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曼·亞森
綜合實踐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生活與社會實際,由學生自主進行的一種學習活動。勞動教育的宗旨是通過將生產活動和勞動實踐有機結合,使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的勞動技巧,增強勞動意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由此可見,勞動與技術教育是綜合實踐課程的四大領域之一。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時,應當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將其落實到綜合實踐活動中,使得勞動教育具有更強的針對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筆者根據教學實踐經驗,探討了綜合實踐活動視角下的小學勞動教育,以供參考。
一、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之間的關系
(一)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教育的差異
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從實施目標來看,勞動教育的初衷是培養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強調教育的文化屬性和育人功能;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掌握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從教育內容上看,勞動教育的內容相對明確,強調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和價值觀的塑造;綜合實踐活動的教育內容則沒有明確規定,相關文件只是對其教學組織形式提出了一些建議。
(二)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教育的聯系
首先,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教育都強調實踐育人。勞動教育強調在勞動中提高能力、養成習慣、磨煉品格、砥礪精神,用辛勤的勞動換取個人的成長;綜合實踐活動旨在幫助學生積累實踐經驗,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其次,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教育都強調培養學生的勞動品質。勞動教育雖然涉及勞動技能的鍛煉,但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勞動品質,而培養學生的勞動品質,離不開切實的勞動實踐,這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理念不謀而合。最后,綜合實踐活動是落實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活動形式,如學校實踐、職業體驗、考察探究等,同樣適用于勞動教育涉及的生產性與非生產性勞動。同時,綜合實踐活動高度的實踐性為勞動教育提供了啟發性視角,二者的高度重合決定了它們可以融合和相互促進。
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的重要性
(一)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著明確的實施目標、理念與方式方法,這些都為勞動教育在小學階段的落實創造了有利條件。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雖然涉及勞動技能的傳授,但根本目標是勞動價值觀的樹立與鞏固。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手腦并用、磨煉意志,不僅能掌握良好的勞動技能,擁有積極的勞動態度,還能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勞動教育涉及多門學科知識,與學生的素質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不僅要動手動腦,還要調動自身的知識和經驗,靈活應用語文等基礎學科的知識,以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也是一個人能否立身于社會、能否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前提。小學階段的學生通過勞動學習,在勞動中提高能力、養成習慣、磨煉品格、砥礪精神,有助于學生掌握勞動技能,養成積極的勞動態度,發展多方面的能力,將來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
三、當前小學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筆者調查發現,部分小學在勞動教育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課程安排不合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學校每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時間1~2年級不少于1課時,3~9年級不少于2課時。但筆者調查發現,部分學校并沒有對勞動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給予重視,存在隨意縮減課時、占用課程等情況,有的學校甚至一個星期都不能保證上一節綜合實踐課,這嚴重阻礙了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
其次是教育觀念落后。筆者調查發現,部分教師固守自己的教學理念,認為書本上的知識才是最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味地教授課本上的知識點,并沒有將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學生需要在勞動課上更多地自己動手,去感受不一樣的世界,開闊視野,豐富校園生活,但部分教師最終還是會以知識的講授結束課堂。
最后,部分家長對勞動教育不太重視。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家長對于勞動教育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勞動能力的發展。有的家長比較注重勞動教育,能給學生提供較多的勞動教育資源,學生更容易掌握勞動技能、發展勞動價值觀;有的家長不太注重勞動教育,在家里很少讓學生參與勞動,導致部分學生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無法得到提高。
四、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開展勞動教育的策略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小學各年級應以個人生活起居、校園勞動和家庭勞動為主要內容開展勞動教育。這為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指明了方向。筆者認為,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的視角,學校可以打造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緊密合作的共同體,構建完整的勞動教育體系,以豐富的勞動教育內容,實現勞動教育的科學化、規范化和系統化。
(一)以家庭勞動為基礎,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
家庭是進行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家長應轉變重學習輕勞動的思想,在家庭場所中培養學生的勞動熱情,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以筆者所在班級為例,在家長的支持下,筆者指導家長和學生共同梳理制定了“家務勞動清單”,將勞動項目具體化,通過實踐使學生在家也能接受常態化的勞動教育。學生會在做完功課后,幫助家長掃地、拖地、抹桌子、清理垃圾、收拾房間;在周末或節假日按照食譜在父母的幫助下制作一道簡單的菜肴;養護一種植物,每天按時澆水,定時施肥,觀察其成長,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等等。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還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二)以校園勞動為突破口,培養勞動核心素養
學校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強大的師資力量,是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主陣地。教師要營造良好氛圍,形成常態化的勞動教育態勢。教師還要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其他學科的特點,在各門學科的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內容,有效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正確的勞動態度,幫助學生掌握勞動技能、發展勞動價值觀。
1.營造良好的勞動氛圍,形成勞動教育常態化。學校要營造良好的勞動氛圍,教育并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樹立勞動最光榮的觀念。以筆者所在班級為例,筆者設置了“欣賞勞動”和“美化校園”兩個系列的勞動教育課程。其中,“欣賞勞動”的具體課程內容有:“勞動最光榮”主題班會,鑒賞贊美勞動者的詩詞、繪畫和其他文藝作品等。“美化校園”課程的主要內容為:布置班級、設計板報、維護公共物品,打掃校園衛生、養護校園內的植物、澆灌操場上的草皮、給花壇除草等。
2.多學科結合,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教師除了開設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還可以嘗試將勞動教育融入各個學科中,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小學語文課程中就有許多顯性和隱性的勞動教育資源,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科學制訂教學的計劃,充分挖掘這些教育資源,在教學學科知識點時,巧妙地向學生滲透勞動的重要性,教給學生一些勞動方面的知識和技巧。這樣的勞動教育不僅不生硬,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接受程度會大大提高,從而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譬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學《朱德的扁擔》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充分挖掘課文中“扁擔”的含義,讓學生了解紅軍的艱苦生活,懂得勞動的意義,從而在欣賞文章的過程中形成端正的勞動態度,樹立熱愛勞動的思想。
(三)以社會勞動實踐為拓展,培育勞動品質
社會是個大課堂,在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時,教師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為勞動教育服務。教師應爭取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活動中體驗真實的勞動,從而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培育學生的勞動品質。
1.田園種植類勞動實踐。田園種植類勞動教育適合高年段學生。學校可以與一些校外的種植基地合作,開辟校外實踐活動的體驗基地。學生可以在進行勞動教育課程時種植一些容易存活的農作物,這樣既能學到相關的栽培技術,又能鍛煉身體,還能感受到勞動的不易和收獲的喜悅。資源比較豐富的學校可以在校園內或校園周邊開辟出一塊空地,平均分配給每個班級,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蔬菜瓜果種植活動,讓學生參與翻地、播種、澆水、施肥、鋤草、采收、義賣全過程,以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延伸勞動教育的內容,將二十四節氣、農事諺語等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觀察、了解植物生長的規律,使勞作類課程與學科知識相融合,從而豐富勞動教育的內涵,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2.職業體驗類勞動實踐。《綱要》提出,應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豐富學生的職業體驗,讓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或模擬情境中體驗、認識每個職業的特點,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學校應積極挖掘社會上的教育資源,開展相應的體驗類勞動教育,讓學生在相關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體驗不同行業的勞動特點,獲得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感受勞動的辛勞與崇高,進而形成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價值觀。例如,教師可以組織高年段學生利用節假日到社區圖書館擔任志愿者,讓學生體驗圖書管理員這一職業,掌握圖書分類編碼的規則,學會科學有效整理圖書的方法,真切感受勞動者在平凡崗位上的智慧和付出,從而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形成公共服務意識。
(作者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伽師縣
古勒魯克鄉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