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琴
摘要:鄉村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遵義市紅花崗區海龍鎮立足資源稟賦,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鄉村振興為抓手、以農村特色產業為主攻,實施一村一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成本高、規模小等因素制約海龍鎮特色產業的后續發展。文章分析海龍鎮特色產業發展現狀和面臨的問題,提出堅持黨建引領,發揮組織效應;延伸產業鏈,提升特色產品附加值;做大特色產業,提高村民參與度的思考與建議,為高原地區鄉村振興戰略下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特色產業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1-0084-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F299.27? ? ? ? ?文章標識碼:A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貴州省位于云貴高原,山地、丘陵多,耕地面積少,因地制宜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是貴州省農業的必由之路[1]。近年來,遵義市紅花崗區海龍鎮立足資源稟賦,以鄉村振興為抓手,農村特色產業為主攻,綠色發展為底線,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著力培育“一村一產”,積極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1 海龍鎮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海龍鎮位于遵義中心城區西北方向,鎮政府距離中心城區6km,森林覆蓋率50.6%,耕地面積1 017.67hm2,其中:田351.27hm2、土733.07hm2,人均占有耕地
0.054hm2。轄溫泉、貢米、龍泉、桂花4個行政村,78個村民組、5個居民組,全鎮6 169戶19 266人。海龍鎮是中心城區飲用水源保護地、城市生活后花園、百姓餐桌菜籃子,是典型的農業鎮。
1.1 特色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海龍鎮各村根據本村情況,利用“支部+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創新管理模式探索發展壩區產業,提高特色農產品附加值。貢米村以33.33hm2貢米壩區建設為突破口,成立貢米村股份經濟聯合社、潤龍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及鑫海龍土司貢米有限公司,建有土司貢米基地122.27hm2。溫泉村以葡萄種植為主,成立溫泉村股份經濟聯合社,建有水晶葡萄基地近133.33hm2。桂花村以水果種植為主,成立桂花村股份經濟聯合社,建有水果基地20hm2有余。龍泉村以蔬菜種植為主,成立龍泉村股份經濟聯合社,建有百畝辣椒基地。目前,海龍鎮村級集體經濟積累總量達3 180.1萬元,村平均集體經濟積累為795.02萬元。
1.2 海龍鎮特色產業發展基礎條件
1.2.1 便利的交通為海龍鎮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蔬菜水果清晨采摘,中午就可以出現在市民的飯桌上;鄉村旅游駕車只需半個小時就可以到達田間地頭;專家團隊也可抽半天時間就可以到海龍進行指導。
1.2.2 高原氣候和優良的空氣質量對水果蔬菜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龍鎮多年平均氣溫15.1℃,極端最低氣溫-7.1℃(1977年1月),極端最高氣溫38.7℃(1953年7月),降雨集中在每年5-7月。海龍鎮是遵義市中心城區飲用水源地,全鎮無工業污染,生態環境良好。海龍鎮的農產品由于氣候干燥、寒冷,日照時間長等原因,其品質具有很高的水平。
1.2.3 天然元素造就產品獨特口感
同樣的稻種種植在貢米村核心壩區之外的其他地方,口感與風味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源于四個因素:一是貢米村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C”字形地形,使得貢米大壩光照充足;二是無添加農藥化肥。整個貢米大壩采用的是中草藥合成肥;三是水源優勢。澆灌貢米稻田的水均是源自山間清泉;四是貢米大壩的泥質優勢。整個貢米壩區均是白鱔泥。這些天然元素促就了海龍貢米的獨特口感。
1.2.4 創新技術與政策紅利推動高質量發展
海龍鎮積極對接引進四川農科院、貴州遵博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遵義市農業農村局等科研機構,對特色農業的種植、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指導。例如,2021年由省委選派科技特派員1名,為海龍土司貢米育好兩款主打品種,指導采用新的種植密度和“稻+鴨”輪種方式,促進貢米高效高產。2023年邀請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股專家到我鎮開展水稻缽苗育秧種植技術培訓2期,大豆規范種植1期,確保規范化種植,提高糧食單產。
2 海龍鎮特色產業發展成效
2.1 特色產業發展思路
海龍鎮充分發揮黨組織、企業單位、知識人才、社會團體等資源和力量,探索出“黨支部+公司、人才團隊、專業合作社+農戶”的“1+3+1”發展模式(即:“黨支部+公司+農戶”“黨支部+人才團隊+農戶”“黨支部+專業合作社+農戶)。貢米村由黨總支牽頭,整合原有村民組黨員、農村實用人才成立貢米壩區、貢米桃園2個功能性黨支部,同步以3.33hm2為基本單位,劃定黨員責任田20余個、專家聯系點4個,實技術有人講、問題有人管、銷售有人跟。貢米村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聯社,各組成立組級合作社,將土地、山林、水庫等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26個組級合作社,以1980年二輪土地承包人口3 474人量化股份;成立村集體100%持股公司(鑫海龘米業有限公司),負責貢米產業的包裝、運營與銷售等,以“返租倒包”模式使村土地流轉率達95.6%,提高村民參與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實現土地資源流轉“變現”發展。集中流轉土地122.67hm2,發展貢米種植,以1.33hm2~5.33hm2的規模“倒包”村民種植,形成“稻+菌”家庭農場33個;補齊配套果蔬產業,在全村種有桃子26.67hm2、西瓜26.67hm2、草莓26.67hm2、羊肚菌46.67hm2、油菜53.33hm2、蔬菜46.67hm2。固定租用特定的篩選機、剝殼機和拋光機對稻谷進行精加工,確保稻米精度和純度質量優良。
2.2 特色產業發展成效
2.2.1 加強了產業融合發展
依托海龍鎮土地、人力、技術、資本等要素,探索發展新路子,推動海龍鎮發展為集觀光體驗、農業采摘、科普基地為一體的休閑型生態農業綜合體。實行“綠色稻+”、大棚水晶葡萄、林下種植等模式,推廣水田認種、葡萄采摘、蔬菜加工等活動,加強了產業融合發展。在大稻成熟季,貢米村推出“新米節”活動,帶動了當地鄉村旅游,推廣了其他農業產品。
2.2.2 強化利益聯結分配
首先是政府帶企業入村。海龍鎮積極引入企業出資、出技術,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實施項目聯建,解決“不敢干”的問題。其次是企業帶農戶入社。本著“干什么就學什么”的原則,由相關部門聯合企業組織農戶培訓學習,積極吸納入社,解決“怎么干”的問題。最后是農戶帶土地入股。進一步加強利益聯結,充分體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提高合作社內部凝聚力,按受益的70%進行分紅,解決“沒人干”的問題。例如,貢米村緊盯資源盤活、資金用活、農民激活,采取“土地流轉租金、利潤分紅股金、務工薪金”的“三金合一”方式,建立“合作社社員”“合作社社員中土地入股的農戶”“合作社社員中土地入股的貧困戶”“合作社再發展生產”的“3:2:2:3”四重利益聯結機制,深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讓村民有租可拿、有紅可分、有工可務。
2.2.3 實現經濟效益提升
貢米村聯合社流轉土地入股66.67hm2有余,涉及會員1 301戶3 120人,其中覆蓋貧困戶94戶294人,解決就近務工120余人。2019年貢米銷售額360余萬元,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70余萬元,帶動貧困戶年增收0.5萬元以上,貢米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 340元。2020年貢米產量較去年預計增加150kg/667m2、產值增加1 000元/667m2,為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及村民致富增收奠定堅實基礎。“海龍貢米”申獲紅花崗區首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此外,堅持因地制宜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以貢米村土司貢米、西瓜、草莓、桃子、大頭菜為主的特色產業規模逐步壯大,發展種植“禮品西瓜”、冬季草莓等,已得到了城區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3 海龍鎮發展特色產業存在的問題與局限
3.1 生產成本高,產品利潤較低
海龍鎮耕地存在分散不成片的特點,農業大多還停留在注重產量的粗放型生產方式。這種單純依靠土地、化肥等生產要素投入的生產方式越來越難以持續,農民增收、糧食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據了解,在貢米村的貢米核心種植區,貢米的生產成本高達3.5元/kg,而貢米產品普遍售價為6元/kg,成本過高卻要嚴格控制售價導致產品利潤較低。一方面是因為農業生產原輔材料、農藥、化肥的價格較有所上漲,一些人工、用水、耕作、噴灑、收割等農業勞動力成本也逐漸增加。另一方面,與蔬菜水果相比,糧食作物的生產周期較長。在此期間,還需要除草和施肥,并產生種子、肥料和機械費用,人們也無法外出務工賺取其他收入,因此農業效率相對較低,也間接地降低了農作物的利潤。
3.2 氣候影響大,產量無法保證
氣候、水源是影響農產品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對農業造成巨大的影響。例如,2022年1月,正值冬季草莓成熟期,受低溫影響,海龍草莓減產近五成;水晶葡萄種植對水量的需求比較大,2023年4月底5月初,溫泉村水晶葡萄坐果期間,遵義降雨量大幅度減少,導致大多數葡萄無法坐果,接下來的倒春寒更是讓種植戶雪上加霜。部分水晶葡萄種植戶今年減產近八成,極大地打擊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2023年,海龍鎮遭受冰雹襲擊,露天種植的蔬菜、水果都大受影響。
3.3 特色產業規模小,村民參與度不高
海龍鎮特色產業還在起步階段,受土地資源的限制,規模普遍較小,村民獲利較少或者只有少數人從中獲利。大部分村民特別是年輕村民普遍選擇進城務工甚至搬遷進城,愿意留在村里發展產業的大多為中老年群體,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產業發展活力不強。例如,貢米村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在海龍鎮是發展得好的聯合社,但受優質稻田數量的限制,生產效益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村民獲利有限。溫泉村葡萄6.67hm2以上種植大戶僅五戶,僅能解決就近務工人數不過兩三百人,群眾從中獲利較少,共同發展特色產業對群眾的吸引力不大。
4 海龍鎮發展特色產業的思考與建議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要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不斷做大做強鄉村特色產業,讓鄉村活力更充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產業支撐,是山地農業當前和未來應堅持走好的道路[2]。
4.1 堅持黨建引領,發揮“組織效益”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統領作用是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的組織保障。特色產業的發展需要全體村民的參與,只有建立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統籌各方力量,才能寫好產業興旺這篇文章[3]。一是因地制宜選擇產業,積極服務群眾。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反復調研本地生產要素,把控風險、慎重選擇產業。對已有產業要積極提供幫助,盡量解決他們的困難。如,極端天氣的應對、病蟲害防護等。二是把黨組織建立在產業鏈上。如,貢米村成立土司貢米黨小組,將黨建工作與壩區生產深度融合,整合壩區內的40余名黨員以3.33hm2為單元劃分責任田跟蹤土地流轉、維護管理、問題解決,確保壩區建設順利推進。三是加強產業人才培養。發展產業離不開人才支撐,要摸清黨員群眾基本情況,加強政策扶持,提供培訓,引才育才,打造一支高素質農民隊伍。
4.2 延伸產業鏈,提升特色產品附加值
產量小、生產成本高是山地特色農產品的短板,基于這個情況,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是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主攻方向[4]。一是延伸產業鏈。目前,海龍鎮特色農產品大多是生產出來初加工銷售或者直接銷售模式,產品價格較低。要增強農產品價格,就要對農產品進行精深加工、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采摘、體驗等活動帶動鄉村游,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做好產品品質,打造專屬品牌。要提高農產品品牌意識,嚴把質量關,積極注冊品牌。對已有品牌通過重點培育,借助短視頻、公眾號等媒介,不斷壯大品牌主體,增強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4.3 做大特色產業,提高村民參與度
山地農村特色產業受土地資源等條件制約,難以做大做強,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在本地帶動群眾致富能力有限,村民參與度低[5]。一是要打破區域限制,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產品規模化發展,首先要在量上做文章。當前,海龍鎮特色產業以村為單位各自發展,單打獨斗。這就讓本就不多的土地資源更加碎片化,限制了農產品產量,產量達不到,又進一步限制了產品的深加工和品牌的推廣。因此,整合本地資源,打破行政村的限制,連片發展共同做大產業十分必要。二是構建多渠道銷售模式。農產品季節性強,保鮮期短,要做大做強,必須在銷售端發力。在傳統銷售渠道之外,一方面要加強農村電商建設,用好媒介導向力。另一方面,要加大農旅融合,積極做好三產,用三產帶動農產品的銷售。
5 結束語
海龍鎮立足有限資源,在農村特色產業發展中摸索前進,是目前高原地區農村特色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以特色產業帶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真正讓老百姓得到實惠,才能讓農業產業化的道路走得更穩更遠。
參考文獻:
[1]何玲玲,殷學斌.西南邊疆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路徑研究—以廣西崇左市M縣為例[J].現代農業.2022(03),9-12.
[2]孔霖浩,朱世欣.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路徑探析[J].農村·農業·農民,2023(01):8-10.
[3]李呈琛,鄭詩琪.高鵬鄉村振興背景下秦巴山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路徑探析——以寧強縣羅家河村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22(19) :201-203.
[4]汪厚庭.山區鄉村產業振興與有效治理模式和路徑優化———基于皖南山區鄉村實踐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8(1):64-72
[5]丁楊,王曉娥共同富裕視域下陜南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困境與路徑[J].安徽農業科學.2022(24):229-23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