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英
[摘 ? ?要] 生產型出口企業具有價格優勢,但由于出口退稅涉及主體較多,受自身規模限制及國際市場環境影響,需要對退稅風險加以分析,并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應對策略,進而保證企業自身的經濟利益不受損害,也能全面提高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基于此,本文對生產型出口企業出口退稅的必要性進行簡要闡述,著重對出口退稅風險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風險應對策略。
[關鍵詞] 生產型出口企業;出口退稅;風險;應對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2023. 11. 046
[中圖分類號] F812.42;F275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23)11- 0161- 04
0 ? ? 引 ? ?言
出口退稅作為生產型出口企業的重點關注領域,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緩解資金壓力,而且能提高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1]。雖然生產型出口企業總體占據市場份額較大,但是由于當前國際經濟環境日趨復雜,企業所面臨的競爭和生存壓力不斷加大,在進行出口退稅操作時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可能帶來相應的風險,繼而影響出口退稅工作的開展。因此,企業需要從出口退稅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深入分析最新的出口退稅政策內容并梳理出口退稅的風險點,本著合理控制經濟成本的原則,對操作機制和流程加以優化,進而切實維護企業的經濟利益,促進對外貿易市場實現和諧安全穩定發展。
1 ? ? 加強出口退稅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1 ? 使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更為有效
經濟利益是國家主權的核心要素。近年來,在減稅降費導向下,受國際市場需求、人工費用、原材料價格變動的影響,出口退稅率處于不斷調整的狀態中。出口退稅率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家在宏觀調控經濟的意圖,退稅率高即鼓勵商品出口,反之則限制商品生產或出口。回顧出口退稅政策的變化,從1985年制度的正式確立,到2003年五檔出口退稅率,再到2008年經濟危機下的退稅率七次上調,最后到各類產品出口退稅率的持續調整,以經濟政策的形式體現國家對外貿宏觀調控的基本原則[2]。因此,降低出口退稅的相關風險,可以使國家的宏觀調控更為有效。
1.2 ? 有利于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公平競爭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稅收是出口商品成本的一部分。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出口商品的稅負越高,商品的競爭力越低,企業就會減少生產、降低成本、避免虧損。由于各國經濟發展水平與所實行的稅收制度不盡相同,相應地在出口退稅率的設置上也有所差異。如今我國工業化和科技飛速發展,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為確保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通過調整出口退稅率推動產業發展,引導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品走出國門,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基于長遠經濟利益,推動生產型出口企業邁向新的臺階[3]。從這個意義上講,降低出口退稅的相關風險,使企業能夠順利運營,有利于企業保持競爭優勢,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參與公平競爭。
1.3 ? 有利于促進國際貿易順利進行
受政治意識形態、自然地理環境、人文歷史等因素影響,各國的主要出口產品與稅收制度存在明顯差別,因此,在國際市場上即便是相同的出口商品,其所承擔的稅負成本也會因進口國的稅收制度不同而相差甚遠。不可否認的是,貿易自由化已然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在與其他國家貿易往來的過程中貿易摩擦不可避免,對此可以通過進行必要的調整消除出口商品稅負成本差異。面對全球經濟發展趨勢的不確定性,企業與稅務機關必須熟練掌握國際貿易慣例的內容,采取“免、抵、退”稅的通用管理辦法,在此過程中盡量降低相關風險,將出口商品的附加稅費悉數退還,有效減少貿易摩擦,促進國際貿易順利進行。
2 ? ? ?生產型出口企業退稅風險形成原因
2.1 ? 出口退稅率調整引發風險
近年來,出口退稅政策會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頻繁進行調整,其中出口退稅率的變化勢必會對生產型企業出口退稅業務造成一定影響。我國生產型企業大多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偏慢,退稅率調整后倘若企業未能及時調整經營方式,勢必會因為生產成本增加而失去價格優勢,進而阻礙出口退稅業務的順利推進,甚至會陷入經營危機甚至徘徊在破產邊緣。
2.2 ? 企業的退稅工作缺乏統籌管理
出口退稅業務的開展涉及多個主體,企業的風險管控工作難以做到面面俱到,任意一個環節出現紕漏都會導致出口退稅無法辦理。一方面,企業專注于業務發展,忽略了出口退稅整體的合規性,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埋下隱患。另一方面,企業缺乏對單據的審核與跟進,一旦出現與稅務部門數據對不上的情況,就會嚴重影響到出口退稅的申報,使企業蒙受損失。
2.3 ? 未按規定保管出口單證
出口單證是申報出口退稅的重要憑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稽查條例》規定:未按照規定編制或報關出口單證、合同及其他相關資料的,視情節予以處罰。部分生產型企業往往不重視出口單證的整理與保管,備案單證虛假或不全的現象屢見不鮮。
2.4 ? 涉稅信息溝通不及時
首先,出口退稅本就是一項兼具復雜性與多樣性的系統工程,在內部實現信息充分交流的基礎上,企業要與外部稅務機關建立緊密的聯系。然而,在實際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不難發現,企業在具體展開出口退稅操作的過程中出現的風險比較多元,具體涉及申報的數據不夠準確,與商品的實際情況之間存在一定偏差,包括在名稱以及計量標準上。其次,也會因為對貨物的編碼設置不夠規范,導致在歸類方面存在一定誤差,嚴重影響出口退稅操作的規范性。不僅如此,部分企業由于與各個機關部門的信息溝通與共享不夠,導致出口退稅的審批工作效能比較低下,經常出現延誤的問題,既影響了出口退稅申報的正常開展,也不利于企業資金的快速回籠。
2.5 ? 出口退稅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我國的生產型出口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仍然存在大量人工操作,整體在信息化轉型步伐上略顯滯后。此外,企業出口退稅工作量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傳統的電子臺賬和紙質資料實用性不強,制約退稅風險管理精細化發展。
3 ? ? ?生產型出口企業退稅風險應對策略
3.1 ? 加強企業出口退稅內部管理
在面對出口退稅的工作要求時,生產型出口企業需要結合自身經營特點與市場環境,從內部管理層面著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