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鵬(福建:安溪縣第十五小學)
在小學數學課堂內整合信息技術資源,改變教學模式,能凸顯以下優勢。第一,可以營造出直觀的視覺體驗,讓抽象煩瑣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專注力不高帶來的問題;第二,通過錄像和回放等功能,可以實現二次教學,這樣學生就能在看的過程中將之前未能理解的部分重新學一遍;第三,信息技術資源豐富,通過查找信息資源,可以打破時空的局限,將許多寶貴的數學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豐富其文化底蘊;第四,信息技術的便利性不僅僅體現在課堂內,同時對于學生課下、家中學習也有著莫大的幫助。所以,落實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內的整合,重置教學流程,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是此次研究的重中之重。
小學生的思維模式以形象思維為主,看得到和摸得到的事物更容易被他們理解和接受。傳統數學教學之所以不被學生喜愛,一方面是其概念性過強,一方面是課堂模式枯燥乏味,缺乏代入感。基于此,改變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直觀情境,讓抽象煩瑣的知識更具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不但能刺激學生的形象思維,還能讓枯燥的課堂充滿更多的靈動性。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二)》為例: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進一步認知軸對稱圖形,掌握它的特點,并且可以將其畫出。在授課時,為了讓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更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我利用信息技術模擬了軸對稱圖形的運動特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呈現“蝴蝶”在扇動翅膀時,形成的軸對稱運動軌跡。在該軌跡的渲染下,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和運動方式。緊接著,我又將風扇、飛機等案例展示在屏幕中,然后要求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找到軸對稱圖形,并詳細描述依據。以風扇為例,班里有一半的學生認為風扇是軸對稱圖形,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這不是軸對稱圖形。對此,我再次操作信息技術,將風扇的扇葉展現在畫面中。通過觀察,學生發現沿著中心直線做軸對稱運動時,兩側的扇葉未能吻合地貼在一起,這說明風扇的外圈是軸對稱圖形,而扇葉則不是軸對稱圖形。
又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為例:這節課中,考慮到小學生缺少空間感的現狀,為了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我利用信息技術模擬了長方體與正方體,并通過旋轉屏幕上的物體,讓學生直觀地把握它們的特點(即棱數、頂點數及面數)。緊接著,我又把現實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展示出來,并利用電子筆逐漸抹去多余的紋路,最終將其變為長方體的輪廓圖,由此,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視覺體驗質量。隨著信息技術的介入,空間感的缺失已無法再成為阻礙學生學習的絆腳石,在信息技術的渲染下,學生的空間感甚至還會在不知不覺間得到提升,并為其以后的學習埋下伏筆。
綜上可見,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視聽情境,不但能提升學生的專注力,還能打破數學知識抽象煩瑣的局限,讓知識點更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一來,數學課將不再枯燥,反而還會充滿諸多的樂趣。
在以往的課堂上,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一段知識講完之后,總會有些學生存在困惑和不理解的地方。此時,若是將知識點重新講述一遍,顯然已來不及。可若挨個詢問學生,又會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最終導致一部分學生學得扎實,一部分學生學得不盡如人意。針對該現象,可開發信息技術的錄像功能,并在教學時對重點環節進行錄像。倘若學生在某些地方存在認知方面的混淆,我們便可以將錄像回放,實現二次教學。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例:在講到分數的性質時,個別能力薄弱的學生存在曲解的地方。舉個簡單的例子:“決定分數單位大小的是分母,決定分數單位個數的是分子。”在實際練習中,偏偏有學生將前后句混淆,以至于得出錯誤的答案。針對這種情況,我及時操作信息技術,將錄好的視頻片段向學生播放,讓他們重新溫習一下之前我到底是如何講解的。這樣一來,不但節省了時間,更讓學生多了幾次聽課的機會。當然,也并非所有的問題都需要回放教學視頻來解決,例如某些難度較低的難題,可以通過學生互動或師生互動,實現醍醐灌頂的效果。
錄制好的視頻不僅僅在課堂內有效,在課下和家中同樣能發揮意想不到的功效,尤其是對于那些性格內向、不敢主動發問的學生而言,多看幾次教學回放,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他們的困惑。此外,有些學生生性膽小,不敢過多發言。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打破這個障礙,讓他們敢于闡述自己的想法,從內向轉為外向。
如分數題:兩根同樣長的繩子,已知一根用去二分之一米,另一根用去二分之一,哪根用去得最長?
在解答該題的時候,大部分學生幾乎都是得出“一樣長”的結論。于是我要求學生在家里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并在網上上傳最終答案。此時,平日幾乎不怎么說話、可以用“膽小”來形容的小東(化名),卻給出了最完整的答案。他在回復中提到:這個問題有3 種情況——(1)當繩子長于1 米時,第2 根用去得長;(2)當繩子等于1米時,用得一樣長;(3)當繩子短于1米時,第1根用去得長。這個回答不但引起了其他學生的注意,更得到了我的好評。
可見,在信息技術的介入下,哪怕是不敢說話的學生,也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展現出過人的智慧。而在得到教師肯定的基礎上,不但能有效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更能讓他們在課堂上也敢于直抒胸臆。
信息技術包含著豐富的知識資源,其中有些資源對于小學生學習數學有著莫大的幫助。我們在開發信息技術改進數學課堂教學時,不妨對這些信息進行挖掘,以此為學生呈現更多的知識內容。這樣一來,既能改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又能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當然,資源的查找并不是盲目性的,首先要立足于課堂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目前的學情。
譬如在教學《分數》的知識點后,我利用信息技術下載了《九章算術》中有關古人討論分數及其運算的章節。其間,為了確保學生更好地了解古籍內容,我還用現代的“白話”進行了解說,更對古人的算法進行了演示。這樣一來,不但拓寬了學生的認知視野,更讓他們為古人的智慧感到驚嘆。當然,單純如此還達不到豐富知識底蘊的效果,所以我又給學生提供了練習平臺,讓他們在親身操作的過程中,更扎實地掌握古代分數的運算方法。而且,為了烘托課堂氛圍,我又將相關的典籍故事進行了闡述。這樣一來,既讓學生額外學到了更多知識,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聆聽故事的有趣體驗。
同理,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百分數》時,我利用信息技術索引了200 多年前瑞士數學家歐拉在《通用算術》中提到的有關百分數的知識片段,并搭配了視頻解說。其間,考慮到學生的認知局限,我還對部分細節進行了詳細的解讀。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百分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讓他們了解了百分數的由來與發展。緊接著,我又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生活片段,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百分數是如何服務于人們的生活的,這樣學生就能夠清晰地感受到百分數在演變的過程中,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響。最后,再動員學生記錄筆記,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以此提升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
綜上可見,信息技術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許多久遠的知識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在豐富其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優化他們的課堂體驗。但需要注意的是:理論固然重要,實踐卻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因此,在呈現數學古籍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實際操作。只有這樣,才能升華學生的數學思維,助長他們的學習經驗,從而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
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以致用”,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實踐平臺,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利用已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現實中的難題。例如在教學《圖形的運動(二)》后,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在屏幕上親自設計軸對稱圖形,而后將其打印并張貼在板報上。在學完《統計圖》的知識點后,可以要求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設計思維導圖,并將“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等一一詳細梳理,并指出它們各自優勢和不足等。同時,也可以動員學生添加具體的案例,以此讓他們間接了解到這些統計圖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運用。最后,將學生設計的思維導圖打印并粘貼在筆記本上,便于學生隨時查看。
課下,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互動學習平臺,并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上傳。此時,如果有其他學生存在不同觀點,還可以在評論區回復,以此營造出良好的互動效果。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為例:在學完這節課后,有學生在學習平臺列舉了一道習題——“如何利用長方體計算公式計算榴蓮的體積?”當時他的評價是:“這道習題是錯的,榴蓮不是規則圖形,不可能計算出它的體積!”針對他的說法,另有學生反駁:“榴蓮不是規則圖形,但水可以變成規則圖形。把榴蓮放入長方體魚缸,用水來替代榴蓮占據的空間大小,得出的容積就是榴蓮的體積!”緊接著,這名學生還搭配了具體的計算過程,即先計算魚缸中水的容積,再計算出放入榴蓮后水的容積,兩個容積之間的差便是榴蓮的體積。經此推斷,不但讓人眼前一亮,同時也讓更多的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數學的神奇。
綜上可見,信息技術不單單作用于課堂,在課下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在今后的作業布置、課后活動設計等方面,我們要盡可能地開發信息技術,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以此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的普及與運用,為數學教學提供了諸多的可能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出現“談數色變”的情況將大大減少。同時,許多看似抽象的知識點也將更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并讓他們直觀地感受知識的原理。但是,信息技術功能雖然豐富,卻不代表它能取代傳統教學,相反,有些教學環節未必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若盲目運用,反而會浪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