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雪
【摘 要】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隨著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消費升級趨勢的不斷提高,民眾對文化旅游的需求也開始逐步轉變。本文以“雙循環”理論為基礎,通過闡述“雙循環”的誕生邏輯為基礎,簡要分析在新時期“雙循環”新格局下對文化旅游產業的潛在需求,并結合城市背景下文化旅游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在“雙循環”新格局文化旅游發展的新途徑,最后以天津大運河文化旅游為例,給出了天津大運河文化旅游的發展建議,為新時期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
【關鍵詞】雙循環;文化旅游;城市旅游;天津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9—076—03
引言
2020年5月4號黨中央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雙循環”發展格局。當前形勢下,一方面國內旅游市場的持續低迷,另一方面國際旅游市場幾乎消失[1],如何正確理解“雙循環”新格局下的科學內涵以及在新發展格局下如何進一步推動文化旅游的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
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誕生邏輯
恩格斯說過:“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面對經濟基礎薄弱、勞動力欠缺的現狀,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獨立自主工業化的發展道路,此時計劃經濟手段成為發展國內經濟的主要理論依據。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定,充分利用一切國內國際資源服務經濟建設,逐步構成了國內經濟發展為主體,國內國際經濟相協調的經濟發展格局。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出口貿易總量持續攀升,國際經濟循環比重逐年升高。為此,在2020年我國在科學分析當今國內外形勢現狀基礎上,提出經濟發展思路由以外循環為主轉變為以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
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對文化旅游的發展意義
“雙循環”新格局形勢下,首要目標是刺激國內經濟消費,文化旅游產業作為一項基礎性居民消費產業,在“雙循環”的戰略目標下,將更有利于文化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國內、國際旅游產業的恢復和發展[2]。
(一)“雙循環”有利于調整文化旅游產業的供給側改革
傳統的文化旅游業的旅游業主要側重于現場參觀和游玩,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傳統旅游業存著非常明顯的淡季與旺季。在“雙循環”的新要求形勢下,需要對文化旅游的產業模式、產業維度需不斷升級,進而滿足全部人民的文化旅游需要,“微旅游”“在線旅游”等新興模式的推出,依托旅游文化的文創物品的出現,實現了硬產業和軟產業的相互融合,推動了文化旅游產業的供給側改革。
(二)“雙循環”有利于促進國內經濟流動和國際影響力
在國內旅游循環的大背景下,城市旅游與鄉村旅游相互配合,逐步實現城鄉直接各種旅游要素的自由搭配[3]。當前我國的經濟體量主要集中在城市,但是優質的旅游資源主要在偏遠的鄉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實現,促進了國內城市的資金、技術、信息以及從業人員向鄉村轉移,一方面促進了國內經濟由城市向鄉村的整體流動,平衡了城鄉之間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鄉村旅游文化向城市的滲入,平衡了城鄉之間的旅游文化環境 [4]。在國際方面,“雙循環”新格局形勢下要求文化旅游產業也要保持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在大力發展國內文化旅游產業的同時加快轉型升級,謀求更大的市場空間,引入“元宇宙”“云媒體”“短視頻”“直播”等手段重構文化旅游新形勢,因地制宜的發展當地文化,提升了我國文化旅游的國際影響力,促進我國文化旅游產業“走出去”,如“李子柒”系列文化視頻在國外網站的播放量已超千萬,河南“唐宮夜宴”文化視頻也在國外引起轟動反響。
三、當前城市背景下文化旅游面臨的問題
(一)全國經濟發展放緩,文化旅游消費下降
2020年以來,我國和國際上的經濟形勢發展都受到了巨大的阻力,根據聯合國《2021 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發布的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的經濟萎縮4.3%,其經濟的萎縮的幅度超過了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同年,根據我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比上一年度增長了2.3%,增速相比了2019的6.3%大幅放緩,經濟下行的壓力明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GDP超114萬億、國民總收入比上年增長7.9%,雖然2021年的增速雖然比2020有一定提高,但是依舊面臨原材料上漲、供給側沖擊加劇、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現狀問題。在此形勢下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發展受阻嚴重,2021年文化旅游的主要消費來源國內旅游,約為32.46億人次,僅為2019年的50%左右,文化旅游消費支出下降明顯。
(二)文化旅游景點分散,缺少品牌優勢
城市文化的發展和城市的歷史發展是一脈相承,比如天津的文化就包含著天津文化包含著宮廷文化、漕運文化、港口文化、民間文化和外國文化,皆是在某一特殊歷史時期形成的特殊文化。但是與其他城市相比天津仍然缺乏對本市旅游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龍頭品牌,且與北京、上海相比,文化旅游的住宿和景點也存在規模的差距,目前已建成的老城津韻、楊柳古鎮、溥儀舊居、歐陸風韻、小站練兵、津衛搖籃、意奧風情、大沽煙云的八個旅游板塊直接銜接也不夠完善。我國其他大多數城市也有類似的情況,多數旅游景點規模較小,景點分散,缺少統一的主題旅游思想,致使文化旅游景點的靜態展示無法和游客的動態需求形成互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游客的旅游體驗,進而無法形成文化旅游產業放大效益。
(三)文化旅游創新不足,關注度逐漸降低
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也促使文化旅游產業的分支逐漸專業化和細致化,部分城市以增加文化旅游景點的路線的方式來促進旅游,但是隨著旅游路線的增加,游客的總量缺未有明顯的變化。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當前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在互聯網特征的沖擊下,僅靠單一增加景點路線卻缺少意識創新,難以適應如今消費者的需求,勢必造成審美疲勞。因此城市旅游也應因地制宜,通過大數據等創新手實現精準服務,進而對旅游產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比如通過地區區位計算技術衍生景區資源潛力、通過實時監控技術實現景區人流的動態服務等。
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文化旅游的建議——以天津大運河為例
(一)堅持創新驅動思想、以優化供給側改革促進天津大運河文化高質量發展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文化旅游產業,正在逐漸淡化單一旅游的需求,對居住和娛樂的旅游要素更加關注[5],Maitland 在文章中也研究了技術、企業戰略、政策管制等因素的創新驅動作用[6]。天津大運河文化也應以需求為導向,逐步建設相應的配套設施,如建立運河景觀民俗聚集區、建立運河周邊特色公園、建立運河文化藝術區、建立運河夜市等,不斷延伸天津運河文化的附加產值。此外還需要借助奧運會、進博會、旅游節等國際平臺,加強國際文化旅游的溝通和交流,并結合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給天津大運河文化旅游宣傳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利用平臺[7—8]。多種信息宣傳形勢的出現,助力了天津大運河文化的智慧發展、生態發展、低碳發展。搭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智能文化旅游平臺,以線上預約、景區簡介、人工互動的形式提升天津大運河文化的科技含量,逐步構建智能化天津大運河文化旅游體系,不斷增強天津大運河文化旅游體驗。
(二)堅持融合發展思想,以區域協調發展為手段實現天津大運河文化走向國際
隨著時代的發展,過去的單一景點或景區的文化旅游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人們的物質精神需要[9—10],天津大運河文化旅游也應堅持融合發展思想,充分利用京津冀一體化的優勢,打造區域協調的全域旅游新模式,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手段實現同時間、異空間的文化互動,提升國內文化旅游競爭力和知名度,同時鼓勵京杭運河的沿岸省份與天津大運河文化旅游信息互通,完善運河周邊旅游空間布局,實現旅游服務成果共享,對不同的區域實施不同的文化旅游戰略定位和相應措施,實現旅游資源、旅游要素的自由流通,打造大運河文化的中國品牌,為天津大運河文化走向國際奠定基礎。
(三)堅持生態旅游思想,以多種手段協調促進天津大運河文化可持續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天津大運河文化也應秉持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求下,天津大運河旅游項目開發時關注生態防護和定位開發,制定五年、十年旅游開發規劃,通過“天津大運河+”商務、藝術、會展、海陸河并舉開發等手段,賦予了天津大運河新的文化屬性,統籌了人民的物質生活需要,實現資源低消耗、綠色集約的健康文明旅游消費觀念,進一步促進天津大運河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
“雙循環”新格局形勢下對文化旅游產業即使機遇又是挑戰,如何科學發展、與時俱進成為當前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本文以“雙循環”新格局形勢的需求為基本出發點,以天津大運河文化旅游為例,提出了引導旅游資源的有序流動,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不斷以新科技手段賦予文化旅游新的生命力,挖掘旅游需求潛力,培育和壯大區域旅游市場主體等建議,為其他景區的文化旅游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鵬,鄧愛民.“雙循環”背景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1(5).
[2鄭憩.加快推進數字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20(12).
[3]張洪昌.新時代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治理邏輯與制度創新[J].當代經濟管理,2019(9).
[4]崔曉文.旅游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5]張廣海,高俊.我國旅游業供給側改革分析[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6(4).
[6]Maitland R.How can we manage the tourist—historic city.Tourism strategy in Cambridge,UK,1978—2003[J]. Tourism management,2006(6).
[7]李萌.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學理探討[N].中國旅游報,2010—12—31.
[8]彥鋒.互聯網技術成為旅游產業融合與新業態的主要驅動因素[J].旅游學刊,2012(9).
[9]袁俊,張萌.深圳市旅游業與文化產業互動發展的模式構造[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
[10]高凌江,夏杰長.中國旅游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路徑及政策選擇[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