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萍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小學,云南曲靖 655000)
在“雙減”背景下,作業是教師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主要切入點,這是因為學生的校內課業負擔主要來自于作業。作業在引領學生溫故知新、夯基固本、拓展延伸等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作業數量多、質量低,這樣的作業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的作用就微乎其微,甚至會明顯加重課業負擔,影響學生身心健康。所以,在設計作業時,應該堅決摒棄“刷題式”作業,鼓精心設計一些“制作型”“思考型”以及“應用型”作業等,據此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相比于“刷題式”的作業而言,“制作型”作業趣味性強,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同時,這樣的作業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因此,教師應該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基于學生發展需求,精心設計一些“制作型”作業,鼓勵學生“多做”。
學具在輔助學生探究新知、拓展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具的作用,讓學生利用學具探究新知、拓展思維。盡管在市面上有許多現成的學具,但是教師還是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些學具,并將制作學具作為一項作業。如果學生有能力制作學具,教師就應該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制作。
例如,在教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時分秒”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自己動手制作一個鐘面。為了激發學生制作鐘面的興趣,教師可以在班級信息化平臺中分享各種各樣的鐘面,如,圓形鐘面、菱形鐘面、笑臉鐘面、卡通動物鐘面等。與此同時,教師在班級信息化平臺中分享的這些鐘面,還會成為學生制作鐘面的樣板。
在自己動手制作鐘面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初步認識鐘面中的時針、分針、秒針,以及鐘面中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所代表的時間。而這,也為學生在課堂中進一步探究鐘面起到了鋪路架橋的作用。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生及時地復習鞏固所學知識,能夠顯著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益。為了引領學生有趣、有效地及時復習鞏固知識,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制作型”作業。相比于一些機械、枯燥、乏味的記憶式復習作業而言,新奇、有趣的“制作型”復習作業,更能夠調動學生復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復習的實效性。
比如說,在教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制作一張關于分數知識的思維導圖。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本課時所有知識點進行歸納、梳理。同時,學生還需要理清所有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此過程中,學生就會在腦海之中逐漸建立一種清晰、完整的知識脈絡結構,進而讓復習變得更加有趣、高效。
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將學生圍繞分數的相關知識點,精心制作一張數學小報。在小報中,學生既可以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分數的定義,也可以有序、有趣、有效地展現生活中的各種分數。
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在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形形色色的數學知識。為了引領學生更加準確、深入、細致地理解相關數學知識,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制作一些調查表格,并利用這些調查表格,調查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比如說,在教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數字編碼”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主設計、制作一張調查表,并調查了解生活中與“數字編碼”相關的內容。在調查表中,學生通常會設計“編碼項目、編碼規則”等。如,在身份證、門牌號、郵政編碼中等,都蘊含著一定的編碼規則。通過調查、了解、分析其中的編碼規則,不僅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理解編碼知識,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濃厚興趣。
另外,在完成調查類作業作業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調查結果,通過對比分析,認真撰寫一份調查報告。通過撰寫調查報告,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就會更加通透、深入、細致。同時,學生的調查分析能力也會顯著提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離不開思考。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還應該潛心設計一些“思考型”作業,據此啟迪學生“多想”。
讓學生牢固掌握、靈活運用某種方法,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了讓學生更為牢固地掌握方法、更為靈活地運用方法,教師不僅要設計一些運用某種方法的練習題目,還要設計一些圍繞某種方法的“思考型”作業,即讓學生在完成某項作業之后,聚焦這些作業,思考相關的方法等。
例如,教師在設計課后計算練習時,不僅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設計各種計算題目,還應該在計算題目之中設計一個反思環節。為了指引學生有的放矢地反思,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相關的問題。以這些問題為引領,學生就能夠深入淺出地思考,以及抽絲剝繭地梳理、歸納計算方法。與此同時,類似這樣的反思也能夠為學生進一步將各種計算方法內化為自身的計算能力起到鋪路架橋的作用。
當學生逐漸養成了圍繞練習題思考相關計算方法、解題方法的習慣之后,他們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也就會逐漸得到提升。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無論是在課堂達標練習中,還是在課后拓展練習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錯誤。對于學生出現的各種錯誤,教師不僅要督促他們及時改正,還要啟迪他們從錯誤中學習。鑒于此,可以設計一些要求學生改錯的課后作業。但是,改錯的課后作業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改正錯誤,還應該從錯誤中習得知識。
例如,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個錯題本。在這個錯題本上,學生可以將自己在課堂達標練習中,以及在課堂作業本中做錯的練習題目記錄下來。之后,教師可以將改正錯誤、思考錯題作為當天的一項課后作業。學生在課堂達標練習、課堂作業本中,之所以會出現這些錯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對相關知識理解不透徹、掌握不扎實、運用不熟練。盡管通過讓學生改正這些錯題,有助于他們更進一步地理解、掌握、運用相關知識,但是其效果并不明顯。倘若教師能夠讓學生在改正錯題的基礎上,圍繞錯題的形成原因、正確解法等進一步思考,那么,他們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也就會更加透徹,掌握也就會更加扎實,運用也就會更加熟練。
實踐證明,在課后,通過讓學生完成思考錯題的作業,不僅能夠明顯減少學生的作業量,還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益,更好地發揮作業在夯基固本、查缺補漏方面的作用。
在理解相關數學知識的基礎上,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應用數學知識的機會。通過大量的應用,學生對于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入、通透、細致。鑒于此,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些“應用型”作業,據此引導學生“多用”。
聚焦繁重的學生作業,重復機械是其共有的一個特征。重復機械的作業題目枯燥乏味,很難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同時,這樣的作業在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方面的作用并不明顯。為了讓作業更加具有吸引力、召喚性,教師可以圍繞某一知識點,精心設計一些變式訓練。以變式訓練為抓手,教師不僅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相關知識,還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比如說,在教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些變式訓練題目。當然,在設計變式訓練題目時,教師也應該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首先,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已知某個長方形的長和寬,求該長方形面積的基礎題。緊接著,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已知某個長方形面積和寬,求該長方形的長的練習題,以及已知某個長方形的面積和長,求該長方形的寬的練習題等。在設計這些變式練習的時候,教師既要注意練習題目的坡度,也要注意練習題目的難度,還要注意練習題目的數量等。唯有如此,才能夠確保這些變式練習有序、有效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且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等。
在上面的案例中,通過讓學生完成與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相關的變式訓練題目,不僅可以讓他們進一步理解、掌握、應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能力,還可以進一步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解決問題,是連接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一座橋梁。通過完成解決問題類題目,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將數學知識轉化為一種數學素養。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還應該圍繞相關數學知識,精心設計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據此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應用數學知識的機會,讓他們在應用中更深、更透、更細地理解相關數學知識。
比如說,在教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緊密聯系實際生活,設計一些解決問題類題目。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家中的超市購物小票,或者可以根據家中的購物需求設計一張購物清單等。緊接著,學生可以利用超市購物小票,或者超市購物清單等,應用“小數加減法”的相關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相比于教師用語言文字為學生創設的問題情景而言,這種用購物小票或者購物清單創設的問題情景更加真實、有趣,更加能夠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同時,這樣的作業也能夠顯著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學生在樂此不疲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鞏固、拓展、吸收、內化與“小數加減法”相關的知識等。
此外,教師還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讓他們聚焦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自主搜集、尋找、整理一些與所學知識相關的實際問題,并嘗試自主解決。當然,為了確保學生能夠高質量地完成這種類型的作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或者課余時間,對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真實情況進行及時、細致地評價等。
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都非常喜歡游戲活動。因此,如果教師能夠將相關的數學知識融入到游戲活動之中,不僅能夠豐富游戲活動的內容,還可以創新課后作業的形式。與此同時,學生還可以在妙趣橫生的游戲活動中,樂此不疲、卓有成效地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以此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益。
以教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時分秒”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后服務活動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游戲活動“老狼老狼幾點了”。在游戲活動之前,教師可以準備一個老狼的頭飾、一個鐘面教具等。之后,在游戲活動中,教師首先可以扮演“老狼”,讓學生明確游戲規則。扮演“老狼”的教師可以在鐘面上任意擺出一個時間。之后,學生可以大聲地問:“老狼老狼,幾點了?”接下來,扮演“老狼”的教師會告訴學生,現在幾點了。緊接著,教師可以分別讓不同的學生逐一扮演“老狼”……在興致勃勃參與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對于“時分秒”等相關數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也就會更加通透。
很顯然,融入數學知識的游戲活動,既讓數學課后服務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讓學生在快樂的游戲活動中更為通透地理解、更為牢固地掌握了知識。
總而言之,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轉變作業設計理念,根除一些機械、重復、枯燥、乏味的作業內容,進行設計一些需要學生動手制作、動腦思考以及實踐應用的課后作業內容,以此增加課后作業的趣味性、實踐性、創造性等。于學生而言,這樣的作業更加具有吸引力、召喚性。面對具有吸引力、召喚性的作業,學生會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更加飽滿的熱情去完成。與此同時,通過完成這樣的作業,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也會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