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英
摘 要:新課改要求語文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基于此,語文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單向輸出”的教學模式,強化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而互動則是課堂上師生之間進行有效交流的重要方式。科學、合理的師生互動不僅能夠發揮教師的導學作用,更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本文闡述了課堂互動的概念以及基本原則,分析了影響課堂互動的因素,并就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互動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希望能夠進一步優化語文課堂教學,進而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課堂教學;互動;概念與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5-006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5.022
課堂是開展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要針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優化,而互動作為課堂教學的環節之一,對于引導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有重要意義,也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一種具體表現。大量的事實證明,科學合理的師生互動不僅能夠給學生營造出良性的學習氛圍,還有利于實現師生在課堂上“同頻共振”,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積極意義。但從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來看,部分教師對課堂師生科學互動關注不夠,甚至部分教師還在堅持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依然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進而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對此,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課堂互動的概念、作用與基本原則
所謂互動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個體在交互式的影響中,逐步實現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以及相互之間的影響與作用,并最終使交互者之間出現相應程度的發展或改變。其本質是交互者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而課堂互動則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營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寬松、平等、自由的氛圍下借助一定的教學媒介對學習內容進行對話、交流探討等,達到觀點、認知或者情感的交流與碰撞,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性,并最終較為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它與蘇聯著名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以及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也契合新課改所強調的“要改善語文課程實施的過程”建議要求,凸顯了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它是通過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所表現出來,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互動式教學則完全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堂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在交流中學習、在思考中感受,進而領悟語言的魅力、感受溝通的技巧,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賞析能力。這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即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的要求完全一致。為了使語文課堂教學的互動更具實效性,教師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要重視互動的開放性原則,也就是要給學生提供寬松的參與課堂的氛圍,使學生敢于參與、敢于表達;其次要遵循互助性原則,即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而是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學生在互助合作中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再次,要遵循依存性原則,即在課堂互動教學中,師生之間是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關系,師生之間既有分工也有合作,進而實現教學相長;最后還要遵循延展性原則,從學習內容上來看,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能力與素養,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把學習內容由課內拓展到課外,拓展學生的認知。而從課堂教學時間來看,一節課的互動時間不可能完全解決所有學生的所有問題,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下積極地進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作為課上互動的有益補充,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在語文教學中影響課堂互動有效性的因素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為了切實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強化互動效果,但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互動效果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與以下幾方面因素有關。
(一)語文教學理念過于陳舊
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教學的開展都是著眼于升學考試的要求,導致大部分教師很少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感受,往往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其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師生之間的互動僅僅是局限于回答問題。這導致學生在參與課堂時更多是在應付教師提問或者記憶知識,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使得語文課堂死氣沉沉。
(二)教師的教學思維有待改進
教師的教學思維觀念會直接影響其教學行為,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生本意識不足,總是擔心學生會影響課堂教學效率,且無法獨立完成一些學習任務,因此往往以教師的“包辦”代替學生自主學習或者互動學習。此外,一些教師雖然意識到課堂互動的重要性,但在實施環節往往缺乏“等”的意識,最終還是以教師主導為主,影響了課堂互動教學的實施。
(三)學生缺乏互動學習的意識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互動教學離不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但部分學生習慣了聽教師講,主動參與的意識不強;還有部分學生總是擔心自己在互動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錯誤,擔心被教師或者同學“看不起”,因此也就不敢參與互動。這些情況有時候會在學生中間相互“傳染”,這無疑會增加互動教學的難度。
(四)課堂教學的評價機制有待完善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評價是其重要環節,它能夠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起到引導、矯正和激勵的作用。在課堂互動過程中,評價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但部分語文教師對評價的應用重視程度不夠,缺乏一定的指向性和激勵性,無法通過評價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這也會影響互動教學的開展。
三、新課改下提高語文課堂互動的有效策略
(一)優化提問,發揮提問的導學作用
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互動的主要方式。在互動課堂中,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需要優化提問環節,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活動,而不是精英式教育,所以課堂互動也要面向全體學生,這就需要教師重視課堂提問的層次性,在深度分析學生的基礎知識、思維能力以及情緒和心態的基礎上結合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開展教學活動,設計有一定梯度的問題,確保學生能夠參與其中,也能夠通過問題的互動獲得一定的提升。為了使學生參與課堂問題的回答,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來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問題,如針對優等生可以設計需要深度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問題,而對于中等生則可以設計稍具綜合性的問題,而對于“學困生”則可以設計淺表性問題,這樣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也能夠在解決問題后有一定的獲得感。
2.要提升問題的價值性。教師在提問過程中要重視問題的價值性,避免反復出現“是不是”或者“對不對”的提問方式。首先,問題的設計要有一定的獨特性,即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打破學生的固化思維,使學生能夠產生交流的欲望。其次,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對所學內容進行提問,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能力。如在學習《散步》一課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就可以從作者本人、母親、妻子、孩子和旁觀者的角度來分別設計問題,引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深度思考。最后,問題的數量要適度。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所設計的問題也要堅持適度原則,不宜過多,否則學生會產生倦怠感,要堅持質量與效率相統一的原則,引導學生有效互動即可。
3.注重提問角色的互換。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由教師發起,使得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且有時候問題難以契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為了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也要注意課堂提問角色的互換,鼓勵學生去積極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然后師生來共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種教學形式更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也更容易使學生參與其中,從而優化課堂互動的效果。
(二)重視構建良好的交流互動氛圍
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師生之間有效交流與互動的保障,也更容易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因此教師要重視構建良好的交流互動的氛圍,為課堂互動創造良好的條件。
1.要重視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教師首先要重視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素質,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力爭在專業上能夠“征服”學生。其次,教師還要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最后,教師一定要尊重和熱愛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的關懷與殷切的期望,進而愿意參與語文課堂教學活動。
2.要重視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需要寬松、民主的氛圍作為保障,即要幫助學生消除“不敢說”或“怕說錯”的心理顧慮。基于此,教師要多使用賞識教育的方法來激勵學生,多發現學生在參與互動過程中的閃光點,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不僅敢說還要想說,切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善于利用課堂生成性資源。課堂生成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最真實的反應,也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學習素材。特別是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錯誤資源”是引發他們積極互動的重要切入點。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尊重學生的看法,讓學生感受互動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引發學生互動的重要前提是互動能夠使學生產生共鳴,因此在開展互動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給學生創設相關的情境,為學生參與互動提供助力。
1.重視幫助學生消除互動恐慌。現在的學生都比較早熟,其自尊心越來越強,在課堂上他們想展示自己但同時也擔心出現問題。對此教師一定要給予學生積極的、正面的引導,告訴學生經歷就是成長,幫助學生消除不正確的認識,同時在學生參與互動的過程中多給予肯定和鼓勵,減少學生的恐慌心理。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情境。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已經較為普遍地進入課堂教學,它給課堂教學的開展提供了素材。為了使學生在互動中有更多的參照,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呈現直觀的視頻、圖片、動畫、音樂等素材,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再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分析交流,這更容易刺激學生交流的愿望。
3.重視拓展學生的想象力。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強調要用教材教而反對教師死板地教教材。為了深化學生的認知,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多樣化的交流活動幫助學生拓展想象力。例如,在學習完《皇帝的新裝》一課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編排課本劇進行交流展演,這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交流的形式,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調控好交流過程,提高效率
為了使語文課堂中的交流活動更富實效,教師一定要重視調控好交流的過程。首先,教師要準確把握交流和討論的時機,如針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討論,或者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困惑性問題進行討論,這樣的交流和討論更具價值。其次,給學生制造驚喜,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在課堂交流環節要善于打破常規設計,給學生制造“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波瀾,從而使學生一直保持精力集中的狀態參與交流活動。最后,要重視對學生交流方法的指導。為了提升學生的交流效果,教師要重視教給學生一些交流或者討論的方法,如怎樣去分析問題、如何去組織語言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五)重視發揮評價的作用
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交流互動的過程也是教學實踐的過程,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評價指導,這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也能夠起到導向、矯正和激勵的作用。對此,教師要重視針對學生的交流及時作出評價,多用建議性、鼓勵性的語言;在評價主體上,可以把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與學生相互評價結合起來,這對學生來說不僅能夠幫助其解決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還能夠深化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認識,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互動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和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積極互動,使其主動參與到互動活動中,不斷優化互動教學的效果,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許才.初中語文課堂互動的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9).
[2] 王艷超.語文課堂有效互動教學策略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12).
[3] 嚴紅梅.初中語文課堂互動的教學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17(4).
[4] 王曉娟.初中語文課堂互動的教學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下),2017(11).
[5] 楊建民.課改背景下語文課堂互動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2015(35).
[6] 孫彩芬.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46).
[責任編輯 郭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