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敏
摘?要:黃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新時代黃河文化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價值。分析黃河文化的內容構成,從橫向和縱向維度,深入認識黃河文化的內涵,將黃河文化內涵與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相結合,挖掘黃河文化的高職院校育人價值,提出系統化文化育人頂層設計、黃河文化賦能教師隊伍、創新文化育人載體等黃河文化融入高職教育的路徑,為高職院校實施文化育人提供借鑒。
關鍵詞:黃河文化;內涵;高職;育人價值;文化育人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13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活動的聚集地,黃河流域對我國的生態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黃河流經9個省區,黃河流域的各省份匯集了豐富的文化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是彰顯中華文明、增進民族團結、增強文化自信的時代需要。挖掘黃河文化的內涵及其高職院校育人價值,對實施高職院校文化育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1?黃河文化概述
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發展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文明活動成果的總和,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文化。從廣義上來講,黃河文化是指黃河流域的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黃河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也是一種流域文化。黃河流域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人民的交流互動,促進了文化的流通和傳播。黃河文化不斷吸納黃河流域內外的多種文化,融合共生,形成了黃河文化體系。黃河沿線不同地段形成的河湟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都屬于黃河文化體系中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態。
2?黃河文化的內涵
文化的內涵是蘊含于各類文化載體中的抽象的文化。黃河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個復雜的文化體系。黃河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創新性與象征性等文化特質,使得黃河文化不斷吸收和融合其他地域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黃河文化的內涵不斷得到豐富。依據黃河文化的內容構成,從橫向維度和縱向維度,把握黃河文化的內涵,賦予黃河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
2.1?開放包容、和合共生的多元化文化體系
黃河各區段地形地貌差異較大。在黃河流域的不同地段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從時空地域上來看,黃河文化不斷融合了多個民族的地方文化,并在持續地擴張中,吸收了部分東亞文化、中亞文化等外來文化元素,黃河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不斷得到豐富,形成了黃河地域文化圈。從文化屬性上來看,黃河文化囊括了農耕文化、國家治理文化、民族文化、道德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在持續性發展中黃河文化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呈現出層層疊疊,交錯共生的多元化發展。隨著時代發展,黃河文化不斷被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黃河文化融入國民教育、融入人民生產生活,實現了黃河文化與現實文化的相融相通。
2.2?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哲學
黃河文化是一種農耕文化,黃河文化蘊含“天人合一”自然倫理觀和生態哲學,是黃河流域的先民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創造的財富。《道德經》主張“天人合一”,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和合思想。古代先民在黃河治理過程中,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孟子曾評價說:“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明朝工部尚書潘季馴提出的“束水沖沙法”,利用水流的沖擊力沖刷泥沙;清朝治理黃河因地制宜,對黃河中下游不同地區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陳潢提出黃河治理要從源頭治理,阻止黃河泥沙下行的生態治理方略;這些黃河治理策略都體現了黃河文化天地人和的思想。黃河文化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思想,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2.3?科技支撐、創新驅動的治理方略
古代黃河水患頻發,泥沙聚集,河道決堤。大禹因勢利導、科學治水,創造了大禹治水精神。東漢王景采取“筑堤理渠、絕水立門”的治理方略,實現了“黃河安流八百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強化水患治理,對水資源予以科學保護和開發。進入新時代,黃河治理從傳統治河走向現代治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新時代治水方略,科技進步使得治黃關鍵技術實現了新的突破。聚焦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黨和國家在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中實現區域經濟綠色發展,是黨和國家治理能力的體現。
2.4?同根同源、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意識
黃河流域誕生了伏羲、炎黃二帝傳說,黃河文化的傳承性使得中國姓氏家族得以傳承,“萬姓同根”“萬民歸宗”文化理念,蘊含著炎黃子孫同根同源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黃河泛濫治水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大一統的主流意識逐漸形成,秦漢的中央集權國家形態,中原王朝的朝代更迭,促進了各民族交流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下,中華民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時代我國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各民族融合發展,有著共同的民族認同和價值取向。新時代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3?黃河文化融入高職教育的育人價值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既要培養學生的精湛技藝,也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等。挖掘、探索和弘揚黃河文化的育人價值,將黃河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全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和專業教育,對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自強具有重要意義。
3.1?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儒家文化以德為先的精神,對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培養“四有”新人,實現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具有推動作用。治黃精神、地方紅色革命精神等偉大黃河精神,有利于拓展思想課堂教學內容。黃河博物館、黃河壺口瀑布、黃河入海口等黃河文化資源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實現了VR云上展覽,有助于提升思政課堂的智能化水平,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3.1.1?厚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黃河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黃河精神是人們在長期同黃河水患不懈斗爭中形成的精神追求,黃河精神是團結、務實、拼搏、開拓、創新的精神。黃河文化中蘊含的自強不息、敢于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將黃河精神中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激發新時代大學生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
3.1.2?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在共通。講述黃河故事,傳遞黃河精神正是將黃河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結合。挖掘黃河文化中的習俗、文物、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豐富黃河文化教學資源,通過參觀黃河文化遺跡、社會實踐調研、志愿活動、非遺傳承等形式,將黃河文化融入思政課程的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發揮黃河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潛移默化地引導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2?凸顯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時代性
世界多元文化的發展,開闊了大學生的文化視野和文化境界,但也要求大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判斷,這就需要增加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將黃河文化融入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強大學生民族責任感等具有重要意義。
3.2.1?增強大學生民族責任感
黃河文化中孕育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創造、奮斗、團結、夢想”是中華民族精神在黃河文化模式下的獨特呈現。黃河流域的先民面對黃土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務實理性,勤勞耕作。為治理黃河水患,人民團結一心,發揮創造性勞動,創新治理方法,保護了黃河流域人民的家園樂土。黃河文化崇德向善,西周時期的“禮樂”“德治”,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強調了人的道德修養的重要性。高職院校通過黃河文化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滲透,可以增加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大學生意識到民族責任感和國家使命感,成為擔負起民族復興大任的一代新人。
3.2.2?提高大學生道德素養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將青少年階段定位為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大學階段是青少年形成穩定“三觀”的關鍵時期。黃河文化中承載著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精神財富,孔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將黃河文化中蘊含的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道德境界融入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讓學生在文化的沁潤中,感悟內心,產生共鳴,潛移默化地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
3.2.3?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高職院校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將黃河文化融入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通過各種途徑讓大學生熟知黃河文化,學習黃河文化的精神品質,增加大學生情感文化認同,在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社會經歷中,不斷自我完善人文素養。如參觀紅色革命文化,可以讓學生體會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黃河精神。建立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讓黃河文化技藝走進課堂,通過學習和體驗,讓大學生成為弘揚和傳承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踐行者。
3.3?提升專業課程的育人效果
我國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中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選修課占比較高,實踐教學學時占50%以上。專業課程教學在教授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力的同時,還應該融合學生的職業道德、思想品德、人文素養等教育,培養服務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3.3.1?實現課程思政教育目標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文化素養是課程思政內容的重要供給。挖掘專業課程中包含的黃河文化元素,從專業課程的知識特征出發,尋找黃河文化內容框架中對應的元素,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過程。通過教學內容的滲透、教學模式的優化、教學過程的實施,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職業素養和文化素質,實現專業課程情感育人目標。如土建類專業課程,結合專業課特點,將課程教學內容與黃河文化中的黃河治理文化、中原建筑等歷史文化相融合,引導學生了解黃河文化,增強民族責任與擔當,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意識。
3.3.2?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高職院校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大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求變、求新的思想,將黃河文化中先賢的創新求知精神,融入大學生的專業教育中,讓學生樹立不畏險阻、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求知求問,勤于思考,敢于質疑、求真,在學與思的過程中將專業知識與創新思維相融合,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4?黃河文化融入高職教育的路徑
黃河文化對高職教育具有豐富的育人價值,將黃河文化融入高職教育,需要院校和教師等文化傳播主體的同向同行,積極探索黃河文化中隱含的教學元素,從文化育人的主體和載體入手,探索實施文化育人路徑,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厚德時代新人。
4.1?系統化文化育人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是院校文化的發展之道,具有方向引領性。頂層設計站在縱觀全局的視野高度,謀劃院校育人大計,對院校各項工作的開展具有推動和指導作用。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聚焦特色地域文化和學校建設特色,做好文化育人頂層設計,出臺“文化立校行動計劃”或“文化建設規劃”等,構建文化育人體系,制定建設舉措,明確院、系、部門的職責分工,指導文化育人項目落實落地。
4.2?黃河文化賦能教師隊伍
教師是高職教育的育人主體,擔負著文化育人的職責,具有文化價值引導的作用。黃河文化賦能教師隊伍,培養一批有情懷、有理想、敢擔當的教師隊伍,對實現黃河文化融入高職教育具有重要現實價值。通過引進培育優秀教師,對教師開展黃河文化培訓,調動教師主動弘揚黃河文化的積極性,夯實教師黃河文化根基,提高教師對黃河文化育人價值的科學認知,增強教師的文化自信。鼓勵教師挖掘黃河文化中的教學元素,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開展課程教學,建設課程資源,創新教學模式,在生動的課堂中實現文化育人,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提升自我文化修養,打牢文化育人功底。
4.3?創新文化育人載體
高職教育文化育人載體形式多樣,將黃河文化融入高職教育可以從創新文化育人載體入手,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創建文明校園,營造良好育人環境,提升師生人文素質;通過創新校園文化特色活動項目,如校園文化節、科技競賽、文明志愿服務活動、創新創業活動、第二課堂等,增進師生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通過挖掘文化底蘊,改進校園文化建設,如浮雕等體現院校特色的環境觀景和人文景觀等;通過改進課堂教學,發揮各學科知識的育人功能,將黃河文化教學元素融入思政課、專業課、人文素質課等,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
5?結語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黃河文化在傳承中華文明譜系的同時,又呈現出鮮明的時代價值,深度挖掘黃河文化的內涵,探索黃河文化的高職院校育人價值,在弘揚傳承黃河文化的過程中,提煉黃河文化的教學元素,通過多種途徑實現黃河文化融入高職教育,提升高職院校育人效果,實現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王海飛.論黃河文化的形成過程、內涵與形態[J].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03):2231.
[2]王乃岳.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J].中國水利,2020,(05):5053.
[3]孫席席,原同遙.黃河文化精神內涵及其發展[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2,(05):1517.
[4]劉廣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及其實現路徑探析——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J].職業技術,2021,(03):7175.
[5]沈云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人文教育的價值及途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9,(2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