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月 福建省泉州市晉光小學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而且我國一些文人學者所流傳下來的經典,大多是以小古文的形式呈現的。面對這樣的情況,國家也開始逐漸重視小學語文小古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對于小古文的獨立閱讀及理解能力。通過對這一現象的研究,可以發現我國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是一脈相承的關系,想要提升學生的現代漢語閱讀能力,就必須幫助學生從古代漢語知識中吸取更多養分,這樣學生在閱讀現代漢語時,才能夠對其中的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與感悟。另一方面,小古文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小古文知識,有助于學生更深層次地挖掘我國的傳統文化,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學素養。
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小古文教學中,一些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過分重視對學生進行字義的灌輸,甚至有一些教師會制定一種固定的模板來開展小古文教學。首先,教師在簡單帶領學生閱讀小古文后,會直接為學生指出小古文中的關鍵字,從而進一步對這些字在古文中的含義進行解釋,學生面對教師的講解,只能通過筆記的方式來進行記錄,而并不完全理解其真正的含義。此外,一些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字詞的含義,會對學生進行一些拓展。然而,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對于一些生字詞的接受能力較差,教師過度地為學生拓展這些小古文字義,容易讓學生將其與現代文閱讀中的字義產生混淆,不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語文知識。此外,這種近乎機械的教學方式,也極其容易導致學生無法對小古文中所蘊含的情感進行深入的理解,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小古文的熱情。
通過觀察小學階段小古文的考查方式,可以發現試卷中對小古文的考查方式大多停留在字詞句的解釋上,這也直接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目標。一些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在進行小古文閱讀時,會忽略對小古文文章內容的解讀,直接將文章中的重點字詞句進行解釋,讓學生死記硬背;還有一些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應付考試中對古文句子填寫的題目,會在不給學生解釋古文意思的前提下,直接讓學生通篇背誦小古文。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由于不解其意,還會出現斷句上的錯誤,這種學習模式嚴重違背了為小學生開展小古文教學的初衷,不利于學生未來在古文方面的進一步學習。
在傳統的小學課堂中,教師往往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而缺少對小古文閱讀教學方法的深入探究。加之一些學校小學語文教研組缺乏對小古文教學的籌備工作,使得教師在實際開展小古文教學時,只能采用單一傳統的教學方法,或者通過現代文閱讀的方式和思路,帶領學生學習小古文,而在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很難準確地理解小古文中的知識點。此外,一些教師在教學小古文時,無法充分剖析小古文的內容,也無法有效地幫助學生創設學習情景,導致小古文教學的課堂氛圍較為枯燥。這種課堂氛圍既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不利于學生后續對小古文知識的自主學習。
對于小學語文課堂來說,帶領學生學習小古文知識,是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有效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意識到小古文的工具性,又要通過有效的方式開展小古文教學,使學生的文學素養得到有效的積累與提升,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學意識。一方面,小學小古文教學的內容中,本身就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為促進我國民族文化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在傳統文化中蘊含了精深廣博的內容、輝煌燦爛的文學藝術、獨具風采的文字歷史,而這些內容都能夠在小古文中得到良好的體現。
在我國文學發展的歷史中,白話文是從唐朝開始的,并在明清時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這一時期許多白話文形式的名著開始大量涌現,如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就是經典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縱然如此,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文言文依舊是文學的正統。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白話文才開始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經過不斷的演變以及時代的發展,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現代白話文。由此可見,現代白話文并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文言文經過不斷的演變發展而來的。直至現在,白話文中一些較為經典的詞語、句式,都可以從文言文中尋找到相應的源頭。在白話文中適當地加入一些文言文的語素,會使文章顯得更加簡練,也會使文章語意的表達更加婉轉含蓄。而這一表達方式,也正好契合了中國人委婉含蓄的特征。因此,對小學生進行小古文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文學知識,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
通過對小學課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大多數的文章內容都是現代文閱讀,而現代文文章中的一些詞語及表達形式,與學生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使學生能夠更加容易對其進行理解,也能夠更加有效地將其運用到生活當中。然而,小古文中的相關內容卻很少會在學生的生活中出現,小古文與現代文看似都是語文知識,但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小古文無異于重新學習了一門語言,使得小古文成了大多數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難題。為了幫助學生克服這一困難,教師在教學小古文之前,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幫助學生消除恐懼心理。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其選擇一些感興趣的歷史故事,并針對同樣的故事內容為學生提供現代文與小古文的文章,讓學生進行簡單的比較閱讀,使學生能夠主動向教師詢問有關小古文的問題,逐漸體會小古文的魅力;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了解學生對于小古文的閱讀能力。此外,通過對小學生的觀察可以發現,大多數學生在學習小古文知識時,都會產生詞義上的混淆,而為了幫助學生有效甄別同一詞語在不同小古文中所表達的含義,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能力的訓練。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鐵杵成針》這篇小古文時,提前讓學生進行預習,并讓學生對預習的內容進行了總結,指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在課堂上,再由教師對學生不理解的部分進行解惑。如當一些學生提出對“棄去”一詞不解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集思廣益,猜測這個詞的意思,并針對猜測的詞義結合上下文進行演繹,最后通過不斷的猜測與演繹,學生能夠逐漸猜出“去”字代表“離開”,由此便可以推斷出,這句話表明了李白離開了象耳山這個地方。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對小古文的語言特點有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能夠更加準確地掌握閱讀小古文的技巧,樹立起學習小古文知識的信心,逐漸消除對小古文的抵觸心理。
小學階段的小古文教學,并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與文章的背誦,還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小古文中更深層次的含義。現階段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小古文文章都較為簡短凝練,且內容富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師要在幫助學生學習小古文基礎的同時,充分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結合這一特點,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培養學生在學習小古文過程中的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對文章中深層次的含義進行探索,而這就需要教師創新課堂教學的方式,使小學語文課堂從原本的枯燥乏味變得更加多樣化,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小古文知識的欲望。
例如,在帶領三年級的學生學習《守株待兔》時,教師可以先通過互聯網為學生播放與此成語故事相關的動畫片,播放到“農夫再次等兔子”的情節時,教師按下暫停鍵,詢問學生:“農夫是否能夠再次等到撞株而死的兔子?”顯然,學生會對這個結果充滿好奇,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回歸到課堂學習中,通過帶領學生一起解讀《守株待兔》這篇文章,來了解故事后續的發展進程。在這樣充滿趣味性的課堂導入下,學生的注意力會得到高度的集中,進而會對教師講述的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對這篇文章進行深入的閱讀。此外,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教師要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通過帶領學生誦讀小古文,來促進學生理解與記憶小古文知識。首先,在剛剛接觸小古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初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將不理解的生字詞標注出來,在完成初讀后,借助工具書來消除生字詞的障礙;其次,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突出文章的節奏。教師在創新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也要關注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夠得到充分發揮。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小古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小古文的內容進行角色扮演。
例如,在學習《兩小兒辯日》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三人為一組,分別扮演兩個小孩兒和孔子。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司馬光》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對文中司馬光以及其他小伙伴等角色進行扮演。其中,扮演司馬光的學生可以用書本來代替石頭,而扮演溺水兒童和其他旁觀兒童的學生要分別根據自己的角色做出不同的反應。需要注意的是,扮演司馬光的學生要將文中提到的“持石”“擊甕”“破之”這三個動作精準地表現出來,并在觀察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實際體會表達出觀點。通過以上教學方式,學生既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兩小兒辯日》中小孩兒和孔子的不同見解,又能通過《司馬光》的角色扮演,體會到見義勇為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能夠對文章表達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思考,從而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創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在提升學生小古文學習水平的同時,促進學生全方位的成長,為學生以后在初高中學習更加高難度的小古文內容奠定良好的基礎。
復習是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的關鍵環節,而課后實踐也是學生進行課后復習的有效手段。在對小古文學習開展課后實踐時,教師要積極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結合學生在課后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反饋,有效調整下一步的教學工作。由此可見,教師如何設計課后實踐內容,是保證課后實踐有效開展的關鍵。首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對學過的小古文進行梳理,以故事描寫、繪畫、續寫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于這篇小古文的體會與看法。然后,教師可以用幻燈片或是班級內張貼的形式,將優秀的課后實踐作品進行展示。一方面,通過展示能夠使創作作品的學生更有積極性,使其在后續的課后實踐中能夠變得更加踴躍;另一方面,對于一些沒能夠參選展示作品的學生,能夠形成一種良好的替代強化效果,這些學生為了在下一次能夠將作品展示出來,也會在后續的課后實踐中變得更加主動積極,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競爭氛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及水平的整體提升。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首先,要保證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在以教師評價為核心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最后綜合三方主體的評價結果,對學生施以綜合性的評價,這樣既能夠避免教師在評價時存在個人主觀性,又能夠讓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其次,要注意評價過程的動態性。教師既要重視學生對于小古文的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生在學習小古文過程中的態度與進步情況,特別是針對一些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積極,但是實際成效卻不明顯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鼓勵與支持,并幫助其尋找所存在的問題,這樣既能夠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又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起學好小古文知識的信心。通過以上方式,能夠保證評價結果更加具有科學性,既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間的距離,又能夠便于教師及時調整后續的教學工作。
綜上所述,想要使小學語文小古文課堂得到有效的優化,首先,教師必須重視小古文在教學中的意義,結合學生的特點及需求,不斷探索優化小古文教學的途徑,并能夠在教學結束后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與反思,及時找到不足之處并予以針對性的解決。通過鼓勵學生進行提前預習,幫助學生消除學習小古文的恐懼心理,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開展多樣化的小古文課堂,培養學生學習小古文的興趣。最終,通過及時開展課后實踐和評價,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不斷優化小古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