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美,羅熊
(北京科技大學教務處,北京 100083)
教學名師獎是教育部倡導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內容之一。各高校、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相繼推出校級和省市級教學名師獎,近年又推出校級和省市級青年教學名師獎。教育部開展的評選教學名師活動能凸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性[1]。教學名師獎的設置擺正了教育教學在高校育人過程中的位置,理順了教育教學與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強調教育教學主體所發揮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青年要肩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青年教師是支撐高等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托舉著高校發展的未來。高校設置青年教學名師獎能夠激發青年教師的教學熱情。各級別的青年教學名師獎都需經過校內遴選。本文以青年教學名師獎校內遴選為例,分析遴選評價指標設置的特征,探討完善遴選指標實施的途徑和方法。
高校只有科學設置評價指標并科學實施,全面了解和把握評選指標體系的內涵及變化[2],才能最大化地體現獎項設置的初衷與意義。青年教學名師獎校內遴選是最基礎的評選,是推薦參評更高級別的重要依據。高校只有保持校內遴選的準確性和權威性,才能實現遴選的公平與公正,才能把代表本校最高水平的參評教師推薦出去,增強參評教師在高校中的競爭力。青年教學名師獎校內遴選評價指標應具有如下特征。
對于校內遴選本身而言,科學的評價指標能為遴選的順利進行提供科學的評判依據,使遴選結果更加客觀、遴選質量得到保證。
對于青年教師個體而言,科學的評價指標具有導向性,能指導教師端正教育教學思想,為他們指明努力方向。科學的評價指標能促進青年教師抓關鍵環節、補薄弱環節,使教學改進有的放矢。
對于學校而言,科學的評價指標可為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更多抓手,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評價指標的設置應與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工作息息相關。對教師個體具有橫向可比性的指標內容才有利于青年教學名師獎的校內遴選。
高校在評價指標中設置的教改成效內容最能體現教學名師獎的“教學”屬性。課程建設、教材建設與教學改革的承擔與成果產出最具可比性。青年教師普遍擁有高學歷,他們的外語水平普遍很高,因此,高校可以在評價指標中去掉關于外語水平的弱可比性內容。有自己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是每個青年教師的必備技能,因此,能否制作多媒體課件也不再作為評價指標的內容。
青年教學名師獎校內遴選指標是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目標的體現,是青年教師教學工作學習的重要遵循。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的布局和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高校在保持評價指標相對穩定的同時,應該做到與時俱進,體現高等教育的時代精神。
為了契合高等教育的發展,指標體系由模糊向具體過渡,指標內容呈現多元化,參與評審的主體也由單一的教師過渡到學生也參與其中。評價指標中的教學思想和教學內容應增加與課程思政相關的指標內容,強調思政元素的滲透,體現新時代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目前,各高校的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給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識傳授的同時,加強了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以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頻共振。
青年教學名師獎校內遴選包含函評和現場授課環節,函評評價指標以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評價指標體系(本科)為依據,并參考《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獎綜合評價指標(本科)-專家用》[3-4]。青年教學名師獎與國家級教學名師獎評選的最大區別是,增加了參評教師的現場授課環節。現場授課環節的評價指標參考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獎的評價指標。
與國家級教學名師獎評價指標相比,青年教學名師獎校內遴選評價指標去掉了對外語水平的要求(分值為5分),更加注重教學水平和教改成效。值得關注的是,教學改革與成就和教學效果的評價指標內容與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的要求一致,指標內容區分度明顯,這表明學校對青年教師的高標準、嚴要求,保證了青年教師的培育質量,助力青年教師健康成長。
青年教學名師獎校內遴選函評評價指標與國家級教學名師獎評價指標相比,具體來說有如下變化。
1.指標內容
第一部分“師德師風”的指標內容比教師風范的指標內容更加豐富和全面,具有時代特征。將高尚師德納入評價指標,強調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第二部分“教學水平與教改成效”增加了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堂的內容,指標內容清晰明了,使得評價更加具體、更加利于橫向對比。教學藝術與方法去掉了沒有可比性的“要有自己研制的多媒體課件”內容,增加了“積極參與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內容,體現教育教學觀念更新和教學模式創新,實現線上和線下的教學融合。將第三部分的“教學梯隊建設與貢獻”修改為“教學協作能力”,重點考查青年教師在團隊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對青年教師寄予厚望。第四部分的“科研工作”,在原有學術地位、科研能力、學術成就的基礎上增加了科研反哺教學的指標內容,要求青年教師的教學與科研要互為依托、協同發展。此外,由于承擔本科教學任務是對青年教師的基本要求,去掉了“長期承擔本科教學任務,堅持講授基礎課程”的內容,去掉了授課情況的單列評價指標。
2.指標分值權重
第一部分“師德師風”的分值增加10分,強調師德師風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教學水平與教改成效”的總分值增加了10分。第三部分“團隊建設和貢獻(教學協作能力)”的分值增加了5分,強調青年教師在梯隊建設中的地位和所發揮的作用。第四部分“科研工作”的分值下降20分,凸顯了教學名師獎的“教學”屬性,對青年教師有敦促作用。
筆者將青年教學名師獎校內遴選函評評價指標與國家級教學名師獎評價指標進行對比,發現青年教學名師獎校內遴選函評評價指標更加科學、更有可比性、更能動態體現新時代的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要求。
青年教學名師獎校內遴選現場授課評價包含專家評價和學生評價。兩類評價主體的評價指標均包含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板書、教學語言與教態以及總體印象五個部分。兩類評價指標中,前四部分的指標內容是一致的,最后一部分的“總體印象”,專家的評價內容除了教學理念、教學風格和教書育人外,增加了課堂設計規范的內容,強調教師課堂設計的重要性和科學性。現場授課能充分展示青年教師在短時間內的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組織能力、教師風范以及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教學互動過程,是一個完整教學過程的科學“微縮”。
就青年教學名師獎校內遴選評價指標的內容而言,函評和現場授課評價指標涵蓋全面,既重視實際的課堂教學、教學研究、教學成效,又將科研反哺教學列為一項評價指標內容。在實際的校內遴選過程中,還有一些工作需要高校進行調整和改進。
青年教學名師獎的設置掀起了青年教師崇尚教學、獻身教學的熱潮。該獎項是青年教師個人教學獎勵的至高境界,吸引著廣大青年教師積極申報。但現有的遴選機制卻出現了這樣的倒掛現象:參加青年教學名師獎的遴選者未能獲得“青年骨干教師”稱號。其根本原因是他們未能發表高質量的教改教研論文。
從函評評價指標可以看出,高質量的教改教研論文是函評評價指標的內容之一,沒有發表高質量的論文會直接影響函評成績。但如果參評教師在現場授課環節表現得很出色,即使參評教師函評存在缺項指標,其綜合評價成績可能依然相對較高。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申報門檻的設定問題。高質量的教改教研論文是區分教師個體教學成就的重要依據,因此,該指標應該是必要指標,是函評專家極其關注的一個必要觀測點。
1.師德師風評判主體不全面
目前,在函評過程中,只有教師評委對參評教師進行師德師風評價。從某種意義上講,評委很難評價一個陌生教師的師德師風,而學生評價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實際上,學生對教師師德師風的評價非常重要,學生與作為本導、碩導和博導的教師聯系交往更為直接,更具話語權。
2.對教學過程的評價不全面
對參評教師教學內容的評價,函評專家只能通過申報材料的文字描述進行感性判斷,沒有直觀性。實際上,教學內容安排的合理性、條理性以及是否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教學內容中理論是否與實際進行了聯系,以及教師是否將學科發展成果和國內外教改成果引入教學,評委只有通過親臨課堂感受教師的授課過程,才會有切實的體會和客觀的評判。
1.局限性
現場授課只是短時間內參評教師對一個知識點的講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表演”性質,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教師真實的常態化授課。因此,評委應考查參評教師的常態化授課過程。青年教學名師獎校內遴選的現場授課與單純的講課比賽應有所區別。
2.學生評委構成
通常情況下,學生評委只包含本科生。實際上,如果有研究生參與其中,對教師的授課評價將會更加全面。研究生知識面廣、知識層次結構合理、站位更高,對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學術性以及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情況會有更貼切的判斷和評價。
對于青年教師而言,青年教學名師獎是一項重量級的個人獎項,獎項的前期積累與沉淀都應該與校內遴選相關聯。因此,學校可將申報人是否發表高質量的教改教研論文納入青年教學名師獎的申報資格審查。這種方式既能促進青年教師的健康成長,又能保證校內遴選申報質量,增強高級別評選的校外競爭力,真正起到樹立教學典范、提高學校社會影響力的作用。
學校可將青年教學名師獎校內遴選過程由原來的申報、申報資格審查、函評和現場授課重置為預申報、正式申報、申報資格審查、函評和現場授課。在正式申報前增加預申報階段。對于來年參加申報的教師,學校應要求其進行登記并提供所授課程的有關信息,通過跟蹤,促使參評教師付出努力,真正講好一門課,親歷和體會打磨教學的全過程。同時,將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納入預申報的評價指標中,更能提升遴選結果的客觀性,從而修正評判主體對短時的現場授課和常態化課堂教學的評價偏差。
師德師風是考查一名教師是否合格的基本要素,優良的師德師風是青年教學名師獎申報的必要條件。學生對申報教師的師德師風最有發言權。因此,學校可以將學生對教師師德師風的評價納入函評評價指標,實行師德師風學生評價一票否決制,這樣的評價更加客觀。學校應提高研究生在學生評委中的占比,實現對參評教師更加全面的評價,提高評價的有效性。
由于現場授課時間的緊湊性,參評教師通過精心準備可以獲得較高的現場授課評價分值,綜合評價分值也隨之提高。針對參評教師綜合評價分值相對較高而函評欠缺必要指標的現象,學校可以弱化現場授課環節,降低現場授課在綜合評價中的權重,強調授課功夫在平時。事實上,由于申報階段的重置,對教師授課情況的客觀評價已經形成,課堂教學的總體評價更具客觀性,能實現與現場授課殊途同歸的評價效果。
青年教學名師獎校內遴選評價指標為青年教師指明了努力方向。高校科學有效地實施評價指標能引導青年教師及時查漏補缺,提高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促進高校內涵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