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性的時空格局與收斂性

2023-08-17 10:27:36于世海王夢樂孔令乾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13期
關鍵詞:區域發展

于世海,王夢樂,孔令乾

(1.桂林理工大學商學院,廣西桂林 541010;2.浙江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浙江杭州 311300)

1 研究背景

創新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人類生活改善的重要動力。當前,數字貿易與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全球正迎來新一輪創新紅利,數字貿易作為激活創新發展的合作動能,通過數字技術與數字服務帶來顛覆性創新,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與此同時,區域創新也是數字貿易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能進一步釋放數字貿易發展潛能[1],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提出 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數據作為數字貿易的核心生產要素強化了各產業、各區域間知識與技術的共享,為創新要素、創新流程與創新環境帶來深刻變革,而以現代信息網絡為載體的數字貿易更是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支持。因此,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的相互促進與協調發展,不僅是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建設更高質量對外開放的有力抓手,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2 文獻綜述

數字貿易這一概念最早由Weber[2]提出,之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在2013 年的《美國與全球經濟中的數字貿易》中對“數字貿易”進行了首次界定,將其定義為通過互聯網交付的產品和服務,這個概念排除了大部分實體商品貿易。此后,該機構在2014 年對數字貿易定義進行了擴延,將實體貨物納入數字貿易交易標的中,最終于2017 年退回其初始定義。國內學者馬述忠等[3]認為數字貿易是以現代信息網絡為載體,通過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實現數字產品與服務、數字化知識與信息的高效交換,進而推動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的新型貿易活動,該定義目前被大多數國內學者所認可。可以看出,數字貿易是以數字技術深度賦能為特征的,與技術創新密切相關。關于創新的相關理論,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4]于1912 年首次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創造性破壞”,將創新定義為“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全新組合”,強調了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此后,Aghion 等[5]在熊彼特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內生創新和增長的基準模型,強調了知識積累與產業創新的重要性;關于創新的影響因素研究,宏觀視角下,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產業集聚及結構優化、貿易與投資等擴大開放、良好的制度環境與政府的有效干預、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與高新區的設立等諸多因素均能夠推動區域創新水平提升。微觀視角下,提高產品質量及其復雜度、增強企業內生技術能力、動態資源整合能力、企業家精神與企業文化等,依托上述方式能夠夯實整體區域的創新基礎。

在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以及創新投入持續升高的背景下,數字貿易對區域創新的驅動程度以及區域創新對數字貿易的支撐作用大小是當前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然而尚未有文獻對此進行更深入的探討,諸多學者從間接層面討論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如尹西明等[6]基于趨同理論研究發現,區域創新效率存在顯著收斂的特征事實,且互聯網是推動中國區域創新效率收斂的“加速器”;張慧等[7]基于空間關聯視角下研究,發現數字經濟發展對區域創新效率存在正向促進作用,且驅動效果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于歡等[8]基于微觀企業視角研究,發現數字產品進口能顯著提升企業出口技術復雜度,且在數字資本品的進口和創新水平高的企業中更為顯著;李惠娟等[9]基于創新能力和產品空間的視角,使用投入產出方法,研究得出雙循環新格局促進了中國數字貿易的高質量發展。

已有相關文獻為本文展開論述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性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但尚未有學者考察中國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之間的協調互動關系。因此,本文的邊際貢獻如下:第一,采用動態評價方法對數字貿易發展水平進行測算,并基于耦合協調原理建立模型,從系統論視角考察中國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的耦合協調性。第二,基于測算的耦合協調數據,采用Kernel 密度估計深入分析中國及四大地區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水平的動態分布。第三,運用變異系數與空間杜賓模型進一步明晰全國及四大地區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的δ收斂與β收斂特征。

3 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機制

隨著數字中國建設的穩步推進,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逐步滲透到社會各領域,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的相互影響不斷加深。數字貿易不僅能夠直接從供需兩端促進區域創新發展,還能夠通過降低成本并產生正向空間溢出效應推動區域創新發展。與此同時,區域創新也是推動數字貿易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提供了堅實的數字技術支持基礎上,還能形成高效的數字化網絡平臺促進數字貿易的蓬勃發展。

一方面數字貿易能夠推動區域創新發展。首先數字貿易能夠直接從供需兩端促進區域創新。傳統貿易對區域創新的影響主要通過供給端對產品的生產加工而產生,而數字貿易能夠同時從產品層面的供給端和消費者需求端兩側發力驅動區域創新發展[10]。數字貿易為消費者帶來了新的數字化產品與服務的需求,在網絡支付、新零售、平臺經濟等業態的支撐下,消費者對原有產品的數字認知需求被不斷更新,使消費需求在內容與形式上逐漸豐富,推動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與創新[11],進而帶動整體區域創新發展。其次數字貿易能夠通過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區域創新。數字貿易依托數字技術極大地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程度,進而降低企業資源搜尋與匹配成本、減少中間交易環節,緩解了企業的融資約束[12],為企業主動進行技術改造提供了資金支持。與此同時,數字貿易的低成本效應還能夠降低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門檻,引發市場規模的擴大,導致競爭加劇,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最后數字貿易還能產生空間溢出效應促進區域創新。數字貿易不僅能推動知識、技術的正向溢出,進而提升產品質量及其復雜度[13],還能打破研發主體之間的物理空間限制,提高技術創新效率,促進多元創新主體交匯融合形成創新集群[14],加速我國對世界前沿技術的追趕。

另一方面區域創新也能驅動數字貿易發展。首先,區域創新是實現數字貿易發展的根本動力。數字貿易是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為基礎,實現數字產品與服務、數字化知識與信息的高效交換的過程[3],因此技術創新是推動數字貿易發展的堅實基礎。其次,區域創新能夠驅動形成高效的網絡化平臺,有助于數字產品與服務貿易信息的交流與對接,擴大了不確定性下的交易機會與效率。此外,創新成果的應用還有助于企業生產及管理過程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進而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為數字貿易發展提供契機。最后,區域創新環境的改善還可以提升人們的創新意識與活躍度,促進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使數字技術研發紅利不斷溢出,進而推動數字產品的多樣性發展與數字服務質量提升,最終實現數字貿易的蓬勃發展[15]。

4 研究設計

4.1 指標體系構建及測算

(1)本文以馬述忠[16]學者對數字貿易的廣義定義為基準,即數字貿易是以數字化平臺為載體,通過數字技術的有效使用實現實體貨物、數字化產品與服務、數字化知識與信息的精準交換,最終實現制造業智能化的新型貿易活動。從“數字化市場”“數字貿易結構”“數字貿易能力”與“數字貿易環境”4 個層面構建數字貿易指標體系??蚣苤兄赋觯瑪底仲Q易的基礎是數字技術的發展,主要包括信息通信技術(ICT)制造與ICT 服務兩方面;關鍵環節是對外貿易的創新發展,主要包括貿易方式和對象的轉變。同時,數字貿易來源于數字經濟[17],與數字經濟一樣依賴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因此,結合指標體系的科學性與數據可獲得性,選取數字貿易發展指標如表1,最后通過熵權TOPSIS 與灰色關聯度動態評價方法測度數字貿易發展指數,該方法便于評價系統間不同時刻的發展水平與一段時間的累積水平[18]。

表1 數字貿易發展評價體系構建

(2)區域創新系統。本文參考蔣天穎等[20]、葛鵬飛等[21]、楊騫等[22]學者的研究,從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及創新環境三方面衡量創新水平。其中,創新投入包括人力和資金的投入;創新產出從數量、質量和經濟效益轉化3 個維度衡量;創新環境包括科研創新的基礎設施與條件,具體指標選取如表2所示。最后,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測算區域創新綜合指數。

表2 區域創新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3)數據來源。以2010—2020 年我國31 個省份(不包含港澳臺地區)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各指標數據來源于《中國信息產業統計年鑒》《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全國技術市場統計年報》、各省份統計年鑒以及北京大學數字金融中心課題組[19]。

4.2 研究方法

4.2.1 耦合協調度測算

采用耦合協調度刻畫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兩系統的協調發展水平,如式(1)是多個系統間的耦合度模型:

其中,K=1,2, ,M表示系統個數,C表示系統間的耦合度值,取值范圍在0~1 之間。式(2)是協調度模型,耦合協調度模型見式(3):

其中,T表示協調度,D表示耦合協調度,β1,β2為待定系數。

4.2.2 Kernel 密度估計

為明晰中國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發展的分布動態及演進規律,利用Kernel 密度估計。如式(4)(5):

其中,N為觀測值個數,μi為獨立同分布觀測值,h為帶寬,帶寬越小。

4.2.3 收斂性檢驗

為探究東中西與東北地區之間、各省域之間的耦合協調度是否具有收斂性,本文采用δ收斂和β收斂兩種方法檢驗耦合協調度的收斂性。δ收斂表示不同區域耦合協調度的離程度隨時間推移呈現持續下降的過程。本文采用變異系數衡量,如式(6):

其中,j=1,2,3,4 表示中國東部、中部、西部及東北四大區域;i=1,2,3, ,31 表示四大區域內所含省份;Nj表示j區域內省份數量;Qij表示j區域內i省份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表示j區域內i省份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均值。

β收斂是指耦合協調水平較低的地區具有更快的發展速度,且與較高水平耦合協調度地區的差距逐漸縮小并最終趨于一致的穩態。β收斂分為絕對β收斂和條件β收斂。絕對β收斂模型如式(7):

其中,Di,t+1和Di,t表示t+1 期和t期在i省 份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的耦合協調度。β為待估收斂系數,若β<0 且顯著,則表示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將無條件達到相同穩態,存在β收斂,反之則說明存在發散趨勢,其中收斂速度的表達式為V=-ln (1+β)/T,T為樣本期初到期末的跨期年數??紤]到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可能存在空間關聯性,因此,本文運用了空間效應模型檢驗耦合協調度的β收斂特征,具體模型如式(8):

其中,β為待估收斂系數,ρ和δ為空間效應系數,分別表示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的自回歸估計,Wij為鄰接空間權重矩陣,Controls 為一系列控制變量,其他變量含義同式(7),參考蔣天穎等[20]、葛鵬飛等[21]、楊騫等[22]的研究成果,本文選取以下控制變量:經濟發展水平(develop)用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物質資本投入(capital)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表示;對外貿易水平(trade)用貿易進出口總額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表示;產業結構(industry structure)用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表示。

5 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的特征描述

5.1 整體特征

參照楊騫等[22]的研究,將耦合協調度劃分為低度協調、中度協調、良好協調和高度協調4 個等級,各等級的耦合協調度劃分區間見表3。

表3 耦合協調關系的判斷標準

基于上述耦合協調度模型,利用2010—2020 年省級層面面板數據,測算31 個省份及各地區的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的耦合協調度D值,該值越大表示兩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水平越高。結合表4 和圖1 可以觀察到,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的耦合協調水平呈持續升高的態勢,從2010 年的0.341 8增長到2020 年的0.549 2,年均增長率達到5.51%。在2018 之前,耦合協調水平處于中度協調階段,2018 年及以后上升為良好協調,整體表現出穩健的增長,說明了近年來數字中國建設在推動數字貿易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區域創新水平的提高,使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不斷耦合互動、協同發展。

圖1 31 個省份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關系的整體時間演化特征

表4 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關系的整體特征

5.2 地區特征

根據地理經濟的劃分方式,將31 個省份劃分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與東北地區四大區域(東部地區: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中部地區: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考察各區域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的水平及差異。從區域分布來看,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的耦合協調度存在顯著異質性特征,具體見表5。結合圖2,首先從4 個區域的耦合協調水平來看,東部地區的耦合協調度最高,由2010 年的0.457 2上升至2020年0.708 0,處于良好協調階段;中部地區的耦合協調度位于第二,由2010 年0.332 8上升至2020 年的0.561 9,進入良好協調階段;東北地區的耦合協調度緊隨其后,由2010 年的0.329 0上升至2020 年的0.469 7,處于中度協調階段;西部地區的耦合協調度最低,由2010 年的0.253 4 上升至2020 年的0.430 3,處于中度協調階段。其次是各地區耦合協調度的階段性特征,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均保持了平穩增長的態勢,但各地區耦合協調度的增長幅度存在顯著差異。在樣本觀察期內,西部地區耦合協調度的增長幅度最大,達到69.8%,盡管耦合協調度均值最低,但表現出了較快的增長勢頭。中部地區增長幅度次之為68.8%,然后是東部地區,漲幅達54.8%。最后是東北地區,漲幅為42.8%。綜上所述,耦合協調度較低的地區增長率相對較高,而耦合協調度較高的地區增長率相對較低,說明我國各地區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差距逐漸縮小。

圖2 我國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水平的分地區演化特征

表5 2010—2020 年四大區域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關系的地區特征

具體地,表6 進一步描述了2010 年、2012 年、2014 年、2016 年、2018 年和2020 年6 個年份的中國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從表6 可以看出,我國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在不同地區存在明顯差異,具體表現出“東高西低”的不均衡空間分布特征。從演進趨勢來看,各省份兩系統耦合協調水平呈現向好趨勢;從各省份來看,廣東憑借其經濟與地理優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率先由2010 年的良好協調達到2016 年的高度協調,且之后一直處于高度協調狀態。其余在2010 年處于良好協調的還有北京、江蘇和上海,雖然北京耦合協調度呈穩定上漲態勢,但在2020 年仍處于良好協調階段,江蘇和上海于2020 年達到高度協調。浙江耦合協調度增長最為明顯,由2010 年的中度協調上升到2012 年的良好協調,最終于2020 年到達到高度協調階段;天津、山東、福建、河南、湖北、四川耦合協調度發展速度次之,由2010 年的中度協調提升到2016 年的良好協調;遼寧、陜西、安徽、重慶緊隨其后,由2010 年的中度協調于2018 年提升到良好協調;河北、湖南、廣西速度最慢,由2010年的中度協調于2020 年提升到良好協調。全國其余省份在2020 年未達到良好協調或高度協調階段,其中,新疆、寧夏、甘肅、云南、貴州、海南、山西、江西、黑龍江、吉林與內蒙古自2010 年至2020 年一直處于中度協調階段,青海與西藏2010 年處于低度協調階段,之后分別于2012 年和2014 年進入中度協調階段。

表6 我國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省級耦合協調度(偶數年)

從2020 年31 個省份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水平情況來看,廣東、上海、江蘇、浙江等4 個省份處于高度協調階段,北京、天津、山東、福建、河南、湖北、四川、遼寧、陜西、安徽、重慶、河北、湖南、廣西等14 個省份處于良好協調階段,新疆、寧夏、甘肅、云南、貴州、海南、山西、江西、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青海與西藏等13 個省份處于中度協調階段。可以看出,我國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發展明顯呈現空間分布不均勻的特征,還有較大一部分省份處于中度協調階段,兩系統沒有達到良好相互促進的局面,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從長遠來看,國家及地方政府應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各地區發展現狀并出臺相應政策,循序漸進推動數字貿易發展成為區域創新的新引擎、新動力。

6 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發展的分布動態演進

為了進一步考察我國整體及四大區域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發展的絕對差異和分布動態,本文利用Kernel 密度估計分析兩系統耦合協調發展的變化趨勢,并繪制了Kernel 密度估計三維圖,如圖3 和圖4 所示。

圖3 31 個省份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發展的分布動態

圖4 四大區域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發展的動態分布

圖3 描繪了31 個省份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發展的分布動態。從曲線中心的移動來看,全國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性協調水平分布曲線的主峰不斷右移,表明兩者的耦合協調水平不斷提高,這一特征和前文耦合協調度均值曲線走勢一致;主峰高度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寬度逐漸縮小,表明絕對差異不斷縮小;出現側峰且存在右拖尾現象,說明存在一定的極化現象和梯度效應,表明不同耦合協調度水平下均有省份分布,且高水平耦合協調度與低水平耦合協調度差異較大??偟膩砜?,全國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不斷提高,出現輕微的極化現象,但省域之間差異逐漸減小。

由圖4(a)可知,對于東部地區而言,兩系統耦合協調度的核密度曲線主峰位置右移,波峰高度先下降后上升,寬度先擴大后縮小,說明東部地區耦合協調度水平不斷提高,區域內差異先擴大后減小,存在拖尾現象但延展性收窄,說明區域內絕對差異最終呈縮小態勢。由圖4(b)可知,中部地區耦合協調發展的分布曲線主峰位置右移,說明耦合協調度水平不斷提高;主峰高度整體呈不斷降低趨勢,表明區域差異逐漸升高,具體來看,在2017 年到2019 年期間出現側峰,且側峰靠近主峰,說明存在極化現象,最后在2020 年,主峰高度上升,區域差異降低。由圖4(c)可知,西部地區耦合協調水平的分布曲線主峰位置右移,波峰高度呈“升高—降低—升高”,說明西部地區耦合協調水平逐漸上升,區域內差異呈“縮小—擴大—縮小”趨勢,且總體曲線呈現雙峰的態勢,側峰峰值較低,說明西部地區耦合協調度具有微弱的兩極分化現象。由圖4(d)可知,東北地區的分布曲線主峰位置右移,說明東北地區耦合協調度逐漸提高,主峰高度持續升高,直到2016 年開始逐漸降低,并出現側峰,寬度變大,說明東北地區耦合協調度區域內差距先減小后擴大。綜上所述,四大區域分布曲線主峰位置均右移,說明各區域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水平不斷上升。主峰位置變化與各區域耦合協調特征事實描述基本一致。四大區域中除東部地區主峰高度明顯上升,總體內部絕對差異逐漸縮小以外,其他地區主峰高度均呈上升與下降交替的波動趨勢,即內部絕對差異呈縮小與擴大交替,且各地區均存在一定程度極化現象。

7 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的收斂性分析

中國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在四大區域之間和省域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因此,全國及各地區耦合協調度是否具有收斂性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運用δ收斂和β收斂兩種方法研究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的時空格局演變趨勢,揭示其空間收斂特征。

7.1 δ 收斂檢驗

圖5 呈現了考察期內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變異系數的動態變化過程。從31 個省份層面來看,變異系數表現為下降態勢,在2010 年至2020 年樣本期間內,變異系數從0.351 3 下降到0.307 6,下降幅度達12.44%。具體來看,2010 年至2012 年期間變異系數下降速度最快,年均下降率達5.27%,2012 年至2019 年期間,變異系數呈波動下降趨勢,且下降幅度較小,走勢較為穩定,最后在進入2020 年時出現小幅上漲。從四大區域來看,西部地區分布曲線整體呈下降態勢,且下降幅度最大,達到13.15%,其具體演變趨勢為,2016 年之前呈下降態勢,2016 年之后開始回升,整體表現為變異系數下降。東部地區整體呈波動下降趨勢,下降幅度次之為12.59%,其中,2010 年至2017 年曲線較為穩定,2017 年至2019 年下降幅度變大為10.77%,2019 年后呈小幅上升。東北地區分布曲線整體呈下降態勢,下降幅度最小為5.76%,具體表現為2016年之前呈大幅波動下降趨勢,年均下降率達6.81%,2016 年至2017 年表現為短暫上升,2017 年之后持續下降。中部地區曲線整體呈上升態勢,上漲幅度為30.23%,具體表現為“上升—下降—上升”的態勢,在2012 年變異系數達到最高為0.132 0,2012 年后持續下降到2016 年,且2016 年變異系數最低為0.084 0,之后呈上升態勢。由此可見,除中部地區以外,全國及其他三大地區耦合協調度的變異系數在樣本期間內均表現出下降趨勢,存在δ收斂現象。

圖5 我國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變異系數演變趨勢

7.2 β 收斂檢驗

本文首先采用普通面板模型對耦合協調度進行絕對β收斂和條件β收斂檢驗,估計結果均顯著為負,說明存在β收斂,具體結果見表8 和表9。考慮到區域之間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間依賴性,減少空間因素對估計結果產生的偏差,進一步運用空間計量模型檢驗耦合協調度的β收斂。在估計之前,首先要進行空間相關性檢驗,測算全國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性的Moran 指數,結果見表7。在樣本期間內,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在空間鄰接權重矩陣下的Moran 指數均為正且至少達到5%的顯著性水平,說明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的耦合協調度存在顯著空間正相關關系。進一步,本文繪制了2010 年與2020 年中國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的Moran 散點圖,如圖6 所示??梢钥闯?,無論是2010 年還是2020 年的散點圖中大多數省份位于第一和第三象限,說明耦合協調度存在顯著正向空間集聚效應,且集聚效應相對穩定,呈現出低流動態勢。在進行空間自相關檢驗后,則是對空間計量模型的選擇,在依次進行LM 檢驗、Hausman 檢驗以及LR 檢驗后,確定了個體固定效應的SDM 模型為最優選擇。

圖6 31 個省份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Moran' I 散點圖

表7 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空間相關性

表8 我國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絕對β 收斂檢驗

表9 耦合協調度條件β 收斂檢驗

(1)絕對β收斂。表8 報告了31 個省份及四大地區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的絕對β收斂檢驗結果。首先,從31 個省份層面看,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的收斂系數β為-0.416 9,在1%水平下顯著,說明耦合協調度在整體上存在絕對β收斂且收斂速度達0.041 5,意味著耦合協調度低的省份相較于耦合協調度高的省份增長速度更快,區域內耦合協調度趨向同一穩態水平。其次,從區域層面看,東部、中部、西部及東北部地區的收斂系數β均顯著為負,說明耦合協調度在四大地區均存在絕對β收斂。對比四大地區的收斂系數發現,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東部地區,收斂速度分別為0.070 9、0.036 6、0.032 1、0.029 5??梢钥闯?,耦合協調度最高的東部地區收斂速度最慢,中部地區耦合協調度的收斂速度最快。可能的原因是,東部地區中廣東、北京等經濟發達省份的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程度遠高于區域內其他省份,因此耦合協調度具有較慢的收斂速度,中部地區耦合協調度水平位于第二,且收斂速度最快,說明安徽、河南、湖南等地區形成了良好的協同發展趨勢。

(2)條件β收斂。表9 報告了31 個省份及四大地區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條件β收斂的檢驗結果??梢钥闯?,31 個省份及四大地區的收斂系數β均在1%水平下均顯著為負,與表8結果一致,說明全國及四大地區均存在條件β收斂,該結論意味著在考慮了初始值以外的其他影響因素后,31 個省份和四大地區內各省份耦合協調度最終會收斂至各自的穩態水平。通過與表7 對比發現,無論是從31 個省份還是分地區考察,條件β收斂系數的絕對值均大于絕對β收斂的估計系數,說明條件β收斂速度大于絕對β收斂速度,具體計算發現31 個省份層面條件β收斂速度為0.055 4,東部、中部、西部與東北部依次是0.067 1、0.101 3、0.064 5、0.099 0,這表明在考慮了不同影響因素后,耦合協調度的收斂速度發生了改變。

從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來看,31 個省份及四大地區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的條件β收斂影響因素不盡相同。具體來看,經濟發展水平對全國及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耦合協調度影響均為正,這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科技創新和數字化發展所需的研發資金越充足[24],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水平越高,使其向更高水平收斂,而對東北地區則產生了負向影響,說明隨著東北三省經濟的發展,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水平之間的差距逐漸擴大,兩者的耦合協調度趨于發散;物質資本投入能顯著正向影響31 個省份及東部地區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提高其耦合協調度收斂水平,但對其他地區的正向影響不明顯。物質資本投入為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推動了數字貿易平臺體系的搭建和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的建設;對外貿易水平能顯著促進31 個省份、西部與東北地區耦合協調度向更高水平收斂,對東部與中部地區影響為正但不顯著。說明對外貿易的進一步開放能夠推動企業學習和模仿高技術產品,進而提高創新能力,促進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產業結構對不同地區耦合協調度的影響各不相同,對31個省份、東部及東北地區耦合協調度產生正向影響,對中部地區及西部地區耦合協調度產生了負向影響。說明了第三產業的發展能顯著促進東部及東北地區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向更高水平收斂,而推動了中部地區及西部地區內部耦合協調水平的發散。

8 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基于中國2010—2020 年31 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分別構建了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系統指標體系,然后利用熵權TOPSIS 與灰色關聯度評價法、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測度其綜合指數。從整體和四大區域視角,利用Kernel 密度估計與收斂性分析解釋了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系統耦合協調度的時空演進趨勢和收斂性特征。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從特征事實看,中國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的耦合協調水平逐年上升,從2010 年的中度協調上升至2020 年的良好協調階段,但也存在空間分布不平衡現象,各省份呈現“東高西低”“沿海優于內陸”的不均衡空間分布特征。從變動趨勢看,31 個省份及四大地區兩系統耦合度均呈正增長,且高水平耦合地區的增長率相對較低,低水平耦合地區的整張率相對較高,說明31 個省份區域內耦合協調度的差異不斷縮小。

第二,從分布動態看,31 個省份整體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的分布曲線主峰位置不斷右移,高度整體呈上升趨勢,表明耦合協調度不斷上升,絕對差異不斷縮小,但存在一定的右拖尾現象,說明存在微弱的兩極分化現象。分區域來看,四大地區耦合協調分布曲線主峰均呈右移態勢,耦合協調度逐漸提高;東部地區主峰高度明顯上升,總體內部絕對差異逐漸縮小,中部、西部與東北部地區主峰高度均呈上升與下降交替的波動趨勢,即內部絕對差異縮小與擴大交替;四大區域均存在一定程度極化現象。

第三,從收斂特征看,對于δ收斂特征而言,31 個省份地區變異系數隨時間推移穩定下降,東部、西部及東北部地區在波動中緩慢下降,而中部地區呈波動上升趨勢,表明31 個省份及東部、西部、東北部地區存在δ收斂現象,而中部地區不存在;對于絕對β收斂和條件β收斂而言,31 個省份及四大地區的收斂系數均顯著小于0,表明31 個省份整體及四大區域均存在絕對β收斂和條件β收斂,且條件β收斂估計系數的絕對值大于絕對β收斂,表明在考慮了其他影響因素后,31 個省份及四大區域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的收斂速度更快。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得出以下幾點政策啟示:

第一,激發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的耦合發展潛力。我國大部分地區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水平不高,發展潛力巨大。數字貿易的發展可以打破研發主體之間的空間地理距離,降低研發風險與協調成本,提高區域創新水平。技術創新又將推動貿易鏈條的數字化改造,培育對外貿易發展的新動能,深化中國數字貿易發展,實現二者的良性循環。因此,應堅持創新對數字貿易的驅動發展,因地制宜制定激勵政策,循序漸進推動數字貿易發展成果轉化為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新動力。

第二,推動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發展。我國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發展整體區域差異不斷縮小,但各地區發展不平衡依然存在,甚至出現極化現象。因此,我們應進一步加強區域協同發展意識,突破各地區間的貿易壁壘,建立高水平地區與低水平地區的有效合作機制。區域內,發揮高水平省份的引領作用,將高技術資源與人才優勢輻射到其他耦合水平較低的省份;區域間,實現沿海地區對內陸地區與西部地區的有效幫扶與合作,發揮數字貿易突破地理空間限制的競爭優勢,形成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優質協調發展格局。

第三,加速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的收斂。在著力推進數字貿易發展與區域創新耦合協調度均衡發展的過程中,同樣需要注重兩者的收斂趨勢,既要以縮小地區間耦合協調度的差距為主導,同樣也要兼顧各區域提升速度的協調。尤其是針對耦合協調水平較低的西部地區與東北部地區,要加大對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等,改善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環境,推動數字貿易與區域創新的耦合互動并向更高水平值收斂。

猜你喜歡
區域發展
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域“禁廢”
今日農業(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分割區域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電測與儀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福利视频网|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欧美|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亚洲无线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欧美性久久久久|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成人播放|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国产靠逼视频|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性69交片免费看| av在线5g无码天天| 国产av色站网站| a级毛片在线免费|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亚洲无卡视频|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午夜国产理论|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欧美区|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欧美a网站|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日韩av无码DVD|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99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国产不卡网| 免费jizz在线播放|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