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四喬(貴州:凱里市翁義小學)
我國基礎教育目前已跨入“發展素質教育”的新階段,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了更高的質量要求。學生在學校不再局限于學習課本知識,還要在此基礎上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促使自身的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基于此,小學教師必須對目前的教學模式做出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尤其是小學數學教師,需根據政策要求和學生特點,有的放矢地摒棄傳統的授課形式,將生動形象的視聽結合應用于數學課堂中,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學習。數學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秉承“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更多地讓多媒體教學資源作用于課堂,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數學的魅力,主動參與到充滿邏輯奧秘的知識講堂中來。如何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學習,改變數學在學生心中枯燥無味的刻板印象,在信息技術引領下把數學教學活動打造成高效課堂,是目前數學教師亟須解決的一項重大課題。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由于講解過程復雜煩瑣,需要手動解答的方式多種多樣,加上科技手段和網絡資源配置水平有限,所以小學數學課堂氛圍大多單一乏味。學生由于年齡和心智都不夠成熟,難以適應這種授課模式,往往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學習效率得不到提高,削弱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在信息技術普遍應用的今天,多元化的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性格特點。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思維活躍的年紀,好奇心驅使他們對趣味性強的事物抱有積極面對的心理,尤其是網絡資源中那些充滿樂趣的新鮮事物,更容易吸引他們的關注度,引發其發散性思維,對其背后蘊含的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從而更好地融入數學課堂學習中。活用多媒體教學,借助與課本知識相關的視頻、充滿趣味的數學圖片、生動有趣的數學故事等,可有效拉近學生與數學課堂之間的距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其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學生愛好學習數學,為他們未來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傳統數學方式大多以教師授課為主體,講授書本知識以及講解銜接知識的經典例題,學生則處于被動接收的狀態。數學學習過程中需要運用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在沒有借助工具的情況下,很多學生無法立刻理解其原理,加上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如果花費大量時間重復在一個環節上進行講解,不僅會影響教學進度,而且對于已經吃透知識原理的學生來說也不公平,久而久之,容易損害教師在部分學生心中的形象。
多媒體教學的使用,給小學數學課堂帶來了一股創新之風,改變了數學教學只能在黑板上實現授課的傳統狀況。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相結合,除了能夠拓寬數學授課渠道,豐富教學方式以外,還能給學生提供有助于提升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習方法。學生在生動具象的多媒體課堂中,更容易發揮主觀能動性,除了可以聽取教師講授的課堂重難點,還能輕松愉悅地從多媒體設備中吸取課件所呈現的知識內容,更直觀地理解其中蘊藏的本質。視聽結合的方法既保留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優點,又發揮了現代科技的先進作用,為當代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和發展拓寬了渠道。
多媒體教學形式多種多樣,在數學課堂教學的任一環節,如導入、基礎知識掌握、重難點講解、拓展與延伸等環節,都能將多媒體資源靈活應用于其中,體現了多媒體教學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有些數學知識如幾何圖形是抽象的,需要借助教學工具進行輔助講解,并且向學生展示原理與工具之間的關系。傳統的教學工具大多數是教師手動在黑板畫出的平面圖或者立體模具,其呈現的效果處于靜止狀態,并且在實施過程中很難引導學生參與思考和互動,不利于開展“生本理念”的數學教學,而引入多媒體教學資源就容易解決問題。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教學模具進行多維展示,將靜態效果轉變成動態效果,將抽象圖形轉變得具象直觀,將教師講解轉變成學生自主考究,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立體幾何,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其對不同幾何圖形的印象,可有效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時,教師除了可套用網絡上的通用課件外,還可以利用教學軟件的繪圖功能設計立體圖形及展開圖,在圖形的六面添加上數字便于學生識別,在利用透視功能展示圖形內部結構的同時還能加入動態演示效果,將圖形從整體到展開的動態步驟播放給學生觀看。除了書本例題中的展開情況以外,教師還可再制作一些展開圖類型,配合著動態演繹圖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展開圖題型的主要類型和解法,主動感受展開圖能否拼接成一個完整圖形。
除了抽象的幾何圖形需使用直觀形象的講授方式外,許多數學計算公式(除了必須死記硬背的以外)也可以使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學生學習計算方法,訓練計算能力,提高對數學計算的靈敏度,讓學生在有趣形象地計算中逐步適應書面計算。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100 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單純地教授計算技巧以及布置大量練習題容易消減學生的學習專注力和學習熱情。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容易感到困倦,從而無法將時間和注意力用在復習和鞏固階段,其練習會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與其如此,不如利用課堂時間引導學生集體投入,共同參與。教師可將練習題的數字換成學生喜歡的卡通形象,根據數字添加卡通數量,列出圖案型的等式,在等號后先將其算式結果利用問號圖片隱藏,鼓勵學生跟著教師的指引先共同數一數兩邊數量的多少,得出結果后將隱藏圖片翻轉,展示正確答案。在第二遍運算的時候,教師講解運算技巧并進行復算,得出結果后提問學生兩種運算答案是否一致,隨后邀請學生到黑板前計算新的題目,跟其他學生一起互動,看看計算是否正確并及時鼓勵表揚或更正。這樣,除了可減輕學生的計算壓力,還能營造積極輕松的師生互動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利用視圖將復雜抽象的計算公式呈現于直觀生動的視圖中。
多媒體教學承載著多元的教學資源,除了只要使用課件就能開展教學活動以外,還能融合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與其進行有效銜接,確保教學效率大大提升,是有助于開展高效數學教學的重要支撐。利用多媒體資源作為新課導入方式,能夠快速激活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將直接進入正題的講授方式轉換為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教學環節的過渡。
例如在教授“速度路程與時間”關系的課程開始前,教師先不用急于向學生講解知識定義,而是可通過在多媒體上播放《龜兔賽跑》的故事或者視頻,并在播放前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和思考。在播放結束后教師再次對問題逐個提問:“兔子跑得快還是烏龜跑得快啊?”“如果兔子不在終點前打呼嚕而是抵達了終點,是誰的用時最短呢?”與學生互動,在學生回答完畢后與學生探討故事與本課內容之間的聯系,從而引入課程主題。在講授了原理知識之后,教師再將《龜兔賽跑》的問題進行細節創新,設置具體的賽跑路程、各自所用時間以及速度等數值,鼓勵學生進行計算和鞏固,最后共同總結。有效地將故事通過多媒體配置,加強學生對數學公式的記憶和內化,在故事中掌握數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利用數學的綜合素養。
除了可運用故事導入引起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通過游戲化情境與多媒體教學的結合,能夠更有效地引領學生共同營造輕松的課堂環境,將課程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在生活中利用數學的良好習慣。游戲的采用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密度,可以有效加強師生關系,有效開展豐富高效的多媒體游戲教學,能夠充分體現“學中玩、玩中學”的教學觀念。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這一章節時,教師根據教學任務把控課程時間,除了帶領學生認識人民幣面額特征和其中的關系,還可預設與人民幣使用有關的游戲情境:在PPT中設置一個購物場景,將多個問題展示在多媒體屏幕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進行討論和運算,到時間后每組派出一名代表與扮演售貨員的教師模擬生活中的購物情境。每名代表按順序回答問題,教師提出售價后,提問學生要支付多少面額的人民幣,同時提問其他學生回答是否正確,并且是否還有其他支付方法。在游戲結束后,及時總結不同的支付方法之間是否存在著聯系,如1元可以支付一張1元面額的紙幣,也可以支付兩張5 角的,還可以支付十張1 角的。教師可與學生探究其中的等價關系,將總結結果通過課件呈現,幫助學生加深對人民幣運算的記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素質教育不僅僅是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和考試分數的多少,更要重視學生能否將數學知識進行統一串聯和綜合運用,能否整體掌握理論的本質聯系并且靈活使用,在現實生活中能否合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充分體現數學的實用性。而在互聯網資源建設日益完善的今天,多媒體教學能夠運用多種方式,將樸實無華的數學知識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思考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將所學知識舉一反三,有效對書本的基礎內容進行拓展與延伸,探索更高層次的數學原理。
另外,教師要運用多媒體網絡手段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進行有效銜接,幫助學生消化和活用數學知識,實現數學生活化。這就要求教師組建專門發布數學內容和答疑的網絡平臺,如QQ群、微信群或者釘釘群。除了與學生家長交流學習數學的方法以外,教師可以把記錄日常生活的數學知識和通過整合收集的資料,制作成網絡資源,如拍攝記錄視頻或者編輯成有趣的生活小故事上傳到群組中,便于學生查看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細節,明白“現實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如果不加以思考,就會忽視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的道理,學會主動分享生活中的數學,養成留心發現和熟練運用所學知識的良好習慣。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將多媒體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相聯系是一項需要長期探索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不斷創新,在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同時掌握網絡技能,將多媒體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利用發揮出最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