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
【摘? ?要】閱讀是人類的一種認知行為。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文字、圖片等傳統傳播方式發生了改變,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讀者閱讀心理。本文闡釋了新媒體環境下讀者閱讀方式的變化特征,對新媒體時代下讀者閱讀方式和心理受到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對應的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閱讀心理;閱讀方式;淺閱讀
閱讀是出版時代的產物,文字是該時代的具體表現形式。人類社會發展到如今的數字化時代,出版媒介經歷了從早期的甲骨文、金文、竹簡到紙媒時代,再到數字時代各種形式的電子傳播媒介。在某種程度上,人類的閱讀史就是出版媒介的發展史。時代變革和社會經濟發展,促進了科學技術進步,推動了出版媒介的發展變化。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出版媒介漸漸被數字化的移動出版所迭代。在這種趨勢的影響下,讀者的閱讀方式和閱讀心理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數字閱讀成為了讀者進行思想交流的主要渠道。因此,新媒體環境下對讀者的閱讀心理需要重新加以認識與思考。
一、新媒體時代讀者閱讀方式的變化
(一)閱讀視覺化
出版媒介隨著社會進步不斷發展、演化和變革,已從傳統的印刷時代步入數字化時代。出版物呈現方式的多樣化,催生讀者閱讀心理的變化,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追求閱讀的視覺化。隨著新媒體技術發展,各式各樣的新媒體文本和圖像出現在現代讀物中,如漫畫、圖冊,甚至短視頻等。閱讀視覺化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媒體平臺的多元化,二是消費主義思想對出版物的影響。視覺化最主要特征為信息傳播廣、傳播速度快。在閱讀視覺化環境下,讀者原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和審美模式重新構建,閱讀方式也實現了從“讀文”到“讀圖”再到“讀視頻”的轉變。
(二)閱讀娛樂化
閱讀內容的娛樂化,是指在數字化時代,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移動閱讀平臺閱讀,而且所閱讀的內容越來越趨向于娛樂化。由于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讀者在日常休息間隙的閱讀傾向于娛樂消遣類內容。閱讀的娛樂化是數字技術和生活節奏變快兩種因素疊加的結果。從形式上通過色彩、符號信息多方位刺激讀者的感官,使讀者獲取愉悅感,增強閱讀興趣;從平臺上看閱讀娛樂化還體現為視頻、音頻等平臺的發展。這些平臺的產生離不開讀者的娛樂需求和這一需求的不斷被強化。在后現代語境下,讀者的閱讀也由深度閱讀逐漸轉向“淺閱讀”,甚至不再只關注讀物的知識性傳播,更多關注的是內容的娛樂性。
(三)閱讀多元化
互聯網環境下,多種閱讀平臺沖擊著傳統的閱讀方式,改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隨著多媒體渠道的不斷形成,讀者的閱讀途徑也越來越多樣,影響著讀者的閱讀行為。在信息技術還未普及時,讀者主要通過報紙或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來獲取信息。數字技術的發展,帶動了移動閱讀平臺的興起與發展,人們獲取信息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媒體,而是可以通過不同平臺第一時間獲得。同時,信息量也呈幾何級數增加。讀者閱讀的渠道愈發多樣化,無論是選擇紙質媒體,還是通過移動性閱讀平臺、電子出版物、互聯網、微信、微博、抖音等手機移動端,閱讀的多元化不僅是指閱讀載體的多元化,也包含受眾閱讀體驗的逐步細化。
(四)閱讀大眾化
隨著新媒體技術發展,報紙的圖像化和視覺化轉向,降低了大眾閱讀的門檻,閱讀開始呈現大眾化特征。在讀圖時代,讀者不再被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對書內容的理解能力所束縛,而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快速進入到閱讀環境中去。同時,因為數字化閱讀平臺的擴展,使信息通過媒體矩陣對外傳播,也推動了以文字為主內容的知識的廣泛傳播。
據央視研究機構數據顯示,抖音自2016年上線以來,成為家喻戶曉的應用,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三四歲的孩童,都會玩抖音,充分說明新技術推動了信息的大眾傳播,讓閱讀更為大眾化。
(五)閱讀互動化
閱讀互動化是數字時代讀者閱讀方式與閱讀習慣轉變的顯著特點。互動閱讀不僅打破了傳統閱讀的封閉性,而且推動了閱讀傳播由內向傳播向外向傳播轉變。讀者在閱讀平臺上,不管是作為閱讀主體,還是作為閱讀客體,都享有互動的權利。同時多媒體閱讀平臺的多人參與閱讀的形式,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集思廣益,取百家之長,形成獨特的閱讀感受。多人參與閱讀的形式,還可以營造讀書氛圍,改變讀者被動讀書的習慣。同時,在多人閱讀過程中,各個讀者在參與討論與思考的過程中,可以促進平臺優質內容的生產,吸引更多的大眾進入到閱讀的環境中去,從而實現從被動接受信息的受眾向信息加工者和解讀者的角色轉換。
二、新媒體時代對讀者閱讀方式的影響
(一)傾向“淺閱讀”
碎片化、快餐化成為了新媒體時代大眾閱讀的鮮明特征。傳統的讀物以紙媒為主要傳播媒介,作者的作品創作花費了時間與精力,內容具有嚴謹的邏輯性和連貫性。在紙媒時代,讀者可以靜下心來閱讀,讀者更傾向于獨立而理性思考,從而獲取具有價值的內容與感悟。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多種多樣的閱讀平臺為追求傳播快,對內容進行拆解,以減少讀者的閱讀時間,增加讀者文章的點擊量。在這種閱讀機制下,讀者不需要去思考,對于內容只是停留于“知道”,形成了“淺閱讀”狀態。而“淺閱讀”過程所表現出的閱讀碎片化,讓讀者不再關注閱讀內容的知識性,而是走馬觀花式的瀏覽,只是為了娛樂消遣,喪失了閱讀讀物原本的功能。
(二)閱讀的自主性
新媒體時代閱讀平臺的開放性,使得讀者在選擇內容時,越來越傾向于自主閱讀。在數字化的閱讀平臺上,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閱讀,也可以在閱讀平臺上發表評論或看法。讀者閱讀的自主性,也催生網絡平臺的變化,特別是新聞發布平臺的變化。如今日頭條在閱讀自主化的環境中,通過大數據算法確定讀者閱讀喜好和閱讀興趣,不斷向讀者推送個性化的內容;在推送過程中,強化與讀者的互動,讀者既可以及時留言,又可發表個人看法,也增強了讀者對數字化閱讀平臺的依賴性。
閱讀的自主性推動移動互聯技術發展,而移動互聯技術又加速培育了廣大讀者的閱讀自主性。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中,閱讀的自主性非常活躍,個性化、定制化的內容,不斷被廣大讀者所接受、所喜愛。
(三)信息超載
信息超載是指多元化的傳播路徑,海量的傳播內容,使得讀者閱讀內容遠遠超出自己閱讀所能承受的范圍。在海量的信息中,讀者無法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內容,就很難培養閱讀興趣,甚至還會產生無形的壓力,擔憂自己無法做出正確的抉擇,產生懷疑自己閱讀能力的消極心理。同時,繁雜的信息不僅有健康的內容,也有不健康的內容,使得讀者在進行閱讀時,無法對閱讀內容的正確與否立即做出判斷,從而潛移默化影響良好閱讀習慣與閱讀心理的培養。比如,如今“00后”大學生主要的課外生活是寫博客、刷微信、進行網絡文學創作、關注網紅等,使得大學生的閱讀現狀不容樂觀。
三、新媒體時代應對讀者閱讀心理變化采取的措施
(一)提供個性化服務
個性化閱讀,是目前新媒體環境下讀者實現“由淺變深”閱讀的重要表現形式。讀者利用數字媒介,定制自己的個性化閱讀服務,培養自己深度閱讀的閱讀習慣與閱讀心理。因此,如微信公眾號、豆瓣、讀書平臺可以根據用戶畫像和用戶瀏覽的內容導向,向讀者提供個性化內容。同時,數字媒介在向讀者推薦相關內容時,既要思考讀者喜歡“讀什么”,也要引導讀者“怎么讀”,從而培養讀者深度閱讀的習慣。
對于傳統媒體來說,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數字媒介的個性化服務功能,在內容制作上做到“特色、有趣、有用”,適應讀者的閱讀心理變化。如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市場星報開設“健康365”視頻直播欄目,邀請三甲醫院的知名專家醫生參加健康問診網絡直播活動,為讀者提供趣味性和有用性內容。
數字媒介發揮“人機結合”的優勢,利用新媒體閱讀的點對點服務,與讀者進行實時互動,統計并分析用戶的閱讀內容、閱讀習慣以及閱讀心理,從而為讀者提供合適的內容。當數字媒介根據讀者的閱讀興趣提供個性化服務時,可以設置開放性話題引導讀者參與,激發讀者的主觀能動性,促進讀者由瀏覽性閱讀習慣向深度閱讀習慣轉變,培養讀者主動閱讀的心理。
(二)強化對閱讀的引導
新媒體時代的閱讀平臺改變了信息傳播、接受與分享的方式,無形中減少了讀者自主思考的時間與精力,慢慢形成“泛閱讀”現象。
在“泛閱讀”中,特別是青年讀者崇尚的個性化、自主化閱讀,多為娛樂化、淺層次的內容;而當下,新媒體為廣大青年讀者對社會現象的探討提供了空間,強化了讀者的批判性思維。讀者在閱讀中理性和非理性總是互相交織的,新媒體一方面為讀者提供了發表意見的平臺,另一方面也“培育”了讀者的非理性認識,因而要強化對讀者閱讀的引導。特別是重大事件發生引發社會輿情時,更要加強對讀者閱讀心理的引導。如2023年2月江西一中學生失蹤事件,引發全國關注,當地有關部門抓住公眾關注的熱點,第一時間啟動調查,發布事件調查結果,有效地回應了公眾的疑惑。因此,面對當前網絡閱讀現狀,在強化培養讀者閱讀的批判性思維的同時,也要對其進行科學有效引導,讓讀者形成對社會現象的科學認知。
(三)培養健康的閱讀觀
在新媒體的快速傳播下,形成了信息超載現象,讀者在信息“擠壓”下,一是對內容的真偽一時難以判斷,可能會在錯誤的信息誤導下,做出錯誤的事情。如2023年上半年國內某景點爆出幾位年輕人相約自殺,后經公安部門調查,幾位年輕人通過網絡認識,經常閱讀不健康內容,造成這一悲劇事件;二是對網絡熱炒事件的好與壞失去判斷力,常常跟風炒作,形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針對信息超載對讀者閱讀心理影響,一是讀者要提升自身修養,增強對內容的甄別力;特別是對年輕人來說,家庭、社會應為年輕讀者提供正能量的作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二是政府相關部門及時研判熱點事件的輿情走勢,引導公眾了解事件的真偽,及時知曉事件的真相,培養對社會正確的認知。
如在2021年5月“拼多多員工加班猝死”事件發生后,針對網民普遍反映的畸形加班現象,新華社及時播發《辛識平:扭曲“奮斗觀”當休矣》等評論,提倡樹立正確奮斗觀。稿件發布后,“新華社評畸形加班”話題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瀏覽量超1.4億。主流媒體要善于利用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讀者的閱讀心理,及時幫助讀者了解事件內容以形成正確的認識。
新媒體環境下,由于網絡傳播速度快,加強對年輕讀者健康閱讀心理的培養,提升他們對內容信息的鑒別力;加大向社會提供健康信息容的供應量,特別是適應新時代各類人群需求的閱讀物;加快建設輿情引導科學系統等多方面,養成大眾科學健康的閱讀心理,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廣泛傳播。
四、結語
在媒介傳播的過程中,讀者作為受眾,或者稱之為用戶,應發揮主動能動性,在進行閱讀時,積極拓展閱讀邊界、深化思考;出版單位要多生產讀者喜愛的作品;政府等相關部門要深刻地認識新媒體環境下讀者閱讀心理的變化,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為讀者思想境界的提升助力。
參考文獻:
[1]邵曉芳.新媒體時代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與實踐[J].人民論壇,2015(35):211-213.
[2]劉紅燕.小議新媒體傳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J].出版廣角,2015(16):72-73.
[3]李宗建,程竹汝.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的挑戰與對策[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6(05):76-85.
[4]葛自發.新媒體對“積極受眾”的建構與解構[J].當代傳播,2014(01):71-73.
[5]劉新業.探究新媒體環境對輿論傳播的影響和應對之策[J].傳媒,2014(04):69-71.
[6]馮偉.新媒體傳播模式對于廣告傳播模式的影響[J].新聞傳播,2014(05):127.
(作者單位:市場星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