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摘要: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只有讀寫結合才能讀寫雙收,語文教學才能高效。從教學目標分類閱讀、研讀教材精準練筆兩方面入手,結合教學實踐,探討展開“讀”“寫”雙翼、盤活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主題閱讀;讀寫結合;有效策略
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張文質老師曾強調“教育是慢的藝術”,語文教學尤其如此。語文教學的核心是閱讀和寫作,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抓住“讀”“寫”兩個牛鼻子,舍得花時間認真讀、下功夫寫,才能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針對教學目標,分類閱讀
統編版語文教材的閱讀教學包括三部分,即單元課文學習、名著導讀、課外古詩詞誦讀,這三部分共同構建了“教讀課文——自讀課文——課外閱讀”的閱讀體系。關于閱讀,新課標強調“義務教育階段要激發學生讀書興趣,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積累整本書閱讀的經驗。”所以,語文教學除了精研深耕教材文本,還要花時間增加閱讀數量、豐富閱讀內容。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進行探討。
(一)結合學情,讀整本書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特點,除了中考必讀書目《朝花夕拾》《西游記》以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孫犁的《白洋淀紀事》、李汝珍的≮鏡花緣》、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三毛的《我的寶貝》、曹文軒的《草房子》、張曉風的《張曉風散文精選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等。根據男生和女生的身心特點,可以引導女生閱讀畢淑敏、丁立梅的散文集,幫助學生樹立自強自立、巾幗不讓須眉的自信心;引導男生閱讀周國平、蔣勛的散文集,幫助學生形成愛國敬業、勇于擔當的價值觀。初中階段,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靜下心來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
(二)結合教材,精讀國學經典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選編了多篇國學經典文章,為了深入理解文章的精髓,教學中筆者結合教材中的選文,每學期帶領學生精讀一部國學經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七年級語文上冊選入了《(論語)六則》,筆者在七年級第一學期就引導學生閱讀《論語》整本書,業余時間帶領學生們觀看電影《孔子》,分析其臺詞出自《論語》的哪些章節;在午讀時聽錄音,跟讀《論語》;在積累本上摘抄并用50字左右談自己對于某則的想法。一學期的時間精讀《論語》,提高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為學生寫作打下了基礎。
七年級第二學期教師可引導學生精讀《史記》,八年級完成《詩經》《魏晉南北朝作品選》的精讀。根據教材的設計,教師還可以和學生一起閱讀李白、李清照、蘇軾的作品集。
閱讀可以增加學生寫作的素材,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增強學生對生命的感受力,亦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大有裨益。
文天祥在《正氣歌》的最后兩句寫到:“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這針對中學生來說正當其時,學生應沐浴清風認真讀書,手不釋卷,熟讀成誦。
二、研讀教材,精準練筆
(一)立足教材,讀寫結合
教學中寫作練習要立足于教材要求,仔細研讀教材,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講讀課在課后的“積累拓展”部分設置了讀寫結合題。讀寫結合的寫作大致包括五類,即積累性寫作、模仿性寫作、學習性寫作、評論性寫作和探究性寫作。
積累性寫作,主要包括摘要、提要、概述、翻譯、重寫、筆記等。抒寫閱讀文章后的體會。例如,讀完《紅巖》,請寫出本文的摘要,或縮寫,或概述。模仿性寫作,包括仿、補、續、改、擴、套等。重點對文章進行結構、任務、情節的模仿。例如,請模仿“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活動的頒獎詞,為班級文明禮儀之星寫頒獎詞。學習性寫作,是通過閱讀獲得寫作知識,嘗試寫作,鞏固所學寫作知識。例如,借鑒《濟南的冬天》的寫景手法寫一段描寫你家鄉風景的文字。注意抓住景物典型特點,不少于300字。運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個句式,描寫一處景物。注意合理安排描寫的順序,運用多種描寫方法,300字左右。評論性寫作,即為評價作品、評論人物。例如,閱讀《紫藤蘿瀑布》和《一顆小桃樹》,比較兩篇文章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探究性寫作,通過多種材料的梳理與辨析,對問題進行有見地的分析與評論。例如,《偉大的悲劇》課后的第四題“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冰冷的帳篷里.給英國公眾寫下了一封絕命書,下面摘錄的是這封信的一部分,閱讀后結合課文內容,也可在課外查找有關斯科特的其他材料,寫一篇閱讀筆記”。
2.每個單元的“寫作專題”。七年級上冊“學會記事”寫作實踐第三題,要求以《我們是一家人》為題,寫一篇作文,但是題目很寬泛,學生不好把握,筆者認為可以增加一個副標題,讓學生有話可說。
七年級下冊“抓住細節”寫作實踐第二題,《_____的那一刻》,提示要求補充的部分是難忘的事情,除了已給的“沖過終點線”“走上領獎臺”,筆者認為還可以提示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細節,比如“戴上圍巾”“門打開”等。
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學習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寫法,結合寫作專題,筆者專門用了四節課來完成寫作任務,具體設計如下:
第一課時:
明確寫景狀物散文概念及必備要素,即優美傳神的景物描寫、自然獨到的情感體驗、新奇巧妙的構思、鮮明獨特的語言風格。以上四點,哪一點最重要?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第二點“自然獨到的情感體驗”最重要。要寫好風景,首先要立足“情感”,要以情感人。閱讀教材中《紫藤蘿瀑布》《春》《陋室銘》等篇文章,學習作者的立意。課外選擇《丁香花》、宗璞的《丁香結》、張抗抗的《牡丹的拒絕》進行閱讀。前兩篇是相同的事物,不同的感受;最后一篇作者獨辟蹊徑,寫牡丹不慕榮華、堅守每一次的綻放,這樣推陳出新,讓人眼前一亮。由此,歸納出選景煉物立意原則:獨特的視角,獨特的體驗;相同的題材,獨特的體驗;推陳出新,獨辟蹊徑。
布置作業:課外閱讀規定的文章,宗璞《燕園樹尋》、王鼎鈞《那樹》、張抗抗《地下森林斷想》、張曉風《行道樹》、席慕蓉《孤獨的樹》,體會作者借助筆下的“樹”表達的情感,寫一段表達感想的文字。
第二課時:
根據第一節課作業讓學生談感受,文章中作者重點寫了什么,通過描寫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最喜歡哪篇文章。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景或物,寫一個片段,抒寫獨到的感受、體驗,課上交流。
第三課時:
把第二節課寫的片段,擴寫成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題目為《感謝你給我____》。
第四課時:
小組交流評價作文。學生通過欣賞同學的作文,博采眾長,對自己文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在評議作文時,教師要在肯定的基礎上提出改進措施,保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二)通過活動,抒發感悟
1.利用綜合性學習,合作互動。每冊教材都設置了3次綜合性學習,3次活動各有側重,分別為傳統文化、語文生活、綜合實踐三個方面。綜合性學習不僅鍛煉學生搜集整理資料、活動組織.口語表達的能力,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比如,讓學生針對活動中的某個環節來寫一段評論,或者在活動后寫出感受和收獲等等。
2.創設情景,開展活動。成語接龍、找朋友、疊紙飛機、你做我猜等課內外游戲讓語文教學充滿了無窮的趣味,學生感覺寫作是如此輕松,只是自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而已。
(三)主題閱讀,寫作借鑒
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一篇文章講解后,筆者認為可以選同一作家的系列文章,同一主題的系列文章等進行寫作練筆。比如,抒寫鄉愁,結合余光中的《鄉愁》、席慕蓉的《鄉愁》、老舍的《想北平》、柯靈的《鄉土情結》引導學生開展寫作:“為什么認為“月是故鄉明”?故鄉到底承載著什么?”
例如,七年級下冊的《偉大的悲劇》《太空一日》課后有一道題,是談“英雄”的,筆者借此話題提問:“初中學過的課文中哪些人可以稱之為英雄?為什么?”以“我的英雄觀”為題寫一篇作文。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英雄最可愛之處是極具事業心和自尊心,他們熱愛平凡的生活,并不斷地超越平凡,哪怕沒有感天動地的豐功偉績,他們依舊生活得多姿多彩。
大量的閱讀寫作實踐和課堂的點撥,幫助學生打開思路,產生靈感,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語文能力自然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