是180°。
師:這個同學的測量結果是195°,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他可能量錯了。
師:那你上來幫他量一量。
學生重新測量。
師:同學們,195°和真實的值之間的差距太大了,這是測量中的錯誤。在測量中誤差是不可避免的,但錯誤是可以避免的,這就需要我們在測量中做到仔細認真,方法科學。
2.剪拼法
師:還有一些同學用剪拼法來進行驗證,讓他們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
生1: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標注好,然后剪下來,我發現拼在一起剛好是一個平角,我認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生2:你怎么知道是平角?
生1:我畫了一條直線,拼成的角的兩邊在一條直線上。
生2:我看這里有條縫隙啊。
生1:這是我在剪的時候手抖了一下,即使我剪得很仔細,可能也會有誤差。
師:剪、拼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生:剪的時候把角的兩邊剪長些,拼的時候要把角的頂點對好,相鄰的邊也要重合在一起。
師:通過測量法和剪拼法,我們發現,如果忽略誤差,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那么,現在能不能下結論說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生:我覺得不能,還要看其他的三角形。
師:到目前為止,我們只量和剪了一些三角形,但世界上還有很多我們沒有測量或剪拼過的三角形,那該怎么辦呢?
生:我們可以量或剪更多的三角形。
師:世界上的三角形有無數個,用實驗的方法無法對所有的三角形進行一一驗證,該怎么辦呢?
學生思考,教師總結。
在以上課堂對話中,面對別人的思維成果,學生從“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是對的嗎?→是最好的方法嗎?→還可以怎樣?→我接受”這5個思維過程展開批判性思考,推進了學習進程,深刻地理解了數學知識的本質,進行了深度學習。
三、總結
構建“雙主-對話-合作”的數學課堂,盡可能讓教與學達到更高層次上的統一,是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品質課堂建設、促進學科素養落地的實踐方式。在實踐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尊重學生的數學課堂主體地位,同時要發揮主導作用,設計高水平的數學任務,促進有意義的數學對話生成,有目的地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和表達,將學生的想法與教學相結合,促進學生高質量參與學習活動,進行深層次的辯證思考,主動完成知識結構的建構,做到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董連春,陳洪杰.國際小學數學教與學的研究進展與啟示:基于ICME-14全體報告和邀請報告的述評[J].小學數學教師,2021(9):5-15.
鄭毓信.“問題引領的數學教學”:問題與思考(上)[J].小學數學教師,202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