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志云 鄧文蘭 沈發興 張純權 莫明浩 廖凱濤 黃旭華
[關鍵詞]水土保持;科研創新基地;發展歷程;高質量發展;效益評價;江西水土保持生態科技園
[摘要]江西水土保持生態科技園始建于1999年,是我國第一個以科學研究為主要定位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也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水土保持科研創新基地之一。基于園區概況、建園背景,根據不同時期特點,以關鍵事件為節點,將江西水土保持生態科技園的建設發展歷程分為建設啟動期(1999—2005年)、發展機遇期(2006—2010年上半年)、跨越式發展期(2010年下半年—2014年)和高質量發展期(2015年至今)4個主要階段,分析了建園24 a來的科研成效、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以期為同類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提供借鑒,推進水土保持科技事業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S157[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000-0941(2023)08-0008-04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護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1]。近年來,我國水土保持科技事業蓬勃發展,以科技示范園為代表的科研平臺建設工作取得長足進步[2],截至2021年全國共建成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149個[3],發揮了水土保持試驗、示范、推廣、開發、服務等多重功能,為提升水土保持科技創新能力、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社會影響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經多年實踐與探索,各地涌現出一批先行先試先進典型。筆者以江西水土保持生態科技園為例,分析其建園背景,回顧其建設歷程,并對建園以來的科研、經濟、生態、社會效益進行評價,以期為同類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提供借鑒,推進水土保持科技事業高質量發展。
1園區概況
江西水土保持生態科技園(以下簡稱“科技園”)地處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德安縣,鄱陽湖水系博陽河西岸燕溝小流域內,總面積80 hm2,位于115°42′38″~115°43′06″E、29°16′37″~29°17′40″N,南距省會南昌市70 km,北離九江市50 km,昌九高速公路、105國道和京九鐵路倚園而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園區多年平均降水量1 350 mm,多年平均氣溫16.7 ℃,年日照時數1 650~2 100 h,年均無霜期249 d。
科技園是我國第一個以科研為主要定位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也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水土保持科研創新基地之一。園區立足南方紅壤區水土資源特性,以紅壤區水土資源高效利用及其污染防治、鄱陽湖流域生態系統質量及功能穩定提升等重大科學問題為重點,聚焦紅壤侵蝕過程與防治、植被恢復及環境效應、流域生態環境及生態服務功能、水土保持監測監控技術與信息化4個研究方向,總體定位是建設成集水土保持科研試驗、推廣示范、人才培養、科普宣傳、生態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技園區。
2建園背景
1998年長江流域大洪水過后,為獲取水土保持措施對減輕洪澇災害的科學數據,水利部啟動了長江流域水土保持試驗場站的選址建設工作[4]。江西省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嚴重的省份之一,也是南方紅壤分布地帶的中心區域[5],20世紀50年代初,興國縣建立了江西省第一個水土保持站——江背水土保持站,積極推動了省域內水土保持試驗場站建設[6]。因此,在江西省建設高標準的水土保持科研創新基地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行性。
經勘察選址,園區擬建地(德安縣郊)的地形、土壤、水土流失特征具有很強的生態區域代表性[地貌類型為低丘崗地,主要為第四紀紅土發育的紅壤,生態環境脆弱,土壤侵蝕以水力侵蝕為主,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86%,土壤侵蝕模數2 948 t/(km2·a)][7],且交通便利,縣域內已建有省級野外科研基地,具有開展一定科研試驗的基礎,加之縣級人民政府對水土保持科研工作支持,適于開展試驗站場建設。
3建設歷程
3.1建設啟動期(1999—2005年)
1999年1月,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現更名為江西省水利科學院)在德安縣以租地的形式啟動科技園(一期)建設,完成首期園區綜合規劃,確定園區的發展方向,按科研試驗、推廣應用、示范教學和生態建設4個功能區,分區分步加以實施。2001年1月,建成的氣象站、坡地生態果園開發試驗小區、土壤滲漏觀測場、植草農路和優良水土保持植物繁育場等水土保持科研觀測設施正式開始觀測。園區注重科研設備和儀器的先進性,在建成的地表徑流和土壤滲漏試驗設施上,安裝進口的土壤水分張力計和自記水位計等用于觀測土壤水分和徑流的動態變化,探索適宜我國南方紅壤區和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技術。2005年12月,省發展改革委批復科技園建設立項,科技園發展步入正軌。
3.2發展機遇期(2006—2010年上半年)
2006年,水利部辦公廳印發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評定辦法(試行)》。2008年9月,水利部印發《全國水土保持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21世紀初期我國水土保持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2009年12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將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作為江西主要探索的方向。
根據水利部水利科技計劃和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方向,結合園區自身特點,科技園進行了科研設施和儀器設備的升級改造,引進水土流失自動采集系統、人工模擬降雨裝置、水土流失監測車,組建生物和土壤分析實驗室,建設紅壤坡地植生工程、植草護坡梯田、生態溝渠、人工模擬降雨、坡面草溝、生態溝渠、雨洪資源集蓄利用等一批科研試驗小區。結合水土保持優良植物資源的采集,引種試驗草種40余種、喬灌30余種、“名、優、特、新”果樹品種30余種,開展種苗繁育推廣示范,為生態園林式科研創新基地建設服務。科技園具備常年定位觀測試驗的條件,實現了園區數據自動采集和遠程監控管理,為進一步提高科研成果質量增添了助推器。
2010年1月,時任水利部部長陳雷視察科技園,提出了“出經驗、出政策、出典型,再接再厲,取得更好成績,帶動全國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臺階”的要求和“五個一流”的建設目標。經主動謀劃和積極探索,科技園在建園10 a之際,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3.3跨越式發展期(2010年下半年—2014年)
為扎實做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技術支撐,進一步探索南方紅壤區土壤侵蝕規律,完善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治理技術體系,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2010年11月,江西省水利廳成立了“三大基地”(江西水土保持科研創新基地、鄱陽湖模型試驗研究基地、鄱陽湖水文水生態監測研究基地)建設領導小組,江西水土保持科研創新基地(即科技園二期)被列為支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現代水利的“三大基地”之一。2011年5月,水利部批準江西省組建水利部鄱陽湖水資源水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科技園列屬該中心的“三大基地”之一;7月,省發展改革委批復了《江西水土保持生態科技園(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8月,省水利廳成立水利部鄱陽湖水資源水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三大基地)項目建設總指揮部(為項目法人);11月,省發展改革委批復科技園(二期工程)列入省政府重點建設工程。2012年2月,省水利廳批復了《江西水土保持生態科技園(二期工程)初步設計報告》;隨后,“三大基地”項目建設總指揮部穩步推進了項目融資、工程招標投標、建設準備和工程建設等工作。2013年8月,根據省國土廳批復的用地指標,科技園取得縣人民政府批復的公共事業用地權證(土地證和林權證),園區土地權屬清晰,土地手續完備;11月,水利部原部長汪恕誠題寫“積極探索水土流失的客觀規律,充分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祝賀江西水土保持生態科技園落成”,為科技園進一步推進水土保持科研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2月,科技園舉行竣工揭牌儀式,標志著水土保持科研創新基地順利竣工。
通過實施科研創新基地項目,科技園集成建設了一批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水土保持野外科研設施(其中各類試驗小區就達200多個),并配套建設了綜合實驗樓(包括理化分析室、精密儀器室、無菌室和微生物綜合實驗室等17個分析室)、科普館和學術交流中心。其中,野外科研設施包括:針對坡地徑流泥沙及其污染物的伴生遷移過程不明晰而建設的國際規模最大和自動化水平最高的坡地水量平衡試驗區;針對防治我國南方重要經濟林果柑橘規模開發導致的水土流失而建設的現代坡地果園開發示范區;針對復雜降雨情景(不同雨量、雨強、下墊面條件、坡面物質組成),為加速雨水入滲規律和土壤侵蝕規律的研究進程而建設的我國首個全自動控制、南方降雨面積最大的模擬降雨廳;針對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踐需求而建設的紅壤侵蝕區坡面水土綜合整治技術集成區;針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迫切需求而建設的護坡試驗區等。隨著硬件設施建設整體落成,科技園創建了集水土流失科學研究、動態監測于一體的野外臺站和與之配套的室內分析測試體系。
3.4高質量發展期(2015年至今)
2015年4月,以科技園為主要載體的江西省土壤侵蝕與防治重點實驗室通過省科技廳驗收,成為江西水利系統首個正式投入運行的省級重點實驗室。科技園還建設了以“一方水土”為主題的聲光電水土保持科普館,打造了以“水生植物資源圃和生態浮島”為主線的水生態體驗區,完善了園區環園瀝青道路系統并建設了特色經果林休閑體驗植物園。
科技園依托基地平臺優勢,充分發揮“筑巢引鳳”效應,引進或自主培養博士20余人,構建“領軍人才—核心骨干—輔助人員”的高素質團隊,打造“基地—項目—人才”體系,建立“科研緊扣國家和社會需求制度”“人才激勵與績效考核配套制度”和“對外友好交流制度”等多項制度[8]。通過規范團隊建設、制度建設和運行管理,科技園解決科技發展問題的軟實力顯著增強,基地進入了高質量發展時期。
4建設成效
4.1科研成效
作為水土保持科研創新平臺,2001年以來,科技園圍繞國家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實踐需求,開展了大量以應用性研究為主、基礎理論研究為輔的科研工作。立項各類科研項目239項,累積立項經費8 773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3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38項,一批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獲得科技獎勵32項,其中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優秀設計獎二等獎1項、科學技術獎三等獎3項。在期刊、會議論文集上共發表論文246篇,其中SCI檢索31篇、EI檢索23篇、中文核心69篇。出版專著5部,制定并發布實施地方標準6項,7項實用技術被水利部列入推廣指導名錄,一大批實用技術在全省乃至全國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中得到推廣應用,為江西乃至全國的水利水保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也為水土保持學科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2經濟效益
科技園二期建設前,園區年均創收約66萬元[7],主要創收途徑有技術推廣、優良水土保持植物苗木、優質果品、水面開發、教學培訓等,由此保障了園區設備設施維護和管理運行的日常支出,科技園得以持續運營并良性發展。
科技園二期建設后,為提高園區管理效能,2013年7月,由科技園主管單位獨資注冊成立了科技發展公司,負責園區運行與管理。公司與科技園常駐外派機構兩個班子一套人馬,充分發揮科技園的園林式環境和智能化高精度的實驗設備優勢,2013—2022年累計自主創收4 128萬元,特別是2015年以來,年均收入超過470萬元。其中,學術交流中心開展的會務承辦和綜合實驗樓開展的分析測試技術服務是兩個主要創收途徑,分別占總創收額的54%和38%;另有園區物業管理服務、優良水土保持苗木銷售等約占8%。加之自2017年起,省級財政每年撥專項資金180萬元用于園區運行維護,園區收入與支出基本平衡,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運維管理隊伍趨于穩定,初步實現了“以園養園”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并為當地46人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
4.3生態效益
經過24 a的持續建設,科技園已基本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99.6%,土壤流失控制比達到1.2,渣土防護率99%,表土保護率98%,林草植被恢復率99.2%,林草覆蓋率85%;疏浚修繕或新建山塘5座,水域面積超過5萬m2;坡耕地全部得到整治,土壤理化性質得到改良,土壤肥力明顯提升,土地產出率明顯提高,生態系統得到優化,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鷴在園區安家繁衍,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景觀優美和諧。
4.4社會效益
依托園區科研科普平臺,科技園先后獲首批“江西省青少年生態教育基地”、第一批“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全國中小學水土保持教育社會實踐基地、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和國家水情教育基地等稱號。科技園還聯合北京林業大學、河海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江西師范大學、南昌工程學院等高校,培養碩士、博士60余名;接待了世界水土保持協會、全球水伙伴等國際國內組織和黨政機關、科研院所、學術團體、大專院校、基層水保工作者、中小學生及新聞媒體等方面的代表共3 000多批逾5萬人次,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2006年,依據科技園的建設經驗制定的《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評定辦法(試行)》發布實施,促進了我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工作及評價體系的建立,科技園模式產生了明顯的示范和輻射作用。2015年5月,江西省水土保持專題培訓班在科技園舉辦,來自全省各設區市的農業(果業、茶葉)局、林業(油茶)局、水利(水務、水保)局分管副局長和業務科長,以及各縣(市、區)政府分管領導、相關業務分管副局長等450余人參加了培訓,并以此為基礎,通過各縣級政府組織當地林果茶專業大戶、農(林)場主及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參加水土保持知識及使用技術推廣培訓,逐步實現全省林果茶產業水土保持全覆蓋。科技園模式影響了江西及我國南方地區一大批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建設,產生了明顯的示范和輻射作用。
總之,科技園真正起到了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技術示范、科普教學、人才培養和生態建設的作用,成為國內外水土保持與相關領域科學研究的平臺、推廣示范的基地、科普宣傳的窗口、人才培養的搖籃和水土保持生態文化主題公園。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2023-01-03)[2023-02-05].http://www.gov.cn/zhengce/2023-01/03/content_5734869.htm.
[2] 喬殿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發展探析[J].中國水土保持,2016(1):34-37.
[3] 林潔,成晨,楊進,等.新時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高質量建設芻議:以南京市江寧區湯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2022(3):35-37.
[4] 夏衛兵.江西水土保持生態科技園在德安縣落戶[J].中國水土保持,2002(1):43.
[5] 左長清.江西省水土保持工作現狀與戰略措施[J].江西水利科技,1999(4):199-203.
[6] 方少文,鄭海金,湯崇軍.江西省水保試驗場站發展建議[J].中國水利,2013(22):47-48,51.
[7] 方少文,李小強,鄭海金.江西水土保持生態科技園的建設與成效[J].中國水土保持,2009(7):1-2,34.
[8] 謝頌華.江西省土壤侵蝕與防治重點實驗室發展的制度經驗與未來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20,20(8):53-56.
收稿日期: 2023-02-20
基金項目: 江西水利科技計劃項目(202324YBKT05,202325ZDKT02,202123TGKT10,202223BZKT05)
第一作者: 黎志云(1975—),女,江西南昌人,高級會計師,學士,主要從事信息質量、績效評價、風險控制等工作。
通信作者: 沈發興(1987—),男,湖南瀏陽人,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工作。
E-mail: 1423539235@qq.com
(責任編輯徐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