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運梅 劉冬瓊
【摘要】本文基于中職電工實訓課的教學分析,以中職電工專業焊接練習實訓課為例,具體論述確定實訓教學目標、做好實訓教學準備、實施實訓教學、實施實訓教學評價等教學策略,并對教學進行反思,針對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電工專業實訓課 焊接練習 教學例談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7-0141-04
實訓課是中職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對中職電工專業課程而言,由于課程內容多且抽象、復雜、知識系統性較高,中職生要想系統掌握電工專業知識具有一定難度,這時就需要實施系統有效的實訓教學。中職電工專業實訓課是中職學校電子類專業的重要課程,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完成繪制電路工作原理圖和電路布置圖,找元件、焊接元器件,組裝電路、調試電路等實操任務,在操作過程中真正理解理論知識、掌握專業技能。但是,目前仍存在部分教師不重視實訓課、實訓課教學效果較低等現象。為此,筆者進行了實訓課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總結出了一些實施中職電工專業實訓課教學的有效經驗和方法。
一、關于中職電工專業實訓課的教學分析
(一)關于教學內容的分析
中職電工專業實訓課以專業課程標準和要求為指導思想,以電子電路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教學要體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具體而言,該課程的教學就是在實施電工專業實訓課教學時,教師要在相關專業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典型工作任務指導學生利用實訓設備和材料開展電工實踐訓練,讓學生充分掌握常用儀器、電器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學習電工專業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并引導學生做好知識和技能的查漏補缺、及時鞏固。在指導學生開展實訓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深入淺出、突出重點、步驟清晰、要求明確,才能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關于教學目標的分析
中職電工專業實訓課的教學目標可以分為如下三個層面:一是知識層面,即讓學生了解課程教學內容,電工工具和設備的使用,電器元件、電路的安裝和調試等專業知識;二是技術技能層面,即讓學生了解電路工作原理并熟悉電路原理圖,掌握根據電路圖進行電器元器件安裝、調試和維修的方法,鍛煉學生的實操能力;三是素養層面,即讓學生學會用理論知識指導工作實踐,成為具有豐富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三)關于教學方法的分析
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采用“小組任務法”實施實訓教學,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小組任務法”就是將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通過設計若干學習任務,讓各小組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展開實操練習。采用這一教學方法,教師要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清楚了解班級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學情、任務難易程度、教學目標與要求等進行科學分組,每個小組5—6人為宜,每組設1名組長,由組長負責組員分工、實訓內容規劃、操作步驟制訂、紀律和安全維護等事項。
二、中職電工專業焊接練習實訓課的實施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電子電工產業獲得了巨大發展,這就使得電子電工類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長,而且各行各業對電子電工專業技術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通過對廣西相關企業進行調研分析,筆者發現相關企業對中職電工專業畢業生的滿意度并不高,各企業的滿意度指數基本為41.00%左右,而且大多數企業都反映學生的實操能力較差。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職學校開展專業實訓教學的力度較弱。也就是說,中職電工專業在培養專業人才時,要將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有機結合,在理論和實踐的交互開展、互融互生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和技術能力,為企業輸送更多懂理論、會操作的專業人才。下面,筆者以中職電工專業焊接練習實訓課為例,從實訓教學目標、實訓教學準備、實訓教學過程、實訓教學評價等四個方面,具體討論有效實施中職電工專業實訓課教學的策略。
(一)確定實訓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旨歸,是實施教學的方向,只有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任務清單、知識點、知識結構等,才能引導學生有方向地開展學習,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目的。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對焊接練習實訓課的知識點進行了分析,本課主要包含焊接的定義、電烙鐵及其分類、常用的兩種電烙鐵、使用電烙鐵的注意事項等內容。然后,筆者結合學情設定了本課教學目標:①學生能正確理解焊接的具體要求;②學生能掌握焊接的基本技術;③培養學生靈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做好實訓教學的準備
為了確保實訓教學的有效性,以及保證實訓過程中學生的安全,在每節實訓課課前,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做好各種課前準備。就焊接練習實訓課而言,學生在課前要預先準備好實訓所需的電工工具,了解所使用的電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了解實訓操作流程和步驟等。具體操作如下:一是組織學生學習烙鐵頭上錫的知識和操作技巧,主要學習老式烙鐵頭、新式烙鐵頭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項;二是組織學生了解手工焊接工藝流程,流程具體為“準備器件→加熱焊件→熔化焊料→移開焊錫→移開烙鐵”;三是組織學生觀看焊接操作技巧講解視頻,了解焊接操作的注意事項,以及每次焊接的時長、焊錫的用量等;四是讓各小組學生按實訓任務清單準備并檢查實訓工具和所用材料。
(三)實施實訓教學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筆者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采取小組合作教學方法,即將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各小組學生根據筆者設置的分層任務進行手工焊接實操訓練。在學生實訓過程中,筆者進行巡回指導,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并糾正,尤其是針對在實操過程中學生出現的一些典型錯誤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
具體操作過程如下。首先,筆者布置“在萬能板上焊接8條短路線、平焊8個電阻、立焊8個電阻”的實訓任務,并向學生明確提出“線路排列要整齊,連接要牢固且美觀,立焊電阻排列要整齊、高度要一致,焊接要牢固”的焊接要求。其次,筆者讓各學習小組按任務要求,同時結合相關焊接理論知識進行焊接操作。在學生操作過程中,筆者巡回查看各學習小組完成實訓任務的情況,針對學生遇到的不同問題、不同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點撥和指導。接著,筆者要求學生根據筆者提出的辦法,進一步開展小組合作探究,不斷完善焊接成品。最后,由各小組通過思維導圖展示本組進行焊接操作的思路、流程和操作要點,其他小組學生則對展示小組的成果或質疑,或補充和完善。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通過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逐步理解焊接程序和操作技巧,而且學生始終居于學習的主體地位,筆者只是在合適的時機對學生進行點撥和指導。這樣實施教學既能讓學生扎實地掌握焊接知識和技術,又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實施實訓教學評價
在教學評價中,筆者采取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教師總結點評的評價方式。首先,各小組學生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進行組內自評和互評,總結自己在實訓操作過程中學到的知識和技巧、遇到的疑難和問題,并據此繪制思維導圖。其次,各小組學生展示本組的思維導圖,其他小組學生對展示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并針對存在問題展開討論,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最后,筆者根據各學習小組的學習表現、展示情況做綜述與總評。在總結點評過程中,筆者再次向學生強調重難點知識,同時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并表揚做得好的小組或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焊接練習實訓課教學的反思與建議
(一)焊接練習實訓課教學知識點尚不明確,還缺乏系統性
過去,在開展焊接練習實訓課教學時,教師主要采取“說教式”的授課方式,即先由教師講解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再由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而且,有部分教師在實施教學前,沒能深入分析教材內容,沒能根據教材和崗位工作所需歸納、提煉教學知識點,導致教學知識點不夠明確,沒有真正體現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學生不知學什么、怎么學。因此,筆者認為,實施焊接練習實訓課教學要做到理實一體,要有效整合電工理論知識與實訓課程內容,強化電工實訓課程知識點的系統性。在實訓課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掌握電工專業的理論知識,尤其是電子產品的基本原理、應用要求和焊接工藝要求,電工工具的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項,以及識別電子元器件及其功能、作用等。學生只有掌握了這些理論知識,才能在實訓過程中有效完成實操任務,規避操作危險。例如,在進行短路線的焊接實訓時,如果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不扎實,把兩個端點連焊,就會出現短路現象,容易引起火災。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系統整理課程所涉及的知識點,并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向學生展示,讓學生清楚要學什么、怎么學,才能收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并有效降低安全隱患。
(二)電工實訓課的教學內容比較單一,對學生缺乏吸引力
電工實訓課教學內容比較單一,且脫離生活生產實際,對學生缺乏吸引力,是過去存在的較突出的問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具體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做。
一是豐富實訓課任務。首先,教師在設計實訓課任務時應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在學生獨立完成基礎任務后增加實訓難度,以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延伸。如,在電子電路實訓課中,筆者首先設計了最簡單的串接節能小夜燈任務,然后在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要求學生思考“如果想做成帶明暗兩擋的小夜燈,如何改進電路?”“如果供電電源的電壓是12V,怎樣設計小夜燈才能收到最好的節能效果?”兩個問題,并動手實踐。接著,筆者增加實訓難度,要求學生設計串聯穩壓電源電路。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利用相關廢舊材料制作門鈴、單向晶閘管調光燈等。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考能力、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又能增強學生的勤儉節約意識。
二是加強社會實踐。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迅速提高,電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已成為每家每戶必備的家用電器。這些電子產品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就會出現故障,有的是保險絲燒了,有的是零件出現問題,需要進行維修排除故障才能正常使用。為此,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我校)成立了“電子電器維修義務工作站”,組織工作站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社區、到家庭為廣大群眾維修家電,通過實踐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技術水平,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同時,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了解了市場發展前景及就業創業方向,能促使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學會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工作,從而將學生技能訓練與社會實踐有效對接,將實訓成果轉變為社會產品。例如,我校電工專業班承接了電力施工項目——為學校兩棟實訓樓和一棟學生宿舍樓裝配電線。該工程采取包干制,專業性強、質量要求高、工程任務重。為了按時完成該項目,確保項目能夠順利通過質量檢查驗收,電工專業班學生在教師、企業專家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能,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了項目工作。通過該項目的安裝實訓,學生強化了職業意識、端正了工作態度、轉變了思想觀念、鍛煉了吃苦耐勞的精神,懂得了電力施工安全操作、規范操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專業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從而進一步增強了自身的綜合業務素質。
(三)電工實訓課程缺乏引導性,學生難以深入學習探究,導致實訓課程教學效果不佳
筆者發現,在實訓課教學中往往會出現課堂“熱鬧”而教學效果不佳的情況,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教學缺乏引導性,未能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引導作用。因此,筆者認為,實施焊接練習實訓課教學要做到講練結合,增強評價的有效性。實訓要以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為主,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水平和專業特點,采用綜合性評價方式從職業素質、知識掌握程度、技能熟練程度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效果做評價,引導學生發現實際操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實訓教學效果。評價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學生自評、教師點評、組內評價、學生互評等,通過及時有效、多元科學的評價,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而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
例如,在學生完成實訓操作后,筆者對焊點進行質量分析。首先,筆者明確質量分析要點,包含以下內容:一是焊點要有足夠的機械強度,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操作把焊元器件引線端子打彎后再焊接的方法;二是焊接要穩固牢靠,焊點不松、不偏斜,焊錫分布均勻,具有良好的導電性能;三是焊料用量要合適,不出現堆焊;四是焊點表面要整齊、連續、圓滑、美觀。其次,筆者引導學生對比分析錯誤焊接和正確焊接(如圖1所示)。錯誤焊接是焊錫沒有真正焊接到焊盤上,焊錫和焊盤完全分開,或是兩個焊點粘連在一起,通電時出現短路現象。正確焊接則是焊錫完全焊接在焊盤上,且焊錫適量,焊點外觀圓潤美觀。最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焊接成品評價。在此過程中,學生互換焊接成品,找出對方焊接成品的缺點,如虛焊、漏焊、焊點粘連、排列不整齊、外觀不美等;找出對方焊接成品的優點,如焊點牢固、焊錫適量、焊點圓潤美觀、排列整齊、引腳長度合適等。根據成品對比分析填寫相關表格,然后給出合適的評分。
在成品評價過程中,學生對良好的焊點和不良的焊點進行對比,懂得了如何焊出良好焊點、如何改進不良焊點的方法,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與焊接相關的理論知識。尤其是對縣域中職生而言,由于他們的學習基礎普遍薄弱,很難接受和消化相對抽象的理論知識。實訓課能把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操作能力,增強學生學好電工專業課程的信心。
(四)不夠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中職生的職業素養是多方面的,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校電工專業實訓課教學還存在如下問題:學生的職業素養有待提高,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學生在完成電工實訓課后,沒能規范擺放相關工具、器材,導致實訓器材亂擺亂放、丟失損壞等問題層出不窮。完成實訓操作后,學生要按要求整齊擺放實訓室的工具、器材等,這是電工專業學生應具備的一種職業素養。如焊接時用過的電烙鐵溫度極高,如果在操作完成后沒有放置在烙鐵架上而是直接放在實訓臺上,就會燙壞實訓桌或其他設備的絕緣保護層。這樣不僅會造成實訓教學設施設備的損壞,還會帶來較大的安全隱患。因此,筆者認為,實施焊接練習實訓課教學要做到教和育相結合,不斷提升中職生的職業素養。首先,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認真學習實訓室的管理制度,做到課前檢查、課后規整;其次,中職學校可以采取專人負責制,在每一節實訓課前后,由值日衛生人員組織學生對實訓室設備、器材等進行清潔整理。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提升工作技能,還有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素養,養成把握工作細節、確保工作質量的好習慣,為將來就業創業做好準備。
電工實訓課程是工科類中職學校的一門重要課程,中職學校應不斷推進電工實訓課程的“三教”改革,不斷優化、改進實訓教學的方式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電工實訓課程的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具備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馮恩德.淺談職業高中專業課的教與學[J].新世紀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2000(1).
[2]李艷玲.基于初高中銜接的“引橋課程”例析[J].廣西教育,2021(2).
[3]朱丹偉.三階段混合式教學在中職機電專業課教學中的實施[J].廣西教育,2021(2).
作者簡介:韋運梅(1978— ),廣西羅城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物理、電學、力學、電子電工等專業教學;劉冬瓊(1988— ),廣西桂林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實踐實施與改革、課程思政等。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