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王利榮,張涵之
(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文化自信作為“四個自信”的其中之一,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1]。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方面具有一定的獨特優勢。作為公共基礎課程,大學語文的受眾廣,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大學語文課程更加傾向于編選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經典篇目。因此,大學語文課程成為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和載體。然而,大學語文課程普遍處于副科地位,通過大學語文課程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并未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今天,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師必須通過不斷的改革、探索,承擔起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最終實現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
為進一步了解高職院校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情況,筆者對高職院校的部分教師和學生進行了調查及訪談。調查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雖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不竭源泉。紅色革命文化從啟蒙和救亡中發展而來,在廣大人民群眾的艱苦奮斗中不斷成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則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革命文化中不斷發展創新,體現和反映了先進生產力的要求。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在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及教材選編上都有所體現。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這些文化并未得到學生的理解和高度認同。例如,在被問及“您認為您在大學語文學習過程中是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高度認同感”這一問題時,僅有約20.51%的調查對象明確表示最認可,約有1.83%的調查對象表示最不認可,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一些高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缺乏基本的理解和掌握。當學生被問到《詩經》《楚辭》《論語》等傳統經典篇目,或者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時,學生也經常是一問三不知。

表1 您認為您在大學語文學習過程中是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高度認同感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屬于專科層次的教育,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和自控力。外來文化的沖擊導致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文化缺乏深入理解和高度認同,學校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變得更加困難。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也是課堂活動的參與者,更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選擇符合時代要求的評價形式開展課程評價。但從相關調查結果和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有相當一部分的大學語文教師仍然沿用著較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的“一言堂”“填鴨法”也仍然存在。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不僅無法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反而會激起學生的反抗和厭倦情緒,與大學語文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目標相去甚遠。例如,在被問及“您認為您的老師是否能夠注重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帶領學生學習中國文化”這一問題時,僅有約16.12%的學生選擇“最認可”這一選項,約有2.74%的調查對象選擇“最不認可”選項。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您認為您的老師是否能夠注重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帶領學生學習中國文化
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評價方式也較為單一,大部分教師仍舊采用傳統的考試方式,將試卷成績作為衡量學生文化自信的唯一標準。在這種固化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下,教師也就無法更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程實施者、管理者對一門課程的重視程度是課程長期有效發展和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因素。就大學語文課程而言,其在高職院校中基本處于邊緣化地位,有的學校甚至沒有開設此門課程。部分高職院校即使開設了大學語文課程,對其也不太重視,導致大學語文課程課時量少、課程設置不合理、培養目標不明確。例如,有的教師表示,“大學語文課程在高職院校中的地位與中小學有明顯不同,在高職院校中,學生的專業課成為了主科,大部分的教學時間劃分給了專業課,大學語文則普遍被學校和學生當成副科來看待,一周只開設2個課時,教學時長不足,教學內容被嚴重擠壓,教學地位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在被問及“課程管理者是否重視利用大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時,也僅有一小部分教師選擇“十分重視”這一選項。
因此,在這樣的現狀下,大學語文課程日益邊緣化,成為可有可無的點綴。很多學生也只把大學語文課程作為混學分的一種選擇,缺乏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習態度不端正。大學語文課程難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自然也就難以實現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目標。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3],堅定不移地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高職院校必須始終堅持的光輝使命。高職院校作為國家技能人才的主要培養中心,更應該加大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力度。作為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大學語文教學也應該不斷地實現自身的改革、探索,為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實現這“三大文化”與大學語文課程的有機結合,才能真正達到大學語文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理想效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通常以古文、古典詩詞、文學名著等形式體現出來。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應認真挖掘古詩詞、古典名著中所蘊含的文化自信因子,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教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使學生自覺抵御外來文化的侵蝕,從而更加自覺地堅定文化自信。例如,在講授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時,教師不應當只拘泥于詩歌本身,還可以適當穿插對唐詩發展脈絡的梳理,帶領學生領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詩歌風采,體會其“孤篇蓋全唐”的獨特魅力,以及中國古典詩歌的巨大影響力。在講解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感受千百年前愛國將領的精忠報國之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更好地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紅色革命文化在大學語文課程中也有很多體現,更多的以近現代詩文為主,這些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風格的集中展示,能以豐富多彩的文學形式不斷激勵廣大青年學生奮發向上。革命烈士林覺民的書信《與妻書》中蘊含著“舍小家為大家”的革命犧牲精神。陸蠡的散文《囚綠記》中蘊含著抗戰必勝的民族光明信念。曲波的革命通俗小說《林海雪原》中深刻揭示了“突破險中險,歷經難中難,發揮智上智,戰勝魔中魔”[4]的大無畏精神。茹志鵑的《百合花》熱情地歌頌了小戰士平凡而崇高的人性之美。教師在講解這些革命文學名篇時,也要注重對紅色革命精神的繼承與弘揚。除此之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是新時期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當代大學生普遍受到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甚至于追捧西方文化一度在大學生群體中成為時尚潮流。如果教師不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學生很容易陷入外來文化的泥沼中,從而逐漸喪失對本國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在新時期的新發展,應當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歷史使命。大學語文中的當代文學部分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如《別了,“不列顛尼亞”》真實地記錄了香港回歸祖國的難忘瞬間,向世界展現了我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和信心。《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抗疫精神,描繪了黨在新時期所取得的又一偉大成就。教師在講解此類文本時,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性,帶領學生感受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從而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強烈認同。
教師作為課堂的實施者、參與者、引導者,其自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極大地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效果。加強大學語文教師隊伍建設,逐步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是學校更好地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關鍵。
首先,教師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規,要主動接受和學習新的教學觀念,如“三全育人”“課程思政”等新型教育理念。教師在注重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要圍繞課程思政教育,挖掘課程中的思政資源,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從而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其次,教師要勇于突破以往教學模式的禁錮,轉變教學方法,將單一講授的課堂轉變為啟迪思想、激發共鳴的課堂,將被動的知識灌輸轉變為主動的知識交流,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知識、增強文化自信。最后,在大數據、互聯網的加持下,教師也可以充分地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法開展教學,如通過學習通、騰訊會議、雨課堂等在線平臺錄制介紹中國文化經典的短視頻供學生學習;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抖音平臺向學生推送有關中國文化的推文、短視頻等。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互聯網促進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其充分了解和認識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大學語文課程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礎性學科,其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之外,也是促進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的重要途徑[4]。作為高職院校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大學語文課程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目標,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向學生傳遞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文化。這些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骨氣和底氣所在,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正因為如此,大學語文課程才應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大部分高職院校中,大學語文課程普遍處于夾縫中求生存的尷尬境地,課程并未受到學校和學生的足夠重視,課時量被無情擠壓。針對這種現狀,教師要想通過大學語文課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就要對課程性質進行更加精準的定位,提高課程重視度,結合學科特點、學生特征、學校發展理念等構建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課程體系,精準施策,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科力量,為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撐。
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精氣神的高度自信和凝聚,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基石[5]。青年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更需要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認同。因此,學校通過大學語文課程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就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與此同時,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師也正通過改革創新更好地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在國家、學校、教師的多重合力下,文化自信必然深深植根于廣大青年學生心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定將乘風破浪、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