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階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學校和教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高中化學教師圍繞課程思政教育理念開展教學活動,能夠引導學生在知識和技能學習中不斷形成正確的認知,促使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養得到發展。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需要更新自身育人理念,發揮課程育人功能,開展課程思政下的教學活動。文章對課程思政融入高中化學教學的實踐與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中化學;融合
作者簡介:楊成(1980—),男,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五中學。
新時期背景下,課程思政為廣大化學教師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化學課程教學發展。化學教學中有大量愛國主義教育、科學精神培養的素材,是教師滲透課程思政的重要媒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了解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內涵,還要分析這一全新教育理念與課程教學融合的必要性,并針對現階段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多個角度入手,將課程思政融入化學教學,以充分保障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一、課程思政內涵解析
課程思政教育是學校在新時期背景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主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觀點,指出學校、教師均要加入人才培養過程,以教育教學、學生管理等為依托,構建全新的教學格局[1]。基于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學校要以強化課程育人為切入點,引導各學科教師深入挖掘各學科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建設服務國家戰略、適應新時代發展趨勢、校本特色鮮明的一流教學改革機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有關部門也提出,學校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各學校進一步落實思政教育工作,這也為高中化學教師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指明了方向。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為了滿足學生的綜合發展需求,我們不能將所有的思政教育任務都交給思政課程,而是要讓其余課程也承擔相應的思政教育工作,形成協同效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并樹立正確的愛國、創新等思想。
二、課程思政融入高中化學的必要性
(一)使化學學科特色更鮮明
化學是一門十分嚴謹的學科,其與日常生活、生產存在密切聯系,同時可以培養學習者的邏輯思維能力。化學學科涉及的知識、技能等有工具性的特征,同時又包括很多人文知識,如科學家的科研精神、愛國精神等。教師積極挖掘其中的內容,能夠為后續課程思政下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使思政教育與學科教學有效結合。
(二)順應時代發展
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教學重點也逐漸改變。具體來講,教育工作者開始意識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必要性,很多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會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成績提升情況,還會關注教育的本質目的,重視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認知能力的培養。在這一背景下,“唯分數論”逐漸被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替代,很多高中化學教師通過分析這一全新教育理念的內涵,進一步了解了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隨后嘗試借助有效的教學方法打造精品課堂,將思政教育與化學教學相融合,以達到教育改革要求[2]。
(三)滿足學生綜合發展需求
首先,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發展。高中階段的化學知識相對抽象,學生要想深入掌握相關知識,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邏輯意識,能夠做到靈活變通。為此,不少教師開始嘗試將課程思政與課堂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靈活銜接起來,并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逐漸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其次,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認知。高中生長期處于單純的學校環境,社會經驗較少,容易被不良思想侵蝕,且這一階段的學生處于三觀塑造的關鍵時期,教師將課程思政與化學教學進行有效融合,能夠使其獲得更多知識,并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認知,從而實現學生綜合化、多元化發展,為其之后的學習、生活等奠定基礎。
三、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課程思政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門詞匯,如何圍繞課程思政教育理念開展教學活動成為眾多教師的研究內容,很多高中化學教師積極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但是在實際融合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導致課程改革效果不佳,學生綜合能力也得不到有效提升。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課程思政建設與高中化學教學融合的方法不當。新時期背景下,高中化學課程中的思政教育需要應用全新的教育模式,以確保相關工作的有效性以及針對性。但目前部分高中化學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開展形式相對單一,與課程教學的融合并不徹底,傳道和授業、教書和育人存在割裂現象,這也導致整體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學生難以主動加入學習過程,其綜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其次,部分教師教育思想落后。現階段部分高中化學教師依舊將提升學生學習成績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其在教學中并未認識到課程思政與學科教學融合的必要性,依舊以知識講解為主,這導致學生難以主動加入學習過程,整體學習效果較差。最后,部分教師并未充分發揮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當前,有部分教師嘗試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但是由于其對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夠深入,導致其難以有效借助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也難以把握教學、育人的連貫性。
四、課程思政融入高中化學教學的策略
(一)挖掘教學中潛在的思政教育元素
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化學教師分析教學內容,明確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能夠為后續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一方面學校要通過宣傳讓教師意識到課程思政與課程教學融合的必要性,及時轉變教師育人思想,另一方面化學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體驗,了解當前教學難點、課程思政內涵,分析學生學情、教學內容,將教學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整合,以便后續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推動化學教學的發展,滿足學生的綜合發展需求。
第一,滲透家國情懷。歷史上我國涌現了很多著名的化學學者,他們為化學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教師充分講解這些內容,能夠激發學生內在的愛國思想,培養其愛國情懷。例如,在“復分解反應”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為學生講解本課涉及的知識點,還可以為學生充分講解化學家侯德榜的事跡。20世紀中葉,侯德榜建成了國內第一家純堿廠,隨后更是建立了硝酸、硫酸生產聯合企業,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其相繼發明了連續生產純堿和氯化銨的聯合制堿工藝、碳酸氫銨化肥生產工藝。在講解完侯德榜的事跡后,教師可帶領學生了解侯氏制堿法,使學生深入了解復分解反應。通過這些內容的講解,學生會對侯德榜這位化學家產生敬重之情,同時心中的愛國之情也油然而生。第二,滲透健康與應用思想。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存在密切聯系,因此,在課程思政視角下教師需要將生活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3]。例如,教師可讓學生思考“鹵水點豆腐”的原理,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獲得成就感,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二)創新教學方法,開展有效教學活動
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以此來打破傳統教學限制,進一步滲透思政教育。例如,教師可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以“二氧化硅的性質”一課為例,教師可先在課前將知識、資料等進行整合,并上傳到線上學習平臺,讓學生完成簡單的課前預習任務,初步了解二氧化硅的性質,隨后讓學生在課下通過查閱資料繪制出關于二氧化硅性質的思維導圖,以確保課堂教學活動能順利開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為學生展示二氧化硅的樣品圖,讓學生經過觀察整理出二氧化硅的特點。之后,教師再通過信息技術讓學生了解到二氧化硅的分子結構使其化學性質十分穩定,同時為學生播放工匠用氫氟酸雕刻玻璃的短片,并讓學生思考為何要使用氫氟酸這一物質。學生經過思考后會得出二氧化硅不太活躍的性質。
再如,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化學的真正價值,教師可借助案例法開展教學活動。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了解到三氧化二砷具有毒性,不過其也有較高的醫用價值,能被用于治療白血病。教師可為學生講解我國科學家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有助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的案例,讓學生逐漸了解到化學的真正價值,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我國近年來化學研究飛速發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認知。
(三)以實驗為載體,滲透課程思政
化學實驗教學是教師滲透課程思政的重要途徑。相較于初中化學,高中階段的化學知識更為深入,因此其實驗步驟、細節更多,且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是特定的,如果顛倒實驗順序就容易導致實驗無法順利進行。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按照步驟進行規范操作,以培養學生嚴謹、負責的思想品質。此外,高中化學實驗中會用到一些有毒的化學物品,這些物品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污染。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為學生講解綠色化學實驗,并讓學生自主設計、實施,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使其在知識和技能學習中樹立環保意識。
(四)在化學應用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
化學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因此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中可圍繞課程思政滲透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先讓學生閱讀相關材料,了解陶瓷、玻璃的主要化學成分、生產原料等。之后,教師可呈現陶瓷工業產品圖片、視頻,并提出問題:燒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是什么?原料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在學生交流討論后,教師再引導他們得出結果:燒制陶瓷的原料為黏土,其主要成分是含水鋁硅酸鹽。結合這一結論,教師可為學生呈現古代玻璃制品的生產過程,并引導學生思考玻璃生產時發生了怎樣的反應。而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可知生產玻璃的主要原料為石英石、純堿,化學成分為二氧化硅、碳酸鈉。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以陶瓷、玻璃生產的歷史以及發展情況為導入點,以傳統文化傳承為依托,將化學教學中的科學性和人文性進行有效結合,讓學生在掌握化學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認知,認識到傳統文化傳承的必要性。
再如,教師可為學生呈現與港珠澳大橋相關的紀錄片,并為學生介紹大橋建設所使用的材料為高性能硅酸鹽水泥,以此為切入點提出相關問題:水泥的原料為何物?水泥生產有哪些化學反應?水泥應如何保存?在趣味教學內容的引導下,學生會積極搜索相關資料,進而總結出水泥原料主要為黏土、石灰石,并能夠了解到水泥生產的過程中有著十分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結合水泥的化學、物理特性,明白水泥要放置在干燥的地方。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培養其學科核心素養。
(五)多元化教學評價,多角度評價學生
高中化學教師應以課程思政為核心進一步完善教育評價機制。傳統的教育評價主要是教師結合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相對單一,不利于教師掌握學生學情,也不利于學生了解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基于此,在思政教育和立德樹人視角下,高中化學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參與情況、學習能力、知識掌握情況等進行評價,同時也可對學生的學科素養、鉆研精神、價值理念和實驗理念等進行評價,發揮課程思政引導價值,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互評,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評價完成后,化學教師應結合學生學習反饋情況,對教學方案和方式等進行調整,以充分發揮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引導價值。
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化學教師積極順應時代發展,在學科教學中圍繞課程思政開展教學活動,能夠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綜合化發展。因此,為了進一步實現新時期背景下的教學目標,教師要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創新教學方法,以構建全新的學科教學格局,切實推動教學發展。
[參考文獻]
袁波,何啟彬.人教版新舊高一化學教材的對比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樂山),2014,12(3):7-9,27.
楊鳳嬌,王婭,姜紅波,等.融入課程思政及基于任務驅動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以“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為例[J].云南化工,2022,49(7):129-132.
嚴海林,黃紅梅.課程思政融入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1(13):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