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紫薇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閱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據著重要地位,它關系到學生語言素養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未來的發展。小學階段學生掌握的字詞較少,閱讀能力相對薄弱。為了增強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科學應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
一、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培養良好閱讀習慣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積累知識、開闊視野,提升修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其今后的學習與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黃金期,教師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傳授科學閱讀方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會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閱讀計劃,向學生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科學的閱讀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閱讀水平,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三)筑牢學習基礎
語文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最為有效的方式。小學階段學生通過閱讀能夠感受祖國巍峨壯麗的河山,還能夠穿越時空與古代圣賢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這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提升綜合素養。此外,小學各學科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對各學科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有效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良好閱讀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小學階段學生受年齡和心理特點的限制,在閱讀活動中難以準確、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和內涵。基于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創設閱讀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用心感受文章的意境,使閱讀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具體而言,首先,教師可以根據新課標對不同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在教室圖書角內為學生投放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課外書籍,如《小王子》《安徒生童話》《城南舊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星照耀中國》《呼蘭河傳》等,使學生能夠在圖書角找到自己喜歡的書籍,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閱讀興趣。其次,教師可以在班級內定期舉行讀書心得演講比賽、閱讀交流會等,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最后,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閱讀教學情境。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故宮博物院》以優美的文字對故宮進行了生動的描繪。對于沒有到過故宮的學生,僅借助語言和文字描述難以產生代入感,會限制他們對文章主題思想的理解。對此,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相關的閱讀情境,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故宮的風光圖片,并輔以優美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感受故宮的宏偉壯麗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從而使閱讀教學取得良好效果。教師緊密結合課文內容創設情境,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明確閱讀教學目標,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閱讀需求,結合教材內容,科學設計閱讀教學的目標,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明確的閱讀目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開動腦筋,主動探索,從而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明確文章的結構特點和內在聯系,構建完整、系統的認知結構。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時,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設置以下閱讀教學目標:一是幫助學生了解小蝌蚪是如何尋找媽媽的;二是增進學生對大自然的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三是引導學生感受小蝌蚪的可愛之處。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系統的課前預習,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從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
(三)創新閱讀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設計要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和個性需求。教師應主動創新閱讀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創新閱讀教學方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
1.閱讀與多媒體相結合。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將多媒體技術和閱讀教學目標相結合,根據課文內容選擇相應的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作為輔助,借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直觀形象地呈現課文內容,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精衛填海》這一課時,為了使學生了解精衛填海的故事背景,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動畫片《精衛填海》的片段,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了解這個神話故事的內容,學習精衛不畏艱難、矢志不渝的偉大精神。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還能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2.閱讀與寫作相結合。閱讀和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采取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同時強化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增強語文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通過閱讀教學,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語言表達技巧、積累寫作素材,為寫作教學創造條件。通過寫作教學,學生能夠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具體來講,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教師可以設計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寫作任務。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金色的魚鉤》和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人民服務》這兩篇課文時,教師可先讓學生通過默讀、大聲朗讀等方式,初步了解文章內容,再向學生介紹文章的創作背景和相關知識,引導學生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情感,最后指導學生撰寫讀后感。這種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3.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閱讀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交流和自主探索尋找解決方法,從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能夠在小組中積極發表個人看法,與同學分享心得,實現共同進步,享受閱讀帶來的成就感。比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父親、樹林和鳥》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文章的內容展開討論,并鼓勵學生分別扮演“我”和“父親”的角色進行對話,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大樹和小鳥之間的關系,明白保護環境和愛護動物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表現自己,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增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效果。
(四)結合教學內容拓展閱讀文本,開闊學生知識視野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僅僅依靠課堂授課是不夠的,教師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延伸,采取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課外讀物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除了紙質的書籍、雜志可供學生閱讀,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尋找各種作品,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使學生通過閱讀獲得豐富的體驗。在拓展閱讀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閱讀內容的分辨和識別能力,引導學生選擇具有積極意義、健康向上的閱讀內容,促使學生在閱讀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扎實基礎。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慈母情深》和《父愛之舟》這兩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拓展閱讀教學,推薦學生課外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等作品,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親情。又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景陽岡》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名著《水滸傳》。這不僅能增進學生對課文故事背景和作品主題思想的了解,還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感知力。
結語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黃金期。在教學工作中,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選擇符合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提高閱讀教學整體質量,為培養新時代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
貴州省黎平縣水口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