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勝利 池海才



摘?要:基于殘疾人視角,構建了大灣區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發展指標體系,并運用熵值法測度了“9+2”城市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發展指數。研究認為:影響區域殘疾人就業因素權重大小依次為政策吸引力>環境承載力>發展生命力>服務軟實力;香港、廣州、澳門、深圳等城市殘疾人就業服務基礎環境相對較佳;城市間發展存在較大差異,融合度值從大到小依次為香港、深圳、澳門、廣州、珠海、東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門、肇慶等。研究不僅為大灣區殘疾人事業互聯互通提供依據,而且為其他城市群間公共服務協同發展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大灣區;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發展;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15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橫琴粵港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等文件相繼印發實施,“9+2”城市群融合領域持續加深,為公共服務也帶來更多新的發展機遇。
其中,就業是民生之本。城市間就業者的流動數量和流動方向,不僅代表著轄區民生就業服務水平和質量,更代表地區間就業資源優勢特征和經濟發展水平。然而,受身體障礙和技能不足等因素疊加影響,殘疾人就業程度更能體現著一個地區就業吸引力水平和區域之間就業流動方向和融合程度。對此,本文基于殘疾人視角,探索構建大灣區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發展指標體系,并綜合運用熵值法測度計算各城市間融合發展指數,以期為大灣區殘疾人事業互聯互通提供依據。
1?研究設計
1.1?指標體系建立與數據來源
1.1.1?指標體系
由于國內外關于跨區域服務融合尤其殘疾人服務研究較少,關于這方面的測量還尚未形成一個共同普通接受的衡量標準,因此除了已有相關因素外,文章還結合實際訪談、專家修訂等方式,最終形成了含殘疾人就業政策吸引力、服務軟實力、環境承載力及就業發展生命力等四維度19個融合發展影響指標體系。
1.1.2?數據獲取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20、中國殘聯年度統計年鑒、國家、香港、澳門及珠三角城市群政府相關網站2020年的統計年鑒或國家統計局以及各地方的統計局,并通過對大灣區的殘疾人服務政策等相關數據梳理,深入了解影響大灣區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發展主要因素。
1.2?模型構建
1.2.1?數據標準化處理
由于各指標間量值和量綱的不同,因此需要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考慮到因素正負向性,為方便統計,在處理之前文章做了部分調整,同時考慮數據量相對不大且各特征指標方差較小,故采用min-max歸一法:
Xij=Xij-minmax-min+0.01
其中,Xij表示該項指標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數值,Xij表示該項指標的原始數值,min表示該指標中最小數值,max表示該指標中最大數值。同時為避免結果出現0值,文章故將公式整體平移0.01個單位。
1.2.2?確定指標權重
首先確定出第i個城市j項指標占該項指標數值總和比重。
Pij=Xi∑mi=1Xij
其次計算出第j項指標的熵值,其中,K=1/ln(n),具體公式為:
ej=-K∑mi=1Pijln(Pij)
再次計算第j項指標偏差度,公式如下:
dj=1-ej
繼而計算第j項指標權重,公式如下:
Wi=dj∑mi=1dj
最后加權求和計算綜合得分,公式如下:
Ui=∑mj=1WjPij
1.2.3?耦合度計算
本文基于耦合協調理論,將殘疾人就業吸引力、軟實力、承載力和生命力作為四個獨立又互相影響的系統,分析大灣區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吸引力、軟實力、承載力和生命力的發展協調程度,多個系統的融合協調度模型如下:
Cn=u1×u2×…×unu1+u2+…+un1n
其中,Cn介∈[0,1],C值越小證明四者之間的關聯度越小,反之越大。同時,為進一步得到融合發展協調度,需要進一步構建協調度模型。即:
D=?T×Cn
T=αU1+βU2+γU3+θU3
其中,D∈[0,1],D值越大,證明四者之間的協調度愈高,反之證明四者之間的協調度愈低。α、β、γ、θ是參數,分別代表客觀狀況下,融合吸引力、軟實力、承載力和生命力的重要程度。由于吸引力、軟實力、承載力和生命力相互影響,相互支撐、相互補償,同樣重要。因此,本文四個參數的設定均為1/4。
2?結果與分析
按照以上計算程序和計算公式,初步得到以下幾方面內容:
(1)影響指標權重。利用熵值法對大灣區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發展指標體系客觀賦值,處理結果如表1所示。總體上看,吸引力>承載力>生命力>軟實力,說明就業政策吸引力對大灣區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發展的影響最大,軟實力對大灣區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發展的影響程度最小;進一步分析發現,殘疾人就業最低收入水平、既有用殘崗位數量、從事殘疾人就業服務人員數量、政策制度支持程度和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數量等指標權重均超過6%,這切實表明區域軟環境對當地殘疾人就業服務質量和就業地理位置外擴的重要影響。
(2)城市綜合得分。將數據代入公式,計算得到大灣區“9+2”城市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發展指標綜合得分如表2所示。不難發項,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發展指標存在高、中、低三個層次:其中,由于特殊政策、地理位置及資源豐富等原因,香港、廣州、澳門、深圳等城市自身殘疾人就業服務基礎環境相對較佳,對周邊輻射帶動作用也較強;相反,由于肇慶、江門等城市的殘疾人就業政策吸引力、承載力相對較低,繼而導致自身輻射周邊就業作用相比較;珠海、惠州等其他城市處中等偏上水平,且正以較快速度向周邊城市協同發展,吸引更多殘疾人到此就業。
(3)融合耦合度。根據學者觀點劃分出如下大灣區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發展協調度,具體如表3、表4,并在基礎上計算出各城市及城市間的協調度。
從城市內和城市間協調度來看,大灣區“9+2”城市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發展存在差異,主要呈現高度融合、中高度融合、中度融合和低度融合等四種協調類型;融合協調度值從大到小依次為:香港、深圳、澳門、廣州、珠海、東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門、肇慶等,主要呈現中度失調、一般失調、一般協調、初級協調和中級協調等五種協調類型。總體看來,肇慶、江門、惠州等地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協調水平相對較低;中山、佛山、東莞等地融合協調水平居中,香港、廣州、深圳、珠海、澳門等地處于中高度協調融合狀態。
3?措施與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結果,為加快大灣區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發展進程,文章認為應從組織、政策、資源、技術和環境等方面加以著手。
(1)強化保障,專項組建融合發展管理組織。建議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支持下,在粵港澳三地政府推動下,有序組建大灣區殘疾人就業融合發展管理委員會,在職權范圍內統籌決定合作方面的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重要人事任免,切實讓粵港澳三地民生、殘聯組織參與到各類決策中,讓粵港澳殘疾人就業服務同事參與到規劃制定執行中。其主要職能包括:一是發揮領導決策功能,研討區域殘疾人就業服務合作重大事項的協作推進和部署落實。二是完善綜合部門協調機制,發揮綜合協調和執行功能,加強專人對接、定期聯絡和協調互通。三是健全基層互訪調研機制,就細化合作、理論探討、問題研究、成果總結等充分交流。四是落實大灣區城市年度輪值機制,輪值方牽頭負責年度具體工作任務,牽頭組織年度融合主題活動。
(2)完善政策,切實提高就業政策吸引力。大灣區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發展協調度的提高,吸引力是關鍵。對此建議,一是專統籌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使用內容,專項提高殘疾人就業、培訓補貼標準,經濟較發達的城市,可有效通過補貼方式將較低殘疾人的工資提高至地區社會平均工資的中位數水平。二是切實提高用人單位招錄殘疾職工獎勵標準,例如統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公益項目建設,支持企業基礎設施、無障礙設施以及優質產業轉移項目建設標準等。三是用好橫琴、前海、南沙等區域改革優惠“方案”,積極借鑒其招商引資經驗,凸顯地區優勢資源,定向給予土地、廠房、稅收、技術及資金等方面政策支持,逐步擴大殘疾人就業崗位容量等。
(3)區域聯動,實現資源優勢充分互補。一是職業技能評估互認。根據殘疾人就業技能評估體系,積極探索殘疾人職業技能互認方面開展協作試點;建立各地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干部掛職交流的常態化機制,健全區域內流動人力的保障機制。二是教育培訓內容互通。基于服務群體就業需求內容,探索采取“打包式”“跨區式”等教育培訓方式,加強教育教學、技能增強、課程培訓等方面的合作,推進殘疾人就業創業、教育培訓等方面互認互通。三是就業創業基地互建。依托各地各類企業、生產基地等社會資源,以市場機制為準則,共建“大灣區殘疾人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四是就業創業信息共享。針對不同類型殘疾人特點,積極收集政策、市場、崗位、培訓和創業等項目信息庫,定時為有需求殘疾人提供創業培訓通知和崗位推薦等信息互動。
(4)用足科技,實現就業信息充分流動。就業環境承載力指標權重顯示,城市內外軟、硬環境均對殘疾人求職就業有較大作用。對此建議,一是建立大灣區殘疾人就業網絡招聘服務平臺。基于大灣區殘疾人就業信息共享系統,專項建立大灣區殘疾人就業網絡招聘服務平臺,例如58同城、趕集網等,需包含求職登記、崗位需求、職位匹配、職業指導、崗前培訓、動態監測、信息發布和投訴建議等幾大功能,切實提高殘疾人就業服務渠道品牌效應,讓殘疾人知道哪里有崗位,讓用人單位知道到哪能招到殘疾人。二是圍繞殘疾人數字鴻溝和幫扶不精準等兩大主要問題,立足粵港澳三地殘疾人基礎信息庫,有序打通殘疾人數據壁壘,專項創建“大灣區殘疾人就業補貼系統”數字化應用,搭建涵蓋殘聯、人社、稅務、財政、民政、教育及康復醫療等多領域的殘疾人就業信息補貼系統,專項提供“跨境辦”“跨市辦”“線上辦”等數字化服務。
(5)優化服務,切實提高殘疾人就業服務水平。一是針對各方殘疾人就業服務人才需求,設立“大灣區殘疾人就業服務人才引進與培養基金”,用于各方就業服務人才引進與培訓;組織各方殘疾人工作者互派交流學習,集中培養一些不同層次不同崗位殘疾人工作者技術人才。二是探索大灣區“殘疾人就業進出便利”制度,效仿深港旅游簽證,探索大灣區殘疾人就業創業出入證,便利各方殘疾人及工作者跨境。三是建議在共建資金保障機制下再設“粵港澳大灣區殘疾人無障礙設施建設發展基金”,深入提升大灣區用人單位無障礙就業環境,有序增設城市之間無障礙列車,逐步滿足殘疾人城市異地就業乘車需求等。
4?結論與討論
基于殘疾人視角,對大灣區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發展進行了探討。研究認為:(1)殘疾人就業政策吸引力>環境承載力>發展生命力>服務軟實力;(2)香港、廣州、澳門、深圳等城市殘疾人就業服務基礎環境相對較佳;(3)11個城市間存在較大差異,融合度值從大到小依次為:香港、深圳、澳門、廣州、珠海、東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門、肇慶等。同時,融合發展是個動態過程,不同時間階段的影響因素、融合程度也不同,因此后期還需對不同時間階段影響進行探索,以更加了解大灣區殘疾人就業服務融合發展具體歷程。
參考文獻
[1]張燕.習近平關于城鄉融合發展重要論述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實踐[D].廣州:中共廣東省委黨校,2022.
[2]周進萍.新時代殘疾人就業服務精準供給的路徑研究[J].殘疾人研究,2019,(03):5662.
[3]黃榮華,南順俠.城鄉殘疾人公共服務均等化比較研究——以黃石市為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37(12):3235.
[4]董成惠.粵港澳大灣區共享合作協同機制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21,(04):7479.
[5]樊綱.城市群應率先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與均等化[J].中國經貿導刊,2020,(24):20.
[6]陳一鳴,唐教成,周杰,等.新時代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7).
[7]柳翠.殘疾人就業問題探析[J].現代鹽化工,2020,47(01):167168.
[8]王小彤.殘疾人就業影響因素研究[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20.
[9]歐全鳳.資本稟賦視角下殘疾人就業影響因素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