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經開區半湯街道湯山村三瓜公社的公共藝術為例,從公共藝術的空間分布、空間類型、主題表達、藝術手法、材料選擇類別等角度進行分析,總結目前鄉村中公共藝術普遍存在的問題,從而探討包括公共藝術在內的藝術實踐活動如何在鄉村場域中生存與發展,進而發揮其積極作用,為鄉村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關鍵詞:三瓜公社;公共藝術;鄉村;鄉建
公共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設計視角、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外界力量,為鄉村發展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探索方向和可能性。面對鄉村振興這一熱點課題,許多藝術家、建筑家、設計師都積極投身于鄉村建設,但是目前中國的鄉村建設還處于轉型和探索的階段,公共藝術作品也處于參差不齊的水平。三瓜公社位于安徽省巢湖經開區半湯街道,秉承“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設計理念,按照“整舊如故、體驗為真”的規劃思路,依托生產、生態、生活的實踐路徑,通過近幾年的不斷建設與發展,已在基礎設施建設、景區建設、產業延伸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果,然而在公共藝術建設發展過程中同樣存在一些題與不足,忽略了公共藝術介入鄉建的作用。因此,如何優化三瓜公社公共藝術的空間布局和統籌提升鄉村藝術形象,成為其發展階段的新命題。鄉村中公共藝術作品的營造需要基于對當地環境及村民的深入調查,通過對鄉村區位、空間布局、地域文化背景、產業及人口等方面的分析,梳理鄉村現階段問題,進而尋找合適的介入方法。
一、三瓜公社概況
(一)區位分析
三瓜公社屬于安徽省巢湖市半湯街道,緊鄰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距離合肥市約50公里,距離南京市約兩個小時車程。三瓜公社不僅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還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內有4A級郁金香高地景區,外有半湯溫泉度假區,為三瓜公社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二)空間布局
三瓜公社的整體規劃思路是利用湯山、石婆山及半湯湖等自然景觀優勢,并根據其原始村落的地理情況,構成“一軸、三核、多片”的空間布局。“一軸”即由半湯湖延伸的水系景觀與村落內主干道交織而成的主要景觀軸線,貫穿聯系所有區域;“三核”即以南瓜電商村、冬瓜民俗村和西瓜美食村為三個核心區域,帶動三瓜公社全域的發展;“多片”即擴大經濟輻射范圍,充分發揮村落內的資源優勢,打造多樣化的優質農旅項目。
(三)文化背景
湯山村地處于有巢氏文化的發源地,以古巢國遺址為背景,勾勒刻畫中國南方最早的房屋以及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況,同時又擁有獨特的古溫泉文化。三瓜公社在兩種文化的加持下,形成自身的文化脈絡,以塑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小鎮。
(四)產業結構
三瓜公社結合自身優勢,創新發展產業結構,主要集中在三個村莊:南瓜電商村借助互聯網建設電商基地,將三瓜公社品牌的農副產品進行網絡銷售,開發營銷渠道,拓展多樣化的宣傳手段,以提高三瓜公社的品牌知名度,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冬瓜民俗村以文化為主題,通過墻繪、藝術裝置、景觀小品營造民俗文化氛圍,并且村落內還有農事體驗場所,讓城市人遠離喧囂,體會“采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時光。西瓜美食村以餐飲和民宿為主,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建設民宿客棧,既能保護傳統建筑又能增加村民的收入。對于游客來說,在此處不僅能夠品嘗當地特色菜品,更能體會不一樣的鄉村生活。
二、三瓜公社公共藝術現狀
(一)三瓜公社公共藝術作品區域分布
1.入口
村口是鄉村景觀序列的起點,也是鄉村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隔村落的內外部空間。而位于鄉村入口處的公共藝術,不僅僅作為分割和界定空間的標志,更為重要的是展示鄉村的人文古跡,傳遞地域文化的歸屬感,能夠使游覽者從視覺到心理上產生更深層次的體驗,從而有利于提高該鄉村的知名度。南瓜村作為安徽電商第一村,建筑墻壁上以漫畫形式向村民詮釋了發展電商對改善物質生活條件、促進鄉村振興的作用(圖1)。冬瓜村則是采用稻草人裝置,以“歡迎”的姿勢立于村口處,展現出當地熱情好客的風俗人情。但是人偶的造型頗有爭議,未能提取村落文化形象(圖2)。西瓜村主要依靠當地美食和自然景觀吸引游客,以營造舒適、恬靜的田園風光為主,故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藝術作品較少。
2.巷道
鄉村巷道起到串聯村落內各個空間的作用,可以說是鄉村空間形態的骨架,承擔著鄉村中社交活動、日常勞作、交通出行等重要功能。在滿足村民每日出行的便利性與可達性的基礎上,使鄉村內每條巷道更具人文色彩,以提升街巷空間的氛圍感,同時也能改善鄉村環境。在三瓜公社的街巷空間中,可見一些與鄉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勞作用具,有些經過加工處理改造成路邊的休息座椅或者景觀盆景,不僅提高廢舊農具的利用率,而且使得街巷空間更具趣味性(圖3)。
3.公共活動空間
鄉村中的公共空間一般是根據村內重要活動而建設的聚集空間,如舉辦祭祀活動的廣場、秋收勞作的打谷場、舉辦集體會議的交流場所等等。由于受到建筑布局的影響,公共空間的尺度、形狀、圍合方式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也正是因為這種隨意性才能夠體現出當地的鄉土氣息。因此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要結合空間的特性,符合空間功能,創造藝術審美價值。例如三瓜公社內的打谷場依照村民的秋收活動而建設,場地內的景觀小品、公共設施都是圍繞打谷農具進行加工改造,賦予其藝術性,在與游客互動的過程中,實現了農耕文化的傳播與發揚(圖4)。
4.民宿庭院
隨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不少村民將自己的樓房改造成民宿,為城市人提供居住場所,以體驗鄉村的生活方式。在裝飾庭院時,考慮到與建筑景觀、鄉村環境相協調,則把花盆、木條、水缸、古井等農具經過藝術加工擺放在庭院中,在豐富庭院內容的同時提升庭院的趣味性和觀賞性。三瓜公社內的民宿庭院放置生產生活類公共藝術小品使用散點式,以營造閑適的鄉村生活氣氛(圖5)。
(二)三瓜公社公共藝術作品特征
1.主題的表現
三瓜公社中的公共藝術作品多以展示鄉村農耕文化為主題,同時將該區域的產業背景滲透到村莊景觀和文旅建設中,以藝術實踐的方式促進生成新的文化價值,重構鄉村的空間格局,以推動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農具是農民生產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有著重要的使用價值。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一些生產效率較低的工具逐漸淘汰。而如木質拉車、石磨、打谷機、水井等承載著村民集體記憶的農具,能夠引發當地居民情感上的波動,激發游客的好奇心。公共藝術作品則借助這一文化特性,試圖架起公眾與藝術之間交流的橋梁。
2.材料的選擇
鄉村的民居建筑以及自然環境是藝術設計的重要靈感來源,無論是在造型、色彩還是材料選擇上,不僅要與鄉村景觀風貌相呼應,還要提升村落的整體文化形象。三瓜公社在制作藝術作品時基于當地文化、民俗及建筑物特點,選擇帶有自然屬性的材料,例如土磚、木頭、稻草等,建立公共藝術在地性的基調。最終呈現出的藝術作品不僅融于當地鄉村環境,也符合游客回歸自然的需求。
3.藝術手法的運用
由于鄉村發展相對緩慢,村民審美也較為保守,大部分村民會更傾向于容易理解的具象的公共藝術作品,而具象手法創作出的作品多為重現客觀對象,可以直觀地表現客觀事物。經實地調研發現,三瓜公社中的公共藝術作品大多數都有具象手法創作的特點:真實性、客觀性、情節性和敘事性。主要的設計理念是運用村中的人、動物和故事,重現農村生產生活場景,以達到村民和游客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目的,從而建立藝術與公眾之間長期、有效的互動關系。
(三)存在的問題
1.空間分布不均
三瓜公社公共藝術的空間分布,總體上呈現不均衡的現象。南瓜村作為安徽省電商第一村,發揮電商作用,銷售農副產品,讓村民通過互聯網走上致富之路。但是在公共藝術作品的營造上,相對于冬瓜民俗村,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是不足的。其中,部分作品與其所處場所性質、空間功能的關聯性不強,尤其是作品傳達的意義并不能達到公眾的期望值,導致游客在南瓜村的停駐時間不長,未能有效激發公眾了解電商助農的背后運行模式,并參與當地的助農活動的興趣。
2.藝術表現手法較為單一
在對三瓜公社公共藝術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主題特征方面雖具有一定的在地性,藝術裝置的數量也較多,但是內容表現上較為單一,具象藝術手法創作的作品占多數,造成公眾審美上的疲勞,未能達到藝術影響的效果。而使用意象手法塑造的作品更容易引起村民和游客情感上的共鳴,甚至能夠引導公眾感受其中的教化寓意和精神內涵。在構造鄉村公共藝術時,藝術感染力的高低取決于藝術表現手法的好壞,針對不同主題和環境,可以挑選多樣化的表現方式,這樣才能使村民和游客進一步了解作品,走近作品,拉近情感交流的距離。
3.在地性尚需強化
在地性設計原則并不是簡單地復刻鄉村獨有的地域特色,而是通過整合原生村落的資源,同時更加關注當地居民的情感訴求和游客的審美需求,探究藝術在鄉村的內化模式,在此過程中留存和延續鄉土文化價值。三瓜公社是在保留自然村落的基礎上對整體的景觀環境進行提升,大部分的藝術小品建造時間短,可能只是作為提升環境品質的裝飾物,看似與鄉村存在某種聯系,實則缺少在地思維的考量,未能結合本地文化要素創造出“非此地不可,非此地不同”的藝術作品。
4.與村民及游客的互動性較弱
從鄉村藝術實踐的受眾群體來看,他們與公共藝術的互動程度直接決定了作品的存亡。一件好的藝術作品是在為公眾提供一個藝術交流的空間或渠道,并且在鄉村的語境下實現公共價值的最大化。三瓜公社內的公共藝術作品對公眾的吸引力不高,游客對于同質化嚴重的景觀產生乏味、厭煩的心理,相對來說,一些具有娛樂性的設施成為他們停駐的中心。長期以往,游客將逐漸失去游覽的興趣。而具有主體地位的村民,未能意識到開展藝術鄉建的意義,所以在藝術現場存在缺位現象,使得作品缺少后期的運營與維護管理。
5.缺乏系統的保護管理機制
調研發現,三個村落內的藝術小品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損情況。由于擱置時間過長,又長期處于露天的環境,而且本土材料具有易腐蝕性,絕大多數作品表面出現了生銹、脫離、褪色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原本所要呈現的藝術效果。有些外形破損嚴重的藝術裝置甚至破壞了鄉村景觀,與其營造時的理念背道而馳,失去其內在的藝術價值。鄉村公共藝術的后期維護和管理一直存在失語的狀態,這個問題反映出藝術融入鄉村環境的真實情況:只能看到藝術實踐帶來的短期效應,卻難以建立起藝術鄉建的共同體。
三、公共藝術在鄉村中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公共藝術作品的整體規劃
在鄉村場域下進行的藝術實踐是對鄉村每個空間類型的全面、系統詮釋,將村落的文化形象通過一種更為直觀且藝術化的方式展示在公眾面前。故公共藝術的營造必須聯系所在的環境,以整體性的思維方式規劃公共藝術在空間中的布局。首先,多個藝術作品應作為一個系列的作品來看待。每個作品在藝術手法、材料選擇、造型特點上有一定的差異,但整體感是觀看者對作品的第一印象,因此協調好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其次,在區位選擇上,應考慮公眾游覽時的視覺習慣及心理感受,使公共藝術成為鄉村旅游線路上的高潮點,為鄉村帶來持久的經濟效應。
(二)創新應用傳統材料
傳統材料體現鄉土文化,將傳統材料與現代材料和技術結合是時代的趨勢,更是延續其生命力的重要途徑。傳統上重材料的應用性,輕材料的藝術性,如土、磚、瓦、竹、木等類型的鄉土材料,經過現代技術的加工可以作為結構性材料或裝飾材料。現代材料的便攜輕巧、環保耐用和多功能性能夠改善傳統材料存在的不足。另外,鄉土材料的現代化轉譯,不僅能提高其性能,更能充分利用肌理、色彩、質感,作為物質的媒介和獨立的精神載體向觀眾傳遞作品信息。
(三)建立持續的互動關系
在鄉村中,藝術實踐活動的受眾群體主要是村民和游客,而村民作為主體地位,未能有效參與到鄉村藝術建設中,造成藝術與鄉村生活的割裂,成為孤立的藝術品,其公共性也隨之失去。因此,公共藝術在鄉村的發展尤為重要的是建立與村民持續、有效的互動關系。在營造的初期,本地村民參與到設計創作中,共同創作和搭建,彌補設計師對本地風俗習慣的全面認識,而村民也能學習公共藝術的運行機制,使他們在后期的維護管理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以構建根植于鄉村的互動性藝術空間。
(四)利用文化特色打造在地性公共藝術
在鄉村中打造具有在地屬性的公共藝術,本質上屬于一種文化行為。文化需要借助藝術的形式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和活化。而藝術要改變單一化的表現形態,挖掘地方特色,推崇藝術創新,讓藝術走進鄉村、融入鄉村、改變鄉村。不同地域的鄉村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這些都是藝術創作的源泉,例如許村、碧山的藝術活動運用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歷史的文脈,打造承載集體記憶的文化符號。在地性的公共藝術是對當地環境的回應,通過建立“藝術—土地”的關系,加深公眾對公共藝術的普遍共識。
四、結語
三瓜公社從小鄉村逐步建成旅游型鄉村,已經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旅游項目,給鄉村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解決了農民就業難、農產品銷路窄、農村環境差等問題。但是在運用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建設時,僅僅只是停留在陳設作用上,未能發揮公共藝術的有效價值。具體來看,在初期營造公共藝術階段,未將其融入鄉村規劃的體系中,導致藝術作品分布不均勻,難以留住游客。而且目前留存的藝術裝置或雕塑看似與村民的價值觀念和審美傾向相符合,實則這些藝術小品放在任何一個鄉村都成立,并非是本地的文化共識。再者,村民認知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往往更注重實際的經濟效益,未能看到公共藝術背后的社會效應,致使在藝術實踐過程中村民的參與度逐漸減弱。因此,藝術實踐在面對空間功能混亂、文化瀕臨消亡、村民思想落后的鄉村時,要基于“人—地”的關系,從長遠的角度構建當地的藝術空間。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公共藝術在鄉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提供了一個視角反映出鄉村存在的問題,更是一種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周陽平.合肥市三瓜公社鄉村旅游營銷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22.
[2]王啟俊,寧業高.巢湖流域民俗與“有巢氏”文化基因的根植和價值流響[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63-68.
[3]李新培.合肥市三瓜公社鄉村旅游地空間演化及發展對策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21.
[4]楊茜好,翁時秀.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建設失效過程分析及影響機制研究:以云南省元陽阿者科村“哈尼娃”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22(2):264-276.
[5]李大偉,原雨舟.公共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海外經驗:以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為例[J].創新,2022(5):30-38.
[6]周起慧.鄉村場域下公共藝術創作的“在地性”:以武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5):72-73.
[7]馬可瀅.公共藝術的管理與運營機制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0.
作者簡介:
袁海倫,安徽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