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玲(貴州:金沙縣龍鳳學校)
美術,從字面來看就是美的藝術,然而藝術是多樣的,美術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更多地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小學美術教材中含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情感,因此美術教學中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價值和文化信仰。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和感知,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培養其良好的文化自信和對民族文化的探索和熱愛之情,是當前的美術教育需要重視的重點內容。信息技術在美術課堂中的有效利用,讓美術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更加多樣化。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應基于信息技術豐富的教育資源,結合教學目標,挖掘美術學科文化育人的特性,遵循信息技術的使用原則,帶動美術課堂改革,提升課堂實效,豐富課后活動,讓美術學科煥發新的生命力。
傳統的美術教學課堂以美術理論知識和美術技巧的傳授為主,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以臨摹繪畫為主,這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和美術多樣表達能力的發展。信息技術的融入打破了傳統教學技巧的臨摹特點,通過聲像教學實現了藝術作品欣賞和鑒賞能力的提升。信息技術應用于美術教學課堂應遵循美術教學課堂的基本原則,讓信息技術成為教學的有效工具,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加重要”,美術教育即是想象力培養的有效媒介。應根據教學目標,基于美術學科的審美與實踐能力培育,在信息技術應用的過程中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有效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作品欣賞內容。美術教學多以教材中豐富的藝術作品來展開,但美術是源自生活的一種代表作品,當教材中的藝術作品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則無法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實現美的感知。信息技術強大的教育資源,能夠為教師提供豐富的資源寶庫,幫助教師篩選有效的教育資源進行審美教育。比如在剪紙教學中,南北方剪紙作品、少數民族剪紙作品都帶有較強的地域色彩,教材中的作品展示不足以讓學生通過對比感知和分析出作品的特色。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的互聯網搜索的便利性,在課前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查找初步感知南、北、少數民族剪紙作品在題材選擇以及表現形式上的不同,建立初步的概念。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本地剪紙作品內容,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分析、感知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對于剪紙藝術作品的影響,增強學生對于多元文化的接受能力,同時提升學生對傳統藝術的熱愛之情,生成繼承和傳播傳統文化的自覺性。
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美術課堂教學都是以教師講授學生臨摹為主,這造成教學中注重實踐繪畫環節,忽視了教學情境和導入環節;教師關注到學生作品的表現,而忽視了對學生美術興趣的激發,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探究能力和表達能力被限制。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讓教師在導入和教學環節有了更多的選擇性,情境教學、示范教學都能夠借助信息媒體技術來完成。這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索機會,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對美的真實感受能力,從而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欣賞評述的教學課堂中,此類課型的教學目標注重學生美術作品鑒賞能力的提升,使之形成健康文明的藝術審美情趣。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對于作品的過度解讀,限制了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的發展。可借助信息技術的直觀性,引導學生感知藝術作品表現出的生活氣息、文化韻味和藝術特點,以學生的感受為主,以信息技術豐富的資源作為背景,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評述能力。
信息技術是提升教學課堂質量的有效手段,教師在美術教學中需借助信息技術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但在實施過程中,很多教師過于依賴信息技術而忽略了板書構建以及教師引導的重要性。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帶來直觀的感受,但美術教育的實踐性依然需要在學生自我感知、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進行落實。在課堂教學中有篩選有指向性地應用好信息技術,而不過度依賴信息技術,注重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力,增進師生交流、學生交流的頻率,能夠讓學生基于信息技術進行能力的遷移和表達。比如在國畫的教學中,國畫的水墨演示需要學生進行充分的自我探索和實踐,感知水墨比例呈現差異的不同效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進行初步的感知,但在實踐環節,仍然要以學生的真實實踐過程引導其自主地感知和體驗,從而實現技法的有效應用。
現階段,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情境教學已較為成熟,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進行情境化的構建,能夠帶領學生直觀地感受藝術作品的背景和特點。在實踐教學中,基于情境教學的活動方式進行信息技術軟件的有效利用,能夠在信息技術直觀教學的基礎上讓情境教學更富有趣味性。比如,可以利用各類圖形處理軟件的疊加、重復、動畫等形式,將藝術作品的形成過程在直觀的基礎上進行細化拓展。這就需要教師擺脫固有的教學課件,提升自身的課件制作水平,能夠熟練地應用各類軟件進行課件的制作。以對民族紋樣的教學為例,我國多數的民族紋樣非常繁雜,作品的顏色鮮亮、豐富且有一定的表達意義。在教學的欣賞環節,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簡單的圖樣中欣賞設計的特點和顏色表達的情感及期望,通過重復構建,引導學生感受從少到多的圖樣重復帶來的震撼效果。在實踐環節,可將學生設計的基礎作品進行展示,應用信息技術的融合、拆分、重復等圖片處理功能,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演示,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自身作品的美感,提升學生學習美術的自信,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色彩教學是小學美術課堂中較有難度的部分,很多學生對于色彩的理解偏向于飽和度較高的色彩,比如喜歡亮度較強的大紅大綠,對對比色和相近色的使用不夠大膽。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AI 功能,進行試錯氛圍的構建,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色彩的轉換和感知,通過調節色彩的飽和度、比照度,感知相近色、對比色帶來的不同視覺效果,引導學生在作品中大膽地使用。比如在相近色的學習環節,學生常用的馬克筆24 色中有較多的相近色,但他們在使用中有各自的偏向和喜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花卉多色的特點進行演示,引導學生對于整幅花卉作品中的色彩進行填色,有趣又好玩,讓學生在大量使用紅色相近色的過程中感知花園花卉的生機勃勃。同時,這也讓學生的不同想法得到了落實,比如有的學生想要將花卉涂成紫色,那么在一片紅色的花卉中出現的紫色花朵,其展現的突兀性可讓學生直接感知,并自主地進行調整。花卉作品的色彩與背景之間的融合和對比,也能通過直觀的演示,讓學生在奇思妙想中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配色方式加以實現,提升其實踐作品的豐富度和美觀度。
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術教師在教學中需注重引導學生感知生活中的美,進行創新藝術的呈現。小學生的生活和課外活動都較為豐富,但缺乏在生活中發現美的感知。比如在感知器具造型的過程中,學生對于生活中常見的器具之美,只覺得好看,但為什么好看、能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感受則表達不清楚。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貼合真實的生活場景,比如將不同的菜品和器具的搭配進行直觀演示,引導學生感知長方形的盤子與魚的搭配和正方形的盤子與魚的搭配帶來的不同美觀,將感知生活中的美融入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的能力。同時,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讓學生跨越時空進行真實的感受,比如在關于傳統服飾特點的教學中,可利用信息技術構建一條長長的時空隧道,引導學生置身于不同的時代,從不同的服裝特點中感知服裝發展過程中人類對美和便捷的追求,激發學生創造美好生活的想法。信息技術打破了課堂的局限性,實現了時空的跨越,帶領學生進行沉浸式的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和創作興趣。
小學美術課時較少,但隨著新課改和“雙減”政策的落實,對學生課后服務和興趣的培養,美術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和應用美術的能力。在課后活動中,學生在實踐和思考中會遇到多種問題,美術教師基于課后活動的構建,錄制技能分解、情境應用、探究要點等微課教學內容,有指向性地提升學生的美術技能,可助力于課后活動的有效開展,增強學生開展美術活動的興趣。比如,可開展發現本地建筑特點的實踐探究活動,教師錄制觀察內容,以問題引導的形式指導學生自主完成探究活動,讓其從拍攝到的本地建筑圖片中找到具有突出特點的建筑進行分享和創作,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感知本土建筑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美術作品不是唯一的美術表現形式,照片、視頻、手工等都是很好的表現手法。教師可在課后的活動實踐中,引導學生基于活動內容和形式,自主選擇表達方式,引導學生在團隊中勇于表達自身的創意理念,進行有效落實。教師進行記錄和展示,形成圖片、視頻、文字相互融合的活動記錄內容,同時借助班級環境、校園環境、線上線下平臺進行有效宣傳,實現同一年級學生互相學習,全校師生共同欣賞。同時,可以向家長和社會輻射,提升美術學科的影響力,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進而推動美術學科與實踐應用的有效聯系。
現階段,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后活動,對美術作品的評價形式都是以學生自主評價和互相評價為主,并更多地傾向于成果性評價,而無法有效地展示美術作品的過程性評價。信息技術的拍攝和展示方式,能夠將實踐和活動過程進行有效記錄,使教師能夠貼合評價的維度,肯定學生在創造美的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及知識應用能力,擯棄評價的篩選性和功利性,激發學生的美術參與性,以激勵性的評價激發學生創作作品的熱情,完善活動內容。
信息技術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豐富美術教學內容和形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信息技術的多樣性有效地應用于課堂,能夠創新課堂教學,不斷提升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興趣和積極性。美術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應遵循應用原則,打破定向思維,不斷提升自身的應用能力,創新信息技術的應用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切實有效地提升美術課堂教學、課后活動的效率,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創新能力、應用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