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燕
幼兒自主游戲指的是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境中根據自身的興趣,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自主選擇、自發交流的活動過程。在自主游戲中,幼兒能夠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為了更好地開展自主游戲,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通過巧妙地向幼兒提出問題,支持幼兒的探究式學習,促進幼兒的成長。
一、幼兒自主游戲中提問的作用
(一)引導幼兒進行思考
教師通過提問,能夠引導幼兒進行思考,為幼兒指出探究方向,從而促進幼兒深度學習。在幼兒自主游戲中,教師敏銳地察覺幼兒的需要,根據游戲來設置問題,可以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讓幼兒在游戲的同時學到更多的知識。
(二)促進幼兒深入探究
在幼兒自主游戲中,教師以適當的方式點撥幼兒,能夠引導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鍛煉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夠促進幼兒積極參與,促使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入探究,增強幼兒自主游戲的實效性。
(三)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
通過提問,教師能夠開闊幼兒的視野,讓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發現更多新的內容,不斷地進行創新,這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讓自主游戲變得更加高效。教師通過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可以促使幼兒尋找新的信息、嘗試新的方法,并在自主游戲中不斷嘗試、探索和創新。
二、幼兒自主游戲中的問題設計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幼兒是自主游戲的主體,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設計自主游戲中的問題時,教師應該遵循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考慮幼兒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教師提出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難度,可以讓幼兒深入思考和探究,又不超過幼兒的理解范圍。
(二)科學性原則
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該遵循科學性原則,充分考慮每個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增強問題與游戲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在游戲過程中,教師需要全程觀察幼兒的表現,根據幼兒的具體游戲行為及時提出相關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幼兒進行深入探究,增強游戲活動的科學性。
(三)趣味性原則
教師在自主游戲中設置問題時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則。教師設置趣味性問題,能夠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和探究欲望,引導幼兒主動探究。通過增強問題的趣味性,教師可以營造良好的游戲氛圍,讓幼兒更加樂于探索。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興趣、發展水平和個體差異來設置問題,用幽默的語言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每個幼兒都能感受游戲的樂趣。
三、幼兒自主游戲中基于問題的探究式學習實踐
(一)設置趣味性問題,激發探究欲望
在開展幼兒自主游戲的過程中,為了促進幼兒的探究式學習,教師需要為其設置趣味性問題,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讓幼兒積極參與自主游戲。幼兒會積極主動地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因此,教師需要提前了解幼兒的興趣點,結合游戲內容和幼兒的認知特點,以興趣為基礎設計問題。
例如,在“廢墟尋寶”游戲中,幼兒需要在眾多游戲材料中快速找到教師指定的物品。為了讓自主游戲變得更加有趣,教師可以將數字卡片、單詞卡片、沙水游戲工具、繪本等材料全部展示出來并打亂它們的擺放位置,讓所有幼兒站成一排,向他們提出問題,如“數字5像什么物體?”。有的幼兒會說數字5像鉤子,有的幼兒會說數字5像衣掛,還有的幼兒會說數字5像大象的鼻子。當幼兒回答問題后,教師可以正式開始游戲,讓幼兒在一堆“廢墟”之中找到數字5的卡片,同時再找一件與數字5相似的物品。設計這一趣味性問題能夠讓幼兒展開聯想,將數字5與生活中的物品聯系起來,然后通過“找寶物”的方式參與游戲。這不僅可以讓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獲得快樂,激發幼兒的想象力,還能引導幼兒對數字5進行探究,加深幼兒對數字的認識。
(二)設置啟發性問題,拓展探究思路
幼兒的年齡比較小,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弱。在組織幼兒開展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啟發性問題,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給予幼兒一定的提示,幫助幼兒拓展探究思路,更好地完成游戲任務。這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積木”游戲中,教師會為幼兒準備各種積木,包括圓形積木、方形積木等,讓幼兒在戶外場地中進行自主游戲。在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走到幼兒的身邊,向幼兒提問:“你手中拿著的圓形積木和方形積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幼兒很容易就看出,這兩種積木的形狀是不同的。教師需要繼續引導幼兒:“如果將這兩種積木放在地面上,分別推動它們,它們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此時幼兒可能會有些困惑,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實踐。通過實踐,幼兒發現,用手推一下方形積木,它只是動了一下就停住了;用手推一下圓形積木,圓形積木可以滾動很遠。通過設置啟發性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自主游戲的過程中進行實踐探究,這有助于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使幼兒認識到不同積木在外形上的不同,了解不同積木所具有的運動特點。
又如,在“翻花繩”游戲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兩人一組進行游戲。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多種花繩材料,確保所有幼兒都能夠參與游戲,提高幼兒的參與度。接著,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沒有花繩這樣的游戲材料,大家還想玩‘翻花繩'游戲,那么可以用什么材料來代替花繩呢?”,幼兒可以共同討論,從教師準備的游戲材料中尋找合適的替代品。他們會發現毛線、皮筋都可以充當花繩,甚至鞋帶也可以充當。通過提出這一啟發性問題,教師可以拓展幼兒的思路,活躍幼兒的思維,讓他們嘗試用其他材料來替換花繩,提高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
(三)設置生活化問題,增強探究動力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當幼兒遇到想不通或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例,向幼兒提出相關問題,以加深幼兒的理解。在組織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幼兒設置生活化問題,讓幼兒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探究,增強幼兒的探究動力。
例如,在“釣魚”游戲中,幼兒需要模仿釣魚的方式去釣取回形針。筆者為幼兒準備了能夠充當“魚”的回形針材料和其他輔助材料,讓幼兒選擇不同的材料進行“釣魚”,比一比誰釣的數量最多。有的幼兒在眾多游戲材料中找到了比較長的桿子和長繩,把它們分別當作魚竿和魚鉤,并將它們進行連接,再進行“釣魚”。雖然幼兒模仿得有模有樣,但是并沒有達到理想效果。有的幼兒勉強釣上來一兩個回形針,還有的幼兒一個都沒有釣上來。此時,筆者向幼兒提問:“小朋友們,大家說一說,回形針是什么材質的呢?”通過觀察,幼兒發現這些回形針是由鐵絲制成的。接著,教師繼續提出生活化問題來提示幼兒:“生活中什么東西能夠吸引鐵呢?”這一問題引導幼兒遷移生活經驗,引發了幼兒的思考。經過點撥,幼兒立刻在眾多材料中尋找吸鐵石,并且用它來代替魚鉤,最終釣上來了許多回形針。
(四)設置遞進式問題,促進深入探究
遞進式問題指的是具有一定關聯性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層層深入、步步推進,能夠引導幼兒深入探究、主動探索。教師可以在自主游戲中設置遞進式問題,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促進幼兒持續深入地進行探究。
例如,在“魚尾配對”游戲中,教師需要為幼兒準備很多大小、顏色、形狀不同的魚形卡片,并在卡片上寫下數字。為了鍛煉幼兒對數字的記憶能力,教師可以將“魚尾”的部分剪掉,并且將所有的魚形卡片打亂,讓幼兒通過對“魚身”和“魚尾”之間的匹配,實現數字的拼接。當幼兒剛開始游戲時,教師不需要對幼兒進行干預,應讓幼兒完全進行自主游戲。當幼兒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游戲后,教師可以設置遞進式問題來引導幼兒,如“將‘魚的身體和尾巴進行配對的方式有幾種?可以根據魚形卡片的大小進行配對嗎?可以根據魚形卡片的顏色去匹配嗎?可以通過魚形卡片的形狀進行選擇嗎?可以通過卡片上的數字進行選擇嗎?”等問題。通過思考教師提出的遞進式問題,幼兒可以更加高效地開展“魚尾配對”游戲,了解配對的技巧,掌握根據大小、顏色、形狀、卡片上的數字等信息依次進行匹配的方法,從而在自主游戲中找到探究方向,繼續探索更有效率的配對方法。
結語
在開展幼兒自主游戲的過程中,為了充分發揮游戲的價值和作用,教師需要通過設置問題來引導幼兒進行思考,促進幼兒深入探究,提高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讓幼兒在游戲中有所收獲。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游戲內容,提出趣味性問題、啟發性問題、生活化問題、遞進式問題等多種類型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
(作者單位:江西省大余縣水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