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威地處河西走廊,為古代絲綢之路重鎮,其境內漢明兩代的長城修筑史見證了中國古代西北邊防的變遷。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背景下,不僅要對長城遺址及其周邊環境實施保護和管控,更要結合相關文化遺存,提煉地域特色,培育長城文化旅游品牌,增強長城文化遺產傳承活力。文章立足于武威現存的長城文化資源,把握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契機,提出通過完善長城保護管理體制、加強長城文化研究水平、激發文化遺產傳承活力、鼓勵長城專題文藝創作等方式,助力武威文化旅游名市建設。
關鍵詞: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武威;保護;開發利用
前言
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工程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波瀾壯闊歷史的見證,還是傳承和弘揚華夏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長城是理解中國史乃至世界史的重要視角,審視長城所反映的中華文明獨特內涵,對于從整體上揭示中國歷史道路所造成的與世界其他文明的歷史分途具有重要意義。武威是長城資源大市,在國家和甘肅省頒布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規劃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整合武威長城文化資源,利用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長城文化,推進長城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推動長城精神與時代元素相結合,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對于提升武威文化軟實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武威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武威長城文化資源總體概況
武威位于甘肅省中部,地處河西走廊東端,有“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稱,歷來為軍事戰略要地。它不僅作為西北重鎮屏護著漢唐古都長安,同時也是當時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物資交流的重要驛站和商埠。其境內長城資源豐富,長城的修筑為維護絲綢之路暢通、保障河西軍屯和郡縣移民實邊安全、促進中外經貿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武威長城修建歷史
武威的漢長城是隨著漢朝經營西域而分段修建的,為鞏固新納入中央版圖的河西走廊邊陲之安定,元鼎六年(前111),漢武帝命人修筑了由令居(甘肅永登)至酒泉連綿數百公里的長城,沿長城設障、塞、烽燧和壕溝。《史記·大宛列傳》載:“漢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史記·平準書》載:“數萬人度河筑令居。”武威境內的漢長城東起蘭州市永登縣下溝灘,向西北穿越武威市天祝縣、古浪縣、涼州區、民勤縣。在民勤縣境內分為兩條:一條自民勤縣進入金昌市金川區,經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進入張掖市山丹縣,隨后一路向西延伸,止于敦煌市西部灣窯盆地廣昌燧;另一條自民勤縣經永昌縣,進入山丹縣,止于雙壕子一帶。因多為黃土夯筑且歷史久遠,漢代長城相關遺跡保存較少。
保存較好、遺存豐富的主要為明長城。武威境內明長城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是大致呈南北走向的“舊邊”長城,另一條是大致呈東西走向的“新邊”長城,新舊邊長城交匯于涼州區黃羊河農場大門西側。“舊邊”筑于明正德年間,沿古浪河東岸北下,經下西灣、賈家后莊,到胡家邊東折,再經任家莊、朱家西灘、寧家墩、朱家莊、馬家莊到青石灣闇門,同漢代壕墻相接。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三邊總督李汶集七路之師,分道出兵,進剿盤踞于大、小松山(今甘肅景泰縣壽鹿山、昌林山)一帶的韃靼阿赤兔等部。次年(1599),修筑松山“新邊”。這條新邊長城東端與黃河東岸的固原鎮裴家川長城隔河相望,西端同甘肅鎮古浪所、莊浪衛(今甘肅永登)舊邊相銜接,構筑于松山北麓與荒漠沙灘之間,全長400余里,墻內新筑土門、大靖、裴家營、紅水河、三眼井、蘆塘等軍事要塞,形成了明后期長城軍事防御體系線狀分布、點線結合的基本特征。
(二)武威長城文化資源的價值
武威境內長城以黃土夯筑為主,建筑形制囊括墻體、關堡、烽火臺、敵臺、壕塹、天險等各種類型。長城墻體所經地區,地形環境復雜多變,既有高山草原,又有綠洲平原,還有淺山緩坡和沙漠戈壁。各縣區長城遺存各具特點,形成了風格迥異的人文景觀。
在天祝縣境內,烏鞘嶺長城和石洞溝梁長城屹立在烏鞘嶺南麓溝谷和金強河南側石洞溝梁山脊上,蜿蜒跨越河西走廊門戶,是現存海拔較高、地域特色鮮明的雪域高原長城。壯觀的高原景觀與長城遺跡相融合,雪山與長城墻體相輝映,形成獨特的人文景觀。古浪縣境內的三道明長城,修筑于三個不同歷史時期,構成了明長城甘肅段的修建簡史。在古浪縣和涼州區境內的平原綠洲地帶,特別是在古浪圓墩和涼州區黃羊河農場一帶,長城墻體高大、雄渾,敵臺、烽火臺保存完好,部分地段墻頂和臺體頂部女墻猶存,很好地保持了長城的原始風貌,是甘肅土長城的典型代表。民勤縣長城因幾百年來的風雨剝蝕、流沙壅壓,長城塞垣大部分毀壞,成為環境惡劣長城遺址的代表。涼州區境內的長城保存相對完整,具有漢代和明代兩個時期長城疊加修筑的顯著特征。
二、武威長城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現狀
武威市所轄三縣一區均有長城分布,全市長城全長629千米(漢長城198千米,明長城431千米),單體建筑354座、關堡22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將武威市民勤縣黑山堡,古浪縣大靖鎮、土門堡,天祝縣烏鞘嶺漢明長城納入“一帶、十八段、二十六區、多點”總體空間布局中的多個“萬里長城”形象標志點規劃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建設保護規劃》將涼—古段(圓墩堡、圓墩長城、胡家邊長城、光豐長城、臺子長城)、民勤段(石羊河林場大灘分場長城、王謀長城、紅崖堡、青茨墩)、天祝段(松山新城)納入“三園、三段、八點一線”總體空間布局中的明代雄關核心展示園規劃建設。
近年來,武威市依托長城保護方面的國家政策,重點實施長城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等工程,組建市縣兩級長城文化保護研究機構,為武威市長城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文化遺產傳承弘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及時有效的政策保障,長城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長城作為大型線性歷史文化遺產,其保護及文化研究工作依然任務艱巨:一是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武威生態位置特殊,地處黃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匯地帶,氣溫年、日差較大,干旱缺水,荒漠化嚴重,大風、揚沙天氣時有發生,這樣的環境、氣候對長城墻體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二是人為因素的影響。長城部分點段距離人類日常活動區域較近,歷史上曾長期存在周邊民眾修路毀墻、取土燒磚、剝磚蓋房、挖洞放牧等現象,人類活動對長城遺址破壞明顯,長城賦存環境進一步惡化;三是部分長城點段保護不到位。由于長城部分點段地處山頂、沙漠腹地,日常巡查管理不便,使這部分長城遺址未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四是缺乏應有的科學技術支持。由于缺乏具體的科技手段,包括長城歷史文物的準確定位、長城所處地區的生態環境監測等方面都存在較低的精度和準確性,影響了長城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五是長城保護還面臨著資金和人力不足等問題。武威境內長城體量大,保護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資源才能夠有效開展,但由于各種原因,這些資源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調配和利用,也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探究武威長城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措施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漢武帝起用年僅19歲的霍去病擊敗匈奴,收復河西走廊。為彰顯大漢王朝的“武功軍威”,漢武帝將進入河西走廊的第一座城市命名為武威。此后歷代王朝都曾在武威設郡置府,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和隋末的大涼均在此建都,因而武威有“五涼古都,河西都會”之美譽。武威優越的地理區位造就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境內歷史文化遺存眾多。因此,深入挖掘武威歷史文化資源,探究武威長城的價值和精神內涵,推動長城精神與歷史文化元素相結合,對于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傳承發展新時代中華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一)完善長城保護機制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統籌全局、協調推進,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完善長城文化保護研究的工作體制,全面提升長城保護管理工作水平。以長城墻體遺址、關堡、烽燧等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為主,對長城遺址及周邊環境實施嚴格保護和管控,分段落對境內長城進行圍欄保護,保留長城原始風貌。加強長城文化景觀及周邊自然景觀、生態環境保護,加大管控力度,嚴防不恰當開發和過度商業化,禁止不符合保護傳承要求或改變遺產歷史環境的項目建設,消除過度人類活動等對長城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利影響。依托現有市縣兩級長城保護機構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鎮村兩級長城保護工作力量,統一部署,圍繞涼—古段、民勤段、天祝段等3個特色展示區段,按照“科學規劃、原狀保護、屬地管理”的長城保護原則,全面保護長城文物本體及其環境風貌。
(二)加強長城文化研究
文化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傳承長城精神必須要創作出具有感召力和親和力的精品力作。加強長城文化系統研究,多層次、全方位深化對長城文化內涵的認知,展現遺存承載的文化,突出“萬里長城”整體辨識度。因地制宜,深入挖掘長城精神內涵,創作長城專題文藝作品。通過設置長城美術展區、拍攝紀錄片、創作舞臺劇的方式向廣大民眾展示長城文化,讓長城歷史文物鮮活起來,不斷激發長城文化活力和創造力,使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
(三)推動長城文旅融合
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段落,而武威是河西走廊的重要節點城市。充分利用武威在河西走廊的重要區位優勢,依托武威現有的文化資源優勢,挖掘在歷史文化積淀、民族融合發展、中西方文化匯聚方面的文化內涵,將長城文化與絲路文化、紅色文化、天馬文化、涼州葡萄酒文化、民族特色文化融合在一起,增強“天馬行空·自在武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發展理念,打造絲綢之路沿線區域特色長城文化品牌,提升武威文化旅游的核心吸引力,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帶建設,更好地發揮武威在“一帶一路”建設和河西走廊經濟帶建設中的文化區位優勢和文化資源優勢。
(四)建設長城研學基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打造長城文化研學基地,為人民群眾提供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教育服務,能夠激發人們潛在的學習動力,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提升武威長城文化品牌效應。圍繞“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新時代武威精神,結合八步沙教育基地建設,充分挖掘長城及周邊重點集鎮歷史文化底蘊,在集中特色展示的基礎上,融合古浪戰役紀念館為主的紅色文化、大靖土門歷史文化,將長城邊塞文化納入研學基地進行開發,配套完善周邊道路、標識、景觀、綠化等基礎設施,整治周邊環境,擴大長城徒步行、長城戶外探險等活動的影響力,建設具有河西走廊絲綢之路文化特色的長城研學教育基地。
(五)打造長城文化名片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結合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提升文化遺產研究挖掘和保護利用水平。通過具有鮮明長城文化符號的文創產品設計、旅游線路規劃、藝術作品創作等方式,依托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各類文博會等平臺,抓住“一帶一路”重大發展機遇,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文交流合作,拓展對外宣傳渠道,推進對武威長城沿線文化資源的整理,加強對涼州賢孝、涼州寶卷、涼州攻鼓子、土族安召、涼州社火、涼州水陸畫、民勤曲子戲、古浪老調、天祝藏族服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共同打造融合絲綢之路特色文化、河西走廊綠洲生態文化、古浪新時代紅色文化、天祝民族特色文化、民勤沙鄉文化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武威漢明長城文化名片。
結語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武威段的建設要立足武威文化資源稟賦,統籌全局,推進文化功能區建設,塑造以長城文化為重點的文化標識和典型代表。盤活武威文化資源,激發文化活力,突出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差異性、典型性,因地制宜培育建設彰顯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的優質項目,發揮各級各類新聞媒體的作用,廣泛宣傳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大意義和豐富內涵,加強長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努力在全社會形成關注、熱愛、保護長城的共識,為建設武威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態文明、社會文明、美麗宜居、人民幸福的和諧新武威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第六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59:3170.
[2]新華社記者.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這樣建[N].新華每日電訊,2021-10-28(006).
[3]李婷,王斯敏,蔣新軍,成亞倩,焦德武.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怎么建[N].光明日報,2019-10-09(007).
[4]王峰,王華,史千云,吳晟.山丹漢明長城的文化價值與旅游開發思路研究[J].旅游與攝影,2022(08):36-41.
作者簡介:
徐國軍(1981—),男,漢族,甘肅武威人。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長城保護及長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