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博 盧星雨 吳淑玲 西安翻譯學院
作為我國體育教育事業中的重要組成內容,民族傳統體育有著非常深刻的文化內涵,其具體運動項目及運動過程或多或少帶有中華傳統文化中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這類精神境界的追求,同時絕大多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具有修養身心的功效,也是傳承與發揚中華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而在整個社會高速發展的當下,社會的快節奏運行使得現代人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解日益淺薄,難以意識到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價值及深刻內涵,這種認知也體現在一部分學生身上,加之部分與民族傳統體育相關的不良社會事件出現,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工作造成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為了使民族傳統體育得到應有的延續,并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表現出與時代相契合的發展態勢,其教學工作就需要著手探索教學模式的改革,如將“教學做”一體化的概念應用到實際教學工作中,以尋求相關教學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立足于實踐,并將理論內容作為具體實踐的指導內容,是通過明確培養方向及培養對象需得到成長的核心要素,以使培養對象能夠充分了解具體課程的理論知識及技能,并通過實踐訓練掌握高水準的技能應用能力,同時促成理論與實踐的有效整合,進而幫助學生構建理實合一的完整知識體系[1]。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這門課程而言,要應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就需要教師具備高水準的職業素養和虛心且專業的教學理念,積極從各種渠道探索可用的教學資源并加以應用,同時要強化學生技能動作訓練的有效性,在為學生提供詳細周到輔導的同時,注重學生學習興趣及探索欲的培養。在此基礎上教師則要結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對教學進度及教學環節進行持續性的優化,充分發揮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技能在教學環節中的主導作用[2]。針對理論與技能的融合則需要為學生預留出一定的探索空間,引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不斷深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了解,使學生在掌握民族傳統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盡可能觸及課程背后蘊藏的人文意識及文化內涵,進而確保學生經歷過課程學習之后,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解和認知達到應有的高度和水平,從而促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及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
結合當前高校體育教學的實際執行情況來看,高校體育教學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具有明顯以西方體育知識、理論、體系為主導的特征,在課程設置上西方體育體系占據了近乎絕對性的優勢,除極少數將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專長項目發展的學校之外,大部分高校中民族傳統體育僅作為補充性內容零星存在于體育課程設置中。另一方面高校體育專業教師針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工作不能說沒有,但即使同時算上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內容及與之相關的所有分支性內容,圍繞民族傳統體育進行的研究整體所占比重也明顯偏少,并不利于民族傳統體育在全新社會背景下的發展,這也就意味著高校整體上缺少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文化建設的重視,導致課程文化建設的效果不甚理想,也影響了學生學習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積極性,以及教師從事這方面教育工作的敬業程度[3]。
高校實際上可以看作一個微縮模型的社會,雖然擁有相對封閉的環境,但依然會與社會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及互動,而隨著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水準持續提升,高校學生即使人在校內,也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到校外社會上的輿論內容。在此過程中一些諸如“閆芳”“閃電五連鞭”等與民族傳統體育相關的負面社會事件或是頻頻出現,或是被部分人從被世人遺忘的角落扒出來,給民族傳統體育的社會風評造成了明顯的負面影響,且少有研究民族傳統體育的先驅或權威人士出面為民族傳統體育正名[4]。
這種情況的存在就導致學生很難對民族傳統體育有一個清醒且全面的認知,也就影響了學生學習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積極性。而在學術界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缺乏應有的深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社會文化層面僅將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對其背后文化意蘊及教育價值的深入研究,導致這方面研究并不能為高校教師及學術界研究人員帶來實質性的收益,使得高校教師在進行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研究時缺乏主動性,導致教學質量缺乏有效的提升途徑[5]。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體系的滯后性,在教師專業能力、課程內容、課程設置中均有所體現。首先教師在專業能力的滯后性,一部分是因為上述社會因素,另一部分則是因為負責民族傳統體育方向的教師,多是在經歷過高校中系統化學習研究之后就任的,但過往教育過程普遍存在偏重理論、輕視實踐的情況,導致這部分教師極少參與到民族傳統體育的實際訓練過程中,對實踐內容的理解也就有所偏頗,無法確切保障民族傳統體育的實踐教學質量。
課程內容上的滯后性則是因為民族傳統體育自身在近年來缺少持續性的研究與發展,這可能與民族傳統體育經歷過往長期積累、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體系有關,但這并不意味著民族傳統體育就此完成了所有的探索,依然可在現有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探索更深層次的發展潛力,而高校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工作缺乏重視,也在實際上導致了民族傳統體育的課程內容長期沿用舊版本,缺乏與時代相契合的更新與優化。
課程設置上的滯后性相對容易理解,即民族傳統體育在課程設置上與其他學科類似,均存在偏重理論教學、慣于應用灌輸式教學方法及已有教學模式,缺乏對課程設置有效性的深入研究與發展[6]。
認知是行為的先導,而要確保民族傳統體育中“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落到實處并發揮應有的作用,就需要高校首先端正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知。對于高校及校內體育專業教育工作者而言,民族傳統體育囊括了所有中華文化中經過歲月洗禮傳承下來的體育運動項目,是中華文化具體產物的具象化呈現,而西方體育運動項目同樣是西方文化的具體呈現,因此從文化及傳承的角度而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西方文化體育項目在價值水平上是對等的,兩者均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價值理念[7]。甚至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因為背靠的文化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與積淀,在文化內涵上要略勝于西方體育項目,除了能夠促進學生及公眾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也具有增進中華文化認同、培養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方面首先需要端正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知,并以此為基礎高度重視校內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建設工作,通過發揮自身在資源及渠道上的優勢,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正確、全面認知,為后續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奠定思想基礎,并幫助學生免受負面輿論環境造成的錯誤認知。
結合實際案例分析不難發現,“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其他高校或高職專業課程中的應用,無一例外高度重視“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實施環境的構建,從而為相關課程教學工作開展奠定物質層面的基礎,因此實施環境的構建同樣應作為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實踐的關鍵性內容。但相比其他具有明顯工科性質的課程而言,民族傳統體育本質上不屬于直接作用于社會生產的內容,因此其“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環境需要酌情進行調整,確保教學環境能夠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同時符合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本質要求。在具體的方法上則需要學校方面深入考量該課程教學工作在教學環境建設上存在的不足,如針對教師少有豐富的實踐教學能力及民族傳統體育的技能水平這一問題,就可通過從校外聘請民族傳統體育從業者委任兼職教師的方法加以解決,通過引入專業人士進行知識分析及技能指導,幫助學生從學術之外的角度重新理解民族傳統體育,并獲得更全面、更具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及強化,在此過程中逐步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技能與理論知識的深度整合,充分體現出“教學做合一”的內涵。除此之外還可強化民族傳統體育在校內的文化建設工作,如由高校或體育學院出面,在全校性質(如開學典禮、校運會等)或院系間交流性質的活動中融入民族傳統體育展演內容,或是在學校中成立具體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社團(比如具體的武術社團、空竹社團,或是其他以具體民俗傳統體育項目為活動交流主題的社團)等等,從而強化民族傳統體育在校內的文化氛圍,使學生能夠更進一步接觸、了解到民族傳統體育,從而激發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
教學體系中存在的不足是影響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建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僅針對課程內容及課程設置兩方面而言,課程內容上需要大范圍獲取可用于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資源,這一點上得益于當下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當前主流媒體平臺中涌現了大量擁有深層次民族傳統體育造詣的自媒體從業者,且相當一部分從業者實際上經過了國家級的認證,也就是說這些自媒體從業者在專業領域上是足夠可靠的,他們所生產的民族傳統體育自媒體內容也因此可應用到教學工作中,從而擴寬民族傳統體育在教學資源上的廣度。而教學資源的深度則需要持續推進相關研究工作以及研究成果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以使教學內容能夠達到應有的深度。
針對課程設置的優化,則需要靈活應用現有的教學方法,包括小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交流研究法等,小組教學法是通過采取小組教學,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研究課程的理論、技能及理實結合的實現方法與策略,以學生的自發性推進“教學做”一體化;而引入自媒體教學材料就屬于多媒體教學法的一種,是將多媒體應用到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對具體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建立更加清晰的認知;交流研究法則是重視教學工作、學生、教師與校外資深民族傳統體育從業者的交流,這在前文中也有所提及,故此處不再贅述。
而要達成以上內容,就需要高度重視教師職業能力及專業水平的提升。由于從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教師很難保證全員擁有深層次的民族傳統體育技能造詣,因此就更需要強化教師與民族傳統體育從業者的交流,首先培養出教師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認可和興趣,來保證教師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工作中,并積極推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實踐與落成。而對于少數具有高層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技能水準的教師,則應將其作為課程教育工作的主力加以培養,使之在教師群體中形成模范作用,共同推進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工作的發展。
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無可替代的文化瑰寶,在價值上與西方體育運動項目是等同的,這就意味著各高校更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以“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及發揚創造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