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紅(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 遼寧錦州 121013)

課程思政是一種全新的育人模式,課程凸顯“立德樹人”的教育屬性,思政凸顯“立德樹人”的價值屬性。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歸根結底都是提升育人效果,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融合,核心是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絕不是簡單的文字次序調換,需要從教育理念、教育目標和課程理論等方面進行比較,把握課程思政的豐富內涵和價值意蘊,為兩者的邏輯互構奠定基礎。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校外語課程思政理念與實踐研究》,從外語課程思政與創(chuàng)新理論認同、外語課程思政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語課程思政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外語課程思政與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道德教育等方面,深刻闡述了外語課程思政的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其中的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路徑,對新時代高校外語教學開展課程思政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高校外語課程思政理念與實踐研究》一書主要從4 個方面提出了新時代高校外語教學開展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
第一,分類推進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公共基礎課程是重點提高大學生思政道德修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的課程,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專業(yè)教育課程要根據(jù)不同學科專業(yè)的特色和優(yōu)勢,以思政課程中相搭配的知識內容和價值取向為參照系,深度挖掘蘊含其中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增強課程的知識性和人文性;實踐類課程要注重學思結合和知行統(tǒng)一,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增長智慧才干,在奮斗中錘煉意志品質。外語課程思政建設應緊緊圍繞各類課程建設的基本要求,深入探討各類課程隱含的思政元素,對西方的文化和價值做好“揚棄”,引導學生理解當前主流思想,做到課程思政與學科知識緊密融合。
第二,推動課程思政與外語教學全融合。把課堂這個教學主陣地與思想政治建設兩者有機地融合起來,構建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既要重視對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傳授和語言技能訓練,更要在實踐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發(fā)揮英語教學的人文性教育作用,結合耳熟能詳?shù)闹袊睾蛢?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實踐中形成民族自豪感,在教書育人中傳達正確的政治立場,在實踐探究中進行文化交流與碰撞。把學生思政培育融入每門課程,促使二者在邏輯層面保持一致、知識層面配合補充、理論層面銜接遞進,避免流于形式和“簡單嫁接”等情況發(fā)生,讓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線上線下自然呈現(xiàn)、不斷鞏固,深入大學生的思想意識。
第三,提升外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教師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責任人,是課程改革和教學新理念的執(zhí)行者,教師的意識和能力直接決定課程改革目標能否實現(xiàn)。為確保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落地落實、見功見效,外語教師必須做到“育人先育己”,精準把握課程思政的核心思想,在實踐中轉化成為課程思政理論的積極學習者,通過“學習、實踐、反思”的迭代,不斷提升并內化自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更新已有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持續(xù)優(yōu)化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積極構建有效的互動和教學氛圍,創(chuàng)設學生樂于接受的課程思政教學話語方式和交流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品格,推進思政課程提質增效,有效促進課程思政精準育人。
第四,強化外語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建設。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管理者、設計者、實施者和參與者各方,對學生、教學和課程進行綜合性考量,根據(jù)考核評價結果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順利進行和目標實現(xiàn)。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效作為“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容,形成科學有序的課程思政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突出價值引領和行動指南的重要作用,反哺課程思政教學全過程,將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價值觀等內容納入考核指標,綜合評價教學的融入度和對學生的影響度,注重質性評價和多元評價,以科學評價提升課程思政育人效果。以評價結果反饋作為改進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依據(jù),找到問題原因并提出改進建議,發(fā)揮教學評價對提高課程思政教育質量與水平的反哺作用。
《高校外語課程思政理念與實踐研究》一書特別強調,在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建設與研究這條道路上,需要不斷學習、實踐、探索、改善,更好地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實現(xiàn)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