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邦屯
(河南省三門峽市陽光小學,河南三門峽 472000)
由于小學階段數學內容具有一定的關聯性特點,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根據知識內在的邏輯關系運用單元整合方式開展教學工作,使學生在其中形成系統知識框架,促進對知識點內容從單點結構到多點結構再到關聯結構,最后建立起學科結構,對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個性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單元整合教學為學生梳理整合教材單元結構線索,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掌握數學學科知識結構,不僅符合現階段教學改革的方向,更在契合學生長遠發展方面體現出重要教學意義與價值。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在課程理念中明確指出要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征的課程內容,重點對課程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從傳統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到,很多教師習慣分開講解各類知識點內容,導致學生所接收到的知識點內容整體呈現出過于零散、碎片化的特點,難以構建系統化知識結構,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更難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然而,在結構化教學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能體現數學學科本質、對將來學習有支撐意義的結構化的數學知識體系。一方面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與來源、結構與關聯、價值與意義,另一方面強化對數學本質的理解,建立起有意義的知識結構。
在教學中通過合適的主題整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學會用整體的、聯系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發展核心素養。通過結構化教學可以幫助教師在了解學生基礎學習經驗的同時,使學生得以發現新舊知識點之間所存在的聯系,便于及時梳理、總結數學知識點,尤其在各類數學問題的基礎上,便于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得以掌握知識結構、使學生數學認知結構變得更加完整、積累更為豐富的學習經驗,在深刻掌握數學核心概念的基礎上,使學生在構建多個知識點聯系的過程中,理解單元知識點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改變思維方式,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后續學習中提高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與創新意識。
數學教學強調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力,而在結構化教學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對相關數學問題開展更為全面、系統性的思考工作,便于深度剖析、掌握相關數學問題,在加深對知識內容理解的同時,在尋求數學問題解決方法的過程中,有效發展學生創造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使學生在加深對單個知識點理解與掌握的基礎上,有效強化各個知識點的聯系,在完善學生數學知識網絡框架的同時,使學生在分析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體現出應有的全面性特征。
單元結構化教學是基于數學大概念,以有結構地教,促進有目標、有結構、有關聯地學。將單元知識系統化,便于學生認知,數學結構化教學是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的基礎上,站在整體化、系統化的高度組織教學,完善和發展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促進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能融會貫通,形成較完善的數學認知結構和思維結構的教學。在開展基于單元整合的數學結構化教學時,教師應整合數學知識板塊,促進學生的思維結構化,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進而促進數學知識的整體化教學。
很多小學生思考問題普遍依賴于形象思維能力,所以過于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學生在實際學習當中難以真正地理解通透,而作為數學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認知特征與學習需求,在順應學生思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開展規范指導工作。教師應當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主體,基于學生主體以開展結構化教學工作,使學生得以有效提升主體學習意識,為學生構建更為開放、更具趣味性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在快速融入學習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習興趣,教師在加強教學引導工作中,幫助學生得以提高對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師可以在多個單元教學知識點中進行重新梳理與整合,將其中的備課思維進行合理調整,整合零散知識內容,使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認識。以五年級《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六年級《分數乘法》《分數除法》《百分數》等教學內容為例,這些知識點分布在兩個年級的教材中,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將這些單元知識點內容進行整合分析,使學生理解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和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折扣、成數、稅率、合格率、利息等)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以分數的意義為核心,引出的分數解決問題的三大類型的具體應用,它們之間是相通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知識點內容的編排順序和難度合理整合課時、壓縮課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主體探究、對比感悟,主動發現百分數解決問題和分數解決問題一樣都是分三種基本類型,解決方法是一樣的,只是表現形式不同,相互轉化就互通了。當學生發現了這幾部分內容的相同之處形成結構化的認知外,在教學中就大大縮短了教學時間,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把節省下來的課時采取單獨單元整合訓練以及多個單元整合訓練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課后知識應用訓練,這樣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基于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單元教學內容,使學生的學習內容及學習過程體現出一定的結構性和層次性特征,大大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
教材研讀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備課的重要環節,為了能夠發揮結構化教學優勢,加強教材研讀工作不僅要確保教師能夠在理論層面提高正確認知,同時還要促進自身實踐教學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在掌握單元結構化教學運用方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教師在教材研讀的過程中,應當依據課標理念和結合課標對具體教學內容的要求,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吃透教材,基于單元整合方向以開展教學活動、合理設計數學作業,為學生提供科學合理的課時教學安排。與此同時,深度解讀教材內容還可以推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個性化發展,為教師專業化發展形成相應的基礎條件。只有在實際單元整合結構化教學中不斷加強教材研讀力度,才能夠有效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在強化深度教學的同時提高教學專業能力。
比如,教學五年級下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該課是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后續知識,是小學階段學生所學加減法計算的最后一節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小數加減法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以及分數的意義、通分等知識。在學習本課時,要使學生明白異分母分數的分母不同,分數單位也就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減,要先通分轉化成分數單位相同的同分母分數再加減,而分數單位相同也就是計數單位相同,其運算本質還是相同計數單位個數的累加和遞減,和前面學習的整數、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和運算本質是一樣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吃透這一點,要讓學生明白加減法計算的通理通法。在引導學生通過數形結合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么要先通分的算理后,增加溝通整數、小數、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溝通這一環節,讓學生在溝通對比中明白加減法運算的一致性這一運算本質,形成一個結構化的認知。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許多知識點在各個年級階段具有不同的分布狀況,如五年級教材中對分數知識點內容主要圍繞分數加減法進行,而在六年級教材中主要圍繞分數乘除法進行。因此教師也可以運用相關知識點圍繞核心目標以設計教學內容,使學生將零散知識點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構建系統知識網絡結構,使學生學會歸納總結所學習的相關知識,比如從教材中提取分數的知識、總結相關知識,基于此制作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思考,能夠針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更為深刻的思考,從而完善學生的結構化數學知識思維。比如在五年級及六年級這一階段的學生群體中,隨著他們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不斷增長,教師可以將相關知識點內容進行提取、結合以開展單元整合教學。在應用舊知識導入新知識的過程中,將學生的已知知識點進行有效串聯,使學生的核心知識點內容理解程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以五年級《分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教學為例,教師通過將學生以往所學習過的分數知識點內容進行提取、回顧性講解,同時針對性繪制相應的思維導圖。比如在引導學生認識“1/5+1/5+1/5+1/5+1/5 =1”的分數加法內容中,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分數加法的理解與認識,教師可以運用情境創設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媽媽的菜籃子里面有5 個胡蘿卜,如果將這些胡蘿卜分給五只小兔子,那么每只小兔子可以分到幾個胡蘿卜?如果將這5 個胡蘿卜視之為一個整體,那么每個胡蘿卜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而通過這樣的教學情境,可以充分引導學生了解分數和乘除法之間的聯系,延伸已知知識結構,加深對分數知識內容的認知與理解,促進學習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通過結構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將各個知識內容之間的銜接點進行有效掌握,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運用列舉論證的教學策略,為學生進行循序漸進式教學引導工作,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中提高對結構化知識點內容的理解程度。
比如,在五年級上冊《可能性》一課教學當中,通過列舉論證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操作活動:取出一顆骰子,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骰子有幾個數字。擲骰子可能產生幾個結果?通過多次擲骰子判斷分析每個結果的可能性大小。由于實驗結果和理論概率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未能夠得到預期結果,可以通過多次擲骰子,增加實驗總次數,使實驗結果最終無限接近于理論概率。通過這樣的實踐過程可以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深刻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特點。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現實生活中類似這樣的案例還有哪些,比如商場抽獎、天氣預報等,將這些生活案例列舉出來,并引導學生思考、計算相應的可能性,以便于加深對本單元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在提高合作探究能力、推理論證能力中,為今后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以列舉論證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提升,使學生在思考探究中解決問題,為學生搭建數學知識結構形成重要的引導作用。
綜上所述,教師圍繞單元整合理念以開展結構化教學,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的學習興趣、培養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而教師在此之間應當盡快打破以往的傳統教學思維,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的局限性問題,用數學的“大概念、大情境、大主題、大任務、大問題”將數學知識中相同或相似乃至相對、相反的意義模塊進行統整、優化、組合,使得數學知識成為更具生長力的結構體,使學生學會站在整體、系統、結構化思維角度理解和把握數學知識內容,在深層次思考中發展數學思維能力,為學生積累更多的數學知識,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讓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得到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