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野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手風琴是奧地利人基米爾·達米爾在1829 年發明并制作的,有鍵盤式、鍵鈕式(巴揚)兩種類型。在中國普及鍵盤式,在歐洲國家較為流行的則是鍵鈕式。手風琴是和聲樂器,既可奏出旋律,也可奏和聲及各種節奏。1950 年沈陽音樂學院在我國高校第一次開設了手風琴專業,張子敏擔任教師。從50年代末開始,國內一些音樂院校、師范院校、藝術系也相繼設置了手風琴專業,使手風琴教育開始向專業化發展,但相當一段時間,由于師資水平不高,缺乏同國外同行的交流,導致手風琴的教學和演奏水平十分有限[1]。由于手風琴既能獨奏又能伴奏,既有豐富多彩的演奏效果又便于攜帶,因此,許多有鋼琴演奏基礎的人甚至是專業鋼琴演奏家都轉行拉起了手風琴,業余學習手風琴的人數也與日俱增,各種音樂教育機構都逐漸設了手風琴課程,一批青年演奏家嶄露頭角。到了20 世紀80 年代,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利普斯、謝苗諾夫、斯卡里亞廖夫等國際知名手風琴家相繼出現在中國的講臺與舞臺上,中國手風琴專業院校的師生們不僅現場欣賞到了世界一流的演奏盛宴,也開始了對國內的手風琴演奏和教學現狀冷靜地反思。中國手風琴專業教育也正是以此為起點,開始了新的追求與探索。例如音樂家李遇秋的手風琴作品集《天女散花》,正是這一階段中國手風琴樂曲創作的代表作,該曲集現代的作曲手法和中國民族風格于一體[2]。
俄羅斯的手風琴水平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對于俄羅斯人民來講,其民族樂器就是手風琴,相當于中國的二胡、琵琶。19 世紀初,手風琴傳入俄羅斯,逐漸涌現了一些高水平的手風琴演奏家,手風琴教學和創作水平也居于世界最前列,表演者們可以演奏專門為手風琴創作的樂曲。手風琴的出色表現也打動了一些著名音樂家,如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就曾在他的交響樂中使用了手風琴。1920—1948年,手風琴專業教師隊伍的發展和音樂學院手風琴(巴揚)專業的設立,大大提升了俄羅斯手風琴演奏水平,也掀起了手風琴藝術普及的熱潮。所以,俄羅斯在手風琴領域的發展是遙遙領先的,俄羅斯所有的音樂學院都有手風琴專業,無論走到哪里都有會拉手風琴的愛好者,這件樂器通過一代又一代地發展,已經悄然地、巧妙地融入了俄羅斯整個民族當中[3]。
《花兒與少年》源自青海民歌《四季歌》,是20世紀50 年代作曲家先生呂冰改編的一首歌舞曲,是流行于青藏、甘肅及寧夏大部分地區的一個山歌歌種[4]。中國民歌多為五聲音階,那么針對手風琴這種國外傳入的樂器所進行的音樂作品創作,應該怎么樣保持這種民族音樂特色呢?音樂界一度就此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呂冰先生對怎樣進行民歌配置和聲是頗有造詣的,他注重各聲部的合理進行,外聲部(特別是低音聲部)都有相對獨立的線條,從聽覺上感受到和聲色彩的變化,但與旋律的風格又保持和諧統一,這需要極高的音樂創作水準。呂冰先生創作的《花兒與少年》全曲分A+B+A′三部分是復三部曲式結構,A 樂段是較為活潑的快板,B樂段轉為舒緩如歌的行板,節拍上也由A 段的兩拍改為三拍,A′段又回到A 段主題旋律與樂思,并將其延續發展。A 段整段多為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活潑明快的曲調表達出一種熱情、喜悅、歡快的情緒。《花兒與少年》的手風琴改編曲在編寫過程中選擇了B 羽調式,是典型的中國五聲調式。羽調式與歡快節奏形式相結合的編曲方式難得一見,但是對于這部作品來講,卻是其點睛之筆。縱觀《花兒與少年》全曲,我們不由得贊嘆呂冰先生的音樂創作水平以及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熱忱,此曲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西北地區民歌特色,有力地促進了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5]。
譜例1:

譜例1 引子中,準確地運用五聲調式特征表現“花兒”的民歌特點,用手風琴奏出高亢、悠揚動聽的山歌曲調。在演奏時,右手觸鍵柔韌些,貼著鍵面,注意自由的律動感,手指應極其連貫地轉移銜接,同時,風箱要在f 力度上充滿氣,控制好氣息,拉出起伏的旋律。根據譜面的提示,體會第5 小節漸慢的處理。既保留了明快的情緒基調,同時還表達了悠長婉轉且略帶憂傷的情感特征,引子呈現了一幅廣闊的高原美景。頓音也稱斷音、跳音。它也是手風琴的基本演奏法之一,并且同連音一樣,在手風琴基礎訓練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與連音相反的是,它表示的是音與音之間互相斷開,譜例1 中的6-7 小節強調點與點之間的彈跳性,使奏出的音響輕快、活潑,充滿青春活力。頓音強調手指觸鍵的彈跳性與間斷性。它要求彈奏者手指觸鍵的速度要快,再借助于反彈力,迅速把聲音切斷,使觸鍵和離鍵動作一次性完成,然后再進行第二個和弦音的彈奏。簡單地說,后指要在前指離鍵后再下鍵,使前后和弦兩組音之間保持一定的間隙。這就要求各手指觸鍵時值要短、離鍵要快,這樣彈奏出聲音才整齊、結實,短促有力而富有彈性。
譜例2:

譜例2 中,主題旋律重復之前的A 部,第一樂句旋律上行結束于羽音,第二樂句旋律逐漸下行,結束于低于前句八度的羽音。與之前小節相呼應。體現出花兒其中的一種“起、承、轉、合”的曲式結構特點。演奏此段時左手伴奏要求輕巧、簡潔、富于彈性,風箱要繃緊,及時調整氣息,在重復的音樂材料上做出適當的力度對比。右手觸鍵多用指尖,旋律線條做非連音處理,非連音同連音、斷音一樣,是音樂里最常見的旋律表現形式。連點是連音與頓音之間的一種過渡形式。在手風琴的演奏中,非連音彈奏法具有可塑性,它甚至比連音、斷音的作用更大,是手風琴演奏中最常見的演奏法。非連音訓練可以使習琴者切身領會到似連非連,似斷非斷的感覺。訓練手指在“連”與“斷”之間靈活的控制能力,捕捉非連音帶有顆粒性卻又均勻流暢的音響效果,更好地控制相關肌肉的伸縮協調能力,使手指的演奏達到更為細膩的表現高度。例如譜例2 中左手的演奏,非連音演奏時以手指運動為主,它強調手指的間斷性與連貫性的相對。下鍵后手指要保持放松,前后音起,下鍵交替同時進行,使前后音與音之間有一個很小的間隙,聲音干凈、清晰而富有顆粒感。此外,要注意的是連音的音與音之間雖有縫隙,沒有連貫,但它不是孤立的單個音、習琴者在演奏時要注意正確分句,把手的敏感度和穩定的旋律感結合起來。與頓音類似,非連音的技巧大致包括手指非連音、手腕非連音兩種。手指非連音適用于各種速度類型的單音場合。演奏時應以手指的運動為主,掌指關節為發力點,把力量集中在指尖,并通過手指的轉換,進行力量的轉換,使奏出的每一個音都清楚、流暢。此外,各手指指尖接觸琴鍵的面積稍大,做觸、離鍵動作時手指在琴鍵上停留的時間較長,離鍵后幾乎感覺不到反彈力。最后,要注意觸、離鍵彈奏的深度要到好處,不要過分用力也不要過分虛弱,聲音以圓潤、松弛、飽滿為標準,要迅速有彈性,指尖彈至琴底后立即放松。當手腕“松弛度”越高時,習琴者對于手腕力量的運用越恰當,動作就會更加迅速,演奏和弦音的頻率也會越準確。演奏出清晰流暢節奏明快的旋律,使之音樂呈現活潑生動的特點。手風琴的特點在男女對唱時表現得尤為突出,右手的伴奏部分不再是伴奏音型的分解和弦,而是一個五度內的主和弦伴奏,音樂的展開以節奏的變化為內在的推動力。在第26 小節和第28小節的銜接處做好后邊情緒變化的鋪墊。演奏第26 小節時要使速度逐漸調整至3/8 拍。演奏時,注意風箱的控制和設計,氣息要均勻,分句要明確。38小節中附點節奏型的固定搭配使用,使聽覺效果更加協和穩定。
俄羅斯作曲家安納托利·伊凡諾維奇·庫夏科夫創作的《冬季素描》共分為《窗上的冰花》《三套馬車》《圍坐在一起歌唱》《北風》《古老的俄羅斯敘事詩》和《節日歡歌》六個樂章,采用復調式作曲方式,每個樂章根據不同的標題內容描繪不同的場景,根據音樂場景的描繪,采用不同的演奏手法和演奏技巧[6](如圖1)。

圖1 《窗上的冰花》單三部曲式
《窗上的冰花》是《冬季素描》的第一章開篇。這一章是單三部曲式,曲式結構如上圖1 所示,A 部樂曲開頭以行板的速度、以弱起的力度以輕松的心情帶入,主題旋律線條是以小七度的音程從高音部到低音部的走向,使聆聽者恍惚間坐在屋中,靜靜地望著窗外。A 部分的節奏相對緩慢,主要采用手風琴的高八度單排雙簧音。將人們帶入空洞悠揚的冰雪世外桃源,奠定了整個樂章的基調。B 部分采用了卡農的作曲技法,利用手風琴的特色逐步變化音調以及音響上的調整,使全曲達到第一個小高潮,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樂段的連接部分運用復調手法來加強節奏、提高情感渲染、突出主題色彩,要求演奏者需要充分把握好作品的感情變化[7]。
譜例3:

結合譜例3,連音是音與音之間沒有間隙、使此圓滑連貫地演奏出旋律中每一個音。連音是手風琴演奏彈法之一,是表達音樂的主要形式,往往貫穿于整首樂曲之中、音樂的表達基本上離不開連音與斷音的音響組合。直接關系到旋律演奏的優劣和音樂表現力的完美實現。連音演奏是學習手風琴各類技巧的基礎,是開啟手風琴演奏藝術大門的鑰匙。習琴者在彈奏連音時,首先要在正確的手形和觸鍵的基礎上,保持手指落鍵的連貫性,使弧線兩端兩個不同的音圓滑、連貫地奏出而不能發生重疊。就習琴者每個音的觸鍵力度保持相同,在奏出第一個音后,手指不要馬上離開琴,要保留一點力量在琴鍵上,前一手指離鍵的同時,后一手指應隨即下鍵,這時力量由第一指轉移到第二指來,也就是前一音演奏的時值要延長到第二個音下鍵時才最終完成,并且在第二個音發音時,第一個音的按鍵手指應迅速抬起、使音與音之間沒有間隙。這樣奏出的旋律線條流暢而連貫,給人一種連綿不斷、一氣呵成的感覺,充分體現出清晰、柔美的音色。在譜例3 這段應采用很弱、很柔的演奏力度及行板的速度。應隨著旋律的起伏而有所變化,如隨旋律的上行、升高和力度的漸強而加快,隨著旋律的下行降低和力度的漸弱而減慢,左手不按低音鍵鈕,在推拉風箱的同時,手掌像招手一樣地來努力產生顫音效果。“揉風箱”(又稱顫風箱)的奏法把俄羅斯美景的旋律完美的演繹出來、再加上單簧管變音器描繪的意境,讓人們能夠在音樂的渲染下得到心靈的舒緩和解放,為聽眾們營造更加真實的氛圍。
譜例4:

譜例4 中,手指觸鍵的方法適合快速雙音的演奏。它強調樂句演奏的整體感和旋律感,要求習琴者以最小的動作幅度,獲得最佳的演奏效果。雙音能夠訓練習琴者雙指觸鍵、離鍵的協調性和同步性,使習琴者逐漸學會如何去保持音色的平衡和均勻的力度,使雙音的彈奏效果整齊、干凈、樂句完整。此外,雙音練習對手指的獨立性幫助也很大,單音訓練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通過雙音訓練得以解決。B 部分以連續的三十二分音符進入,右手旋律在中聲部持續徘徊,配以左手低聲部的三十二分音,并連續的強弱音量的變化,既要保持高音的不斷,又要演奏下方的旋律進行。演奏中要克服各左手雙音手指力度不均的弱點。例如,4、5 指獨立性差,單獨訓練時效果可能不會太好,但用訓練六度的辦法練習4、5 指這樣可以加上1 指、2 指的支撐,逐漸幫助4 指、5 指建立獨立性。因此,演奏者要努力掌握雙音的彈奏技巧,學會用聽覺去檢驗并及時調整演奏的效果,以提高手指的協調性、獨立性。雙音在手風琴左手鍵盤上演奏起來相對困難,尤其當習琴者加快速度演奏時更為困難。因為雙音的演奏基本都是手指動作,兩個手指同時觸鍵又容易使肌肉緊張,這對習琴者手型和手指的動作要求很嚴格。注意換手指動作中的松弛的狀態,在迅速換指后,五指要迅速恢復到自然狀態。在換指過程中,要使五指處于自然彎曲狀態。注意體會某一指下鍵時其他手指的放松的感覺。風箱要平穩運行,使手指和風箱轉換不影響到音階均勻流暢的演奏[8]。
雙音的觸鍵方法和單音相同,習琴者要注意以下動作要領,習琴者要認清雙音在鍵盤上的位置并確定好指法;習琴者要搭好手部架子,以手指的第一關節作為支點,將手臂的重量集中在指尖,保持掌關節和手腕的放松;習琴者在觸鍵后要把肩以下的重量下垂,以手指指尖支撐住整個右臂的重量,隨后手臂帶動手指離開琴鍵;習琴者要注意保持雙指起落的一致,觸鍵的力度要均衡,避免由于手指長短、粗細不一而導致兩個音先后發響或強弱不勻,以及下鍵后手指未站穩而過早離鍵,保證奏出的聲音飽滿并富有感染力;習琴者應在掌心留下充足的空間,使換指進行得輕松自如。
通過對中俄手風琴的發展歷程以及兩首作品的對比分析來探討作曲家是如何利用手風琴達到烘托音樂氣氛,美化歌曲的藝術效果。學習手風琴需要多聽、多看、多寫、多練,還要多分析不同國家手風琴作品的民族化特點和演奏技巧。手風琴的學習者和從業者要勤于分析,善于鉆研,勤學苦練,勇于實踐,才可以掌握好手風琴演奏這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