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華 李虹
摘? 要: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與共同富裕具有深度的耦合作用,職業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一目標落實的關鍵在于如何結合高職院校生源結構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實施高層次應用人才培養。該文以四川省某高職院校2019—2021年招生錄取樣本數據,首先,分析高職院校生源結構特征信息,城鄉生源地的比例為3∶7,專業設置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生源錄取機制靈活,單獨招生是主要來源,少數民族學生占在校生13%。其次,闡釋高職教育為促進共同富裕發揮基礎作用、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推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大現實意義。最后,從擴大高職院校生源供給、深化教學改革、加強產教融合的視角,提出高職教育提質培優路徑。
關鍵詞:共同富裕;高職院校;生源結構;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8.5?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S2-0099-04
Abstract: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have a deep coupling effect. The key to achiev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ies in how to combine the structure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implement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Based on the sample enrollment data of 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2019 to 2021,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 source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esults are that the ratio of urban and rural students is 3:7, the major setting adapts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nrollment mechanism of students is recorded, individual enrollment is the main source, and ethnic minorities account for 13% of the students. Secondly, it explains the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play a basic role in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provide talent suppor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anding the supply of student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common prosper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urce structur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亦是億萬人民的殷切期盼。共同富裕根本靠改革,基礎在教育,教育是建設共同富裕的重要動力,也是連接個體全面發展與共同富裕的紐帶。教育兼具“馬太效應”和“公平效應”,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具有重要作用[1]。近幾年,國家先后出臺一系列關于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頂層設計制度,黨和國家明確了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特別是2022年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正式實施,這是一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法律,對職業教育發展產生根本性支撐作用,為解決職業教育中的重大矛盾提供了法律保障。
據《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末,全國共有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和高職(專科)學校共計1 518所,約占所有高等學校的50%;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校均規模18 403人,高職(專科)學校校均規模9 470人。我國職業教育的規模、結構和發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2],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助推鄉村振興發展、助力共同富裕目標等方面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本文以四川省某高職院校2019—2021年招生錄取的9 000人為樣本數據,研究樣本具有較強代表性,能反映當地職業教育發展水平,通過分析招生生源結構,闡釋高職教育對現代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提出人才培養優化路徑,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助力共同富裕目標實現。
一? 高職院校生源基本特征
(一)? 農村生源占比高,招生對象多元化
2019—2021年該院校入學適齡學生的出生時間為2000—2003年。根據四川省統計局數據公布結果,四川省在2000—2003年人口出生率分別為12.1‰、11.2‰、10.4‰、9.2‰,呈逐年下降趨勢,這四年下降幅度最大是2003年;城鎮人口每年都是大幅增長,增長最快是2003年,較2002年增長119.1萬人;農村人口逐年下降,下降最多的是2003年,較2002年下降62.7萬人;城鎮化率由2000年26.70%提高到了2003年的30.10%,由此可見,雖然這四年四川省總體人口出生率下降,然而城鎮人口增長卻顯著高于農村。從四川省某職業院校2019—2021年的實際入學人數來看,農村應屆生占當年錄取人數比例由2019年53.01%增長至2021年64.41%,農村應屆生源比重越來越大。這表明在此期間,該省農村出生人口數量下降,而農村適齡學生繼續接受高職教育的人數卻在大幅增加,如果此年段學生沒有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大部分青年就會面臨失學。
(二)? 學生專業選擇面廣,年齡集中度高
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適度調整,該院校2019—2021年專業目錄有所變化,根據2021年各專業錄取情況,其中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比例為26.08%,占比最高,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別是大數據與財務管理、電子商務,占比分別為9.08%和7.87%,數字經濟發展賦能職業院校數字經濟專業;排在后三位的分別為工商企業管理、移動商務、酒店管理與數字,占比分別為3.60%、3.60%和1.53%。
學生年齡結構以適齡大學學生年齡為主。從錄取學生的年齡結構來看,15~17歲占比4.01%,生源類別主要是“3+2”五年貫通制。年齡結構在18~21歲占比最多,高達86.79%,此年齡段是中職、高職或普高畢業后,未踏入社會,一直在學校讀書的學生。22~25歲占比6.25%,26~35歲占比2.17%,36歲以上占比為0.78%,年齡最大是51歲,這三個年齡段的學生一般擁有或長或短的社會工作經歷,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
(三)? 招生機制靈活,少數民族專項政策多
該職業院校2019—2021年錄取批次有單獨招生、高職(專科)、“9+3”、“3+2”、藏族聚居區(1+2)、深度貧困專項和擴招。單獨招生是該院校主要生源,從2019—2021年單招生源錄取結構來看,錄取批次為單獨招生的比例逐年遞增,占比由2019年的42.48%增長至2021年的58.48%,占比較2019年增長16個百分點。單招生源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口中職學生占50%,另一部分是普通高中學生占50%。
錄取批次人數占比位居第二位是高職(專科),高職(專科)是直接通過高考成績錄取,占當年錄取人數的20%左右。對口招生中職和高職,“3+2”即三年中專二年大專,2019年錄取占比最高為15.61%,2020年和2021年有所下降;對口高職是指如普通高中、中等專業、職業學校(含職業中專、職業高中、普通中專、技工學校)的應、往屆畢業生參加的限定錄取范圍的考試,占比為7%左右,其中農村生源占比80%。
少數民族入學情況。根據該院校2022年《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22年少數民族學生占在校生13%,其中少數民族女生占47%,少數民族學生中有55.51%來自彝族,其次是藏族占比30.88%。少數民族“9+3”錄取人數比例占當年錄取人數11%左右,“9+3”即在9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對少數民族學生提供3年的免費中職教育。此外,針對少數民族傾斜教育政策,除了“9+3”,還有“1+2”的藏族聚居區和深度貧困專項,錄取人數比例也是逐年增長。
二? 高職教育對當代社會的意義
(一)? 高職教育對共同富裕發揮基礎作用
從四川省某高職院校2019—2021年學生基本特征信息可以看出,該院校的招生對象具有以普通中職或高中畢業的適齡學生為主,以社會生源為輔的多元化特點。該院校認真貫徹執行“高職擴招”教育政策,2021年,該院校錄取對象在原有基礎擴招了企業員工、農民工、退役軍人,形成高職生源多元化的特點。中等收入群體是指收入相對穩定、生活比較寬裕、消費意愿和支付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主要對象包括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以及技能型勞動者和農民工等群體。中等收入群體的壯大需要大力開發人力資本,而人力資本的核心是教育投資[3],其中,職業教育前景廣闊,也必將大有可為。較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言,職業教育面向社會所有人員,具有較強的生命周期,將教育和經濟緊密相連,是提升人力資本價值、增強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4]。為此,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人力資本的必要支撐,肩負著提高勞動者素質、走現代工業化道路的重要職責,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從教育、經濟、社會、文化及治理等多個橫切面來適應不同領域的價值追求,讓職業教育成為共同富裕的“加速器”。
(二)? 高職教育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從該院校生源地來看,農村生源占比逐年升高,2021年農村生源占當年錄取比例高達70%左右。四川是農業大省也是職業教育大省,據四川省教育廳官網,截至2021年底,四川省職業學校共564所(其中,高等職業學校82所、中等職業學校383所、技工學校99所),辦學規模居全國第七,西部第一,全省職業學校圍繞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設置相關專業點237個,加快培養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鄉村人才隊伍,6所學校入選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數量居全國第二。一方面,職業教育是廣大青年通往成功成才之路,大批農村家庭學生通過職業教育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職業教育讓一批又一批貧困學子掌握了扎扎實實的就業技能,實現了“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職業教育為鄉村振興的發展、阻斷教育貧困的代際流動發揮著巨大的作用[5]。另一方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農民、大學生、軍人及電商等各類人才返鄉入鄉規模擴大。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要求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培養鄉村急需的人才。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再次要求辦好涉農職業教育,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該學院電子商務專業定期或不定期舉辦“我為家鄉代言”推廣活動,學生通過直播帶貨,講好鄉村故事,助力農產品銷售。職業教育精準契合鄉村發展需要,提供針對性強、質量高的職業技能培訓,培養大批高素質、留得住的鄉村人才,為鄉村振興注入人才“活水”。
(三)? 高職教育推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四川是個多民族大省,56個民族齊全,有藏、彝、羌、苗、回、土家等14個世居少數民族,有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大藏族聚居區、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從該院校生源結果來看,少數民族占在校生13%,少數民族學生有55.51%來自彝族,其次是藏族學生占比30.88%。受多重因素影響,藏族聚居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且不均衡,為幫助廣大牧民脫離貧困,發家致富,加大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2009年,四川省啟動并實施“9+3”免費教育計劃,通過到內地優質職業學校進行三年的中等職業教育,不僅學費全免還補助生活費,讓藏族學生到內地接受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推動四川省藏族聚居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據四川省教育廳發布,2022年,四川省民族地區“9+3”免費教育計劃在學生招生、人才培養、就業創業等方面已實現了常態化管理,其中90%左右農牧民家庭子女接受了免費職業教育,50%以上學生回到本地熱土,為藏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貢獻青春力量。通過“9+3”和“1+2”少數民族教育傾斜政策,提高民族地區人民群眾創造財富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縮小區域間的發展差距,從而形成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人力資本培育的動力機制,為民族地區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創造有效就業的條件和充分就業的機會[6]。
三? 高職教育提質培優路徑
(一)? 擴大高職院校生源供給,壯大中等收入群體
高校畢業生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職業院校畢業生擁有較強的技能技術,都是壯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對象。要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必須要大力開發人力資本,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是提高人力資本的重要路徑,教育促進階層流動,避免階層固化[6]。2021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7.8%,四川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4.1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表明我省仍然有大量的適齡青壯年沒有上大學。因此,要著力構建更加優質公平的教育體系,提供整個生命周期的教育與培訓服務,逐步擴大農民工、下崗職工、退役軍人和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招生規模,提升低收入群體穩定地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能力,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大力推進五年一貫制職業高等教育。目前實施“普職分流”的政策,中考則是人生道路上的主要分水嶺。由于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對農村家庭而言,“寒門出貴子”越來越難,不少農村家庭子女認為升學無望,早早選擇外出打工謀生,經濟收入低,是生活在城市邊緣的弱勢群體。對中等收入家庭來說,“普職分流”政策成為他們教育焦慮的主因,加重家庭在孩子教育培訓方面的負擔,擔心子女就業以及人生的成長道路。因而,要做好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銜接,形成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教育一體化發展[7],這既是保障廣大農村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又是緩解中等收入家庭教育焦慮的根本方法。為此,要擴大貫通招生和培養的規模,使所有中職學生都可以接受高等職業教育。
(二)? 深化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目前高職院校生源素質存在較大差異[8],從該院校生源結構來看,應屆中職和應屆高中畢業生為該院校的主要招生對象,占比90%左右。來自普高生源的學生,經過高考的洗禮,在文化基礎課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在職業基礎課程和職業技能課程方面存在不足,中職生源在技術技能專業方面有基礎,動手能力也比較強,然而應屆生源在社會經驗、年齡、心智成熟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同質性。對于非應屆畢業生和百萬擴招生源結構,會存在知識構成水平不一、年齡差異較大、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和社會經驗不同等特點,難以實施統一化的教學方案。為此,要解決高職院校生源結構差異所帶來的人才培養問題,不僅要從學院的人才培養制度、辦學方向、專業設置和就業促進等宏觀角度入手,還要針對學生個性化特點完善現有人才培養方案,達到整體布局、個體變通、宏微協調、全面改革的策略。
具體而言,一是針對非應屆的生源,可以實施彈性學制,構建數字化教學和學分制相融合的個性化教學體系,部分課程學習和考核可采取數字化完成,教師根據學生的線上教學完成情況賦予學分,以此完成教學目標和評價。二是開展分層教學、“強帶弱”協同的教學模式。根據年齡、文化基礎、技能技術等維度將學生劃分不同層級進行教學[9],針對文化基礎薄弱的學生安排進行統一性文化基礎教學,縮小在文化基礎課方面的差異,針對文化課基礎較強的學生進行進階型教學,助力學生專升本,針對實踐經驗豐富的學生安排實訓教學和校企合作項目,從而達到分層教學的目的。同時,通過組建“強帶弱”協同小組,根據年齡、知識結構等合理均衡配置,文化課基礎較強的同學帶動文化課基礎弱的同學,社會實踐經驗豐富、技術技能強的同學帶動弱的同學,通過學生間的相互學習幫助與帶動,營造一個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共同進步的教學目標。
三是針對少數民族和深度貧困人才培養。要繼續實施少數民族自治州縣及深度貧困縣本土人才專項教育計劃相關項目,提升少數民族自治州縣及深度貧困縣學歷為專科及以下的人員學歷,通過智力扶貧助推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要根據生源特點,提供差異化職業教育機會,較其他地區而言,少數民族及貧困地區的學生在文化背景、職業、年齡等方面有較大的差異,要根據各類受教育對象的差異特點,因材施教、精準施策解決職教領域內教育機會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另一方面要結合生源所在地區域經濟社會特點,秉承就地取材、因地培養的原則,將所屬地的自然資源、宗教文化、語言文字等元素納入教學內容,構造區域特色化職業教育體系,提升少數民族和深度貧困地區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效能。
(三)? 加強高職教育與產業對接,增強教育適應性
根據四川省人社發布《四川省人力資源市場供求情況分析報告》,2022年四季度,全省第三產業崗位需求達到54.86%,這是自2022年以來,第三個季度四川省第三產業崗位需求比重保持在50%以上,隨著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就業崗位正逐步由傳統的一、二產業向以科教、社會管理、服務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轉移,第三產業將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職業院校的學生就業渠道更多是第三產業。從職業分類看,2022年第三季度全省市場銷售服務管理人員、物流、家政等類人員比較緊缺,較容易實現就業,而行政管理人員、財務會計助理、出納員等類人員相對過剩,比較難于找到工作,從該校2019年和2020年招生各專業人數來看,財務會計與管理仍是招生人數最多的專業,專業培養人數與就業需求人數存在一定的“鴻溝”。
因此職業教育要加強產教融合,將專業設置與人才需求相對接,深度測算系統了解和分析高職院校的專業和地方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專業設置必須緊跟產業發展,根據產業發展情況動態調整專業設置。根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重點產業為“5+1”現代工業、“10+3”現代農業、“4+6”現代服務業,重點領域為高端裝備制造、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健康養老、學前托育、文化旅游及體育產業等行業,該院校要結合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按照專業設置跟著“產業”跑原則,科學分析產業、職業、崗位及專業關系,結合學校專業目錄,優化調整專業,從而達到專業與產業、就業有較高的匹配度。同時,構建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合作,聯合開展課程設計、教材開發、實訓教學,積極推行認知學習、跟崗學習、頂崗實習,引企駐校、引校進校、校企一體,探索發展職業院校產、學、研、崗新模式,實現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的高效整合,真正推動地方經濟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應強.以教育正義促進共同富裕——賦能弱勢群體走向共同富裕的職業教育改革[J].教育發展研究,2022,42(Z1):1-8.
[2] 何莉,汪忠明.從出生人口和生源結構看職業教育未來發展面臨的危機與挑戰——基于湖南和全國統計數據分析與戰略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33):76-83.
[3] 劉紅壘.反思與發展:高等教育個人收益理論研究[J].教育與經濟.2022(5):89-96.
[4] 李名梁,史靜妍.職業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內涵、邏輯及行動框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1):94-102.
[5] 蘇德,薛寒,劉鳴宇.西部地區職業教育協同促進農村共同富裕的理論框架與實證測度[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2(6):110-120.
[6] 林克松,劉璐璐.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框架與行動理路[J].民族教育研究,2022(6):119-125.
[7] 彭虹斌,賀芳.未來20年普職分流的生源趨勢與融合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22(11):12-18.
[8] 王松柏,楊京鐘.高職生源多樣化人才培養:學理因由、現實困境與改革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1):84-90.
[9] 張燕.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分層分類培養[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1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