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益和
新高考改變了傳統的考試科目設置,結合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形成了靈活的選科考試模式,這種模式著重面向“兩個尊重”和“五個明確”。其中“兩個尊重”分別為對學生的尊重和對學科獨立性的尊重,“五個明確”分別為明確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明確教學對象、明確教學程序和明確教學責任。新高考標志著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也標志著我國將更加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人才培養方式、培養目標等方面的變化,在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中,教師應面向新高考,積極主動地轉變傳統教學方式,以推進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本文基于新高考背景,探討了培養歷史核心素養的具體策略。
一、唯物史觀:團隊協作探討歷史
學好歷史學科需要大量的歷史知識積累,而積累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理解唯物史觀的過程。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和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高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該素養是歷史學科其他核心素養形成的基本理論保障。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新高考背景下的唯物史觀教學更應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科內容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形成,教師可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團隊協作探討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讓學生透過歷史現象更好地了解歷史的本質。
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課的講授為例,這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了解董仲舒新儒學的內容、特點與影響,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影響。在新高考背景下,筆者讓學生結合課程內容探討相關問題,通過組織團體討論的方式實現學生間的思維碰撞。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普遍缺乏宏觀的歷史認知,因此結合信息化技術幫助學生先了解了這一課的宏觀社會背景,讓學生的團體討論更有質量。當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筆者將學生分為了“大一統”“天人感應”“三綱五常”三個小組,并構建“對抗平臺”,要求三個小組內的學生針對先進性和統一性進行探討,向其他小組的同學闡述己方的觀點。小組合作探討的方式能夠分解教學重難點,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質量。同時,在學生完成組內探討后,筆者也通過三個小組的“對抗”讓學生共同學習不同的觀點,這既體現了教學的趣味性,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筆者認為,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理解唯物史觀。
二、時空觀念:單元整體教學認識本質
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作為一門以時間軸為主線的學科,歷史學科的學習必須遵守客觀的時空規律,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中,才可能對史實有準確的理解。同時,歷史學科的學習必然涉及歷史事件形成的時間、涉及的人物、產生的不同影響等。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以“大綜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思維,深化學生對于歷史元素的延續與變化的認知,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歷史的真相與本質。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模塊化的教學案例和“逐課化”的教學方式,對歷史事件進行橫向與縱向比較,以時空觀念為基礎,將相應的零散知識點整合成以時間為主線的知識體系,并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解,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事件間的內在因果關系,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還可通過聚焦特定的歷史階段幫助學生綜合地認知、理解和分析相關歷史概念,深化學生的歷史認知。另外,教師也可利用思維導圖開展教學,將教學知識點分為第一層級、第二層級、第三層級等,通過多層次的教學內容設計幫助學生清晰地認識課程的重難點,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三、史料實證:內外融合深化認識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史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依據,能夠讓學生對歷史事件形成正確認知。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要注重搜集多元化的教學資料,通過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的融合,引導學生收集史料,讓學生嘗試結合史料說明歷史問題,培養學生的歷史實證意識。正確認識歷史問題需要歷史思維,因此,在具體的課程實踐中,教師要通過多元思維方式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史料認知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六單元“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時,筆者將教學內容同現實生活進行融合,結合高中政治學科的相關知識和我國社會的建設與發展現狀,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理解,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在課外融合方面,教師可結合社會上的一些熱點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通過歷史問題與現實問題的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史料,提高學生運用史料的能力,讓學生學會挖掘史料的社會背景。要正確認識歷史問題,必須結合現實進行思考,當學生對現實情形的理解更深刻,他們對于歷史問題的認識也會更準確,其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四、歷史解釋:融合史料客觀公正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其本質是對歷史觀點的客觀公正的認識,歷史解釋的落實對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具有重要作用。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特定的歷史條件與史料實證形成合理的歷史解釋。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教師要避免自己的主觀認知干擾學生的判斷,應結合史料實證的客觀觀點引導學生正確、公正地認識歷史,以唯物史觀思想學習歷史。
例如,在講授“百家爭鳴”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結合PPT課件為學生呈現豐富的史料,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僅僅呈現史料難以讓學生把握歷史的本質,教師還可以開展“百家爭鳴”實踐活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或者感興趣的觀點,自主收集歷史材料,在了解觀點的思想精髓的同時從不同的角度對“治國之道”進行辯論。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編排有關“百家爭鳴”的歷史劇,讓學生分別扮演韓非子、老子、孔子等人物,結合他們的思想和主張重演歷史。這樣的方式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跨越時空,更好地理解“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與意義。歷史解釋必須以史料實證為基礎,教師可以轉變教學思路,設計“歷史—政治—語文”特色課程實施方案。其中“歷史”是基點,以“百家爭鳴”的時代價值探析和學習為主要內容;“政治”是問題的延伸,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百家爭鳴”是如何形成與發展的,并結合社會的政治問題探討為什么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語文”則是問題的驗證,如從文學創作、價值觀念塑造等方面談談“百家爭鳴”給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教師可通過當時的一些詩歌、書法等作品,幫助學生驗證當時歷史背景下出現的政治問題和這些政治問題對社會的影響。借助融合性的史料實證,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歷史解釋能力和思考深度。
五、家國情懷:依托現實深化情感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家國情懷是歷史核心素養中的重點內容之一,也是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目標。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歷史文化知識,還要重塑學生的思想觀念,深化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認識,促使他們形成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
為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可結合黨史教育幫助學生深化愛國情感,強調黨史與現實的全面融合,在教學時不能只是簡單地堆砌史料和“講故事”,必須既實事求是地講出歷史“本然”,又實事求是地講出歷史“所以然”。同時,教師需要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把按照原貌講歷史與站在時代高度講歷史統一起來。按照原貌講歷史要避免就事論事、局限于細節、一葉障目得出偏頗的結論。站在時代高度看歷史,要堅持大歷史觀,即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歷史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以準確把握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理論來自歷史和現實,要想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要注重歷史維度,也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當下的世界,讓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真正發揮出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
結語
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嘗試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分過程、分目標、分層次地落實,既注重知識傳授又重視能力培養,以科學探索、積極實踐、不斷發展的方式真正發揮出歷史學科的育人作用。
(作者單位:貴州省石阡縣石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