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小春
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面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景時,能夠在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的指導下合理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有效整合學科相關知識,運用學科相關能力,高質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品質。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歷史學科素養分解為五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 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指出,學科素養通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科教學培養形成,那么如何在學科常規教學中去實現歷史學科素養呢?下面我就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4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一課來淺談這五大核心素養的運用。
本課在學習目標上設定了三個學習目標,第一:通過學習教材基礎內容,概括清朝時期君主專制頂峰時期的具體表現,并學會運用史料進行分析和解釋。第二:通過了解清朝時期統一全國和邊疆措施知道海南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第三:通過了解清朝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這些教學目標的設定立足于充分的去實現這五大核心素養,根據目標設定,本課在講授上,學生要掌握的基礎史實有:奏折制度、軍機處、文字獄、清前中期經略邊疆的措施、清前中期疆域、清前中期面臨的內外危機。確立本節課重點為清前中期疆域版圖奠定的意義。難點是清朝君主專制強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雙重作用,清前中期產生內外危機的反思。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把五大核心素養在這些目標設定上去一一實現,具體操作如下: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我們學習歷史探究歷史的核心理論和指導思想。本節課的時空觀念素養、歷史解釋素養、史料實證素養是學生學習歷史所掌握的能力和方法,而這些素養的培育都必須基于唯物史觀的理論指導。本節課所屬的清朝前期屬于封建社會的末期,經濟上中國封建經濟處于最后的輝煌,影響了這一時期中國后期政治制度的發展,體現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同時世界大背景下,西歐資本主義在快速發展,中西差距在逐步拉大,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加劇了歐洲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中國必然會受影響,體現了全球化發展史觀。本節課所有歷史知識的學習都需要以歷史唯物史觀進行指導,才能讓學生客觀正確的認識歷史。
時空觀念是指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要將所認識的史事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在本課中對時空觀念的培養上,有以下內容:在本課學習中首先對清朝前的中期鼎盛概念的掌握,可以通過時間軸坐標讓學生更直觀的去認識清朝前中期包含了近兩百年的時間,從清入關入主中原,到乾隆皇帝,歷經了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并且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期間出現了長達一百多年的鼎盛局面,而為之“康乾盛世”。其次,在本課學習清朝前期經略邊疆的措施上也要注意時空觀念素養的培養,通過一幅清朝經略邊疆的地圖,由東北黑龍江抗擊沙俄,到北部及西北部治理蒙古和新疆貴族叛亂,再到西南治理西藏和西南夷少數民族,最后東南收復臺灣,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在空間結構上去認識清朝在鞏固邊疆上在治理少數民族問題上采取的各項措施,也讓學生對清前期的疆域版圖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務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本課教學上需要掌握的,奏折制度、軍機處、文字獄以及清前中期鞏固邊疆采取的措施,讓學生通過書上的歷史材料、歷史圖片、補充史料進行整理辨析,客觀的去理解這些歷史史事,相互探討并發表自己的看法,以此幫助學生在對歷史事實基本認識后,能對相關史實結合自己的思考發表見解,形成對這些知識的歷史認知,進而培養歷史解釋的素養。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在本節課設計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的探究上都要運用大量的歷史史料,如:清前中期疆域版圖奠定的意義?清朝君主專制的發展為清朝前期期統治帶來的影響?全方位對比17、18世紀的中國和西方世界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的反思?這些活動上都需要學生借助大量的歷史史料進行分析思考和判斷,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的能力。
家國情懷是學習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本節課在家國情懷上的培養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清朝前期是中國幾千年華夏文明的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國家大一統局面的延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繼續發展,疆域版圖的空前遼闊。這些都是培養學生樹立對國家高度的認同感,歸屬感的重要內容。第二: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清朝前期是封建社會最后的輝煌時期,一方面封建經濟的繼續繁榮,一方面政治制度的日益僵化,充分體現出了封建社會后期的特色。從中培養學生的掌握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第三從全球化的發展眼光來看,中國處于封建社會,而西方國家已處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時期,中西發展形成強烈的對比,中國開始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潮流,落后必然會挨打。以此培養學生全球眼光,培養學生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務的精神。
在教學中充分去實現五大核心素養,是需要教師對教材、《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精心的解讀,教案合理的設計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既能凸顯教育者主導,同時實現對學生的專業基礎素質的訓練與開發,培養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都是我們教師應該仔細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