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歷史師范生家國情懷培養,以世界古代史課程為例,在把握世界古代史的課程特點的基礎上明確“家國情懷”為核心的課程思政育人目標,進而探討了以下教學實踐策略:從家國情懷培養的角度挖掘育人知識點;從優秀民俗文化中汲取育人精神營養;用情境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認同;以課程資源開發助推育人目標落實。通過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家國情懷,使高校歷史師范生成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新文科;歷史師范生;家國情懷;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67
0?引言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也是中華民族歷經千年而傳承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版)》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均指向家國情懷,體現了歷史學習的價值追求。對于高校歷史師范生而言,成為具有人文追求和社會責任、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目標,也體現了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新文科發展的必然要求。這一方面,高校教師和一些專家學者通過不同的途徑進行了探索和創新,也提出了一些有遠見卓識的觀點,但總體來看,結合課程育人實踐探討的相對較少,從某一學科的育人實踐角度探討的就更少。本文從新文科背景出發,以世界古代史課程思政建設為例,對高校歷史師范生家國情懷素養培養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1?世界古代史的課程特點與“家國情懷”為核心的課程思政育人目標
世界古代史課程是高校歷史師范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大學世界歷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歷史師范生的必修課程。主要講述從早期人類出現到15世紀的人類文明產生與多元發展的歷史,具有視野廣、時空長、知識容量大等特點,但也有一些不足。從大多數高校選用的世界古代史教材來看,總體有這樣幾個缺點:版本較多且知識更新緩慢、知識線索和體系較為散亂、史觀較為陳舊、育人功能不突出。
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高等教育以“家國情懷”為核心的課程思政育人目標進一步清晰。世界古代史作為世界歷史的起始課程,不僅在大學歷史學科體系、課程體系的完備中不可或缺,而且在家國情懷方面的育人功能開始逐步凸顯,成為課程思政育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在世界歷史各門課程中發揮著引領作用。高校歷史師范生通過世界古代史課程系統學習,對文明的多元化、包容性、獨特性和文明在互相影響中不斷進步的認識進一步加深。有助于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增強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同,增強對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的理解和尊重,樹立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視野和胸懷。
2?世界古代史以“家國情懷”培養為核心的課程思政育人實踐策略
2.1?從家國情懷培養的角度挖掘育人知識點
世界古代史課程具有得天獨厚、豐富多彩的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從家國情懷的角度,可資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點較多,值得深入挖掘。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做了這樣一些嘗試,如講授“史前時代”制陶術的發明、圖騰崇拜和文字的發明等知識時,將馬家窯彩陶文化、中華民族龍圖騰崇拜和甲骨文等穿插其中,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增強文化自信,培養家國情懷。
結合現實中一些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規矩意識不強,公民意識薄弱的現象,在講述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希臘羅馬等文明的過程中,有意識強化法治意識、規范意識和公民意識的培養,如兩河流域的文明,通過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的介紹,通過與中國古代的《法經》《唐律》出現的背景的比較,讓學生懂得法律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古希臘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等知識,讓學生懂得公民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結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題,以古代希臘文化中奧運會的由來為引子,融入2008年第29屆北京夏季奧運會和2022年第24屆北京冬奧會內容,滲透“體育強國”的理念,激發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情懷。以古羅馬帝國與中國東漢王朝的貿易交流史、日本大化改新和中國鑒真東渡的史實,讓學生感悟文明交流互鑒,增強文化自信,認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遠意義。
2.2?從優秀民俗文化中汲取育人精神營養
世界歷史專家齊世榮教授曾說過:“歷史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問……研究世界古代史,則需要懂得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的相關知識。”優秀民俗文化中蘊涵了豐富的家國情懷因子,課堂教學中也能進優秀民俗文化,不僅接地氣,也很容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在世界古代史課程中,筆者多次結合優秀傳統民俗文化進行教學,收到了良好效果。如講授人類史前時代中的婚姻狀況、生活藝術等知識時,將我國云南少數民族的婚姻、生活習俗相對照,使學生對史前時代的人類婚姻生活藝術演變有更直觀地了解。
在講授“印度佛教”知識時,穿插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藏傳佛教及活佛轉世制度等知識,讓學生介紹自己了解的佛教文化在家鄉的影響,將歷史文化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使枯燥的世界歷史知識變得鮮活而生動,更接地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自己講身邊的佛教故事等方式,進一步對課堂內容加深理解,明白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深植于每個民族的血脈之中。
在講授“阿拉伯帝國”時,對伊斯蘭教代表的文化內容進行介紹的同時,拓展學生思維,從文化、宗教與民族性格形成的角度,探討伊斯蘭教對阿拉伯民族的影響。同時,聯系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讓學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對本鄉本土民眾集體性格的塑造,逐步形成整個民族共同的精神和價值追求,進而感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明白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已深植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激發大學生立志報效國家和民族的情懷。
2.3?用情境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認同
世界古代史的學習內容,由于資料少、時序長、內容概括性強、時空范圍廣,尤其是教材中一些歷史地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制度等,對于高校歷史專業師范生來講,相對比較陌生,靠單純的知識傳授,很難引起學生家國情懷的共鳴。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嘗試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和單純的知識講解,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改革,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加強情景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現課程育人要求。
一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討論為主要方式,精心設計課堂研討活動。
學生通過親身參與,表達自己的觀點,交流不同的看法,吸納合理的意見,完善自己的認識。教師在研討活動中及時進行點撥總結,形成共識。
二是結合不同的知識內容和育人要求,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
如在學生學習了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古羅馬的法律制度、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等知識后,設計課堂國際模擬法庭,將當今社會生活中發生的一些案例放置在古代社會,運用古代的法律和制度進行判決。在學習中,學生非常喜歡這種方式,參與課堂活動的同時,也提高了遵法守法和公民意識。
三是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增大教學信息量。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手段的大量應用,場景式的教學互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樂在其中,學有所得。如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世界古代歷史文化創意設計制作”實踐活動,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通過合理創意,運用繪畫、PPT動畫、微視頻作品等方式,開展世界古代歷史文化創意制作,感受世界古代歷史文化的魅力。學生在創意設計中增強了對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關注與了解,對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加深。
當然,做好情境教學,在加強教學互動交流的同時,更要注重通過歷史場景的模擬、歷史資料的展示、歷史地圖的運用、歷史影視作品的播放和學思結合、師生互動等方式,精心做好歷史情境創設,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在參與中有所學、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目標。
2.4?以課程資源開發助推育人目標落實
世界古代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對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科育人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課程資源的開發,就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資利用的物質和非物質資源服務教學育人目標。筆者在世界古代史教學實踐中,將課程資源開發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是創造性地使用世界古代史教材資源。
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世界古代史教材無論哪一種版本,都留下了課程資源開發的巨大空間。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將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學科核心素養融入其中,用唯物史觀統領教材內容,用家國情懷培育學生,做到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一。運用歷史比較方法,對世界各地區的文明與中華文明演進進行比較,增強文化自信。運用新史觀,挖掘世界古代史教材當中的思想教育內容,如在講述希波戰爭時,希臘為什么能戰勝強大的波斯,重要的一點就是面對外敵入侵,希臘各城邦團結一心,共抗強敵,最終贏得勝利。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團結斗爭的重要性。再如,在講解西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時,指出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長期被忽視的一個原因在于西羅馬帝國無節制的開墾荒地,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帝國統治下的各行省土地沙漠化日益嚴重,可耕地日益減少,人口增多與自然災害、糧食危機交織在一起,動搖了帝國持續發展的基礎,使西羅馬帝國難逃滅亡的厄運。通過教材資源的開發,增強了大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新認識。
二是充分開發利用優秀民俗文化資源和各類社會資源。
世界古代史教學中,由于教材內容寬泛和實證資料相對匱乏,給課堂教學和育人目標的達成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為此,筆者多方面開發利用優秀民俗文化資源,充分利用博物館、展覽館、黃河風情線、圖書館、各類名勝古跡以及絲綢之路等各類社會資源,拓寬學生視野,引導學生關注歷史與現實、中國和世界之間的聯系,切實提高學生家國情懷培養。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創意創新競賽活動。同學們積極申報了剪紙、傳統建筑、臉譜面具、傳統頭飾、團扇、十字繡、香包制作等富有創意的歷史文化手工制作項目,并利用課余時間積極組隊動手制作。其中,歷史2019級學生申報的《中國民間剪紙的傳承與創新》和《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創意制作》項目獲得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一等獎和二等獎,提高了歷史師范生創意創新創業能力。
三是利用好網絡資源。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互聯網成為人們重要的信息來源。在世界古代史教學過程中,筆者不僅自己注重歷史網絡資源的篩選開發利用,根據教學實際情況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或者線上教學,要求學生充分使用超星學習通平臺,借助互聯網等平臺,豐富學習資源,加強資源共享,拓展知識領域,增強學習效果。
課程資源的開發運用,對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具有重要作用,有力地促進了課程思政育人的目標的實現。
3?結論
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歷史專業師范生培養,要以世界古代史課程思政建設為主體,明確培養目標,堅持立德樹人,落實家國情懷培養這一核心要素,把新思想、新史觀、新理念、新方法運用到課堂教學當中,通過全新的教學實踐活動,引導高校歷史專業師范生成長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齊世榮.不斷提高世界史研究水平[N].光明日報(京),20030107.
[2]石莉萍.論新課改背景下民俗文化進高校世界古代史課堂——以蘭州市為例[J].甘肅高師學報,2011,(6):108110.
[3]石莉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民俗文化教育在高校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以蘭州城市學院為例[J].河西學院學報,2012,(6).
[4]楊熹.《世界古代史(上)》課程思政建設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1,(16):101102.
[5]劉琳琳.師范類高校世界古代史課程教學的新實踐[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48150.