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敘事性公共藝術作為公共藝術的一個類別,它不僅承載著城市的歷史和記憶,還在文化傳承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優秀的敘事性公共藝術作品不僅能傳達故事內容和意圖,還能引起具有時代性的討論和思考,通過公眾參與形成有效的互動機制,成為公眾情感表達的載體,傳達公眾思想,追求社會意義。本文從敘事性公共藝術角度出發,通過分析公共藝術互動的主體、客體和形式,總結概括出敘事性公共藝術互動的影響因素和問題現狀,在此基礎上,研究敘事性公共藝術互動的意義。
關鍵詞:公共藝術;敘事性;互動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2-00-03
一、公共藝術互動的主體、客體和形式
(一)互動的主體與客體
公共藝術通過公眾的參與和互動來解決社會之事、制度之事、公共之事、民眾之事,它的價值在于傳達公眾思想、追求社會意義、表現公眾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愿望。公共藝術的價值在互動中產生,人作為公共藝術互動的主體,在公共藝術實踐中,參與到互動的主體包含兩種人,一種是藝術家或者設計師,另一種是普通民眾或者體驗者,兩者之間是共同參與、雙向交流、相互影響、互相作用的。
公共藝術中互動的客體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公共藝術的具體形態或者呈現方式,諸如建筑、雕塑、繪畫、攝影、書法、公共設施;或者是地景、裝置、影像、行為、表演等。另一方面是公共環境或者公共空間,如由山川、河流等組成的自然環境;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而建造的建筑、街道等人工環境;影響一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偏好和行為等風俗習慣的文化環境;由人的視聽感受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愉悅感、緊張感,以及產生力感的心理空間。
(二)互動的形式
在公共藝術實踐中,公眾參與的結果就是作品的互動,互動是公共藝術作品的延伸,也是作品的意義最終實現。公眾參與到公共藝術互動中來,實質上是公眾行使民主權利、參與公共事務、傳達個人情感、實施與個人相關事務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公眾互動的廣度和深度直接影響到公眾權益的切實實現。在公共藝術中,公共藝術作品、公共空間和人構成了互動的三個方面,三方之間的互動形式即:人與公共藝術作品之間的互動、公共藝術作品與公共空間之間的互動、人與公共空間的互動。
人與公共藝術作品之間的互動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通過自身的行為活動參與到互動中去,所帶來的直觀體驗或條件反應,是一種行為性的互動;另一種是在互動中個人意識受到相關刺激,所帶來的思想認知或心理感受,是一種認知性的互動。在實際中,人與公共藝術作品之間的兩種互動形式往往交叉影響、相互作用。公共藝術作品和公共空間的互動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公共藝術作品反映公共空間內文化內涵,體現民眾的生活品質和精神風貌;另一方面是公共空間反作用于公共藝術作品,公共藝術品要滿足公共需求、符合大眾審美。人與公共空間的互動由來已久,是古人對環境和人類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關系的論述,即“天人合一”的觀念。
二、敘事性公共藝術互動的影響因素
公共藝術的價值在互動中產生,敘事性公共藝術是以故事為公共藝術和公眾交流的載體,通過敘事的方式使公眾參與到公共藝術的互動中來,由公眾的參與、互動、共享,最終實現敘事性公共藝術的價值。在與公共藝術作品互動時,還應考慮到以下幾方面因素。
第一,對故事的熟知度決定了公眾的接受力。故事是區域內文化內涵的具體體現,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故事,盤古開天、女媧造人這是東方文化的起點,亞當和夏娃、希臘神話是西方文化的本源。某個地區的人總是對該地區的故事更為理解、接受,這是他們代代相傳,已經扎根于本地區文化內涵的緣故。正如我們從小就知道雷鋒好人好事的故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等,同樣,在西方文化中宙斯和諸神的故事也早已深入人心。往往公眾對一個故事的熟知度越高,與其敘事性公共藝術作品的互動性越好。
第二,敘事的方式決定了公眾的理解度。人們對故事的敘述方式是千差萬別的,不同的敘述者有不同的敘事習慣,有人習慣娓娓道來,也有人習慣簡明扼要,最后,讀者聽到的故事有可能是長篇大論,也有可能是只言片語。敘述的詳略程度直接影響到公眾對故事理解的難易程度。一個故事能有多種敘述方法,同一個敘述者對同一個故事也能有不同的敘事方式。如果改變了敘事修辭和敘事邏輯,即使是同一個故事也會有不同的版本,敘事修辭和敘事邏輯的差異會造成讀者對故事的理解偏差,也就是對藝術的誤讀。
第三,作品的形式決定了公眾的參與性。如何讓公共藝術具有可參與性是藝術家孜孜以求的目標,敘事性公共藝術突破以往紀念雕塑的形式,不再僅僅通過造型、顏色、材料等元素,還會綜合運用聲音、影像、燈光、氣味甚至時間等元素,讓進入某個公共空間的觀眾參與到作品中來,真切地感受到作品帶來的某種體驗。在藝術實踐中,越是新奇有趣的藝術形式,越是能吸引更多的公眾參與到作品的互動中來。
第四,情感的共鳴決定了分享的可能性。人人都需要故事,故事是敘事性公共藝術和公眾交流的載體。人們通過藝術品了解藝術背后的故事,一個好故事可以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人們又總是喜歡把這種共鳴傳遞分享出去。這種分享的過程是實現與公眾互動的過程,也是體現藝術品價值的過程。
三、敘事性公共藝術互動的問題現狀
(一)公眾與敘事性公共藝術的互動
人作為公共藝術中互動的主體,有兩種身份參與到公共藝術的互動中,一是普通公眾,二是藝術家。公眾和公共藝術是相互作用的,在敘事性公共藝術實踐中,一方面,藝術家以藝術的形式把故事傳遞給普通公眾,引發公眾的討論、參與、分享;另一方面,公眾把接收到的故事按照自我認知進行解讀,再反饋給公共藝術或者藝術家。公眾的認知是有局限性的,對事物認知的深度和廣度等方面存在差異,從而影響到對故事的理解,這就導致了公眾對敘事性公共藝術的理解偏差或者誤讀。例如,托馬斯·赫斯維克(Thomas Heatherwick)的作品《爆炸瞬間》,作品由很多沉重的鋼刺組成,造型酷似海洋中生物“海膽”的樣子,觀眾很難將這個沉重而靜止的“海膽”聯想到運動員起跑瞬間的爆發力,且作品怪異可怕。
藝術家的個人主義、精英主義不可忽視。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有意無意地將自我拔高成啟蒙者和教化者的角色,與此同時,也妄加抬高公眾的審美能力。公共藝術作品與公眾審美之間往往存在巨大鴻溝,一邊是藝術品高深莫測,另一邊是公眾不明所以。藝術家一味地追求藝術的個性表達、強調作品的藝術性,而忽略公眾的審美標準、忽視藝術的現實意義,致使公共藝術成為曲高和寡的藝術符號,公眾淪為藝術強權之下的無知民眾。正如英國藝術評論人喬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在對藝術品《科克比的樹》的評價時說:“它確實反映了藝術家和普通民眾之間的鴻溝,也正因為如此,使我們的公共藝術毫無意義。[1]”
政府機構在公共藝術的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公共藝術的落地是由政府和藝術家以及公眾共同參與的,通常情況下,公共藝術是先由藝術家提供設計方案,再經民眾投票和政府抉擇后方可實施的。
(二)敘事性公共藝術與公共環境的互動
公共藝術存在的公共環境可分為三類:一是自然環境,如山川、草木等原生環境,以及經人類改造過的湖泊、公園等次生環境;二是人工環境,如為了滿足人類生活需要建造的街道、住房、商場和公園等;三是人文環境,包括影響一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偏好、行為的風俗習慣和其他因素。敘事性公共藝術與公共環境的互動有著不同的現狀。敘事性公共藝術和自然環境的互動往往處于一種尷尬的狀態,互動經常是被忽略的。公共藝術把故事強加給周邊的自然環境,而環境與故事本身并無緊要關聯,造成藝術與環境之間的不和諧。例如,位于羅馬尼亞多瑙河邊的《國王德塞巴魯斯雕像》,像從青峰巨石中鉆出一個巨大的人物頭部,孤獨地坐落在叢林深處,作品與環境之間顯得很突兀、孤立。
街道、住房、商場和公園等元素構成了為滿足人們生活發展所必需的人工環境,人工環境存在區域間的差異性。公共藝術展現地區特色,反映區域差異,“公共藝術的場所特性決定了它不是放之四海皆準,普適性的藝術;相反,它總是針對特定社區、地域和環境的。[2]”這也就是說,公共藝術具有在地性特征,藝術品并非“萬能的”“通用的”。然而,在公共藝術發展過程中,通過對藝術品的大量復制和低級克隆,導致城市公共藝術千城一面。最終公共藝術并不體現區域特色,與跟周圍環境也毫無關系。“藝術家朱炳仁表示,雙年展的最大價值,在于直指‘千城一面現象,我們要思考,公共藝術到底該如何提升城市品質,而不是成為‘視覺垃圾,或僅僅是‘陽春白雪。[3]”
一個區域內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積淀構成了本區域的人文環境,它是人們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綜合。公共藝術作品應該與本區域的人文環境相融洽,并體現本區域內民眾的生活品質和精神風貌。一件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必定能融入當地人文環境,滿足公眾審美、傳達公眾思想、追求社會意義的。然而,現實中公共藝術與人文環境不協調的案例屢見不鮮,把生搬硬套或拿來主義的公共藝術置于一個并不相符的人文環境中,即不能與當地人文環境和諧融洽,也不是公眾審美情趣和社會意愿的體現。
(三)公眾與公共環境的互動
公共藝術與公共環境之間的互動、公眾與公共藝術之間的互動,這兩者是公眾與公共環境之間互動的基礎。首先,公共藝術與公共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由公共藝術和公共環境共同營造出一個獨特的公共空間;其次,這個公共空間得到公眾的認可,并在公眾的長期認同和好感提升中,成為公眾的精神歸宿;最后,公眾成為這個公共空間的常客。公共空間是公共藝術存在的場所,公共藝術體現著公眾的審美情趣、生活意愿、時代精神,但公眾在與公共環境、公共藝術互動的過程中,公眾的不友好互動現象隨處可見。以陜西西安大雁塔為例,大雁塔平均每年接待人數超過3000萬,平均日流量達8.2萬次,節假日期間人流量甚至達35萬人。有人亂寫亂畫,有人隨意丟棄垃圾,還有人故意破壞公共設施等,致使景區內經常出現藝術作品殘損、環境臟亂的情況,這樣既降低了公共環境的品質,又破壞了公共藝術,公眾和公共環境沒有和諧相處。
四、敘事性公共藝術互動的意義
(一)實現公共藝術價值
公共藝術是一種過程藝術,通過公眾的廣泛參與得到最終結果,“公眾對公共藝術的參與結果,是實現作品的互動,也就是藝術家和公眾的雙向交流,相互影響。互動是公共藝術作品的延伸,它使公共藝術的結果呈現出開放性,作品的意義和結果只有在互動中才能完成。”[4]敘事性公共藝術中,人們對故事的解讀、傳遞、討論的過程就是公眾與公共藝術作品的互動,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公眾體會到了參與的樂趣,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增強了主人公的意識,公眾可能會對故事誤讀,或者會把故事轉變成另一種版本傳遞出去,當然,公共藝術注重的是作品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公共藝術的價值在互動的過程中已經實現了。
(二)肯定公眾的主體地位
在近代以前,藝術服務于信仰、道德和統治者,它是用來宣揚、教化、裝飾或炫耀的藝術。現代主義時期,藝術家凌駕于藝術之上,藝術強權造成了“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的結果。后現代主義提出了“萬物皆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觀點,主張讓公眾成為藝術的主體。公眾作為公共藝術的主體,在公共藝術的互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藝術家通過公共藝術的形式,使公眾參與到公共事務的討論中來,傳達民眾思考、追求社會意義。另一方面,公眾和藝術家是雙向交流,相互影響的,公眾的參與和意見也會反作用于公共藝術。敘事性公共藝術中對故事的解讀、傳遞和轉化離不開公眾,公眾成為敘事性公共藝術價值實現的重要因素。
(三)傳承區域文化內涵
區域文化是在歷史傳承和文化積淀中形成的帶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內涵是區域內的人們世代相傳的文化共識和價值取向。公共藝術是一種空間文化,體現著一個區域內的文化內涵,直間或者間接地體現著當地民眾的民俗習慣、生活方式、生活品質和社會群體的精神狀態。敘事性公共藝術具有很強的故事性,故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在藝術互動中,通過公眾對故事的解讀有了獨立的認知,公眾把這種認知反饋給藝術家或者分享給其他公眾,公眾與藝術家之間、公眾與公眾之間的這種分享和傳遞也是對文化的傳承。這種傳承是“充分尊重和維護個體文化認知、文化體驗和文化權利的前提下,[5]”使匯集到區域內的每一位個體參與到區域文化傳承的實踐中。
參考文獻:
[1]喬納森·瓊斯,朱潔樹,譯.英國公共藝術最糟糕的6件作品[N].東方早報,2015-03-04.
[2]孫振華.公共藝術時代[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3]陳芳.公共藝術能否改變“千城一面”[DB/OL].http://review.artintern.net/html.php?id=41629,2013-12-27/2019-2-11.
[4]盛靜.深圳公共藝術探析[D].南京林業大學,2012.
[5]譚煒.論當代城市雕塑的情境意義[D].湖北美術學院,2007.
作者簡介:張冰(1990-),男,河北保定人,碩士,設計學專業,從事視覺傳達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