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基于對《創意寫作與網絡文學》課程的經驗總結,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以學生為主體,以應用型為導向,結合網絡文學的創新創意,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實踐等多個環節,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個性化輔導,向學生介紹互聯網背景下文化行業的就業形勢,讓學生理解如何用文學創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輔導學生甄別、編輯、創作一部優秀的網絡文學,讓學生懂得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關鍵詞:課程思政 網絡文學 應用型創新
創作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核心素養。面對當今中國文化市場的發展、就業形勢的變化,《創意寫作與網絡文學》課程的設置具有開創性,以學生為主體,應用型為導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專業與思政相結合,通過線上線下翻轉課堂系統性地、創新性地、因材施教地教學,切實增強了學生的創作能力。
一.從《創意寫作》到《創意寫作與網絡文學》,文學創作課的應用型創新思考
(一)教改思路
《創意寫作》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面向大一開課,3學分,54學時。“創意寫作”的內容涉及到:小說、詩歌、散文、評論、游記,涵蓋范圍極廣,但在大多數院校的傳統授課模式中,《創意寫作》課程以理論講授為主,重理論,輕實踐,難以培養學生的實際創作能力。學生在習得相關理論知識點之后,卻依然難以進行實際的內容撰寫,寫不出、寫不好,是他們共同的困惑。
近年來,文化市場發生重大變化,過往漢語言學生就業的主要方向如文秘等,受市場沖擊較大。而在互聯網環境下,網絡文學、影視、動漫、游戲等文化行業迅猛發展,人才需求極大。因此,筆者以應用型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在充分考慮了學生的發展和就業狀況之后,決定進行課程改革。
筆者從事文學創作二十年,出版長篇小說四十余部,獲得多個文學獎項,因此基于文化市場、實際就業形勢、創作實戰經驗,進行了如下改革:1.加入了互聯網背景下,中國文化市場的發展狀況與行業分析;2.加入了網絡文學創作的理論,并指導學生進行故事的分析和故事的撰寫;3.加強了課堂訓練、實戰寫作,形成一套激勵學生創作、進行個性化創作輔導、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
當然,這門課程的改革目的,不是讓學生都去創作當作家,而是培養學生“如何甄別和創作一部好故事”的能力。這種創作實戰的能力,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文化產業當中,是極具應用價值的。而通過課程學習后,撰寫并發布了作品的學生,也在大四的就業、應聘環節當中,展現出了直接的優勢。
經過改革后的《創意寫作》課程,被評為江蘇“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并獲得了江蘇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江蘇省高校微課教學比賽二等獎(微課程,課程思政),其中部分線上教學段落,還獲得了江蘇省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作品大賽的一、二、三等獎。因此在本校中,除了漢語言文學專業之外,該課程已拓展為廣播電視編等專業的基礎課,為廣編專業學生了解文化市場行情、理解文學劇本、完成編劇等工作,提供更多的創意思維。
(二)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設計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應用型為導向,針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實際就業需求,主要達成三個培養目標:
1.介紹互聯網背景下,中國文化市場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行業狀況,介紹文學創作者的工作狀態,為學生未來就業做指引。
2.著重分析一部優秀的網絡文學應該具有的相關要素,總結規律和創作經驗,進行創作的深度實戰培訓,鼓勵學生實際創作,并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輔導。
3.讓學生理解如何用文學創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輔導學生甄別、編輯、創作一部優秀的網絡文學,讓學生懂得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本課程要求學生具備文學創作思維,對互聯網背景之下的中國文化市場有全面了解,并懂得網絡文學創作的基本方法,讓學生們懂得如何創作或甄別一部優秀的網絡小說。因為在目前的文化市場行情下,網絡文學類別的創作,是畢業生實現文學夢想的最快的渠道,也是多種文化產品的母本。學生一旦習得相關技能,獲得撰寫的能力,就可以進入市場,在網絡平臺、影視、游戲、廣告等文化傳媒相關行業進行就業。
(三)課程設計
《創意寫作與網絡文學》課程,下設九大專題。既有文化市場的分析,又有理論的剖析,還有實訓環節,以及創作心態等教育分享。
《創意寫作與網絡文學》課程設置
序章:課程導言
第一單元:創意寫作與網絡文學——中國網絡文學綜述
第二單元:中國網絡文學產業與國際傳播
第三單元:網絡文學的創作維度
第四單元:網絡文學創作核心維度——題材與立意
第五單元:網絡文學創作核心維度——人物設定
第六單元:網絡文學創作核心維度——主梗設計
第七單元:衍生創作市場
第八單元:創作實例與技巧——故事開頭、故事結構、大綱撰寫
第九單元:創作心態與商業價值
終章:課程結語與期末考核
本課程教學進程為18周,每周3學時,常態教學以線上線下混合式“翻轉課堂”為主。
線上課時以原創SPOC課程形式授課。線下課時為創作實踐的線下輔導,學生以辯論、演說、創作匯報、劇情表演等形式,展現其原創能力,教師現場予以點評、輔導。
該教學方法,要求學生“理論與實踐并行,切實提升創作能”,從而達到課程改革的核心訴求——解決漢語言專業學生“懂得理論,但寫不出來”的問題。
1.線上教學
以MOOC形式展開,主要以理論指引、典型剖析、路徑講解三種方式,能夠滿足學生自主學習使用或在老師指導下學習使用。在每個線上專題的最后,會進行創作訓練相關的作業布置。同時,師生之間經常借助微信、QQ等即時通訊工具進行聯絡,解答學生的問題。
舉例來說,在典型剖析的環節中,當談到網絡文學創作中的世界觀設置,筆者剖析了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和美國超級英雄電影《黑豹》里的世界觀設定,在談到人物設計的重要性,筆者采用的是《我不是藥神》和《你好,李煥英》的故事設計和人物形象——這些影視作品是“00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能迅速讓學生對創作產生直觀的理解。
2.線下實訓
在線下的課堂學時,針對題材、立意、人設、主梗等創作維度的實際訓練,筆者會邀請學生上臺,以朗讀、PPT講解、說故事等多種形式,講述自己的創作內容,并由老師現場進行點評。此外,線下課程中還組織數次辯論賽,以文學創作中的爭論話題作為辯題,讓學生進行深度探討,從而拓展學生對文學市場的了解,以及對自我創作的認知。最后,線下課程還組織參觀考察由小說改編的線下實體公園,讓同學們了解文學作品可以從虛構文字拓展到現實世界,作為母本被改編成各種文化產品。
3.《創意寫作與網絡文學》線下實訓設計
在“第一單元:創意寫作與網絡文學——中國網絡文學綜述”課程章節中,筆者的實訓方式為:調查問卷,針對網絡文學、網絡文藝等相關內容,設計共十項問題。實訓的目標是了解班級學生對中國文化市場、影視動漫游戲等文化產品、網絡文學創作的了解度、興趣度。針對問卷結果統計出的、同學們最感興趣的共性話題,在之后的課程中作為主打案例,配合理論內容,進行分析。
在“第二單元:中國網絡文學產業與國際傳播”課程章節中,筆者的實訓方式為:課堂辯論,標題設置為“網絡文學是對傳統文學的延續還是顛覆?”——課堂辯論有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設立辯論課題,讓同學們在課堂現場進行思考和辯論,分析和判斷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關系。
在“第三單元:網絡文學的創作維度”課程章節中,筆者的實訓方式為:課堂表演,以“送你一朵花”為題,讓學生進行分組,3-5人為一組,自行編劇、自行扮演,展示一場10分鐘以內的劇目,要求每位同學必須扮演一個故事角色。通過命題劇目,讓同學們自己思考并編劇,完成故事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對故事的題材、立意、人物、情節進行了思考,當所有劇目表演完畢后,同學們集中投票評選“最佳故事”,也對彼此的創作心服口服。創作是需要實戰的,通過這種實戰方法,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哪個故事最動人、最有趣,繼而為之后的課程打基礎。
在“第四單元:網絡文學創作核心維度——題材與立意”課程章節中,筆者的實訓方式為:PPT匯報“你最喜歡什么題材的文藝作品?請舉例文學作品、影視或動漫作品,分析該作品,闡述你喜愛此題材的原因。”讓學生闡述自己喜愛的題材,闡述原因,分析作品,并上臺演講。在學生進行分析和匯報的過程中,對理論內容加以理解。
在“第五單元:網絡文學創作核心維度——人物設定”課程章節中,筆者讓學生進行創作實訓:完成一個人物小傳。在理論課程之后,讓學生上手實操,從無到有,構思一個獨一無二的故事主人公。
在“第六單元:網絡文學創作核心維度——主梗設計”課程章節中,筆者讓學生進行創作實訓:根據你們已經選定的題材和已經確定的主角,構思一條故事主線。逐步培養學生的構思能力,在理論學習后,聯動上兩個單元的實訓內容,逐漸組合成故事創作的雛形。
在“第七單元:衍生創作市場”課程章節中,筆者對學生進行現場問答:如果你是導演郭帆,你會怎么編《流浪地球3》的故事?通過著名電影案例,讓同學理解“衍生”和“同人創作”的概念,站在前人已有的創作基礎上,展開自己的創作想象。
在“第九單元:創作心態與商業價值”課程章節中,筆者再次開展課堂辯論:網絡文學創作中,“自我表達”和“服務讀者”,誰是第一位的?通過設立辯論課題,讓同學們在課堂現場進行思考和辯論,分析和判斷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關系。
此外,筆者還在教學過程中,安排考察參觀,讓學生參觀一個主題公園或者主題密室,或者玩一場“劇本殺”。通過主題公園的參觀,讓學生理解文化產業的線下表現形式,理解文學作品可以可視化、實體化,成為沉浸式的實體空間。
總體來說,在教學方法上,《創意寫作與網絡文學》的核心思路是:因材施教,個性化輔導。本課程的學生通過實際創作發現問題,向教師提出問題,教師則因材施教,注重開啟學生的內在潛力和學習動力,師生平等交流互動。教師指導內容因各同學的創作不同而存在差異,重點是培養學生觀察、發現創作熱點的敏銳性,通過實際寫作訓練,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創作的能力。
本課程的期末考核是“小論文”的方式進行的,要求同學們完成一個原創故事的作品大綱。課程論文要求具有以下要素:
(1)故事簡介:闡述作品的題材、類型、立意。
(2)關鍵詞:提煉作品的標簽。
(3)核心亮點:闡述該作品區別于同類作品的創新之處。
(4)人物設計:最少兩個角色,不低于700字。
(5)劇情大綱:劇情梗概,包括故事的起、承、轉、合,不低于2000字。
(6)故事開頭:故事開場,不低于3000字。
《創意寫作與網絡文學》課程論文的評分標準為:第一,內容、字數達到要求,即有60分基礎分;第二,故事大綱具有創造性,可適當加分,最高10分;第三,核心亮點具有商業價值,可適當加分,最高10分;第四,人物設計完整,可適當加分,最高10分;第五,故事大綱如已成功向成果轉化(如上傳網站、在線投稿等),可適當加分,最高10分。
在批閱論文的過程中,筆者會對每個學生的大綱進行評估,發掘有潛力的創作者,鼓勵他們在學生時期進行創作,推薦給文學網站、影視、游戲、動畫公司等,幫助他們進行投稿,幫他們進行IP孵化,促使有天賦在學生在大學階段就可以產生創作成果,獲得創作收入。
二.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寫作與網絡文學》的課程思政改革
課程思政是近年來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教育部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i,在《創意寫作與網絡文學》的課程改革中,格外注重思政內容的體現。
本課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令學生們對文學創作產生興趣與沖動,易于理解。 課程還注重“專業與思政相結合”,剖析文學創作的內容與手法,內容詳實生動,以美育人,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在課程中,筆者進行了精心的教學設計,體現了“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思維,并在四個專題中,詳細體現課程思政的內容:
在知識單元“第二單元:中國網絡文學產業與國際傳播”中,課程主要關注“文化自信”,課程向學生們介紹了中國網絡文學產業的市場現狀,分析未來網絡文學發展以及中國文化市場變化的方向,強調了文化自信,強調怎樣才能“講好中國故事”。
在知識單元“第四單元:網絡文學創作維度之題材與立意”中,課程主要關注“家國情懷”“歷史擔當”“民族認同”。本專題講述了歷史題材、工業題材、都市職場題材、虛構題材等內容,令學生們掌握如何選擇題材,如何確立一個真善美的核心立意。在教學案例當中,筆者著重設計了“愛國主義教育題材作品的立意對比”、“現實題材作品的立意對比”等內容,強調了如何在網絡文學創作中融入愛國主義精神,如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知識單元“第六單元:網絡文學創作維度之主梗設計”中,課程主要關注“文明和諧”。本課程通過分析講解,令學生們掌握如何去想象或創作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核心,強調故事創作的尺度,強調在文學創作中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知識單元“第九單元:創作心態與商業價值”中,課程主要關注“工匠精神”與“自強不息”。通過作品與商品的分析、新手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的講解,使同學們能理解創作時應具有良好客觀的心態。從事網絡文學創作,既要具有工匠精神、自強不息,同時在創作中也要端正信念,秉承創作之“初心”,與讀者、同行交流誠信友善,切實地“講好中國故事”。
在課程中,筆者還向學生分享本人參加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者重要講話的經歷,并在課堂上傳達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講述自己的學習心得,鼓勵同學們“心系民族復興偉業”、“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ii。
三.以應用型為導向,《創意寫作與網絡文學》的創新性特色
(一)主講老師為專業作家,進行跨專業聯動
筆者是大學教師,亦是專業作家,具有豐富的創作實戰經驗:從2003年開始文學創作,出版長篇小說四十余部,多部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海外出版,并被改編成影視、動漫、游戲、主題公園。
本課程還注重跨專業聯動。在《創意寫作與網絡文學》課程當中,學生進行文學創作,由漢語言專業老師選擇優秀作品,與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老師進行聯動教學,以學生作品為母本,拍攝校園短視頻、短劇、微電影等。前、中、后期緊密合作,發揮跨專業聯合培養學生的優勢。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專業與思政相結合,深入淺出說創作
本課程注重實踐,理論與實踐并重。在授課課程中,教師通過對文學創作手法與內容的剖析,展示了“文化自信”“家國情懷”“歷史擔當”“民族認同”“文明和諧”“工匠精神”“自強不息”等課程思政元素。課程以美育人,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體課程思政相關章節設計,前文已有表述,此處不再贅述。
(三)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成果轉化
本課程的教學組織方式從傳統的單項灌輸式改革為師生交流互動式,突出了學生的中心地位,有效開啟了學生的內在潛力和學習動力。本課程通過線上教學和線下實訓,促使學生通過實際創作發現問題,并向教師提出問題。而教師則因材施教,注重開啟學生的內在潛力和學習動力,師生平等交流互動。
在線上課程中,本課程結合熱點劇目,以視頻化的展現方式,講述“如何編出一個好故事”的問題,解析文學創作的維度,令學生們有興趣、有興致、有感觸、有創作沖動。線下課程中,教師指導內容因各同學的創作不同而存在差異,重點是培養學生觀察、發現創作熱點的敏銳性,以及通過實際寫作訓練,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創作的能力。
另外教師還聯動文學網站、文學雜志,對優秀的學生創作進行推薦,助力學生在文學創作過程中,獲得了實際成果與收益,以下是學生成果的展現:
在學生的網絡文學創作方面,全體學生進行文學創作的嘗試,最少創作3萬字,最多創作30萬字。教學四年來,32名學生創作長篇網絡小說并成功簽約,平均創作篇幅達10萬字以上,在起點、晉江、網易文學、愛奇藝文學、七貓文學等平臺發表。
在學生的文學評論與論文發表方面,8名學生創作短篇小說,發表于文學期刊,3名同學發表研究性論文,發表于學術期刊。
在學生獲獎方面,1名同學的劇本作品獲得全國性獎項,3名同學的小說獲得省級獎項。
在學生就業方面,10名學生進入文學平臺就業,擔任文學編輯等相關工作,2名學生進入文化公司工作,參與動畫、游戲項目研發。
(四)構建完整高效的應用型教學研究創新體系
本課程堅持以應用型定位,立足于新時代,讓學生掌握創意寫作的基本技能,并構建了完整、高效的“教學→實踐→創作→市場”為一體的創新體系。
從課程教學開始,經過課后訓練、課堂演講、課堂辯論、學生論文、學生創作等多次教學研究活動,不斷積累教改經驗,所獲得的成果又反饋到課程教學中去,構建了一個完整高效的教學研究創新體系,有利于課程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
這種高效的應用型教學體系,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影響力。筆者將課程內容進行了歸納總結,形成了完整的教材《網絡文學創作實戰》,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課程中的部分章節,如《網絡文學的創作維度與實例解析》《對于現代都市題材,網絡文學創作的立意思考》等章節,被《青春》《作家通訊》《江蘇作家》《文藝報》等報刊雜志收錄。
此外,為了給喜愛青春校園題材文學作品的同學們,實際展現網絡文學創作的方法,筆者還創作了一部23萬字的網絡文學作品《404中二宿舍》,該作品以三江學院為背景,弘揚傳統文化,講述大學生的青春勵志故事。該作品由網易文學連載,獲得606萬閱讀點擊量,各方讀者好評。
將教學內容與實踐成果相結合,有助于教學方法的迭代更新,更貼近學生的心靈,也更能感染學生、激發同學們對文學創作的興趣。
創作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核心素養。《創意寫作與網絡文學》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針對同學在學習中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現象,以及創作應用能力不強的問題,通過線上線下翻轉課堂,系統性地、創新性地、因材施教地教學,切實增強學生的創作能力。
參考文獻
i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
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ii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21-12-14)http://www.news.cn/2021-12/14/c_11281636
90.htm
基金項目:南京市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人才和青年文化人才培養資助項目(21WQ6023)。
(作者介紹:周麗,韓國草堂大學在讀博士生,三江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師、網絡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