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繪畫是一門獨具特色的藝術,并且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沉淀,將美學和文化都囊括其中。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中國傳統繪畫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載體,在教化育人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傳統繪畫;審美能力;文化素養
一、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
中國傳統繪畫是一種源遠流長的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魅力和特點。不同時代的繪畫反映著不同的精神面貌、人文理念和價值追求,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和不斷的完善和豐富,才逐漸形成獨具特點的畫風。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敬畏自然,且開始以繪畫的方式表達思想,常在墻壁上作畫。隨著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陶器等日常用品逐漸開始作為繪畫的載體,這是繪畫發展的重要起點。
春秋戰國時期,繪畫尚處于起步發展時期,雖不夠成熟,但已形神兼具。流傳至今的四幅戰國帛畫便代表了當時繪畫的最高水平,特別是《人物龍鳳圖》《人物御龍圖》。
秦漢時期的繪畫作品主要用來宣揚帝王的威嚴與治國理念,因而造型上往往呈現莊重雄渾、沉郁宏大的特點。建立在寫實基礎之上的繪畫作品強調了客觀實物的整體性和力度感。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玄學的崛起對繪畫創作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時期,文人士大夫步入畫壇,專業繪畫與人才輩出的民間繪畫相互影響。在這個時期,花鳥畫開始興起,山水畫也逐漸發展起來,此時繪畫更加注重人物氣韻和內在精神,代表畫家有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
隋唐時期國家安泰、社會穩定,為繪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不管是山水、人物、花鳥還是其他門類,都出現了許多畫藝高超的大師和傳世佳作。人物畫筆墨變化多端,畫作對象飽滿豐腴,神情瀟灑自然。山水畫則呈現多樣特色,花鳥畫在此時成了獨立的畫科,代表畫家有展子虔、張萱、閻立本、吳道子等。
五代至兩宋時期,繪畫得到了空前發展。五代時期,北方山水畫以荊浩、關仝為代表,畫作大都以雄偉的高山為對象,畫風氣勢磅礴。董源和巨然是江南山水畫的代表,他們描繪江南的秀麗風景,表現出一種抒情性的溫婉。李成、郭熙、范寬是北宋山水畫家的代表,他們繼承了前代山水畫的傳統,對人文精神的表達語言進行了充實和完善。南宋四大家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以清奇峭拔的形象和簡括的筆墨章法,開創了空靈雅秀的南宋院體山水畫風。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繪畫取材廣泛,繪畫方式多樣,雅俗共賞是其最突出的特點。其間,風俗畫盛極一時,代表人物有張擇端、李嵩。北宋中后期,以蘇軾、文同為代表的一批文人畫家將自己的個性、情感或抱負傾注于作品之中,用繪畫進行抒情或狀物言志。
元明清繪畫在宋代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演變發展,出現了一些以地區為中心的名家,且流派紛繁,各成體系,各個畫科全面發展。其中,以山水、花鳥的成就最為顯著,表現手法有所創新。總體來看,水墨畫法的文人畫派占據了當時畫壇的主流。
二、中國傳統繪畫的美學價值
中國傳統繪畫注重筆墨的運用,借助線條、色彩等營造獨特的意境,同時注重情感的表達,通過藝術形象的構建,傳遞出文化、歷史、社會等方面的內涵。由此可見,傳統繪畫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形式,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一)意境美
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美是其獨特的美學價值之一。意境強調主題的內在統一,追求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相較于崇尚理性和科學的西方繪畫,我國傳統繪畫在數千年的演變歷程中并沒有拘泥于對自然客觀物象的再現和摹寫,強調的是對意境的追求。
中國傳統繪畫創作向來追求“畫外之象”“味外之旨”。唐代張璪偏愛自然淡雅的風格,尤愛畫山水松石,他提出了著名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理論,指出繪畫既非簡單描摹自然,也非忽略客觀真相,而是將二者相互滲透,達到情與景匯的藝術效果。在傳統繪畫中,意境是核心的美學追求,無論是山水、人物還是花鳥,都講求將無形的思想感情融入有形的物象中,達到以情入景、借景抒情的境界。南宋四大家之一的馬遠,將留白這一美學原則表現得淋漓盡致。《寒江獨釣圖》描繪了浩渺無際的大江中,一位高隱的漁父獨自坐在一葉小舟上,手中的釣竿垂至江面,其余部分皆以空白表現。雖說直接看到的是釣魚的老翁,但大幅的空白也讓人回味無窮,這當中便有無盡遼遠的詩意涌出。大膽的剪裁取舍,巧妙地突出了江水的遼闊和漁翁的悠閑,這便是水墨畫中的“畫外之象”與“味外之旨”。畫中的老者和扁舟為實,空茫的背景為虛,通過留白,突出了虛實相生的意境之美,這樣的內涵正是中國美學的獨特追求,是將情匯于景的高度表現,是看似簡單、實際蘊含著豐富意境的美學符號。
(二)線條美
線條美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畫家運用線條創造出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的視覺效果,從而表現主題的美感和內在情感。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條是構成畫面的基本元素之一,它不僅可以勾勒主體形態和輪廓,還可以表達主題的情感和氣質,是中國傳統繪畫中不可或缺的藝術語言之一。
無論是原始彩陶、漢代石刻、敦煌壁畫,還是人物、花鳥、山水,無不體現出中國人對線條的掌控和把握能力。在線條運用方面,中國傳統繪畫線條流暢、纖細、節奏感強,注重變化。在不同的畫題和畫風中,畫家運用不同的線條,表達不同的情感和內涵。工筆畫中,畫家運用纖細的線條,表現出主題的精巧和細膩,創造出寫實性的線條美。在寫意畫中,畫家則運用簡潔的線條,表現出主題的輕盈和靈動,創造出富有節奏感和動感的線條美。如齊白石《蝦》中,只將每只蝦的眼睛畫成粗線,將蝦須流暢地打個小彎,一只蝦便會躍然紙上。畢加索在看到齊白石的畫作時曾稱贊中國畫真神奇,認為齊先生畫水中的魚兒,沒有一點色、一根線去畫水,卻能使人看到江河,嗅到水的清香。
線條美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構成畫面的基本元素之一,而且是表現主題內在情感和氛圍的重要手段。飄灑流暢的線條自由組織,暗含物象骨格、氣勢與動向。中國傳統繪畫的線條之美來源于水與墨的結合,一道道墨線可以界出無限空間和意趣,表現虛實相合、情景相洽,又勾勒出萬物萬象、神情氣韻,寄寓著語言難以表述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及畫家的個性和修養。總而言之,線條是中國傳統繪畫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它增強了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力,也展現出中國人對形式美感和內在情感的追求和表達。
(三)色彩美
在中國畫中,有“墨分五色”的說法,這五色分別為焦、濃、重、淡、清,也有人認為是濃、淡、干、濕、黑。中國傳統繪畫注重水墨的運用,通過墨色的變化可以呈現出豐富的視覺效果。使用水墨不僅能表現出黑、白、灰的層次感和豐富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中國傳統繪畫獨特的色彩美。例如齊白石的《蝦》及王冕的《墨梅》就利用簡單的水墨,將色彩完美表達出來,使得作品中的內容栩栩如生。盡管色彩單調,但是仍帶給了人們視覺上的獨特感受,讓后人對中國畫更加欣賞和驚嘆。
色彩不僅僅是顏色本身,更是一種情感和意境的表達。畫家通過對墨色的運用,表現出自身的情感和作品內涵,創造出富有變化的色彩美。例如:在山水畫中,畫家通過墨色的變化,表現出各種不同的自然景觀,傳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在人物畫中,畫家則通過墨色的變化表現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氣質。《千里江山圖》以青綠色為主導色調,描繪對象是江水、群山等自然景觀,整幅圖構圖疏朗大方,畫面極具動感,營造出雄偉壯觀的意境,讓人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中國傳統繪畫的色彩選擇,使其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是中國畫藝術之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中國傳統繪畫的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繪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植根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沃土之中。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它形成了獨有的藝術特征和民族性格,是中國人在歷史更替與社會變革中對自我精神世界、精神價值進行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形式之一。從思想內涵方面來看,中國畫作為典型的精神產物,具有反映中華民族智慧結晶和社會意識形態的作用。例如,山水畫多展現中國人對自然的崇拜和尊重,人物畫表現了中國人對人性的關注和探索,花鳥畫則著重體現中國人對生命的熱愛和追求。學習傳統繪畫,欣賞傳統繪畫,人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傳統繪畫中往往傾注了畫者自身的心性和情緒。一位畫家的自身修養,往往會通過他所畫出來的作品表現出來,正所謂畫品即人品。畫家在進行繪畫創作的時候,需要的不僅僅是自身的繪畫功夫,還有其文化修養。在中國古代文人畫壇中,花中四君子、歲寒三友等題材的繪畫作品非常普遍。梅蘭竹菊即花中四君子,可代表極高的品格修養。在梅蘭竹菊題材的繪畫創作中,畫家多是用再創作的形式來表現自己對這類事物的熱愛,賦予花卉人類的感情與個性,并以此為主題,抒發自己的情感,從而達到借物言志、寄托情懷的目的。梅之堅毅,蘭之清麗,竹之挺拔,菊之傲然,這些都是畫家自身性格和氣質的體現。
中國傳統繪畫的人文精神在注重心性品格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中得以集中體現,這正是中國傳統繪畫能夠歷經幾千年而不衰的力量源泉。中國歷代畫家都秉承“人品為先”的美學準則開展創作,這一思想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得到了廣泛體現,例如鄭燮筆下的竹子筆力雄健,卓爾不群。在《題畫竹》一文中,他對自己的畫竹心得與畫法有這樣的概括:“故板橋畫竹,不特為竹寫神,亦為竹寫生,瘦勁孤高,是其神也;豪邁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節也;落于色相而不滯于梗概,是其品也。”鄭板橋在畫竹時,把主、客觀融為一體,實現了“胸中之竹”與“眼中之竹”的高度統一,從而賦予了作品中的竹以人的性格與氣質。
四、中國傳統繪畫教學策略
(一)選擇經典作品,提高審美品位
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審美品位在視覺藝術欣賞中尤為重要。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應該精挑細選教學作品,針對性地選出中國傳統書畫的經典作品,對學生進行美術鑒賞教學。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鑒賞指導,對鑒賞內容做出必要且合理的講解。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美術作品中蘊含的充實的內容,從而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中國傳統繪畫,無論是人物、花鳥還是山水,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每一幅畫作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傳神的藝術形象和優美的色調,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繪畫的認知和了解,而且能拓展他們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通過這種科學、理性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切實體會到審美素養對于當代美術學習的意義,而且會在潛意識里對文化與繪畫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知,更有可能把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為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
(二)培養文化理解能力,提高人格修養
若不通文化,大約畫不好中國畫,也無法品味中國畫。“畫如其人,畫為心聲”是中國傳統繪畫中人文精神的核心,中國傳統繪畫始終樂于借意象表達畫家內心的情感,畫家高超的繪畫技藝背后是本人的才學和修養,“人品”與“畫品”共同打造出一幅好的作品。因此,學習中國畫不僅要關注表面技法,更應該品味和學習深層的優秀傳統文化。
在中國傳統繪畫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及時補充、拓展相關文化知識。學生的邏輯思維逐漸完善,對于提升自身審美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有著較大的需求,但是由于鑒賞知識不完善,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再加上以往的美術鑒賞課程邏輯性較弱,學生零星積攢起來的審美經驗不足,其對藝術作品的鑒賞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對作品背后深刻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探索。這就需要教師積極提供正向引導,層層推進,帶領學生更深入地思考中國傳統繪畫的精神內核,多角度、全方位加深學生對傳統繪畫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的理解。
五、結語
中國傳統繪畫注重整體氛圍的營造,線條流暢細長,色彩清新淡雅,講究筆墨趣味,追求精神內涵,這些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體現出中國傳統繪畫的高度藝術成就。在長期的創新和發展過程中,它創造了獨特的美學意味,表達了中國人獨特的美學觀念。要充分發揮中國傳統繪畫的育人作用,為學生提供高價值、高水平以及高品質的藝術滋養與美育資源,幫助學生提高對藝術作品的感知能力,進而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張莉君.中國畫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分析與探索[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1):87-90.
[2]喬亞峰.中國畫教學中文化缺失現象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2(1):118-119,122.
[3]莊毓聰.中國畫寫意精神探究[J].廣東經濟,2021(4):91-93.
[4]任安靜.略論中國傳統繪畫[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16-17.
[5]楊強立.論中國畫的藝術審美特征[J].文藝論壇,2020(2):113-115.
作者簡介:
王哲,中國計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